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教学,学生到底需要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17:5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教学,学生到底需要什么?

刘春文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又指出“诵读古代诗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语言知识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有效实践?
诗歌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3月20日,越城区初中语文主题教研暨150学时研修“‘语言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实践途径探索--诗苑漫步”在皋埠镇中学举行。上午金为群老师执教了余光中的《乡愁》,宋瑞祥执教了《江雪》,鲁海英做了“让语言知识诗意的栖居”的讲座。中饭后,笔者策划并主持了师生双方的现场互动,让开课教师与自己的学生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来自现场的对话——
刘春文(以下简称刘):同学们,老师今天想问一下,这两首诗你们先前预习过吗?
生(集体):没有。
刘:那在课堂上你拿到这首诗后是怎么看的?
生1:我就这样毫无表情地读了几遍,看看写了什么?
生2:我看了内容,感到《乡愁》很伤感。
生3:我看了《江雪》,看到了诗歌中的老头,还有远山及孤舟,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画。
刘:课前你知道什么是“语言知识”吗?
生1:不知道。
生2:应该是指字词、句式、修辞等。
生3:是指诗歌朗读中的节奏和重音。
生4:不是很清楚。
刘:课前你了解了诗的哪些特点?
生1:诗的语言很美。
生2:诗的句式一般很整齐。
生3:朗读诗歌要求有节奏和重音。
生4:诗讲究比喻、烘托等手法。
刘: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1:学会了怎样朗读的方法。
生2:学到了怎样炼字。
生3:怎样读懂诗人的情感。
生4:懂得了诗的意象与意境。
刘:在这之前你懂吗?
生:不懂。
刘:那你会背意象、意境的概念吗?
生:不会。但我能判断与运用。
刘:你说说《江雪》有哪些意象?
生:千山与万径,还有老头。
刘:请问你自己的语文老师,老头是意象吗?
宋瑞祥(以下简称宋):不是,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刘:在上课之前你把意象叫做什么呢?
生:一种寄托情感的物象。
刘:请问另一组学生,课前你们晓得意象与意境吗?
生(集体):不知道。
刘:现在知道吗?
生:不知道。
刘:老师曾经讲过吗?
生:没有。
刘:请问两位开课教师,你们面对的都是七年级学生,但是面对意象这个概念,采用的却是不同的方法,你们这样处理的依据分别是什么呢?
金为群(以下简称为金):今天我是借班在七年级开课,我执教的《乡愁》原本是九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意象的概念按照进度应该在九年级才会出现,所以我不想也不敢在七年级就提出这个概念。
宋:这个班是我自己带的班,平时我已经在逐步渗透意象的概念。学生已经有感觉这样的物象就是意象。今天特意在PPT上打出概念,只是进一步加以明确并加深概念,我感觉概念应该随文渗透,逐步加深,多次敲击学生也就会了。

刘:看来两位开课教师对在七年级出现意象这个概念保留了各自的观点与理念,于是也就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课堂形式。我想听听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形式来出现类似“意象”这样的概念呢?下面请金老师执教班的学生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我喜欢到了某一天,老师突然告诉我们这样的物象就是意象,现在不想知道。
生2:我也喜欢到某一天,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出现意象的概念。那时就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原来平时看到的就种物象就是意象。
生3:我喜欢平时老师逐步告诉,慢慢渗透,自然而然也就接受了这个观念。
……
刘:接下来我们来听听宋老师执教班级的学生的想法。
生1:我喜欢宋老师的这样的教法,平时随着课文一点点告诉我们一些概念,所以今天出现意象也就不再感到陌生。
生2:读诗一定需要掌握一些诗的概念,所以掌握意象的感念对读懂诗歌更有帮助,我感觉学生应该晓得意象。
刘:老师想问一下,你会背意象的概念吗?
生:不会,但我知道哪些是意象。
刘:虽然你不会背概念,但你已经懂意象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诗歌学习中,借助意象读懂诗歌。
生:是的。
刘:也就是说,你是懂了意象是什么,而不是背诵了意象的概念。大家觉得这够了吗?概念一定要背吗?
生:能运用是最主要的。
刘:一节课下来,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1:我懂得了朗读诗歌的一些技巧,如根据节奏适当停顿,借助重音读出感情。
生2:我知道了读诗更主要的是读出语言背后诗人的情感。
生3:老师引领我们通过链接背景资料更好地读懂诗的意境和情感。
生4:我学会了通过换字及替换等炼字的方法。
生5:通过续写改写,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生6:我最喜欢老师让我们通过画画的方式呈现诗句的画面感,有助于诗歌的记忆,因为我的记性不好。
……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滚动了一个多小时,原定于20分钟结束的对话,却在尖锐的对话冲突中,走向了更深的言语层面。诗歌教学本身有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到底教了什么?什么样的语言知识是适度合理的?不同的年段要渗透什么样的语言知识?把握怎样的度才是吻合学生的认知水准?一系列问题,无不在敲击着每个语文人的神经。
诗歌教学,作为教师,你将学生引向了何处?



2013.3.22


新闻链接:
http://www.ycqedu.net/jky/xkjy/czyw/201303/5698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34 , Processed in 0.0727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