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就这样由“大”而“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0 10:2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就这样由“大”而“小”


——语词笔记系列

                                 黄耀红
曾几何时,我们是那样欣赏“大”,回避“小”。
无产阶级代表的是劳苦“大众”,英雄气概从来就“大无畏”,胸中的志向一定“远大”,大公无私是最高的美德,大智大勇是人生的智慧,意气风发一定走在“大路”上……
在那样的时代,“大”的意涵远不只是关于范围、形态、品质或境界的形容,而是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一种集体无意识。
以话语论,即令它“空”,即令它“假”,人们依然习惯于以大而无边的语词来装饰自己的语言。“大”是那个时代的G调,粗重而低沉。
相形之下,“小”字有点像乡下保姆初入城市,目光多少有点躲闪与游移。
在劳苦大众面前,资产阶级必然是“小”的;
与战天斗地的英雄相比,儿女情长显然是“小”的;
在顾全大局者面前,所有个人人生规划全是不值不哂的“小”九九;
抵达我们理想的,一定是康庄大道,不会是羊肠小径。
“大”以及由此而来的“伟大”“远大”“宏大”,正如鲁迅《一件小事》中的那位“车夫”,构成一种观念与意识的重压,似乎要榨出我们皮袍里的“小”。
“小农意识”“小商小贩”“小里小气”“小眉小眼”“小恩小惠”……这个寻常的“小”字总被人们关在那鄙夷的目光栅栏里。
那是以“小”为耻、以“小”为罪的时代,一个只有“我们”而没有“我”的时代。
那时候,我们的全部追求,从来都是那改天换地、填海移山似的外显功业,奋斗的指向是外在于我们的的这个世界,外在于我们的那些功业,甚至是政治口号包装着的目标。
相对于外显的政治和社会功利,个体自身的心情意趣、心灵发现都“小”得不值一提。因此,被政治绑架的文学和历史里,永远只有那僵硬而宏大的叙事,空洞而模式的抒情。我们在空洞的“大”时代里,说着千篇一律的“大话壮语”,想着忧国忧民的“国家大事”,做着舍我其谁的“春秋大梦”。
在那个传媒极不发达,愚弄轻而易举的时代,我们无一例外地将“大”的幻觉当作了“大”的真实。如果愿意回首,60后的人们小时候一定做过诸如《我为四化刻苦学习》之类大而无当的作文题目,是不是?
    时代的变奏,一定伴随着心灵的变奏。
不知什么时候,“大”音稀声的时候,“小”字悄然活跃,这个一度躲躲闪闪的语词,摇身一变,成为现代人的话语新宠。
   “小资”不再被扫入黑角,而几乎等同于一种精致化的生活方式,一种脱俗的气质,一种优雅的品质与情调。此时,以“小”为修饰的语词,一夜之间便泛滥汹涌。
以前说有些“感动”,现在不,叫有点“小感动”;
以前说有些“忧伤”,现在叫有点“小忧伤”;
以前叫有些“魅力”,现在叫有点“小魅力”;
以前叫“女人”,现在叫“小女人”;
以前叫“幽默”,现在叫“小幽默”……
     由“大”而“小”,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从那样一个因大而空、因大而假的时代走来,走到信息如此开放而多元、交流如此便捷而及时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在这个谁都不满足于与他人雷同的时代,人们的目光与追求悄悄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我们从遥远回到切近,从向外的追求转向对内的省察。
我们在意在不再是集体的合唱,而是心灵的低语。
于是,我们喜欢说“小”,喜欢经由这个“小”字回到自身,回到生命的原初和心灵的纯朴。
   小感动,小忧伤,小魅力,小幽默,这些可爱的“小”字或许非关谦虚之德性,而是一种由我们回到“我”的姿式变化。
写到这里,忽而感觉自己真有点“小发现”,也生出一点“小满足”。不知,你是不是有点“小认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40 , Processed in 0.0623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