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正宪和她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8 15:1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正宪和她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查找本文相关资源   相关书籍
画意的教育 诗情的人
    炙热的夏,清丽的书房里,两碗银耳雪梨汤。
    跟吴正宪老师的采访约在了她的家中。喝着吴老师特意准备的消暑甜品,记者在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了吴老师的细心与亲和。
    吴老师娓娓地讲述着她和她的数学故事……

    人物档案
    吴正宪  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科院小数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委员。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优秀跨世纪人才”、“北京教科院职业道德标兵”等称号。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初为人师
    想把做梦的权利还给孩子

    “39年前的盛夏,我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岁。”在初为人师的日子,年轻的吴正宪天真地认定,“只要全身心投入,勤勤恳恳工作,就能胜任教师工作。”于是,她使出浑身解数,点燃了自己所有的热情,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正宪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课堂上的孩子们因为学习负担过重而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孩子们每天都在机械、麻木地学习,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甚至都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做梦的权利。”这样的发现,让吴正宪开始彷徨、茫然。
    一天,她偶然在某刊物上看到了一位六年级小学生的一首小诗,诗中这样写到:“如山的作业摧残了柔弱的小花,父母的加码践踏了无声的草地,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再也找不到那五彩的天地……”这首真实记录了孩子们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心境的小诗深深打动了吴正宪,她开始沉思:只图提高分数,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
    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吴正宪的心头集结,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快乐还给他们。
    拜师学习
    悟出教育改革的真谛

    吴正宪言出必行,她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从拜师学习开始起步。
    “在我一开始还不知所措的时候,马芯兰老师鲜活的教改经验令我眼前一亮。”吴正宪提起当年在马老师课堂上看到的情形,依然兴奋不已,“马老师课堂上的孩子特别爱学,似乎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数学王国一样。”为了让自己的数学课堂也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王国,吴正宪下决心要学“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
    那时候的吴正宪,每天早上天没亮,就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骑车赶去听马老师的课;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日积月累,吴正宪慢慢地从马老师身上感受到“教学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需要融入更多的教育思想”。
    “在我的教改道路上,得到了很多恩师的帮助,比如前辈刘梦湘老师、缪玉田老师,还有周玉仁老师,张梅玲老师等等,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我。” 吴正宪很尊重自己的前辈教师。
    吴正宪也是个很谦虚好学的人,她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此,她不但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她相信只要“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有所收获”。
    艰辛探索
            感受小学数学里画意诗情

    20世纪80年代初的教育界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大潮”。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作业堆积如山,学生痛苦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正宪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之路的艰辛探索。
    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吴正宪开始着手“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这项实验是涉及教材、教法、学法、考法及教书育人诸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实验。吴正宪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组成了“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其中包括面积、体积、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数的整除和正反比例六大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安排让教材变得更系统,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
    重新组合教材必然要涉及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吴正宪抛弃了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开始在课堂上“民主”施教,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吴正宪给记者讲起了曾经发生在她课堂上的一幕:当时是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学到1/2时,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折1/2。结果,在同学们展示1/2的不同折法时,一个男孩子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和他们折得不一样,是1/4。”小男孩的回答打乱了吴正宪预先的教学设计,她原本是打算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讲课,况且她已经把所有的教学图片都一一设计好了。面对突然的变化,吴正宪并没有犹豫,她决定跳过1/3讲1/4。吴正宪表扬了小男孩,并且鼓励孩子们多创新。接着,孩子们纷纷折出了1/8、1/16……吴正宪欣慰地笑了,她说:“让孩子学会怎样去有兴趣地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教材、教法、学法的改革必然带来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吴正宪从三个方面对改革考试方法进行探索:一是在考察的内容上从侧重知识到关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二是在考试形式上从单纯的笔试转为笔试、口试、操作、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考察;三是把单一的知识评价转为师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慢慢的,吴正宪的课堂开始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负担轻了,学习的兴趣浓了,思维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苦练积累
        成为小学数学王国的国王

