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时文人的“春运”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 15:4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时文人的“春运”之路http://beijingww.qianlong.com/  时间:2013-02-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民国人舞龙庆祝旧历年,1946年春节美国《LIFE》杂志摄影师George Lac
  从北京到上海的四天里,冰心说,“这一百多钟头之中,我已置身心于度外,不饮不食,只求能睡。”   冰心怎样回家

冰心

平津铁路三等车票
  1929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在北京教书的冰心正忙着打电话订票,准备回家过年。   冰心干吗这么急着回去呢?原因有三:   第一,她接到了父亲发来的电报,得知母亲病重,需要回家探望病母。   第二,当时正是废除旧历、推行国历、要把除夕和春节这些传统节日统统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时候,国民政府提倡大家在公历的元旦过新年,到了农历的大年初一反而要照常上班,所以冰心只能赶在元旦以前回家,等到春节就没有假期了。   第三,那时候交通落后,回一趟老家要花很长时间,无论过农历的新年还是公历的新年,都得提前好多天出发,才有可能及时跟家人团聚。   那时的交通究竟有多落后呢?咱们看看冰心的回家历程就知道了。   12月14日那天一大早,冰心就给中国旅行社打电话,要求代订一张去上海的船票。   为什么去上海呢?因为冰心的父亲谢葆璋从海军部次长的位置上卸任以后,在上海法租界租了一所小洋楼,做起了“沪上寓公”,所以冰心每次回娘家都得去上海,而不是回她的祖籍福建。   为什么不订机票或者火车票,而要订船票呢?不订机票是因为中国航空起步太晚,在1929年还没有出现航空公司,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机票;不订火车票则是因为战争,早年的战争切断了北京和上海之间的交通线。   既没有飞机,也不通火车,那冰心能不能像现在的小白领一样直接开着车上路?这就更加不可能了。冰心没有汽车,就算有,她也开不到上海去——路况太差,加油的地方太少,还没过黄河就得抛锚。   在当时的环境下,冰心从北京回上海,最快捷也最安全的方式是走海路:先乘坐“平津列车”去天津,再从天津坐轮船去浦东,继而搭乘轮渡过黄浦江,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去上海法租界,最后雇人力车回家。这也是冰心的计划。   冰心先通过北京的旅行社订船票,旅行社的人告诉她,年假(指元旦假期)快到了,回家过年的人特别多,这几年船只非常拥挤,最快也得等到19号才有舱位。冰心斩钉截铁地说:“那就订19号的,无论如何我是走定了,即使是猪圈,是狗窝,只要能把我渡过海去!”就这样她订好了船票。   轮船在12月19日出发,所以冰心必须在12月18日赶到天津。她去车站买18号的车票,发现火车站很拥挤,二等列车和三等列车的票早卖完了,于是她花高价买了一张“平津特快”。   12月18日下午4:50,冰心登上火车,当天晚上7:00抵达天津。从天津车站出来,冰心乘坐公共汽车去国民饭店开房休息,等候第二天的轮船。   12月19日下午2:30,冰心上了船,进了自己的舱位。她买的是“官舱”,相当于飞机上的公务舱或者火车上的卧铺包厢。“官舱”是收入较高的乘客才会乘坐的,低收入群体一般都是买“统舱票”,几百号人挤在一起。但是冰心发现那官舱也很拥挤:一个七八平米的小舱,居然安排了上下两层四个卧铺,而且除了冰心的铺位是独自一人外,其他乘客都带着孩子,箱子、篓子堆满一地,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   冰心在自己的铺位上蜷曲着休息(空间太小,没法把腿伸直了睡觉),孩子的哭骂声、茶房的吵闹声、机器的轰鸣声,夹杂着油味和脚臭扑面而来。到了夜里10:00,那艘船才缓缓开动,直到12月22日晚上6:00,才抵达终点站:上海浦东。也就是说,冰心在船上整整待了三天。   如果加上冰心坐火车去天津的时间,以及在天津等船的时间,那么她在路上总共花了四天时间。而且这四天是在拥挤和嘈杂中度过的,用冰心自己的话说,“这一百多钟头之中,我已置身心于度外,不饮不食,只求能睡。”为什么不饮不食?没胃口!   如果不是战争切断了京沪之间的交通线,如果冰心能坐火车回上海,是不是很快就能到家呢?也不是。早在1924年,周作人的同事、在北大教书的四川文学家吴虞从北京坐火车去上海看望女儿,坐的是二等快车,上午9:00出发,第二天晚上8:00抵达苏州,然后还得换乘沪宁列车,又花了将近一天才到上海。可见坐火车并不比坐轮船快多少。   从北京去一趟上海,走海路得花四天时间,走陆路得花三天时间,您可以想见民国时的交通有多么落后。



