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论博物馆培育小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及其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9 21:2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论博物馆培育小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及其意义


肖 君

【提 要】 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观众群体,开展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活动,目的在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社会奉献精神,为博物馆志愿者培养后备军,也是志愿者文化的传递。
【关键词】 广西博物馆 培育小学生志愿者 志愿服务精神 文化参与 德育意义
【作 者】 肖 君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南宁 530022

     志愿服务可以说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从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在世界上首开博物馆志愿者先河后,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已逐渐成为志愿者服务奉献的首选地之一。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志愿者的运作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中,特别是结构合理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孕育培养之中,就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而言,小小讲解员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讲解岗位上培育小学生志愿者,意义重大。一方面利用小学生对讲解工作的向往,引导其进入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以缓解博物馆对低龄儿童学生的讲解压力,补充未成年人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主要想通过培育志愿者这种方式来探索未成年人教育的良策,因为“博物馆不仅让人了解知识,而且要把知识内化于心,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进而推进社会文化的濡化和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①。这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相契合。为了加强与学校及青少年的互动,广西博物馆正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把培育小学生志愿者作为宣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与同行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一 、 培育小学生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在广西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里,活跃着一批年龄最小7岁、最大12岁的小学生们,他们身佩“我是小小讲解员”红色绶带,认真投入地为观众服务,那生动活泼的讲解,阳光灿烂的笑脸赢得好评如潮,受到了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他们就是获得“2009年首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提名奖的广西博物馆的小学生志愿者们。
     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观众群体,同时也是困扰和考量博物馆配合学校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如果仅从数字上来看,我国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但数字背后的现实可能是:学校为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走过场和博物馆只关心教育基地参观人数而放任学生的默契。目前,我国青少年大多数还停留在被动利用博物馆的阶段,如果没有学校组织参观,或者家长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很少有主动走进博物馆的意愿。虽然造成的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主要原因不在博物馆,但博物馆还是应该利用自身直观教育的优势。想尽一切办法在留住青少年脚步的同时,让他们主动走进博物馆。因此通过培育小学生志愿者,开拓未成年人教育的新方法,具有与时俱进及前瞻意义的积极作用。
1. 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参与作用
     现代博物馆已经将教育职能的发挥水平视为衡量博物馆工作优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近年博物馆日主题内容来看,如2006年的“博物馆与青少年”、2008年的“博物馆——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及2010年的“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等,充分反映了当代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即对博物馆参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的需要。文化参与要求博物馆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目前,我国有近四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而探索及参与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是博物馆通过文化参与体现社会价值的最佳途径。针对未成年人的博物馆教育问题,开展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活动,目的在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社会奉献精神,让人们通过“小小讲解员”对博物馆工作有所认识并产生亲近感,使博物馆成为一个社会民众学习和享有的场所,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及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孵化基地。从文化共享到文化参与,是博物馆公共职能的一次提升和飞跃,也是博物馆更快融入社会的不二选择。
2. 未成年人教育的示范带动及辐射作用
     一直以来,博物馆最强调的是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而最头疼的也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在博物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手拉手排着长长的队伍进展厅,他们充满好奇地东张西望却被老师的“保持安静、不许离队、不许对话、不许提问”等诸多要求束缚着,显得特别地循规蹈矩。还有就是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在同一时段涌向博物馆,那后果不言而喻。这种压抑天性和放任失控的参观体验,博物馆给青少年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可想而知,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改变,青少年与博物馆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因此要修复青少年对博物馆的敬畏记忆,让他们主动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和学会利用博物馆还需博物馆和学校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小小讲解员”的引进,就是从契合青少年的成长实际、知识实际、思想实际出发,儿童心理学提倡“同伴教育”,即利用儿童通过对同龄人的模仿和学习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心理,激发他们对此项活动的羡慕和模仿兴趣。同时“小小讲解员”在博物馆获得的“为人师表”体验,激发了参与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同伴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而当“小小讲解员”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时,他们与家人,同学,邻居的谈论和分享,也使博物馆得到广泛和持久的宣传。此外,由于未成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必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和陪同,因此,一个学生的参与不仅可以带动家庭成员的认同和支持,还可以辐射到家庭成员以外的关系链中,他们的宣传,无形中为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织就了一条联系的纽带,拉近了博物馆与社会的距离,达成学校、家庭,学生、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关于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
