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室文化
□纽约市中小学的教室文化
□教室的墙壁,拒绝冰冷
□家·图书馆·加油站
□山区学校的书香教室
编者导读:
这是有关教室文化的一个细节,来自美国。
在纽约一间小学教室的墙壁上,有一专栏:“打电话给老师”,指导学生如何与老师联系,介绍相关老师的电话号码,这些老师可以“免费帮助家庭作业”。专栏分别列出了数学、阅读、写作、科学老师的电话。专栏还告诉学生,哪些老师知道说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法语、俄语等语言,打电话的时间分别是星期几到星期几的时间段。
这个张贴非常详细清晰,透露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强烈意识。
如果要问什么是教室文化,那么这个细节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无数个这样的细节就组成了教室文化。无数爱心、责任心的汇聚,就组成了博大的教室文化的海洋。
在国内,我们的教师正在充分发挥教室墙壁的教育功能,把教室的角落布置成图书室,这也是教室文化的一种形态。当学生觉得教室如家一样温馨时,他们便接受了教室文化的熏陶。
专题评论:
“壁”与“家”
温欧适
小小的天地,折射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多彩绚丽的世界,这就是充满神奇的教室文化。
可是,曾几何时,古人的私塾以家为室,没有专门的教室;后来的书院,有了更大规模的聚学场所,但基本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对所谓教室只是“面壁十年”的“壁”而已。再到后来,教室布置也只不过是语录和标语,以及名言名人的张贴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今天,教室除了装饰布置内容要讲究科学外,讲台课桌摆放位置、前后间距,色彩采光,物质用具构成、室内书架及其图书类别等等,更有心理学教育学意蕴。
有人把文化区分出三个层面:哲学层面、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诚然,哲学层面的教室文化折射出人人关系,诸如师生的平等,教育的服务,氛围的民主,教室具有了生命的意义,理性的精神。制度层面之教室文化,形成了教室及其内容的一些规范,使它能够默契师生的心灵,预示发展的方向,记录生命历程之轨迹。器物层面之教室文化,则是哲学、制度层面之文化的外在表现,更多表现为语言文字的呈现,物质器物的摆设,师生成长的见证。
赋予现代理念的教室文化,不再是师道尊严的束缚,而是平等民主关系的纽带;不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补白,而是师生合作创造的空间;不再是讲台和课桌的对垒,而是场景不断变换的舞台;不是教与学的两张皮,而是教与学的交融与相长;不是褒贬学生是非的场所,而是师生享受生命的港湾;不再是冰冷的对话,而是情感交流的温暖家园。
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外中小学教室文化殊途同归,同样的精致,异样的光彩。这个曾经简单地被看作“壁”的教室,被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的独特视角,师生共同的期盼,大大拓展了它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功能。山区学校的教室充满着浓浓的书香味,告诫孩子们除了“静心读书”,更要“用心做事”。用心的师生更让“实验室”这种特殊的教室变得“好玩有趣”,让“发明家”有了心灵的皈依,让“设计师”找到自己的天地。曾经单一的教室,今日它灵便了双手,展示了个性,挖掘了潜能。曾经冰冷的教室,今天成为了如“家”的“心灵之源”,如“图书馆”的“精神之源”,如“加油站”的“力量之源”。曾几何时,还是“一厢情愿的数字化”,以及“眼花缭乱的无的放矢”,今天却发挥了“有限的空间”,经过“合理的规划”,取得“谋求最大的效益”。
我们相信,经过师生们精心塑造的教室,不仅能听到朗朗的书声,也能发出欢声笑语。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熊冠恒
纽约市中小学的教室文化
文化是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教室文化应该是出现于教室中的特有方式与精神价值。笔者于2008年5月-8月期间利用在纽约圣文森山学院访学的机会,走访了纽约市15所中小学,其中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有中学和高中,也有小学。通过参观并与师生的交流,感受到了中美之间教育教学的许多差异,有些看起来是形式上的不同,但其实质还是教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差异所致。美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后,纽约市提出的因应策略为“孩子优先(Children First)”,本文所提取的教室布置及其内容是这一策略实施的真实反映。
