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06:1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作者:崔允漷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
崔允漷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地处无锡郊区小镇,周边社区环境、教育资源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学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始终把教育改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旋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近三年来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引起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同行和新闻界的关注。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合作者,笔者试图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江苏省锡山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旨在从这一案例分析中说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力下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有关“课或学科”与“课程”的概念
在讨论校本课程之前,我们有必要澄清几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概念:课、学科与课程。否则,由于概念本身的多义或模糊性,导致所有的理论对话都将会变得无聊而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课或学科"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因为我们所学的教育学理论尤其是教学理论可以说就是关于"课或学科"的理论。而"课程"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比较难了,因为我们学的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只告诉我们这三个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而这恰恰还是一种"课或学科"的理论,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概念。这里以较有权威性的《教育大辞典》(1990)为例,"课“”学科"与"课程"的释义如下:
“课”有三种含义:(1)一门学科或一类学科。如语文课、数学课或基础课、工具课。(2)教材结构的基本单位。如语文课本共有若干课,每一课既是全部教材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段落。(3)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如上课、下课,或一节课、两节课。每节课的时间按学生年龄特点等情况而定,在中国中小学,一般为35、40、45分钟不等。(第210页)
“学科”有两种含义:(1)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如人文学科、数学学科等)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部门的经济学、史学、教育学等)。(2)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第258页)
“课程”有三种含义:(1)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大多数国家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分别编订颁行。(2)泛指课业的进程。在一定时间内应完成的一定分量的学业。(3)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第257页)
上述定义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这一领域达成的共识,比较综合地概括了我们的教育学(实际上是以前苏联教育学为蓝本的)对这三个概念的规定。然而,课程是随“儿童”与“普及义务教育”而来的,没有“儿童”的教育学不可能有正确的课程观,不涉及“普及义务教育”的教育理论也不可能有完整的课程观。由于我国教育学自身的缺陷,上述的定义可能还不够完整,至少使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些误解:
●由于“课”“学科”与“课程”有时当作同义语来理解,这样就造成许多人误把“课”“学科”当作“课程”,具体地说,就是把有些学校开设的经验性、随意性较强的“选修课和/或活动课”当作是校本课程。
●课程就是一种产物,一种结果,或者说就是教科书。因此,一听见“校本课程”就联想到学校或教师自编教科书或教材。
●课程就是语文+数学+外语+……即教学内容总和。这样就会导致把课程看作是静止的、封闭的、平面的。
其实“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也许借用英语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

宏观课程
中观课程
微观课程
课程计划
学科
科目
正式课程(依据课程由谁来决定划分为国家、地方与本课程;依据学生可否选择划分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
Subject 1(早期也用Discipline
Course 1
Lesson1
Lesson2
Course 2
Lesson1
Lesson2
Subject2
Subject2
Lesson1
 
实际上谁也无法用一张平面表可以完全揭示课程的丰富的内涵,这里只是为了分析起见,从一个层面来分解课程的部分内涵。从正式课程的对立面来看,还有非正式课程(学生自发产生的学校经验)。从呈现方式来看,课程又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起点(有人用"哲学观")来看,课程又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不过,为了讨论起见,我们需要对"课程"作如下的规定:
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说,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因此,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
二、关于"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
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依据这样一种课程观来审视目前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从中可以看出问题之所在,而且有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了。这里仅以江苏省锡山中学为例。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1991)的要求,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指导性文件,锡山中学在1992年就开设设置选修课和活动课,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试验,基本上形成了学校课程结构。1996~199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设置的选修课与活动课情况如下: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选修课安排(高一)
类别
科目
培养目标
体育课程
男排、女排、男足、男蓝、女篮、乒乓、武术、围棋
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课程后,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二门健身技能。
学科课程
英语听说、语文阅读、数学分层选修、物理分层选修、化学分层选修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与英语交际能力,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微型课程
法律常识、学法指导、心理讲座、科技音像、理化实际录像
增强学生科技和法律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活动课安排(高一)
类别
科目
培养目标
艺术类
铜管乐演奏、竖笛、民乐演奏、声乐合唱、摄影技术、写美术字、实用美术、花鸟与国画
培养音乐、美术兴趣,提高艺术鉴赏力,少数同学特长得到发挥。
体育类
乒乓、男篮、女篮、男排、女排、武术、足球
增强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在高中阶段掌握一、二门健身技能。
技能类
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英语语音、英语视听阅读、机械识图、新绿文学社、计算机
提高学生理化实验操作、英语交际和语文写作,初步学会电脑操作与无线电安装。
学科类
数学竞赛辅导、化学竞赛辅导、物理竞赛辅导、英语阅读竞赛辅导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一批学科尖子。