民国时上海民生轮船公司由重庆至上海的船票

鲁迅 
  一路上鲁迅不停地更换交通工具,先坐车,再坐船,再坐车,再坐船,光火车就换乘了四次,从北京到绍兴花了一个星期!   鲁迅的漫长返乡路   但这还不是最落后的,毕竟上海和北京都是大都市,都是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如果回小城市过年,旅程会更加艰辛。比如说鲁迅吧,当年他在教育部上班,1919年在北京买下第一所房子以后,赶在公历的年底回了一趟绍兴老家,他的行程是这样的:   凌晨启程,雇人力车去北京前门车站,挤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当天下午抵达天津。   在天津换乘津浦列车,一天一夜以后抵达浦口。   在浦口雇人力车来到码头,坐上轮渡,渡过长江,又雇人力车去南京火车站。   在南京车站挤上开往上海的火车,一天以后抵达上海。   在上海找了家旅馆,睡了一夜,第二天凌晨雇人力车去车站,挤上去杭州的火车,中午抵达杭州。   在杭州找了家旅馆,一边休息,一边打电话订船票,又经过一天一夜,终于把船票拿到手,然后又在旅馆等船。   一天以后,轮船开行的时间到了,鲁迅雇人力车去钱塘江码头,坐上了去绍兴的轮船,又过了整整一天,船只抵达绍兴。   鲁迅下船,雇轿,坐着轿回到绍兴老家。   这一路上,鲁迅不停地更换交通工具,先坐车,再坐船,再坐车,再坐船,光火车就换乘了四次,全程花了将近一个星期!   以前看《鲁迅日记》,发现鲁迅自从1912年去北京工作以后,一直到1926年辞掉铁饭碗,当中只回过两次绍兴,很奇怪他为什么回去得如此稀少。现在我明白了:一是因为春节时很少放假(1918年以前,鲁迅供职的教育部从不在春节期间放假,后来才象征性地放假两三天),二是因为回一趟家太累,太耗时。鲁迅从轮船上下来,为什么最后一段路程非要坐轿?肯定是一路上的颠簸使他受够了洋罪,想坐坐轿子犒劳自己一下。




1936年由万县到宜昌的实名船票

上海民生轮船公司的轮渡船票
  郁达夫从不回家过年,因为旅途艰辛、路费太贵。曾有一年,他从北京回富阳,走到杭州就把路费用完了,只能步行出城。   那些不回家过年的文人   更多的名人则没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北京教书的沈从文夫妇从不回老家过年,既不回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也不回张兆和的老家青岛。为什么不回去?沈从文给大哥写信的时候说:“苦难处并不是别的,只是无那么一笔钱罢了,只怕路上用钱多,超过了我们的预算,回不来可不好!”(《沈从文全集》卷18)   再往前追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定居的郁达夫也从不回家过年,原因无他,也是因为旅途艰辛和路费太贵。曾经有一年夏天,郁达夫一咬牙,从北京回了富阳老家,走到杭州就把路费用完了,“不得不步行出城。”(郁达夫《还乡后记》)还有一回是想去上海会见留日的同学郭沫若,筹划了半天,终于没有成行,因为他“在最近的时期中弄不到车钱”(1923年3月7日郁达夫写给郭沫若的信,收入《风雨茅庐:郁达夫回忆录》,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还有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四川文学家吴虞,他在北京住了五年,每年春节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而他的妻子和几个女儿则远在成都老家。为什么他不回去跟家人团聚?因为回去一趟太难——得先坐火车到汉口,再从汉口坐轮船到宜昌,再从宜昌换小轮船到重庆,再从重庆雇船到嘉定,再从嘉定步行回成都。1922年夏天,吴虞回过一趟老家,6月8日从北京出发,到7月3日才抵达成都,全程居然花了25天!这25天连船费带车费再加上饭钱和住旅馆的费用,总共用去两百块大洋!(详见《吴虞日记》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两百块大洋是多少钱?郁达夫的小说名篇《春风沉醉的晚上》提到过,一个在上海卷烟厂上班的女工,全年不休息,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刨除伙食费,一个月只能挣到五块大洋,如果她想攒够从北京去成都的单程路费,得努力三年半。

作者:李开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19 , Processed in 0.1469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