外观上看,纽约市中小学的教室环境就够有冲击力,与国内中小学教室简洁明快的环境相比,他们的教室布置几乎眼花缭乱,学科张贴、规章制度、日程安排、指引专栏、激励栏目等等,整个教室满满当当,密密麻麻,连楼道也格外珍惜,成为了学习园地和艺术长廊。这样的布置也许并不十分美观,但是,如果从文化视角来解读,那也许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纽约中小学教室一般同时也是一个任课教师的办公室,老师都会精心设计这间教室,以体现所教学科的特点,并为学生学习创造一定的文化氛围。在教室里,老师一般会为学生准备一些日常用品,如纸巾、洗手液;还有一些简单文具,如书写用的笔、橡皮擦、小剪刀等等;另外,也还提供一定数量的工具书、课外读物等。当然这些还不足以体现它的教室文化,更能体现文化特征的是教室布置及其内容。
一、与课程同步——学科张贴
低年级的单词墙(Words Wall),高年级的学科挂图是少不了的。单词一般会按词汇开头字母的顺序把本学期学习过或将要学习的词汇列出来,从A开始一直到Z,列举了很多词汇,在小学教室中占据了很大的面积。高年级的布置也有相应于学习的内容,如生物课教室,张贴的是人体结构、人体血液循环、地球生态环境之类的挂图,以及教师手写的内容纲要、生存环境(Living Environments)课程的学习方法等等。有关学科内容的张贴,如写作课和阅读课园地,老师做了大的表格,题目是“我在写作过程的哪个位置(Where am I In The Writing Process)?”按照作文的一般过程,其关键词列在前面:收集思想(Collecting Ideas)、确定立足点(Developing A Seed)、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编辑(Editing)、公布发布(Publishing)。这些关键词位于大表的每一行前面,后面留出了空格,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几个关键步骤,同时也留出课后作业展示的空间。阅读园地(Reading Workshop)是用来陈列与阅读有关的方法指导、图书介绍等内容。写作园地(Writing Workshop)展出的是学生习作,或写作素材的背景资料等等。教室的布置及其内容一般隔段时间更新一次,随着教师讲课内容的变化,环境布置也不断更新。这种既向学生介绍知识内容,又同时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能够及时“收获”学习成果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提醒自己——规章制度
中小学生的规章制度,学生若能亲自参与订立并能使之提醒自己,是最好的纪律教育。如学生守则(Rules),班级学生守则一般由学生自己参与订立,以便知道自己要遵守哪些规矩,当然,对于低年级学生也许会由老师与他们一起来制订。比如公立第205学校的3-215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合成了如下守则(Class 3-215 Rules):1.试着做得最好,来迎接危机;2.要尊重你的同学和老师;3.使用要清洁干净;4.当大家分享观点时,你要倾听;5.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怎么对待你;6.要一直保持适宜的行为。学生参与订立才便于他们遵守,这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形式。在霍瑞斯曼私立学校我们看到,学校楼道里专门辟有志愿者读书给一年级学生听的场所,上面有一块醒目的牌子写道:显示友好,要礼貌,不伤害别人,尊重地倾听,负责任。英文内容为:“Rulies We Live By: Show Kindness;Be polite;Don’t Be hurtful;Listen Respectfully;Take Responsibility。”这些规章,提醒学生如何交往、如何做人,都是很好的品德教育载体,同时这样的教育并不显得空洞呆板。
三、温馨提示——日程安排
在教室进门处附近的墙壁上张贴月历和周历表,这是我们访问的所有学校的布置。西方人尤以美国人以做事的计划性、严谨性强而著称,他们凡事都提前做好计划,做好有关活动安排。从小对学生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教育,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渗透式教育。在月度日历上老师一般都会作特殊的标记来标识今天是星期几或几号,用不同颜色装饰的日期数字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周历显示班级一周的特殊活动安排或重要日志记载,学生活动安排井井有条,不做无准备的工作;还有每天的作息时间表(Periods of the Day),用来安排一天的学习活动。日程表有时也会与学生名单贴在一块,以示工作安排与不同学生有关。
四、周到服务——指引专栏
