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听障学生的习作从“无米下锅”到“选米下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2 13:0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听障学生的习作从“无米下锅”到“选米下锅”
日期:2013-3-12
  作者:李昂  

 
一、分析现状
(一)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于听力的损伤,导致听障学生的感知觉活动,乃至整个认知心理活动都带来了影响。首先,视觉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听障学生在日常的活动中,几乎绝大部分的感知活动都依靠视觉,他们看得快、看得细,能观察到事物的细枝末节。这原本是他们在习作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听力受损,形象思维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其观察力可能存在着自觉性差,缺乏选择性,整体性不强,概括性不高等特点,这就是说,他们感知到的只是肤浅表面的,很难感知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件背后的意义等,所谓的优势也就成为了劣势。
(二)听障学生习作的特点
听障学生口语语言能力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决定了其习作能力。想要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不知从何落笔;想表达一个事物的特点,不知用怎样的文句語言;很多件事情罗列在脑海中,不知如何选择;以及脑海中空无一物等等诸多困难。
举例来说明,写“一件难忘的事”。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这样的事情来写:“小的时候耳朵听不见,父母带着自己去配助听器,教自己说话。”或者选择“洗衣服”、“炒菜”这样大众化的事情来写,自然写不清楚,更体现不出事情的特点。也有一些学生会从网上或其它书籍上挑选素材,但是这些素材是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如,“父母带着自己去听音乐会”,“到某些城市游玩”,甚至不分内容适合与否直接抄上。这些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更不可能写清楚,写出真情实感了。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习作素材的积累和选择,是对于听障学生的习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提出方法
(一)根据已有材料进行改写
在笔者日常的习作教学当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看题下菜碟”。当听障学生遇到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时,往往抓耳挠腮、疲于应付,写出的文章选材俗套、内容空洞乏味;而在一些“改写类”题目出现时,他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而且为原文添枝加叶、绘声绘色。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改写《秋思》”一题,学生根据诗句组织语言,将其改写成一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而且将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表现得丝毫不差。先不说这两种习作写作方法的好与坏,单从完成态度来看,就有天壤之别。经过反复练习与思考,原来前者是需要自己选材,而后者是将别人已经选好的素材,并且写成的“半成品”拿来“再加工”,省去选材这一环节,剩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选材是难题,那就先暂时忽略它。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半成品”来进行“加工”,然后再逐步“升级”。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词三首》后的小练笔,“任意选取一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改写成一篇小故事,可以进行合理想象。”学生们纷纷选出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改写:有的将《牧童》中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写得非常传神,体现了他对牧童悠闲的生活的向往;有的将《舟过安仁》中两个聪明伶俐的小童的一举一动,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体现了他对这些儿童的喜爱;还有的将《清平乐·村居》中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描写的绘声绘色,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这虽然是一篇小练笔,但是对于素材选择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意义。题目中指出“选取一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那么“感兴趣的”这一重点,就需要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去选材,最终选择出来的这首诗所改写的内容,也一定能够体现是自己“感兴趣的”。
这样,通过这样“改写类”习作的练习,学生能够从一定范围内给定的素材中选择,再进行写作。这样在写作的初期,从选材方面铺设台阶,就为听障学生后续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二)根据范文进行习作
由于听障学生到了学龄期,才在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口语和书面语,造成口语和书面语一块学,因此其书面语言的根本来源是书本。教材中的习作是以各单元主题下的课文为蓝本的,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难忘童年”等等,这样学生习作也就有了范文——课文。
教师在对课文的讲读时,要时刻渗透习作技巧。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文中列举了四件小事:学咀嚼、谈驼铃、想剪驼毛和问驼踪。这看上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很远,但是实际上这些事情是可以迁移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的。如“学咀嚼”,文中的主人公“英子”模仿骆驼咀嚼的样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的童年时,是否细致地观察并模仿过一些事物。或者“想剪驼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有没有养过小动物,春暖花开时动物脱毛是怎样的。经过一系列的引导、讨论和叙述,无意间就为本单元的习作《童年趣事》积累的素材,在单元习作的讲授时,也就轻松许多。
在习作教学之前,有必要将同年龄段学生的习作作为范文进行学习。同年龄段的孩子所接触的事物和思维方式是有共通性的,因此听障学生也会从中获得一些自己从来没有留意过的事情,从而展开思维,从多方面积累素材。
(三)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听障学生的记忆有如下特点:视觉记忆想对占优势;对与词语关联密切的材料的记忆明显薄弱。这样的特点导致了他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记得一小部分,或者全部忘记,而这些事情就可以作为其习作的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积累下来。
于是教师首先可以逐步培养其有意识记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视觉优势,教师可以有意地问一些细节的问题,如某某在什么地方,这里的哪些景物让你难忘,在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等等,旨在培养其在活动中认真观察,积累素材的能力。学生把事情的整体到细节记清楚了,接下来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每次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总结会,指导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最感兴趣的方面,尽可能地在教师的提醒下描述出来。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用几句话甚至几个词来表述,重点在于这件事情确实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再用一段文字作为这件事情的记录,尽可能地把它写得详细,作为习作素材的积累。
这样的素材积累本可以引用在很多方面,可以记录学校活动,可以是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也可以是读一本书之后的感受。这样在习作之前,先根据题目从素材本里选择几件,再进行思考筛选,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思考选材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够更有目的地学习写作方法,突出中心。与此同时,教师在习作的教学中,能够找准着力点,将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解决听障学生的主要问题。
(四)在鼓励中培养兴趣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习作方面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当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时,要多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积累下来,久而久之,积累的素材就越来越多。
在积累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去想象和创造,随后形成独有的写作风格。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和教导下,最终将听障学生习作“无米下锅”的状态,转变为“选米下锅”,“选好米下锅”。

三、总结
听力障碍的学生就像是一双双敏锐观察的双眼,他们能够关注到事物的细枝末节。他们有如此强大的观察能力和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那么作为听障学生的教育者就有责任呵护他们这样稚嫩的幼苗,让这些幼苗成长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结出硕果累累。而先决条件就是教给他们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并且让这些养分积累好。在将来的习作中,充分发挥平时积累的作用,攻克习作选材的难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者坚信:在听障学生对生活的不断积累和感悟中,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四、参考文献
1、叶立群,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碧英,刍议对聋生作文的指导,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8
4、向建奎,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科教文汇,2011.01
5、白瑞霞,聋生作文素质训练探究,科技信息,200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5:27 , Processed in 0.0610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