    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吴正宪的数学教学改革有了很大的成绩。她被评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各种荣誉和称赞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吴正宪的数学课堂从此成了一个“美丽的陷阱”,很多人爱上她的课堂。
    那是吴正宪在长春的一次课上,为了下课的事,学生与校长发生了“争执”。那天上的是五年级应用题,在课堂上,学生们也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了欲罢不能的学习冲动,强烈的求知欲就像加了柴的火焰越烧越旺。到了下课时间,吴老师几次和学生商量:“可以下课了吧?”每一次,学生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不行,坚决不能下课!”眼看吴老师下不了课,校长灵机一动,赶忙到传达室找出一个铁铃铛,一直把铃声摇到了教室里,这是郑重提醒学生——下课了。谁料,学生们听到铃声后急了,甚至有些学生站起来责问校长为什么要下课!好学者不为罪。校长只好让了步:“好好好,就再上5分钟。”终于下课了。谁知学生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请求:希望吴老师再给他们上一节语文课!——这个看似无理的请求,恰好是对吴老师课堂最好的评价。
    不只是学生“沉迷”于吴老师的课堂“不能自拔”,就是教师们也以错过听她的课为憾事。吴老师到杭州做课。会场里来了位年轻人,但她来不是为了听课,只是想跟以前的同事聊会儿天。然而,吴老师的第一句话“老师们,朋友们……”就把她吸引住了。那格外亲切、诚恳、新鲜的话语,像有魔力似的一个劲儿地往心里钻,她竟然听进去了,竟然被感动了。下课了,她呆坐在那里,看到激动不已的老师们围着吴老师问这问那,她才回过神来。她奋力挤到吴老师的身边,拉着吴老师的手说:“我本来是老师,干得没劲,就改行做服装生意去了。今天听了您的课和报告,我突然觉得自己一定要重返教育战线,做一个像您这样的老师。”一堂课,一个报告竟然有这样的力量!
    的确,吴正宪的数学课,就是一个个美丽的“陷阱”,是一首首美丽的诗。于是,有很多人开始把吴正宪比作“小学数学王国的国王”。
    致力工作团队
        让更多人感受数学的美丽

    在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一定成绩过后,吴正宪并没有满足于成绩。做上教研员工作的她开始着手更大的“工程”——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把“数学王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她常说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所深深地感染,学习数学的人才有可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
    今年6月,在“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为落实北京教科院“十一五”规划关于为基层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的要求,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决定让特级教师吴正宪牵头,设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
    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都是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中的精英。他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先立地,立好地——首先种好自己地”。在吴正宪的指导下,该团队已完成了十期“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系列活动;组织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专题研究;此外还组织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特色教研活动和小学数学教师支教送课下乡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工作站的人员队伍一边工作,一边锻炼提高。
    在“立地”的同时,工作团队也提出了“后顶天,顶好天——为他人种田也快乐”的理念,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挥优秀团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吴正宪介绍说,北京小数团队在两年内主持并参与完成了教育部的三个全国培训项目,创的工作业绩,在全国小数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树立了首都教师的良好形象。
    吴正宪说,她有一个愿望,就是把“吴正宪数学工作站”这个团队带亮带响,带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品格,较高专业技能,较高合作精神”的优秀的数学教师。她要和更多人一起,幸福、快乐地享受小学数学。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5:18:26 | 只看该作者
她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评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教学艺术


      从我认识吴正宪老师以来,先后听过她不下十多次的数学课,从上个世纪80年代“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课到最近“新课标”的研究课。这些课记录了她“探索-成熟-创造”的真实历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在“商不变性质”课上,一开始她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故事或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在“求平均数”课刚一开始,她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做拍球比赛好吗?”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大家提议“选代表”,于是每组派4人(这蕴含着统计中的“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作了统计。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吴老师自告奋勇也参比赛,并把她拍球数加入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随即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种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当然还是初步的,但是是有价值的),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数学,对小学生说来,是自己对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一次“年、月、日”的课上,当吴老师知道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时,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有多长?一个月有多长吗?”有的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再过生日正好是一年”,有的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次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把十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让他们来体验,来感受,从而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又一特色。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例如学习分数时,一开始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半个”(有的用“一半”、“0.5”等,还有的用画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给分数命名(有把分数叫“均分线”的有受分母名称的影响把分子叫“分父”的)……吴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她“放”得那么真心,那么实在。探索,往往是要走弯路的,但是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我们看到过孩子们对“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争得面红耳赤,也看到对问题“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辩得不可开交。伴随着这些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争辩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生,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有的孩子说:“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吴老师总是这样,以热的鼓励、殷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8:47 , Processed in 0.0947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