学习指引内容也是教室布置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策略之类的指示语,用纸写出来了,如有一张纸写的“当我不能解析一个单词时可以使用的策略(Strategies I can use when I can’t figure out a tricky word.)”,在这张纸上,都是教孩子们如何运用解析策略。还有学习方法指引,如我们如何了解加拿大(What do we know about CANADA),美国的宗教(Regions of the USA)。还有课外活动指引,如“我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图书俱乐部的成员”(How To Be a Good Member of a Book Club.),下面则列了8条如何成为好会员的条件等。还有如何与老师联系的提示:“打电话给老师(Dial A Teacher)”,紧接着告诉学生有关老师的电话号码,之下是提示行为“免费帮助家庭作业(Free Help With Homework)”,再下一行分四个学科,列出了数学(Math)、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科学( Science)老师的电话;还告诉学生,哪些老师也说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法语、俄语等语言,打电话的时间分别是星期几到星期几的时间段。这个张贴非常详细清晰,可见他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很强。
五、学校生活好玩有趣——激励栏目
口头表扬也许没有书面表扬来得长久,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是这样,所以有的班级专门设计有表格形式的表扬栏,比如“我们班的群星谱”(Our Class Constellation),记载了学生们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好成绩,用孩子喜欢的各色卡通人物标注,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特别亲切和有趣。还有特别让孩子们期望的生日,也有专门栏目以月份为单位列出了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出生月日,共有12栏,每月一色,配以标题“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五彩斑斓,十分引人注目。看来,学校生活还很有趣,生日Party不止在家里。这是“生活即教育”的最好诠释。
六、师生创作的舞台——门与楼道
我们还注意到,他们一般在教室内布置的是语文的内容,在教室外则是数学,也许这是学校的一种约定。因为美国城市学校的校园较小,除了把教室布置得满满当当以外,楼道更是师生展示的舞台。除了学科内容和学生的作业作品外,有些学校教室门也是老师和学生创作的园地,如果这一段时间正在学习与俄罗斯有关的作品,他们会把门布置成俄罗斯风情,讲日本的什么内容,就会布置成日本格调。因为老师特别是老教师,他们一般以州课程标准为蓝本,不是以教材为蓝本,教材在他们看来只是可选择的参考之一,所以教师可创作的空间大。例如语文教学,按照课程标准规定这个学期要让学生认识哪些生词,数量是多少,达到什么水平的写作和阅读要求,至于选不选教材,使用什么作品来让学生识字、学写作学阅读,都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师专业自主权较大。不过,近年来,由于州里抓统考抓得较严,很多教师不敢放松,开始倾向于选择一本当地学区较通用的教材作为备课(Planning)的重要参考。
有的学校还将过道的一段设置为××学习角,比如特殊需求儿童学习区,我们参观时就有老师和志愿者在这样一个地方辅导孩子学习。有的学校也把过道设置为举办师生电脑作品、摄影作品展示的艺术长廊,色彩斑斓,学生站在自己的作品前显得特别得意,还引导和介绍给参观的朋友。励志标语也不少,如“每个人都是明星”(Where everyone is a STAR!),这条出现在小学校园;“BETA(学校校名缩写)更好”(BETA IS BETTER!);“追求成功,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For SUCCESS, ATTITUDE is as important as ABILITY.);“追求最好永不放弃”(Never Settle for Less than your best),这是用来激励高中学生。
上述凡此种种的教室布置能说明什么呢?拿传统美国教育教学文化来讲,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拿现时纽约市教育改革名词来讲,就集中反映了“孩子优先”(Children First)原则。这也许是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室的根本所在。
□东莞市厚街镇竹溪中学 黄俊祺
教室的墙壁,拒绝冰冷
这几年,学校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但每次摸着现在的教室墙壁,我总觉得它过于冰冷了。正所谓,环境影响人,也能塑造人。一种文化环境,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是教师对学生成长负责的表现。
