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摔倒”了又何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6 14:2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摔倒”了又何妨
■浙江   吴凌燕
进入隆冬,天气越来越冷,有水的地方已经很容易结冰。学校厕所里新铺上了绿绿的防滑垫,人走在上面感觉踏实多了。
一个年轻的老师和一个学生的爷爷在厕所里偶遇时随意交谈。“厕所里铺上垫子比以前好多了吧!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摔倒了。”年轻的老师随口道。“铺什么垫子呢,小孩子还小,摔倒又有何妨呢?摔倒过了,他以后就知道经过湿滑的地方走路要小心了。”苍老的声音一点也不领情。
听到这里,我顿时一怔。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防止孩子摔倒还来不及呢!难道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摔倒吗?岂不是康庄大道你不走,荆棘无路你偏行吗?真是自找苦吃!
但是仔细品味这些话:“摔倒又有何妨呢?摔倒过了,他以后就知道经过湿滑的地方走路要小心了。”感觉很有人生的哲理,现在我们的学生真的没有“摔倒”的机会呀!
在家时,我们一些年轻的家长总是怕累着孩子,怕出危险,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办。或把孩子看得过于娇弱,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要求孩子这个别碰,那个别拿,恐怕有什么闪失伤了孩子。如倒—杯开水之类的事也不让孩子做。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们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生怕孩子外出会遇到什么不测。就连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也会立刻冲上前去,心疼地扶起来。然后是埋怨地面不平,或抱怨桌子不好碰到了孩子,等等。
学生在家里没有“摔倒”的机会,在学校也同样不存在这样的空间。处于各种原因的考虑,总是全方位地“照顾”好学生。有些学校害怕学生打篮球受到伤害,而把篮球架拆掉,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学生课下出现意外伤害,规定取消课间活动。
课下如此,课堂中学生也很少有“摔倒”的机会。在我们的课堂里,大多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在课堂总是占有发言优势,因为他们思维严密、语言表达清楚,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其他学生只要顺着向下说,这样就不会出现收不了场的情况。对容易犯错误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时往往一下子就提出,这个地方要注意,应该怎样,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下子就记住了,根本不会“摔倒”。
当然,课堂上学生不会出现“摔倒”的情况,追根溯源,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从编教材的时候就开始了。这样的“好心”早就成了我们的教学文化。
但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在家里、校园里、课堂上不让孩子“摔倒”,他们只好留到社会上去摔倒。正如一位教育者的玩笑话:如果一个人一生注定要摔倒一万次,他在学校已经摔倒了9999次,那么踏上社会只要摔一次就可以了。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老师不能一见学生“摔倒”就“心软”,有时要下狠心,“别管”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摔倒”后,“别管”他,让他自己站起来,给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当然,这种“别管”的做法,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础上。
因为学生天生是爱探索、好奇的人,不给学生摔倒的机会,他们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孩子难免会摔倒,中间也许会走弯路,会做错。但是,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摔倒”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呢?然而正是在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站起来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深刻反思,从而他们的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就会得到进步和发展。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应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做得过多,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能力和自信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3:57 , Processed in 0.1192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