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从政治与科学的夹缝中脱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6 13:3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科目反思(一)】语文,从政治与科学的夹缝中脱身

郑也夫


 原编者按:

  【"教育改革的好坏,直接关涉个体生命的长成,关涉国之元气的培植。大学的通识教育自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中学教育。中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语文考试能否重新以作文为中心?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而非将数学结结实实地捆绑在考试工具箱中?是否需要减弱乃至废除英语必修课?能否增设文理兼顾的科技史课程?应该设置提高学生生活技艺的家政课程吗?现行科目和一切以高考为取向的教法,有诸多需要反思之处。南方周末从本期起,将分五期刊发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的系列文章,作为一家之言,供读者思考。"

  "当政治化已经内化到语文教师的心中时,政策变了,教材改了,也仍然难以扭转语文课思想政治化的特征。"】

  语文在重要性上应该排在诸科目之首。首先,因为语文的能力与绝大多数公民的工作、生活关系最密切。其次,从筛选人才的维度看,如果考试设计合理,语文考核的是能力,而非死记硬背。历史、地理,在考出能力上难度要比语文大得多。不幸这一最重要的科目也是问题最多的科目。

  毫无疑问,政治渗透到古今中外的一切教育中。就社会形态而言,中国没有独立于政治力量的宗教、法律和民间社团;就教育机构而言,当代中国民办教育严重缺乏,故今日中国教育尤其无力抵御政治力量的进入。政治渗透到教育中是全方位的,就具体课程而言,最突出的体现是这里不拟讨论的政治课的设置。在其他课程中,政治渗透最深的应该是历史课程。胡适说:历史从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解释历史与控制现实密切相关,因而政治渗透到历史课程中容易理解,政治渗入语文教学,意味着政治对教育更全面、更深入的干预。无论就教育整体,还是语文教学本身,都值得做出特殊的思考。

  如果批评我们语文课程的政治化是西方人,想来大家不会惊奇,问题是在我们效仿苏联老大哥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受到了老大哥的批评:

  1953年苏联专家普希金在评议中国小学语文课本中《红领巾》一课的观摩教学时,尖锐地批评了语言和文学因素过少而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倾向。他认为中国教师常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应说教师谈思想政治方面多,就是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意味着教师多次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名词,就成为人工的、假造的了;有些课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并不需要教师多讲它,只能要求在整个语文课中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性。”(李书磊,1999,167)

  苏联专家其实是希望思想政治向着语文教学渗透的,笔者不能赞同这一态度。但就是这样的专家,批判我们的语文课成了政治课,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走到了何种田地。并且这一趋势方兴未艾,“文革”时期才是中国语文课程政治化的巅峰。走过了如此历程,中国语文教学回归常态非轻而易举。

  政治通过两个渠道渗透到语文课程中。其一是教材,其二是教学方法。教材的政治化最直接、外在,它来得快,走得也快。教学方法则要慢半拍。因为当政治化已经内化到语文教师的心中时,政策变了,教材改了,也仍然难以扭转语文课思想政治化的特征。

  以上只是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一面遭遇。如果说政治是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的一个压迫者的话,科学是另一个。

  吊诡的是,前一个压迫者是外部政治力量的打入,后一个压迫者是近现代语文教育工作的前驱们自愿引进、俯首称臣的。政治意识形态当其如日中天时,特别是在与超凡巫师型领袖结合后,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但宏观地看,它只享一时风光。而科学是近现代无与伦比、持久不衰的意识形态。况且,政治是自己打入语文教育的,你愿意听也得听,不愿听也得听。而科学是被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觉引入的,新潮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自动地靠拢和巴结科学,唯恐追赶不上。

  政治和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两种行为,从有了政治和教育之时,政治就干预教育。孔子、孟子都身兼教育家、思想家、宣传家多重身份。他们的高明在于,在他们那里宣传对教育的伤害不大,二者大致可以相安无事。政治肯定干预教育,但以往政治干预的强度大大弱于现代全权政治。故我们可以大致这样判断,政治的强干预尤其是现当代的事情——虽然要周密证实这一判断还须下一些笨功夫。而科学自身就是近现代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当然是晚近的事情。仔细比较,科学对语文教学影响之起始,不晚于甚至早于全权政治的强干预,后者自1949年发轫,而中国近现代语文教学的先驱叶圣陶早在1935年就《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指出:

  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

  “赛先生”自五四时代进入中国,以不可抵挡之势水银泻地般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言必称科学。因为科学的伟力,自其产生之日就呈现出科学主义的势头。人们愿意将一切好的举措戴上科学的冠冕。考虑问题全面,做事有效率,在前科学的时代都是人类常常追求的,现在都被称为科学。这责任更大程度上要由科学界外的俗人们承担的。叶圣陶在1942年《认识国文教学》一文中说:

  让学生自己在暗中探索,结果是多数人摸索不通或是没有去摸索。……即使人人能够在暗中探索,渐渐达到能看能作,也不能说这个问题不严重;因为暗中摸索所费的功力比较多,如果改为“明中探讨”,就可以节省若干功力去做别的事情;尤其因为教育的本旨就在使受教育的人“明中探讨”,如果暗中摸索就可以,也就无需乎什么教育了。

  就是说,将科学引入语文教育,是希望靠着将语文教材改革成科学一样清晰、规律、有序、系统化、线性化,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今天看来,这一尝试收益小,损失大。深层的原因在于,科学和语文是截然不同的智力系统。企图以前者统摄后者,是对二者不同属性的无知,是对后者的扭曲。科学和文学几乎处在人类智慧之轴的两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科学正处于物理学如日中天的时代。物理学的特征是,强调精确、必然、因果、确定性、唯一解、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十世纪晚期人类在认知上进入了生物学的时代。因为生命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截然不同,生物学有着与物理学完全不同的特征,它强调博弈、机遇、偶然性、调节、适应、复制、记忆、历史。几乎可以说,在特征上生物学位于物理学与文学的中间。但科学主义发轫之时乃至被语文教育工作者自发引进之时,科学的世界几乎完全是物理学乃至力学的天下。这便意味着,我们要将精确、必然、确定性、唯一解这些要素引入语文教学。文学是什么?“戏词”可以突出地反映其特征。你要在社会的舞台上演戏,就要学“戏词”。戏词是微妙的,是博弈的过程和产物,是特定时空与人格的函数。比之物理的世界,社会生活是混沌和多样的,人际关系是微妙和变化的,虽偶有清晰、准确之需,更多的时候是含蓄、暧昧的。科学追求必然性。历史学与文学则是展示和想象人的可能性。只靠科学知识,是不能胜任社会舞台上的角色扮演的。

  刚巧,写作本文的这天早晨,我参加朋友剧作家李龙云的追悼会。几年前他的一个粉丝摄影家赵铁林(已故)魔怔着非要我介绍他认识李龙云,说是要学写剧本。李龙云的第一句话就是写剧本是不能教的。写诗歌、写剧本、写小说,都是不能教的。可以切磋、帮助,但如果摆明了要教授,几乎一定是帮倒忙,硬教是一种弱智的举动。

  仅举某个智力领域的上限活动为例,恐怕难以说服人,教育是面对众人的。科学的发现和文学的创造同属少数人,是不可教授的。但在可以教授的范围内,物理学和文学大不相同。最大的差异就是,物理学的问题有唯一解,社会生活中话语的应对可以有多个好的选择。物理学的道理是硬的,死的。语文的技巧是软的,活的。物理学学得好与不好,决定了能否解答某个问题,但不可能给出第二个正确的解答。语文的实践则大不同,语言本身蕴藏着对某一问话的若干个绝妙的回应,而当事人的地位、性格又导致了不同的选择范围。古人说:诗无达诂。其实文章本身也常常支撑多样的理解。所以西谚云: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刻意在语言文学的领域传授唯一解,是开发不出甚至将制约学生的语言智慧的。物理学中有规律的存在。文学中重要的是语感,那里极少有可以概括成条文的规律,教学中追求清晰、精密、确定性、唯一解,还不如背诵好文章呢。因为后者对提升语感的帮助胜过前者。

  其实深刻影响着现代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还有另一支力量。严格地说它不是科学,是科学主义的泛滥导致我们称之为科学。那就是工业。因为工业与科学前后脚产生,工业要借助于科学,毫无疑问科学的话语权更具魅力,于是我们将工业的逻辑说成了科学的逻辑。讲究效率,从本质上说,不是科学的逻辑,而是工业的逻辑。工业生产与大众教育也是前后脚来到这个世界。于是同样面临着密集群体的管理和效率的问题。但二者有着巨大的差别:密集生产需要整齐划一,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生产线上需要具备的本领可以教会每个工人,而语文的技巧绝不可能教会每个学生;泰勒制从不同的操作手法中概括出最简洁的一套,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往往催化多样的理解。物理学得到的确定性与工业生产达成的效率合手,诱发语文工作者有了过强的“教”的念头,以为语感和文学素质是可以高效率地教授的;在教授的实施中,他们不断提供明晰的、排外的解释和答案,最终体现为标准化试题。在这一过程中,文学性衰微了。而好的教育理当张开人类智力生活的两极,让科学与文学平行向前,齐头并进。

  顺便说一下文学还有另一种功能,就是社会礼仪的能力和手段。重要场合的致辞,开幕式、开学典礼,开工典礼、婚礼、丧礼、节庆,都需要它,且不论是领袖、老板、家长,都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几乎衰落到不能为受教者提升这一基本能力。还有几个人能书写合时宜的对子,能讲出感动人的典礼致辞?复兴礼仪需要复兴文学。功能的需要理应导致教学中文学的复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22 , Processed in 0.2087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