于是,我开始向教室的墙壁“开战”,我要让它“活”起来。而我在这个摸索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一厢情愿的数字化
起初,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一边贴上各科成绩表,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竞争氛围。随后,我又在教室后面黑板的一边贴上一张我班的“每周表现情况统计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处理。
应该说,刚开始的一两个月,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我觉得,教室的墙壁给我激活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留意到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还有些学生因为统计表分数的问题而争吵。我觉得问题似乎严重了,便找了几个同学聊了一下。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现在每天一进教室,就会看到后面的统计表,觉得很压抑,上课时有时看到前面的成绩表,感到很厌倦。同学们都觉得教室的墙壁被这种数字化的表格充斥着,会给他们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有的甚至还说,再这样布置下去,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学生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初想通过数字量化的形式装点教室的墙壁,从而营造一种竞争激烈、奖惩透明的课堂文化环境。但我是站在我本人身为班主任的高度去思考的,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表上的数字冷冰冰的,间接体现出我对学生的冷漠。这个阶段维持了将近半个学期,看来,要对墙壁进行一番“改造”了。
二、眼花缭乱的无的放矢
接着,我开始发动学生把教室的墙壁“装点”起来。学生的画作、书法作品,我都张贴上去。我每周都会要求我班的学生周一上交自己书法作品,然后吩咐学生全部张贴上去。由于数量不少,我把教室墙壁上能张贴的地方都贴上去。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贴在教室这种公共地方的时候,眼睛里有一种喜悦兴奋的光芒。我再接再厉,对教室后面的黑板进行“革新”。以前是学校布置了墙报任务,班上才会由几个墙报能手去完成。现在,我是这样安排的:每周更新一次,每次为四人一组,每期的主题不限、版式自定。我要让他们动手亲自参与到墙报的设计中,既锻炼了他们,也营造了一种积极自主的课堂文化环境:教室是我家,营造靠大家。
开始的三个星期,效果特别明显。学生的书法作品特别用心,不少老师也说我班很有文化气氛,墨香弥漫在整个教室。我看到出墙报的学生,课余积极地收集资料、热烈讨论,的确很开心。可是,问题又出来了。一个月后,我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马虎应付,墙报也出得乱七八糟,随意拼凑。整个教室的墙壁像张大花脸,令人眼花缭乱。我感到非常迷惑,我这次可是完全让他们自己来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我又把学生找来,在他们的谈话中,我找到了答案:一是不管写得好与坏,总之都能挂上,缺少必要的准入,所以不值得用心去写。二是不知道怎么出,很盲目,组员间又相互推卸,缺少必要的指导与规范。
这次的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放任,是更严重的不尊重。因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教师职责的冷落,是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必要的指导是对教室的墙壁进行解放所必备的。
三、有限的空间,合理的规划,谋求最大的效益
在不断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营造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我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德育、美育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协调出发,针对我班的具体现状,务求使我班的墙壁布置形成三个特色:
1.有序、和谐
我计算过,教室的墙壁(包括后面的黑板)可以分成五个板块:前面黑板两边;教室中间的两边墙壁;教室后面的黑板以及两边。所以我把它分为五个板块的内容:校园新知(学校以及班上的最新通知);有报天天读(报纸剪贴,这是主打板块);创作天地(学生的最新作品,有选择地张贴);书画一角(名家书画的鉴赏);墙报。至此,我对墙壁进行了合理规划。