     小学生们天性好动,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喜欢参与性强的活动,因而对讲解跃跃欲试。可是由于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很可能热得快也冷得快,因此如何把好奇转化为兴趣,把被动转化为主动,把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行为,把接受服务转化为提供服务,就必须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特别要综合考虑其年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及认知,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安排适合他们的培育计划。2011年暑期,应学校及家长的强烈要求,免费开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 图一),结合两年的工作经验,这次的课程设置更人性化,主要有:口语、语音 、语言的专业基础训练,讲解技巧,讲解词编写、记忆、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及观察、团队协作教育(图二、图三、图四)等,广受参与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和好评。之后举行讲解比赛并颁发结业证书,志愿者队伍又增加新生力量。
1. 针对性的讲解培训及能力培养
     广西博物馆对小小讲解员的培训主要采用分班制及先合后分的方法。首先按年龄分两个班:大班(4至6年级学生为主)和小班(1至3年级学生为主)。而后统一学习博物馆专业知识及展览内容,对于史料的解读,尽量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深邃为表面、化历史为现实的通俗易懂。大班及小班在进行讲解内容及讲解技能培训时采用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小班采取“以物带史”的方法,讲解一些趣味性强,故事性强及参与性强的内容;而大班则可以涉及科普、历史、人文类等比较专业的内容。以小班为例,先听专业讲解员讲解,然后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广西博物馆室内,室外动静结合的展览模式,为讲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最后,辅导老师根据小班同学的语气口吻,与他们一起编写以“物”带出一段历史的讲解词。而对大班同学则要求他们自己编写讲解词,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充实内容,并在实践中帮助其修改完善。讲解技能培训主要侧重态势语,口语艺术及现场感的指导,调整一些表演味过重的夸张的语音,语气,语调的运用等。经过培训的“小小讲解员”不但能胜任讲解工作,还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及探索博物馆的兴趣。
2. 志愿服务精神的濡化式教育
     广西博物馆的小学生志愿者是从“小小讲解员”发展而来,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给予志愿者的身份定位,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感受心理及认知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之低龄学生业余时间参与校外活动,必须有家长,老师的支持和陪同方可。因此,小学生志愿者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培养、教育及感受的濡化阶段。大部分学生参加“小小讲解员”活动只是为了展才艺,总想被别人特别关注或超越别人,时时处处都以考试争名次的姿态出现。这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讲解中采取分段讲解的方法,要求分中有合,前后呼应,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学会欣赏他人,与人为善,理解平等,尊重的友爱精神。在讲解服务过程中,通过与不同人群的接触及参与博物馆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博物馆志愿者的示范,“小小讲解员”们感受到利用业余时间,不为任何报酬和名利参与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光荣。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的鼓励下,他们自愿加入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的契约服务帮助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到博物馆学习、提升及服务奉献的习惯,并因此产生归属感。可以说针对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不能只靠空洞的说教,必须是通过参与培训、服务、交流、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参与者自身的行为及感受来体会志愿服务精神的濡化式教育,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濡化作用,无疑是“快餐文化”时代的一道精品甜点,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一种令人终身受益的教育体验。
三、博物馆培育小学生志愿者的重要意义
     志愿者的价值意义主要通过培训、服务、交流、管理等活动去实现,志愿者已成为构建和完善博物馆社会服务系统的一支重要力量。从目前来看,小学生志愿者虽然不能成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但其发展潜力非常大。并且从对未成年人的思想素质教育方面来看,对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是补充学校教育,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学会感恩,乐于奉献的现代新人的新路子。对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意义主要体现为:
1. 德育意义
     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精神教育,博物馆具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应利用其自主性,直观性,启蒙性,社会性及寓教于乐的特点对未成年开展多视角,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千百年来主宰中国人受教育观念的教学主流,这种重书本,轻实物,重成绩,轻实践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论,鲜有主动选择学校课本以外的教育方式,从而忽略了未成年人的德育问题。我们经常见到,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却是生活的低能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说,还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没有责任感,或过分懦弱、或过分暴力及自私、冷漠,还有“网虫”、“追星族”等比比皆是。因此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志气、理想和责任心的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铺天盖地的兴趣班中,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投入到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的队伍来,非常难能可贵,他们是志愿者的种子,将会把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开去。志愿服务精神传达 “助人自助”并推动社会及个人进步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崇高理念,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非常注重青少年品行、修养、操守的教育及能力的培养,通过服务契约,教育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学会包容并逐渐自我管理的能力,帮助未成年人在当代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需求中找到结合点,这是德育意义的体现。
