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代的孝感县城曾在杨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9 07:3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代的孝感县城曾在杨店?  ——揭开孝感物质文化遗产面纱(三)
  本报记者 胡文军 通讯员 笑波


  今年2月份,为了配合郑长线(郑州至长沙)输油管道工程,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市博物馆,孝南区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郑长线沿线的文物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我市孝南区杨店镇爱国村太平镇湾就属于其中的发掘点之一。考古专家在这里发掘出许多宋代的墓群、建筑的残留物。同时还发掘出大批具有宋代特征的文物、墓群,这在孝感考古历史上是罕见的。考古专家推测:宋代的孝感县城有可能在孝南区杨店镇爱国村太平镇湾。
  宋代的孝感县城在杨店?7月1日下午3时许,带着这一疑问,记者随市博物馆考古专家一行驱车来到孝南区杨店镇爱国村太平镇湾进行实地探访。
  太平镇墓地位于孝南区杨店镇东部的爱国村太平镇湾北部岗地上,该墓地由三座呈东西走向的岗地组成。三座岗地上都发现有砖室墓葬。墓地被三块碑至两河的公路呈南北向穿过。西部为三块碑湾,南300米为黄孝公路,西南100米为太平镇湾。
  今年68岁的太平镇湾村民李华阶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该湾村民在建房时就发现有许多青砖、砖室墓葬,且这些青砖分布比较密集,后经考古人员鉴定为宋代的青砖、墓葬。同时,该湾有李、杨、宋、向、唐等姓氏。考古人员分析,一个自然村很少有这么多姓氏,由而推测,这里以前很有可能是集市或县城驻地,因为只有人口密集的地方才会出现多姓氏的情况。
  在太平镇湾被称为西门的地方还有一条石板路,一块石板上有很深的车辙槽子,现在还清晰可见。“能将一块几吨重的大石板压出这么深的槽子,可见当时在这石板上行走的独轮车有多少,所以这里不可能是一个自然村的规模。”孝感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首席专家刘志升肯定地说道。
  在太平镇湾西部约200米处有一个叫营盘地的地方,那里有较多的残砖瓦,许多村民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做的土房中,都有这种残砖瓦,考古人员推测应为宋代建筑的残留物,也就是说宋代建筑的残留物在太平镇湾随处可见。
  太平镇墓地属于江汉平原北部丘陵与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根据市博物馆调查的资料来看,此处为一大型墓地,分布于孝南区杨店镇红建村和爱国村两个村。太平镇湾只是墓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主要为明清遗存。
  今年2月份,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和墓地的详细情况,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市博物馆,孝南区博物馆联合组队,首先对遗址墓地进行了勘探,并对遗址和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
  孝感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汪艳明说,太平镇墓地属于第一次发掘。发掘过程中,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操作,从上至下,由晚到早,逐层揭露。他表示,此次发掘以配合工程为目的,保护文物为宗旨,工作分为勘探与发掘两个阶段进行。由于该墓地范围较大,他们只对工程内和邻近的地方进行了勘探工作,勘探出墓葬5 座,砖室墓3座,保存情况不理想。他们又对其中较好的一座进行清理发掘,并发现宋代墓葬1座,出土文物2件。
  他介绍,在太平镇湾发掘的宋代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砖室墓,墓顶有些被破坏,为单室墓,墓室残长2.3米,南壁宽0.92米,北壁残宽0.54米。该墓四壁砌法均为一直一横错缝平铺,横砖都是半块砖半块砖地平铺。而比较完整一边朝室内,墓底设铺底砖三排,分别在墓室的近南壁处和墓室中部,每排均为两块条砖直铺,墓砖皆青灰色。墓室内填土以浅灰、橙黄、红色混合的五花土为主,室内填土中多见有墓顶倒塌的青砖,墓室内随葬有釉陶两系罐和水注等类遗物。
  市博物馆蒋俊春馆长说,这个地方至少有多座宋代的古墓,因为破碎的陶瓷碗,饼底半釉,底周均匀分布的釉痕,是当时窑工烧制的印痕,也是典型的宋代特征。她表示,这个墓群的发现对研究孝感地区宋代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市博物馆已将该处予以收录,并依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
  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李端阳说,在太平镇湾,这么多宋代大型墓地的存在不会是偶然的,没有繁华的县城,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会有这些墓葬。他称,该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对研究宋代的丧葬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李端阳说,考古人员在杨店镇三块碑中学院墙以东,调查时发现地表有大量的明清墓砖、瓦片、瓷器残片,为一处明清墓群。此处耕土橙黄,土质较干硬,田埂断面上还暴露大量墓砖,且排列规则。同时,考古人员在墓葬的周围发现有大量墓砖、瓦片、缸、碗残片暴露在外,形制纹饰和釉色的特征明显,为宋代遗物。
  东面水塘边也发现有大片建筑残迹。此处原为墓地,后为大型建筑用地,它属于营盘地,是太平镇真正的所在地。它与村民传说以前有过的庙宇东岳庙有关,尚待进一步勘察确定。李端阳表示,这些考古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杨店镇爱国村太平镇湾在宋代时期肯定是一个人口较多,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建孝昌县,《孝感光绪县志》记录:“孝感县北百卅里为孝昌县治所”。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改孝昌为孝感。《宋史》中关于德安府的记载中说,孝感在建炎间(1127年-1130年)移治紫资砦。
  市博物馆考古专家称,据推测,这个时期正好是宋代,紫资砦或许就在现在的孝南区杨店驿界河边的太平镇湾一带,那里还有很多古迹。接下来有资料说孝感县于开宝二年969自紫资砦徙治澴河镇。《孝感县志》说:“开宝二年(969年)自紫资砦徙治澴河镇”。意思是,公元969年孝感城从紫资砦移到澴河镇。县治是什么时候移的呢?清《孝感县志》说了,孝感作为县治始于元至元16年(公元1279年)即元代时,孝感县治从杨店迁到现在的孝感,也就是说孝感这个地方好象就是澴河镇,在元代以前就有了。
  澴 河镇在什么地方,澴河镇是现在孝感的这种说法,是因为宋时的澴河整条水系当以孝感最为繁华。据史料记载:澴河(澴水),发源于河南省罗山县与湖北省大悟县接壤的灵山(一说“光头山”)。流域主要在湖北境内,孝昌县花园镇以上共分三支:东支为大悟河(干流),中支为广水河,西支为应山河,经卧龙乡入府河。
  《清史》中关于孝感的记载:孝感雍正七年自德安府来属。北:黄茅岭。东北:大悟,一名上界山。又北有澴水,自河南信阳州流入。南:沦河,即澴水下流也,上通涢水,东会滠水入江。太平、双桥二镇。县丞驻东南马溪河巡司,后移东北杨店驿。
  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城区作为县治始于元朝至元16年(公元1279年)。明、朝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始建土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改建为砖城。古城依澴河而建,呈典型的单核聚形态。古城因水运发达而极为繁荣。至清末,城区面积扩大到0.6平方公里,东西宽为1000米,南北长约700米。港口上起西门外壕沟,下至小东门,连绵2公里,形成“六城六四码头、九街十八巷”的城市格局,城市重心在城南老环河一带。
  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刘志升称,根据发掘出的大量宋代墓葬,以及那里许多宋代城址的表征和遗物、遗迹,同时结合一些史料记载,宋代的孝感县城有可能在杨店镇爱国村太平镇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01:37 , Processed in 0.1161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