毫无疑问,从原先单一的必修课,到有上述这些选修课和活动课,这是我国学校课程史上的一种标志性的进步:学校为学生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课程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学生有权选择课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单从"课或学科"的层面上看,似乎每门课程都可以参照必修课的形式进行开发,有些课可能建设得相当不错。但是从"课程"层面来看,还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或许这些问题更需要课程理论工作者的参与,否则,单凭学校原有的课程经验或老师原先在师范大学所接受的没有课程的教育学理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地说,主要有这样一些问题:  
●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的关系。"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即"三大板块"的提出是对现实学校中只有一种必修课的批判的回应,很有现实意义。然而,由于缺乏课程意识和必要的课程知识,这三者的关系本来在理论上就是不合逻辑的,因而导致学校层面的"选修课“”活动课"难以归类,非常混乱。如"足球课"是选修课还是活动课抑或两者都是?等等。  
●设置"活动课"的本意是,希望我们的课程体现活动课程的理念,注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紧密地跟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然而,许多开设的活动课没有体现活动课程的理念,往往是以"看得见的活动"来代替"活动课程"。其实,假如学生对所开的活动课如"机械制图"或"足球"等不感兴趣,这种"看得见的活动"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活动课程"。  
●选修课的课程起点必须是儿童。也就是说,决定一门课程是否开发最重要的因素是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而不是"成人想当然的重要性",更不是哪位教师有空就开这位教师会教的课程,或者说别的学校开什么课程我校也开什么课程。这样,对儿童来说,所谓的选修课或活动课都是必修课。  
●已经开设的这些课程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门课与那门课的联系怎样?选修课或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总体目标与学校教育哲学、国家教育方针、高中阶段培养目标的关系怎样?为什么要开这门课而不开那门课?这些问题就是课程设计首先必须回答的课程目标问题,可以看出,上述"两课"对此研究得不够。
●选修课和活动课是由谁来决定的?国家课程计划、各级教研部门还是学校人员?是学校人员中的校长、教师还是学生?这些涉及课程权力方面的问题似乎不太清楚,"课程无效"到底由谁来承担责任?   学校课程实践的发展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超越"课或学科"的概念局限,进入"课程"的视野,并从课程的意识上来认识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校本课程理念的引入提供了契机。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试验   
校本课程在我国还是一个刚被引起注意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正是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力下放和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回应。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有其必然性。下面以锡山中学近三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探索为例,对其开发过程进行分析。  
(一)确定校本课程方案的依据   
影响校本课程方案的因素很复杂,每所学校可能都不一样,因此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方案主要依据下列四个方面:   
1.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江苏省教委颁布的1999~2000学年《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是锡山中学目前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对必修学科和限选学科做出具体安排,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1〕因此,从目前的《课程计划》来看,我国的校本课程主要集中在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任选课和活动课上。  
2.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种教育哲学在支配着,只不过有的已经概念化,且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有的意识到了,但还没有明朗化;有的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种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通常用培养目标或办学宗旨等来表示。锡山中学的办学宗旨早已提出,即"一切为了培育站直了现代中国人"。但是,似乎感觉过于抽象,不够明朗化。经过对全体专任教师的调查发现,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站直了现代中国人"可以具体化为下列这些品质: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  
3.学生需求的评估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因此,进行校本课程建设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为此,锡山中学设计了6套问卷,采用其中的2套进行分析,并写出一份调研报告〔2〕。   
结果发现,在锡山中学就学的高中学生的需要方面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按需要程度排列):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的指导;  
4.社区、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校本课程的设置还必须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的保障。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保障,最好的课程也是一种理想。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对锡山中学而言,由于地处郊区农村,学校就是社区的最高教育机构,社区的课程资源不是很理想。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基于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如图书馆的建设与利用,计算机中心、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的建设与利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开发第二门课程,等等。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综合上述研究,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集体讨论、审议,初步确定锡山中学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   
●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   
●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   
●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三)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   
根据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布的1999~2000学年《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定了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课程计划(如下所示),并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说明: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量为4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专题研究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所给的课时主要用于课题组织与研究报告发布。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3.劳动技术教育采用分散或渗透的方式进行,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上。
4.每位高中毕业生所学的校本课程的最低总学分为35。其中:限选课为10学分,任选课为25分。任选课学分包括:人文素养类为7学分;科学素养类为9学分;身心健康类为6学分;生活职业技能类为3学分。 
1999~2000学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简图)

