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味诗中细节描写的魅力 张其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7 10:3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4-27 02:56 编辑

              品味诗中细节描写的魅力
                                   张  其  俊
      在古今优秀的诗词曲和民歌中,往往有许多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很能传神写照,耐人寻味,富有魅力。有些甚至教人过目难忘!诚然,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只不过是速写式点睛勾勒之笔,而绝非小说中铺张式的细节描写那样。诗与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同源共生、异曲同工的。苏轼在评价王维诗画时即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人物画极其有名,他画人物特别注重画眼神,他深有体会的创作经验之谈,便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鲁迅后来也就此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检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眼睛也就是“心灵之窗”嘛!这也就是说:诗词曲中的细节描写,务须突出其主要特色,总是在捕捉某种稍纵即逝的特写镜头,画龙点睛,而无须面面俱到,头发胡子一把抓。我们且从如下几个侧面来品味品味它的魅力吧!
      一是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往往可从神态、心态、言行举止等诸方面入手,摄取其最能传神写照的特写镜头。在这方面,白居易的确是高手:他在《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那勾魂摄魄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神态,怎能不让汉皇神魂颠倒,而令后来的读者过目难忘呢?!他又在《卖炭翁》中,勾勒出一个以卖炭为生的老翁的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进而刻画他的矛盾心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诚乃入木三分,可谓催人泪下。再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那种淑女林黛玉的形象:“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瞑目思之,便能宛然如见其独特之风韵。
      近日从《东坡赤壁诗词》中读到它特色鲜明的“新田园诗词”专栏,其中就发现好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言行举止的细节描写。湖南诗人伍锡学就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且看他的《望江东•荷塘畔》:“荷叶田田荷蕊小,嫂问妹:‘归谁好?’小姑斜眼桥头堡,嘴一努:‘谁知道!’    崭新摩托开来了,‘进城不?’高声叫。低头含笑好羞臊,脚踏乱,萋萋草。”少男少女初恋情怀,一个豁达开朗,一个腼腆含羞,绘声绘影,写照传神,语调轻快,新农村生活气息浓郁。他的另一首《花间意•洗衣》:“……堰口洗衣裳,时而睃小郎。棒槌捶手背,裙子随流水。惊喜叫声高:‘快来帮我捞!’”亦是神情毕肖。又如刘贵连的《鹧鸪天•禾场上》(三选二):“一、点亮红霞日渐升,禾场铺麦闹腾腾。几家大嫂帮新妇,一片欢情引怨声。   ‘ 悭吝鬼,丑男人,昨日短信好烦心:寄钱不问花销事,催我银行去转存。’  二、智嫂闻言故作嗔,搔搔额头便传‘经’:‘今天暂忍夫君气,来日休松玉女裙’。    刚出口,又添声:‘感情太露显身轻’。高潮陡起人人笑:‘你这婆娘没好心!’”场景角色,鲜活逼真,打诨插科,妙趣横生。再如吕克俭的《如梦令》:“一带湖堤垂柳,细雨斜风渔叟。收网跳花鲢,呼媪赶忙提篓。慌走,慌走,踢倒一篮春韭。”水乡情调,动作传神。以细节描写新农村生活的锦言秀句,尽可信手拈来。诸如:“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刘庆霖:《冬日打背柴》);“放学枯枝驮一捆,胸前摆动旧书包”(李训论:《山区留守儿童》);“犬吠村头迎远贾,童奔田陌唤归餐”(周杰民:《秋日农家》);“村姑借得秧针线,绣出农家奔小康”(童芳勉:《春日村景》);“储笑新仓装不下,纷纷送进梦中藏”(郭省非:《农家乐》);“市姑分蔗笑都甜”(刘克万:《南阳小驻》)。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而今广大农村,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再也见不到晚唐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中体恤民情所写到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那种教人心酸的痛苦生活情景了。
