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06:5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开题报告[zt]



一、课题的提出: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的需要
我国学校教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制定教育政策,然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从上而下逐级推行。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的好处,在于保证各地教育质量的基本统一。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种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往往不能关注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序上减轻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尤其在课程管理上,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适应不同的学校情景,学校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开发之外,使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实施。为扭转这一状况,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全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国在课程政策上的这些规定既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决策民主化的潮流,又回应了国内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呼声。于是,我们的校内校本研究课题也应运而生。
(二)中外校本课程理论研究的启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教师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它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特长,培育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为根本,同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服务。
“校本课程开发”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先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对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进行分配,给学校下放权力,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代表等参与的课程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但对校本开发这一概念,不少学者、专家各执已见,如:菲吕马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为改善学校教育品质,所计划、主导的各种学校活动;麦克米论则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大部分工作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和学校资源;我国学者崔元淳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实际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性原则和开发手段,由教师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
以上观点,从开发主体,开发场所,活动方式等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界定,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特征。
一是学校为本。即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整体,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宗旨的课程开发。
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活动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虽以学校为本,但事实上是以学校为主的开放民主的过程,即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需多方共同的参与、合作,绝不是学校自我封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都立足在学生实际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修正与完善,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过程。
以上为校本课程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弥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缺陷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表现为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多,教育部门的鼓励倡导多,谈个人的见解多,但反映教学实践的少。对于已有的实践研究,从整体上看,城市的多于农村的,中学的多于小学的,面向广大农村小学,反映农村学校特色的不多。从局部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尚存在不少误区。如:(1)观念不认同。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不大或无必要,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无多大区别,在体系内容等方面还不如国家课程;或认为学校力量弱,无能力开发。(2)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误解,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的个别化开发、知识学科化或唱唱、跳跳活动化,教材编写终极化等单一的开发。(3)行为滞后与失误。有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性;有的学校无视学生、学校实际,因人设课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校本课程缺乏计划性,缺乏学校特色。
以上现实问题阻碍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也反映了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紧迫性,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
(四)对校本课程实践的继承和创新
我校从2005年开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特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规范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教学,编写了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二是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初步形成了学校以活动为特色,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发展、展示个性,发挥特长的办学理念。随着研究与实践深入,我们深感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与社区、学校、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视野更开阔,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已有的工作基础、实践经验和一批具备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教研课题。
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城市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较为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将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三、研究的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农村小学;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造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

(一)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二)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作文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操作方法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行,我们按明确价值与理念——确立目标与模式——落实组织与实施——注重评价与反思为基本研究思路,扎实、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等文献,让教师初步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明确学校、教师、校长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发展性、创新性、参与性、合作性、趣味性等原则,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根据区域、学校、教师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共性薄弱目标,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和子目标,研究确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3、根据目标,通过调研分析,立足区域、学校实际,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特点,开发“数学与生活”、“文学与艺术”、“人与自然”、“尝试教育”五门课程,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计、编写校本教材。
(1)依据目标,从教材内容选择、编写体列、问题设计、语言表达及插图等方面提出要求。
(2)落实人员,分组分科编写。根据教师的特点和特长,将镇小分成五个编定组:即“数学与生活”、“文学与艺术”、“尝试教育”、“人与自然”,由一名组长负责组织,依据培养目标,在指定的内容范围内,通过分工、合作、讨论进行选材、编写、修改和完善。
(3)组织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按照“分类编写、分年级综合”的原则进行编印。
4、在学校教学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地方和校本课程每周为一年级8课时,二年级7课时,三~六年级为2课时,结合我校实际,安排每周一~六年级统一为1课时。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重点加强教学常规,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管理,由教科室和教导处共同负责。
5、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务处领导下,成立学校教学研究组,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研究。
(1)组织开展体验教学策略和诊断性教学评价研究,并通过教学观摩,以会代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能力。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如办报活动、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课本剧汇演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教学监控,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研究策略,为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做准备。
6、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成果的物化,组织好阶段效果检测。
①实验教师将教学后反思(随笔)做为教学的必备过程,总结成败得失;学期末或学年末必须完成一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文章或论文。
②教学研究组在每次教学研究专题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成果。
③各校在学期或学年末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情况或问题、意见或建议书面报告教科室,以作为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④为了解校本课程开发所产生的效果,在2009年3月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汇总、分析,思考改进、完善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设计
(一)研究目标
探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形成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实践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形成,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2、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
3、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4、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
5、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三)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中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本课题的基本原则。研究中必须 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因地制宜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切合区域、学校、教师实际,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以及特点,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
3、主体性原则: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坚持以校为本的思想,突出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突出教师和学生在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4、发展性原则:通过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素质,发展能力,培养特长,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教学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通过研究,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实验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分析法:对区域、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依据学校实际,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开发利用,开发校本教材。
2、实验法:将设计的课程与教材,投放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调整、丰富、完善,并观察、分析学生的变化状况。
3、文献法:课题组力求占有国内目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资料深入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实践。
4、经验总结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对成功的做法,效果佳的案例及时加以提炼总结,由实践提升至理论,形成物化成果,以进一步指导课程开发与实践。
(五)实验对象
小学2009年9月在校的1—6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六)研究周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从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A、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8月
1、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实际,编制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工作要求;
3、做好实验准备:重点研究确定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开发、编写(初稿)等。
4、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5、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B、实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该阶段根据实验方案开展以下工作:
1、实验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材;
2、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策略;
3、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4、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C、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总结提炼成果,检测结题。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附表)


课题组研究人员基本信息及分工情况
姓名
王定斌
性别
课题组内分工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技术职务
小高
(1)负责课题的总设;
(2)统筹课题的运作。
姓名
尹道传
性别
课题组内分工
行政职务
教导
专业技术职务
小高
编写课题的实施方案;编制课题的管理方案;
组织课题的教研活动;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
课 题 组 成 员
姓 名
学科
专业技术职务
课题组内分工
周家苗
语文
小高
负责实验课题各阶段的计划、总结;
朱 虹
数学
小高
课题会议记录、宣传。
吴邦香
语文
小高
负责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
许明章
语文
小高
负责筹措课题经费和经费管理
夏建华
数学
小高
负责数据收集
许亚娟
艺术
小高
负责课题的调研、整理资料
姚中俊
语文
小高
负责研究报告的形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27 , Processed in 0.0755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