 
高一
高二
高三
国家、地方课程
必修课
 
 
 
每周必修课总课时
34
34
 
阅读技能
1
1
英语听力
1
1
心理辅导
0.5
 
研究性学习方法
0.5
 
人文素养类
科学素养类
身心健康类
生活职业技能类
周课时总量
40
40
40
  (
 
高一
高二
高三
国家、地方课程
必修课
 
 
 
每周必修课总课时
34
34
 
阅读技能
1
1
英语听力
1
1
心理辅导
0.5
 
研究性学习方法
0.5
 
人文素养类
科学素养类
身心健康类
生活职业技能类
周课时总量
40
40
40

(四)《课程纲要》的撰写   
校本课程方案确定后,需要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撰写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介绍》,交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初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0人,则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现在锡山中学一共开设了54门选修课。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编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一般格式如下:   
●一般项目   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  
●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建议(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建议(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四、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意义  
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课程权力再分配、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学生有权选择课程的理念,这一理念是一种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潮流。  
课程"所包含的丰富性导致我们很难给"校本课程"下确切的定义,但它的基本内涵比较清楚:〔3〕校本课程的理解直接与国家的教育传统有关。同样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地方分权教育传统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强调的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选择、改编教科书,强调学校或教师的高度参与,以实现课程的适应性,。而中央集权教育传统的国家或地区,如法国、俄罗斯、泰国和我国的台湾省;强调的是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一小部分。学校在保证国家教育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这一小部分的课程方案。这从另一方面强调学校或者教师在课程上的自主决策,强调课程的适应性,这种活动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而香港则两者兼之。从我国的教育传统和学校现实出发,我们只能选择后者,因为前者要求具有丰富而共享的课程资源,以及较高的教师课程开发技能。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曾经给校本课程下过一个描述性定义,即: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4〕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这样一种理念下进行的一项学校课程革新计划。这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模式。学校课程革新是一种永恒的、持续的行为,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怎样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管理体系,在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避免走向兴趣主义?怎样处理好与必修课(即国家和地方课程)在一个课程框架内的关系?怎样与同一社区的其它学校建立共享的课程资源,以避免"小而全“”简单重复"的现象?尽管这样,这三年的探索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或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学校人员明确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培养目标)或前进方向,这样有利于全体同仁形成教育合力或凝聚力,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长和教师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权力以及这种权力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实现学校人员的权力与效能的统一。   
●学生享有课程选择权,体现了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与学习自由。同时,学校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校经验。这也给教师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这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如场地、设施、设备、仪器等,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才能,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空间。如锡山中学的生物老师主动提出开"垂钓的技巧与实践"课,地理老师与体育老师争开"围棋"课,数学老师要开"根雕"课,等等。  
●考虑到必修课的管理已有一定的经验,许多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的措施还没有,暂时按原来的方式进行管理。而选修课则采用学分制管理,这是校本课程避免走向兴趣主义的一种保障。同时,这也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校本化。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47   
〔2〕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1999.2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教育发展研究.1999.11   
〔4〕崔允漷.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教育发展研究.199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34 , Processed in 0.1043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