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贫血现象”试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6: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贫血现象”试析
                                   文/坦荡居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目前现代诗歌的确面临着尴尬。诗歌创作形态已经扭曲;诗歌美学价值逐渐丧失;诗人和诗歌如雨后春笋;诗歌欣赏空前贫乏;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少;在特除意义上说,诗人比诗歌多;诗歌流派比诗歌艺术形式多。诗歌创作、特别是网络诗歌创作出现了大量的违背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现象,导致人们在欣赏中遇到了许多困惑。诗歌出现了前所没有的贫血现象。
   由于相当数量诗歌审美价值越来越低,诗歌的读者已大量流失,诗歌创作和欣赏都陷入了尴尬境地。尤其是网络诗歌创作,一方面作品频出;另一方面读者缺失。诗歌只能在诗人自己的小圈子内或自发印刷的诗集中‘孤芳自赏’。
   人们开始思考这种畸形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诗歌偏离文学艺术轨道的?诗歌贫血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我曾与一位网络诗歌的主编探讨过此问题。令我惊讶的是,他竟然认为,把诗歌纳入文学艺术范畴是一个陈旧的概念,主张诗歌要以全新的姿态张扬个性。鼓吹‘神性写作’;叫嚣诗歌高于生命;神态似乎接近癫狂。
  诗歌的创作形式固然需要创新,诗歌的内容也需要随着生活的进步而充实拓展。但是,无论如何创新和拓展都不能忽略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都要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违背了规律就会走向畸形状态。这本来是一个基本常识问题,遗憾的是,这些基本常识却在某些人眼里演变成一个“陈旧观念”。

二、在美学视野下审视“诗歌贫血现象”
   
   诗歌贫血现象主要有三个因素构成。
   其一,忽略甚至否定诗歌的文学艺术属性。有些‘诗人’在创作上随心所欲,无限夸大和展现‘个性’甚至提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所谓‘神性’写作等等;他们误认为,现代诗歌就可以自由彰显个性,只要把文字分成行,哪怕撕裂文字、扭曲修辞也在所不惜;甚至使用垃圾语言,下流语句也毫无羞涩。
   其二,否认诗歌的审美价值,以新观念,破传统,独树一帜来标榜自己的作品;一般这样的诗人都抵制文学批评,否认传统文学理论。他们喜欢用所谓的‘创作技巧’制造晦涩,用混乱的断句混淆视听,甚至以自封的头衔迷障喜爱诗歌的读者;他们还粗暴对传统诗歌美学持否定态度。上瞧不起先人,下看不起来者,在特定的圈子内自我欣赏,相互吹嘘。
   其三,诗歌贫血现象更多出现在网路诗歌创作上。在论坛、博客。五颜六色的网刊等大肆炫耀。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诗歌创作里不乏有许多精品,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
   医治诗歌贫血现象在很大程上还得依赖对诗歌美学的重温。
   诗歌美学,也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都做了很深入地探讨,这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起到了积极对动作用。说到底,美学思想,包括诗歌美学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是整个美学体系和理论产生的基础,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实际上,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一种载体,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它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是情感、情思与情绪的产物,诗与其它文体相比,能更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与情怀。优秀的诗歌往往凝聚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闪烁着充分诗意化的理想精神。
   一位有见地的学者曾指出“审美活动或美感经验乃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心理过程”,诗歌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从这个角度看,诗歌鉴赏就是一个感受和理解情感、理智相统一的个性化审美心理活动,读者阅读诗歌,通过语言感受形象、理解形象,在想象和情感激励中再创造形象,在感情体验中共鸣现象,在思维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
  诗歌鉴赏能使人们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对真善美的认识、升华。诗歌鉴赏不但有效地继承古代诗教的优良传统,这对于现代美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对优秀诗歌的鉴赏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
   
   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在精神信仰上表现出“重观念,轻信念”的共性,所以集体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一部分人心中显得较为苍白,而诗歌鉴赏则可以从美学角度切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弥补这个空白,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体的个性得到更具底蕴的文化滋养。
   诗词自身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激发人对真善美的憧憬意识和追求热情,进而从根本上去提升人的审美品格和整个的精神境界。从诗歌中可以读到人们所敬仰的人格。
   一般说来,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真实深刻的体验。其中,诗人的审美感受不是浅层次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而是知识经验的升华。只有那些感情丰富遇事敏感的人,才善于感受生活,善于体验情感,善于感悟人生,只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能产生健康高尚的情感体验,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里“眼睛”就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在美学中的具体反映。同时培养青年的感悟,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欣赏的水平,从而也切实地提高了人们诗歌鉴赏乃至文学鉴赏的能力。

四、审美价值是诗歌欣赏的核心艺术价值。

   任何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方式去审视。但是,这不意味着否定该事物的内质。朱光潜先生曾说的一颗古松可以从木材商人(功利的角度)、植物学家(认识的角度)和画家(审美的角度)的三个不同的立场去认识,会表现为不同的情况。如木材用途(木材商人)、植物分科(植物学家)和一个虬劲有力的古松(画家)。用审美的角度,就是用非功利、非认识的角度去关照事物事物所呈现出的那个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审美对象。这个审美对象也不要从主体和对象的角度来理解,其实当代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或者说审美意象。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也包含这样一种理论见解,即,任何事即可能成为审美对象,也可能不被当作审美对象。当然,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有些事物更容易唤起我们的审美经验,从而呈现为审美对象;有些事物则总是抵制我们的审美经验,从而不容易呈现为审美对象。比如,自然和艺术作品就更容易被视为审美对象,而一般的人工制品则总是抵制我们的审美经验,不容易成为审美对象。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就必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这是它们的本质要求。
    综上,美学视野下的诗歌至少有三种美的含义。赋予生活的激情之美;引发对生活的反思之美;唤起人们创造和想象之美。传统诗歌美学中的含义:形式之美,修辞优雅深邃;多样之美,词、律、韵的巧妙适用等。现代诗歌美学中美的含义更为丰富了,即有描述审美对象而搭建的平台(意象)之美;也有更广阔多元生活色彩的意境之美。
    总之,美学视野下所讲的诗歌审美价值更能体现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瑰宝的真正含义。随着诗歌美学的普及,诗歌贫血现象会得到有效地解决。

http://blog.sina.com.cn/gffx19538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19 , Processed in 0.0759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