这次我吸取教训,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会定期规定主题,如“如何摆脱考前压抑”“让我们共同为汶川祈祷”等,然后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从报纸的剪贴、学生的作品到墙报,都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力求有序。并且规定张贴的高度不能过低(一般在1.3米以上)。张贴设计时,力求整齐划一,高度要统一,数量上也要有适当控制,色彩不能过于鲜艳。
2.丰富、均衡
选择的材料分文字、图片、书画(这些都是从报纸或相关材料上来的)等,范围尽量广泛。例如,“有报天天读”这一板块,我分体育、政治、经济、娱乐、笑话等,范围有本市、省内、省外、国际等,形式有文字、图片、漫画等。其中,“汶川大地震”以及“考前多知点”这两期,我认为是设计得最为成功的,深受学生甚至任课老师的欢迎。
所选取的材料,兼顾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力求一个主题能拓展几个知识面,引导学生均衡发展。例如“端午节放假”,包括放假的意义、节日的来源再到当天的龙舟盛况,培养学生对传统的认可以及对身边事留心等。
3.集中、有效
我觉得对教室墙壁的“装点”,表面上看内容各异,但必须有条主线牵着。比如,“网络,想说戒你不容易”,这是我定的一次教育主题,于是我搜集的资料就偏重于这方面。这样有两个好处:增强这段时间的教育效果,有说服力;无形中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课堂文化环境,它不再是静态的。
每次主题的确定,都从班的现状出发,让学生感同深受,这样才会有效。比如,每到考试前,我班大部分学生总会有较重的焦虑情绪。于是,我把报纸上的有关报道介绍剪贴下来(《广州日报》、《东莞日报》等定期都有相关版面),并选取部分学生先对读完,然后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贴上去。这种做法有效地缓解部分学生考前的不良情绪。
经历这三个阶段后,我在教室墙壁装扮方面已慢慢积累到一点方法与心得。要想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合理的规划,师生共同打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并不是一件易事。循序渐进、力求有效是我最大的体会。
□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 汪海玲
家·图书馆·加油站
在学校里,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很重视教室文化环境的营造,同时也非常关注其他班级的布置,总是想让教室像家一样温馨,像图书馆一样时时散发出书本的墨香,像加油站一样给学生加足前进的马力……我想,怎么样努力去营造这样的一个环境,需要发挥全体师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散放出光彩。
如家,心灵之源。
教师要努力让教室环境营造得像家一样,成为每个孩子的心灵之源。
首先,要时刻保持教室的卫生。教师在接手到一个新班级时,一定要花时间指导学生清洁教室,强调清洁的重要性。教室是学生常居的场所,干净、整洁的环境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才会有好的心情。
其次,适度装饰教室。教室的装饰要突出文化特色,忌用大红大绿等俗艳之色,可以采用中国画、书法作品等装饰墙面。一般来讲,在黑板正上方,每个学校统一了标志性的用语,两边也给装上了《上课一日要求》、《文明学生标准》、课程安排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要让它成为摆设,教师一定要在开学初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认真讲解其中的含义,让这些内容真正成为“家”的装饰。
在这里,我想讲一讲曾经布置过一个教室,值得一提的是班训上墙。记得那是六年级下学期,我针对一些学生出现叛逆心理、急燥、爱冲动、上网吧打游戏等问题,与学生们一起商讨后,拟出了班训——争做“五种人”,即:明理,做一个高尚的人;立志,做一个有理想的人;自信,做一个有能力的人;整洁,做一个有条理的人;纯洁,做一个有品味的人。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总是引导他们对照这“五种人”,找出自己的不足,由于这个班训是大家集体商讨出来的,因而全班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不足。
同时,我还将写有名言警句的书法作品挂在两个窗户之间的墙壁上,当然这个内容也要与“五种人”相呼应,如“高贵品德,表里如一”、“今日事今日毕”等内容,我都是认真解释它们的意思,让每个孩子熟记于心,时时鞭策自己,心向高贵品德看齐。
另外,我还用一些植物来装点教室,也借此强化教室文化环境,如一盆文竹,一盆兰草,一盆仙人掌。我会给学生讲梅兰竹菊为何为“四君子”,结合仙人掌的特性激励学生不怕困难,扎根学习。
