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类人的玄机奥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7 14: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类人的玄机奥秘










许锡良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常常是人类社会划分人类的标准,似乎人类社会永远有一种兴趣,就是把人分为不同的族群与种类。比如按照肤色,把人分成白人、黄色人、黑色人、棕色人等等。这种划分本来是有自然的生理依据的,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纯粹只是为了方便识别而已。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将人分成不同的级别,并且赋予其高低贵贱的身份,那时把低档的人群划分为“五类”,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用“黑五类”来称呼他们。甚至连累他们的子女,称为“黑五类”,那是严重践踏人的尊严,侵犯人权的历史。今天“黑五类”一词其实也还在用,不过已经演变成了对一类绿色保健食品的称号,主要是指: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

其实将人划分成几类并不是问题,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并且划分之后作什么用才是问题所在。如果为了方便管理,辨别人才,将人的能力作出区分,然后人尽其才,实现效率,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划分的目的是享受特权,为了做人上人,甚至有的人可以践踏宪法与法律,这是不允许的。

有一次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先生在“当代教育家论坛”上发言提到五类人。第一类人叫人物,那是行业领域的精英,他们拥有一批粉丝,因此他们在同行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教育领域而言只有把教育当成志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教育人物。第二类是人才,这样的人有专业,不可轻易被代替,他们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有特长,那些特别优秀的教师就是这类人才。第三类是人手,就是一个健康的人,能够操作一定的工作,这类人在我们缺人手的时候就可以随时去人力资源市场上招聘到手,而且随时可以替代。第四类人是人口,只是说明他活着,需要吃饭消费,其他不用考虑。第五类人是人渣。人渣在社会上就是专门干坏事,伤害他人,损人利已甚至损人不利已的那些人。这样的人不一定没有能力,但是确实是以专门做坏事为乐趣。(卢志文:《教师专业发展:“底线+榜样”》,发表于《校长》杂志2011年第10期,第105-106页。)就一个单位来说,确实存在这些不同类型的人,不过,一个小小的单位里,同时具备这五类人并不常见。按照卢志文先生所说的人物的标准,其实就是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所在单位的人,这样的人不是按照一个单位的日常工作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的,而是可以独立展开工作,可以单独形成自己工作室,面对社会施加影响的人。而一个单位的人渣,其实也不常见,尤其是教育这样的单位。作为管理者,任何时候都要慎重使用“人渣”这样的称号与定位,除非他触犯法律,犯了刑事罪,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否则,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叫另一个人为“人渣”。

依卢志文先生的标准,我也有一个五类人的说法。

第一类人是被规则的人。这类人,处处受到规则盘剥,但是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不利处境其实是不好的规则的结果,他们处于懵然不察的状态。这类人其实就是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他们常常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天忙碌着,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处于何时何地,自己是怎样来到锅上的,而锅又为什么会热,整天除了焦躁不安,任由命运作践之外,毫无办法。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华老栓、九斤老太太等等,都是这类人。

第二类人,执行社会规则的人。这类人听命于上级,从来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每天按部就班。二战时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的那些士兵、那些技术人员与机关里的普通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缺乏整体上的意义认识。每天收发一下文件,打一个表格,上一下锁,开动一个按钮,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然后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就消失在毒气室、焚尸炉里。

第三类人,按照规则裁判,发出命令的人。这类人比如法官、军官与行政官员。他们动辄出来检查验收一下,被其控制的人负责向他们汇报工作,由他们作出评判。

第四类人,制定规则的人。那些国会议员、决定机构常任成员(比如常委与书记)、公司老板与总裁,都是制定规则的人。在行业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也属于规则制定人。这些人制定出一套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游戏规则,按照自己的优势特长与家庭背景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然后安排自己的亲信去执行规则、维护规则与惩罚那些敢于违背他制定的规则的人。

第五类人从深层次影响制定规则的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人,这类人常常就是一个社会的思想家。最明显的例子在中国就是孔子,孔子在世时很落魄,但是,因为他培养了三千弟子,这三千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四处游说,终于在孔子死之后一百年左右有了一个说法,就是出了中国二千多年时间制定游戏规则的蓝本——《论语》,再过了约两百年,又出了一个弟子的弟子的弟子,叫董仲舒,弄了一个“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天下制定游戏规则的思想基础定于孔子一家。近百年来,世界的游戏规则制定脱不出两大块,一个是西方的民主宪法派,造成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西组织派,另一个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派,造出了以苏联为代表的华沙组织派。马克思在生在世的时候过得很贫困潦倒,差点就被饿死了。但是,他在客观上影响了后来一百年的世界游戏规则。还有法国的卢梭,这个人在世时也是经常被规则,他写的书经常被当众焚烧,他也被迫四处流浪,几乎性命不保,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思想点燃了法国革命,并且他的坟墓现在还在法国先贤祠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与伏尔泰一起,成为祠里最大的两个思想界偶像级的人物。

因此,一个社会里,思想家是游戏规则的奠基者,也是终极制定者。也许是物极必反,两极相通的原因吧。一个社会的思想家在世时的命运,常常与被规则的庸庸大众的命运无异,甚至还要悲惨。因为这样的人与现有规则的抵触会更为强烈,更为有意识。而一个思想家所谓的怪,无非是他有许多行为与现有规则格格不入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的思想家在世的时候,他总要受到先前的游戏规则的制约,总要被无数的规则压制着,而他心中的规则却因时机还未成熟,而无法实现,因此,思想家在人类历史上既稀罕又落魄,常常是在贫困交加,饥寒交迫中死去,而死去多少年,人们才从故纸堆里将他发现,因此,新的游戏规则又重新出台。

人类历经千年之后,在西方,他们的文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思想家才是这个社会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他们设置出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将这类不能够适应当下游戏规则,而很有可能影响未来游戏规则的人悉心地保护起来,把这样的人放到大学、研究所这样的地方,无论他们怎样怪癖,只要不做侵害他人的事情,一概都不加干预,任由其发展。当年老北大的蔡元培先生正是想到这一点,因此,他掌管的北大的办学方针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一个社会,一个大学最宝贵的是思想,思想家是一个社会的终极财富。日本一百多年前出了福泽谕吉这样的思想家,提出了“脱亚入欧”这样的制定游戏规则的思想基础,才让日本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过去的百年中国,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鲁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剖被完全抛弃,他因深刻解剖儒文化而与保守势力发生的矛盾冲突,却被红色暴力革命的力量所利用,逐渐在“文革”时演变成了毫无目的的残酷;在中国,另一个值得一说的思想是胡适,他的三份自由宪政思想被完全冷落,而他的七份中国传统却被尊孔崇儒的蒋家王朝充分利用。中国的思想家的宿命,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的宿命。






2013年3月2日星期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1:17 , Processed in 0.1264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