2. 有利于博物馆志愿者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志愿者是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最佳途径,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博物馆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志愿者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资源,也是可供开发的最佳资源。因为“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博物馆完成两项任务: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博物馆吸纳和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博物馆达到其全面开放,融入社会,依靠公众的目的”{1}但从目前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人员构成情况来看,资源组合及搭配还不尽如人意。从学生资源配置来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未成年人一直未能进入志愿者队伍的视野,中学生由于升学压力,鲜有参加社会活动的主观意愿,家长也不支持。因此,在校大学生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中坚力量,这一相对单一的服务群体,与受众日益多元的文化服务诉求之间形成一定差距,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服务时间大都集中在节假日,并且人员流动大,因此造成的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在所难免。志愿者队伍的合理搭配应该是:年龄、职业、知识结构、时间支配、受教育程度等的多元化组合,就年龄而言,两头(青少年和中老年)小,中间(大学生)大的“枣核形”较为理想,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最需要有知识有阅历有富余时间和奉献精神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这也是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最关注的资源,但也不应忽视开发青少年资源的价值,培育小学生志愿者的意义除了为博物馆志愿者培养后备军外,主要还在于引起家长,学校,及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关注,营造志愿者文化氛围。试想,如果家长不那么急功近利地让各种补习班填满孩子们节假日的话,督促孩子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到博物馆服务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并且家长和学生一旦认可,可以连续服务三到五年,成为一支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新老搭配及错时段服务是志愿服务资源的合理分配,应该开发多层次的社会资源来支持这份工作,可以说培育小学生志愿者也是一种志愿者文化市场培育,通过“小小讲解员”感受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传达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精神,并唤起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博物馆志愿工作的认同及支持,这也是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3. 有利于“教”“学”相长及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和责任,参与志愿者工作是表达这种义务和责任的积极有效形式。不论个人或社会都可透过参与义务工作而得益及进步,“小小讲解员”也不例外。在博物馆里“小小讲解员”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每当他们面对观众绘声绘色讲解时自信得像一位博学的老师,这种荣誉感及优越感,促使他们像海绵一样,努力汲取新知识,以获得自我充实提升的同时期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同时博物馆的老师们在施教时,也学到了与未成年人良好沟通的经验。对“小小讲解员”而言,参与博物馆的志愿服务工作,不光是付出,更多的是收获。首先,接受精神的洗礼,在为社会服务中体会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的高尚情操及个人、社会与自然(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与愉悦。其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不同于学校应试教育的人生体验。笔者看到,“小小讲解员”从最初参加培训时被生字吓哭,到半年后能自己编简单的讲解词,再到愿意做一名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这是小学生们从参与志愿活动中的收获,这将是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再次,博物馆为“小小讲解员”提供了学习机会及展示自己的平台,在实际服务过程中,他们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并可以善加利用,取长补短,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志愿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通过付出有所收获,既使服务对象受益也令自身受益。他们在锻炼,提升,丰富自己的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志愿服务工作,既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服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改善社会风气,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及和谐文化建设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志愿服务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单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培育小学生志愿者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大拓展,可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虽然目前博物馆的志愿者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的队伍建设及资源开发还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之中。但,博物馆志愿者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博物馆志愿者事业的蓬勃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李枚:《关于青少年观众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3期。
[2] 吴玲:《从选聘志愿讲解员的角度谈加强博物馆宣教工作》,《中国博物馆通讯》,2007年第8期。
[3]李易先:《浅谈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中国博物馆通讯》,2005年第4期。
[4]甄朔南:《博物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中国博物馆通讯》,2006年第5期。
[5]马自树:《博物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0 11:53 , Processed in 0.1457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