通过这些环境的布置,营造课堂书香环境,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心情放松平和,让教室成为学生的心灵之源。
如图书馆,精神之源。
在教室里,最值得建立的就是小小图书馆了,图书馆的书来自每个学生。别小看这个图书馆哟,它可以算是学生的精神之源。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能使学生从混沌变得明白,从无知变得聪明,从无礼变得文明。
每个学期开学初,我们就会安排学生各自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拿到学校,组建图书馆。这时候,学生们总是很积极,大多数孩子都愿意与同学们分享。我们请最喜欢读书的孩子担任图书馆的馆长,这些小馆长会将图书先分类,然后贴上标签,认真地用笔记本记载每天图书的借还情况。
在每个读书的专门时间,看着学生们有序地排队借书,目睹着一个个孩子如饥似渴地阅读,倾听着安静的教室里传来沙沙地翻书声,呼吸着一阵阵书本散发的墨香,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小小的图书馆,传递着友情,锻练了能力,学生天天浸润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相信,一定会慢慢地成长为前面所提到的“五种人”。
如加油站,力量之源。
我在一个优秀班主任的班级布置中发现,她利用一块墙创设了师生互动平台,教师的希望、学生的心曲都在上面真情流露。学生从教师的希望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教师从平台中知道了学生的困惑及内心的情感的波动,比方说,老师不应拖堂、老师误会了自已……这块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师生相处和谐。
有的时候,也会利用一块墙,做成“小苗快快长”“光荣榜”等激励学生进步的小小竞技场,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同时也能找到差距,促进自己的成长。
师生互动平台、小小竞技场,就如加油站一般,成为了学生的力量之源。
教室如家、如图书馆,如加油站……它与学生时时紧密相连,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与义务,将之营造得越来越好。
□饶平县东山中学 李志松
山区学校的书香教室
当学生离开课堂后,能够由衷地喜欢上看书,自觉地沉浸于阅读,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为达到这一目的,我的做法是“营造书香教室”。
我们学校是山区学校,硬件环境简陋。我因陋就简,在教室一角,靠墙摆上一张课桌。桌上放置着我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和从书店买来的各类读物。再往墙上贴上“图书角”三个大字,旁附“静心读书,用心做事”八小字,教室顿时书香飘逸。“图书角”有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里所推荐的各种名著,从七年级的《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到八年级的《朝花夕拾》、《名人传》,再到九年级的《傅雷家书》、《简爱》等。
“图书角”是营造书香教室的“基础设施”。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基础工程”——“课外阅读课”。我们要求学生每人上交课外书一本。“人多力量大”,一个班可交上来五六十本课外读物,组长登记造册。每周一至两节“课外阅读课”,课上学生向各组组长借书、看书、写《读书随笔》。我们还建立了较完善的“班级图书借阅制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课”以外的时间也能将阅读进行到底。
一些学生囿于欲读无书的客观困境和主观的惰性,课前未必能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书籍。要改变这一现状,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将最近在学或将学的课文所涉及到的读物及时上架,供学生预习时“手到书来”。
我心目中理想的“书香教室”应当是这样的:学生在与同学讨论、与教师对话时,课桌上总有一两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他能据此旁征博引,每每能由一篇课文谈到一位作家、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学《隆中对》,手头必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既可追本溯源,也可比较阅读。读《五柳先生传》,身旁必有《陶渊明集》,可以遍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诗》,如此等等。
不必太多花哨,不必太多“媒介”,只要有足够的书籍,只要课堂上书香醉人,只要学生从此爱上读书,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