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者消失是出版界面临的共同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5 18:5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者消失是出版界面临的共同危机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4月10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澳文学论坛4月3日在京闭幕。中国作家铁凝、莫言、刘震云、叶辛、李尧、徐小斌、李洱等与澳大利亚作家J.M.库切、布莱恩·卡斯特罗、尼古拉斯·周思、伊沃·印迪克、大卫·沃克等,围绕“文学与包容”的主题展开了5场对话。在对话中,知名出版家伊沃·印迪克指出,今天的出版界面临的危机是读者消失的危机。他的演讲立即得到中国作家的回应。
    出版界面临窘境,读者正在减少,哪一种体裁受影响最大?在澳洲最受欢迎的是长篇小说,最不受欢迎的是诗歌、中篇和短篇,单一作者的散文集也很难销售。伊沃·印迪克指出,在澳大利亚,多数读者希望阅读是轻松的、逃避现实的,如果作品又短又难读,那就是出版的灾难。他举例说,人们没有太多时间,也许喜欢看短篇,去年他曾出版了中篇小说和散文集,制作成短篇系列。事实上根本没人买,最好的销量也就1000本。长篇小说命运好一些,能销售2000册左右。因此,作家、出版商以及评论家常常感到很孤立,因为读书的人太少了,少数带来利润的图书是有关烹饪、体育、明星之类的图书,而非文学。文学渴望接触更多人起到更大作用,人们也期望如此。但印迪克还是对此感到沮丧,文学怎样扮演这样的角色?也许作品的价值需要时间来证明,可问题是,我们生活在现在,却要相信未来。伊沃·印迪克和美国同行交谈,如果诗集能卖到1000册就不错了,文学读者群不会随着人口群增加而增加。在任何国家,文学的读者群都是小的。
    对此,叶辛也有同感。叶辛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阅读:从1949年到1966年,17年中我国共出版长篇小说197部;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中中国的读者难得读到一本文学经典,总是在私下里排着队争读一本长篇小说。以至于1977、1978年重印文学经典时,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大家如饥似渴地阅读小说;时至今日,书店中各类文学经典应有尽有,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仅长篇小说就有三千多部,为什么阅读一本长篇小说非得下很大的决心呢?长篇小说体裁和今天人们的阅读之间,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叶辛谈到,现在的阅读量的确急剧萎缩。今天的阅读形式对所有作家都是挑战。“读者”是两个字,但细分起来也是千差万别。20世纪80年代所有长篇印数几乎都在10万册以上,2001年以后印数急剧下降。2000年他的作品《客过亭》印数仅1万册,而《孽债》(1,2)的发行量曾突破百万。
    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专业的布莱恩·卡斯特罗认为,当代写作已经放弃了对精神的坚守,写作对很多人来说变成了纯粹的技术活儿。作家被出版商逼着改造写作,以适应读者和市场的需求。文学成了少部分人的事情,那些伟大的文学传统正在被遗忘,越来越少的人能感受到它的气息。他提出,文学批评应该站出来发挥作用、施加影响。批评应该照亮在黑暗中前行的文学创作。
    作家徐小斌对此表示认同。她认为,好的文学永远被读者需要。她一直在追求纯粹的文学。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消费主义乃至拜金主义大有冻结所有精神探索与想象力的趋势,她觉得自己成了落伍者、失败者并为此感到困惑。她认为,作家应该在精神的炼狱中创造出另一个世界,不管它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但至少应该符合人类精神的需要。在高度的商业化之后,文学必将返璞归真。
    在闭幕式上,两国作家分别朗读了各自的代表作:“这种氛围之中,审美与审智的写作成了笑话,我觉得自己成为了失败者,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代我曾经深深地困惑,用福楼拜在乔治桑去世时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心变成了巨大的坟场。”徐小斌的新作《天鹅》就成了这种纠结的产物,一方面,她写了拜金主义时代的纯真爱情,而另一方面,连她自己也不相信这个时代会真的有这种故事。但徐小斌说,支撑自己写下去的,是身体最内部一个微弱的声音:“写作,不就是栖身于地狱却梦想着天堂的一种行当吗?”——难道不能在精神的炼狱中创造一个神界吗?不管它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但它至少会符合人类精神的需要。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9:05:30 | 只看该作者
图书有形无形成本上升 电商大战催生书价“虚高”我国平均书价超过50元
    ■报道
  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整体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已经高达52.23元。“书价涨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提供的数据,2010年至2012年五大图书分类价格中,涨幅最快的年份发生在2011年,整体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为62.279元,远高于2010年的49.07元,上升了13.21%。文艺类的图书最贵,2012年的新书平均定价已经高达85.81元; 社科类的图书定价也在74.533元;生活休闲类的图书价格虽然在2012年下降了6.4%,但 是 前 一 年 的 暴 涨20.08%,也使得平均定价升高至44.876元; 科技类和少儿类图书虽然价格涨幅在8元之内,但是呈现出连续三年上涨的趋势,2012年已经涨至57.426元和23.171元。
  在大众的直观印象中,图书的主要成本就是纸张和印刷,而在业内人士眼中,一本书真正的成本构成,却并非只有这些,“图书背后有着很高的无形成本,而这些往往都是读者看不到的”。无形成本当中包括编辑费用、设计成本、排版成本、作者的版税以及运营费用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些人工成本一直在上升,这就使出版企业要承担更多的无形资本,从而直接造成图书涨价。
  有专家指出:读者实际购买图书的价格,肯定是远远低于52.23元的。如今各家出版社的图书定价都是被迫“虚高”,为的是给大打价格战的电商网站留下利润空间。
  在当当、卓越、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电商网站可以看到,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常规的按图书定价打6折也没有诱惑力了,在此价格基础上,往往还会叠加“满200元减100元”等优惠。苏宁易购网站正在进行“满100元返100元购书券”的促销活动,随机挑选了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董桥经典作品:英华沉浮录》(套装1-6册),该书定价260元,平时打5.7折时售价为149元,继续参加“满100元返100元购书券”后,该套书的售价仅相当于49元,是定价的2折都不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作家说:“去年我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按常规这本书定价20元左右是合理的。没想到,我的样书到了出版社老总的手里,他大笔一挥,就把定价改成了39元。责任编辑说,网络书店是这本书的销售主力,我们必须为网络书店打折留下足够空间,否则各种网络促销做下来,网站和出版社都得亏本。”
  出版社与电商网站之间的这种定价默契,害苦了实体书店。一位经营实体书店的书商说:“我们大多数图书的进货价,都是定价的6折左右,算上场地、人员等各种成本,我们8折卖才算保本。这两年,书价涨得快,各种畅销书的定价都在四五十元左右,我们不打折或者顶多打8.5折,买书的人就嫌太贵,转头去网站购买。”
  为了平衡电商网站与实体书店的关系,有些出版商也有自己的定价技巧。一些适合在网络上推广的图书,如言情类、经济类、职场类,就会定价偏高一些;而一些比较小众的学术类图书,更适合在实体书店销售,就不会额外设高定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21:37 , Processed in 0.1267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