      二是对景物细节的描写,多是从静态、动态、动静相配等方面入手,通过捕获特写镜头展现之。写静态的,有如宋代刘攽的《新晴》诗:“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时。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前两句为清幽宁静的环境作好了铺垫,后两句以动显静,借南风以拟老友,连个招呼也不打,便贸然闯了进来,“偷开门户又翻书”,竟将“我”从甜甜的夏日午梦中搅醒。这末句,可真是神来之笔。还有宋人梅尧臣的名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鲁山山行》)。也皆是以动显静的生花妙笔。而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则早被国画家相中,绘为丹青。写动态的,有口皆碑的乃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名句:“乱石穿空(一作“崩云”),惊涛拍岸(一作“裂岸”),卷起千堆雪。”还有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白描出西湖夏日的一场来得猛、收得快的暴风雨的过程。其中第二句简直是出神入化,道他人之欲言未能言者,实在是高明也。写动静相配的,还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公巧将暮春初夏之静景和佳人、行人在院墙内外的行动与心态搭配融情入景,惟妙惟肖。再举今人谢清泉的《田园短笛•枝头小鸟》为例:“花倚窗棂带笑开,日筛疏影上书台。枝头好鸟知平仄,听我吟诗去复回。”前两句抒写静景,后两句转写动态,动静搭配,突显韵味。在此取小鸟做旁衬,便使我不由得不联想起贺知章在其《回乡偶书》中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做旁衬的味道来。即便是写相思之情的诗作中,今人亦有可圈可点之佳构。试看欧阳秀兰的《相思》吧:“坐对空屏寂寞深,思潮一夜涨千寻。欲笺心思难成句,别有音知不在琴。冷雨敲窗如暗泣,清风过水似低吟。闲来惟把君诗看,不觉清香已满襟。”夜阑人静,雨冷风凄,对屏独坐,思绪联翩,万般无奈,孤枕难眠,惟诵君诗,聊以自慰。句句相思字字情,融情入景雅而蕴。
      三是对事态细节的描叙。唐人孟郊的一曲《游子吟》,千百年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春晖”“寸草心”!抒写的是游子离家别母时,目睹慈母千针万线为他缝制寒衣时的热切感受。而与之相呼应的则是清人蒋士铨写游子岁暮归来拜见慈母的深切感受,其《岁暮到家》云:“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此诗以五律推出,更有助于以质朴真淳的方式抒情达意,诗中既暗用了孟诗中慈母缝衣之典,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双向表达了游子对慈母的殷殷关切之情,家信常托,墨痕犹新。特别是颈联,写慈母对爱子的疼爱,一“见”一“怜”,又“呼”又“问”,尽蕴其中,以利引出尾联爱子的一“愧”一“叹”,从而表达身为人子未能在家奉侍孝敬慈母的深深愧疚之情。选取这些细节描叙,精当妥帖,后人读之,感同身受。无独有偶,再举一首抒写父子之情的小诗(这是笔者数十年前从一张小报上看到的佚名诗,而其内容尚记忆犹新):“隔窗望见子抱孙,我儿对着他儿亲。但愿他儿成长后,莫要负了我儿心!”诗中前两句的细节描写,其特写镜头摄取的角度和聚焦点,真是匠心独运,煞费苦心。仅是“隔窗望见”,紧接下文便是“我儿对着他儿亲”,一个有意;一个无心,全然不觉。这倒使我联想起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这自然会勾起有些落寞之感的老父亲的许多联想来……然而,毕竟总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长辈的也总在期望子孙们一代胜过一代,因而便能以豁达的胸怀,对孙辈寄以厚望,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后两句的期愿之词来,很是耐人寻味。从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优秀诗歌中,抒叙亲情、爱情、友情的精品佳构,其中蕴藏很多范例,值得我们漫品细研。诸如汉末蔡琰(文姬)的《悲愤诗》、杜甫的《北征》等等,都是杰出的范例,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但愿我们都能从细细品味诗词曲里那些精妙的细节描写的魅力中受到启发,深入到现实社会中去摸爬滚打,体察、捕捉、摄取那些可供作诗材之用鲜活灵动的细节来,以激活、充实自己的创作。切记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遗训。以兹作为医治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抓痒、买椟还珠诸多弊病的一剂良方。愿与诗友们共之。
                                                         
      
      本文作者:张其俊  教授、诗论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著有:《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诗艺纵横》、《诗趣百味》、《诗艺管锥》、《履痕心迹》等。
      通 联:430077 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36号  :锦绣江南7-3-502
      手 机:15342227096      电子邮箱:zqj1934@sina.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7:19 , Processed in 0.0625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