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1 18:5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读王木春《身为教师》随想
沈丽新
我常想:“思想与感情是痛苦的源泉。”惟其思想深刻,惟其感情真挚,才会对这个世界有着质疑、不甘、期待之后的失落等诸多痛苦。这样的痛苦,在人生的当下,可能难以承受。而在经历之后,不仅能完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蜕变,更能成为美丽丰沛的回忆。


王木春老师身为教师的二十年亦如是。痛着,爱着。然后还是痛,依然爱。如此轮回,生生不息。


老师是幸运的。从他回到母校从教开始,校园里两棵高大的木棉树,成了他思想与感情的依傍,见证了他一路的成长。从混沌、茫然到自我挣扎,两棵木棉树挺拔昂扬的存在,使得他的天空“不被压缩、扭曲、分割,始终敞阔、明亮”,因此,他始终是那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棵大树吧?这棵大树,始终会看着自己,见证着自己,引领着自己。只是,何时感知树的存在,是否感念树的存在,因人而异。
读《身为教师》,不能不震惊于王老师的坦白。王老师毫不避讳自己曾经的茫然、空洞,曾经“诱使”学生说谎,曾经势利地爱将目光洒落在“有希望上大学”的学生身上,曾经对青年教师的评课过于尖锐……就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其实这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


当我们读到这些坦白,的确可以让自己释然很多。分享,其实就是共情。当我们知道,工作了二十年的优秀教师其实也经历过无数错误与失败,我们才能更好地宽恕自己的错误与失败。然后,再积极努力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与行为,方有可能拥抱美好的教育生活。


当然,我们万不可误会王老师坦白后面的真情。他的一次次羞愧、感动、难过、落泪,无不是因为关爱学生而起,无不是因为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期待而起,无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自责过甚而起。


爱之深,责之切。爱学生,爱教育,爱自己“身为教师”,他才会疼痛、才会自责。感谢《身为教师》,当我们身在教育现场疼痛与自责的时候,真的可以开导自己:因为爱,所以痛。
老师很谦虚。他是省特级教师,还曾经获过“全国优秀教师”这样高规格的官方荣誉。但是,纵观全书,他都对这两点基本不提。相反,在书的封面上,却有这样醒目的一句话:“教书二十年,我一直在努力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一点都不认为这是他的矫情,相反,深信这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


做教师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受教育的经历中,好教师的范本太少。而等我们成为教师,教育现场的面貌已不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模样。怎么做合格的教师,怎么做好教师,的确已经成为难题,甚至是难解的困局。


《身为教师》的可贵,就在于王老师无所不在的反思:教书十九年,他开始认真学习对学生微笑;过去的学生要走上讲台了,他谆谆教诲;毕业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了,他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充满了“大话”的班会课,让他无比沉重;没有闲暇的教师假期,让他感觉莫名的悲凉;学生作文里的标语,让他无比悲哀;学校旧建筑的拆除,让他感叹精神财富的流逝;学生毕业后的同学会,他为叫不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而愧疚……这些反思的中心,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的发展。在王老师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师。只有精神干净明亮的教师,才会关注学生分数以外的东西吧?
老师唯一一次提到自己的“光环”,居然也是沉重的反思。他说:(那个)很高的官方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够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这样的反思掷地有声——有几个“全国优秀教师”会有一日自省到自己“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王老师这样的自我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现场最好的范本。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给2005年之后的王老师的教育天空播撒了阳光。从此,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他,教育“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身为教师,我并不觉得“坚守教育现场”是褒奖。但凡“坚守”,总是不得已而为之,无奈的感觉居多;而“享受”才是最曼妙的境界。从事教育,从备受困扰到纵情享受,需要运气,更需要自我成全。祝福王老师,不断磨砺、不断反思之后,终于抵达“享受教育”。
《身为教师》的字里行间,多次提到木棉树,令人不胜遥想南国海岛菁菁校园里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慰藉着王老师的心灵,王老师在树下的诵读、呓语也不断滋养着木棉树。树与人,校园与教师,二十年里彼此见证,彼此成全,树长得更丰茂,人也更享受身为教师的感觉。


我愿自己,亦如王老师一般——心中有大树,脑中有信念: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201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47 , Processed in 0.0604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