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文忠担心国学变成生意 不赞同把孩子送培训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19 23:5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文忠担心国学变成生意 不赞同把孩子送培训班2013年05月17日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汇名家网特约讲师。

日前,钱文忠新作《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正式面世,这本书是钱文忠根据《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内容更加详实和丰富。据钱文忠介绍,和《百家讲坛》的讲述同步,《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共分为五部,电视节目会在接下来的四个春节期间播出,而四部书也会跟随电视讲演计划分部出版。
解读《百家姓》,钱文忠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寻根的欲望,钱文忠说:“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但是人们的心态却越来越封闭,人心越来越小,很多人习惯于用‘你是哪里人?户籍哪里?城市还是农村’等,去区分所遇见的人,这是一种奇怪的状态,如果这种观念不能改变,那么这个民族就可能会被撕裂,同一个民族之间,人们越来越对立,裂痕越来越大。”钱文忠说,他讲《百家姓》,一是希望告诉人们历史的真相,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都是有根的,不要因为狭隘的观念使得人们对立起来,其次,也希望由此增强人们的敬畏之心,由此想到祖先,想到每个人的姓的来源。
通过“姓”改变地域歧视
北京晨报:传统的蒙学经典《百家姓》,现在讲解,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钱文忠:我比较关注的,是怎么看待在传统文化中姓氏的重要性和凝聚力,《百家讲坛》所属央视十频道总监金越是一个有艺术理想和文化担当的电视人,他有个观点我很认同,他说很多时候这个地方的人瞧不起那个地方的人,比如很多上海人、北京人都有这个毛病,其实不少大城市都有这种现象。但是当你慢慢了解了姓的渊源,就知道其实所有人都是有来历的,不要用那种非常狭隘的观念,南北的区别,东西的区别,城乡的区别把这个社会划分开。一个人的姓是代表了他的血脉,而他的血脉又是从哪里来的?明白了这些,可能那些互相之间的看不起会少很多。
为自己的姓氏骄傲
北京晨报:那么您最想告诉人们的是什么呢?
钱文忠: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但是人的心态越来越封闭,人的心越来越小,人们用家乡、户籍等互相区分,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改变,那么整个民族都很可能会被撕裂。我讲解《百家姓》,讲这些姓的来源、演变,里面流传的故事等,就是希望引起人们寻根的欲望,告诉人们每个姓都是有来历的,不要因为一些没有必要的原因而互相看不起。还有一个,就是希望每一个人能为自己的姓氏骄傲,在传统社会,开除出族谱是比判刑更重的惩罚,皇帝杀了人还能平反,比如岳飞,没有人说岳飞丢脸的,但是如果赶出家谱,那是巨大的耻辱。现在我们的民族缺少一种敬畏,我希望能够通过讲姓氏文化,能够有一种敬畏文化,能够想到祖先,想到你这个姓。
每一个姓都是平等的
北京晨报:姓是家族的象征之一,而家族又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是在现代,家族这个词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您怎么看?
钱文忠:家族这个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独生子女大量出现之后,家族已经逐渐消失了。但这几年社会上家族这个词用得很多,名门望族、官二代、富二代等,这是很奇怪的概念,我似乎接受不了。比如我姓钱,很多人说我们家是书香世家。我说这就是一个看起来美好的故事,我小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家里头出过那么多学者,而且那个年代都恨不得说自己世代贫农、不识字才好,即便知道也不敢说。所以要告诉人家历史的真实,今天的中国根本没有名门望族,大家都是平等的。哪怕过去曾经不平等,但中国的历史太长了,长到足够把一切不平等都抹平。春秋时代的诸侯之家,传到现在,也就是个普通人了。记者周怀宗
钱文忠:孝敬比孝顺更重要
讲《弟子规》、讲《三字经》、讲《百家姓》,这些传统时代重要的蒙学典籍,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究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与此同时,国学热潮下,许许多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国学班里,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穿汉服、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钱文忠说:“我们原来把国学一脚踩到底,后来又把国学捧上天,其实这都是不对的。传统的东西,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也有不好的地方,需要改变。比如说,我一直都很提倡孝道的,但这个孝道,我认为在今天应该提倡的是孝敬,而不简单的只是孝顺。孝顺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现代社会,不应该单讲顺,而是更要讲敬,敬畏之心。”
国学不能当成生意
北京晨报:《百家姓》是启蒙读物,其实现在有很多教国学的培训班,五花八门,甚至有教用《周易》算卦的,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钱文忠:中国现在有一种最可怕现象,就是一种热潮一旦出现,马上就会变成生意,这个我特别担心。有很多讲国学的人是带着一种传销的热情讲的,特别可怕。像周易八卦我就不敢说理解了,更不用说讲给别人听了。而现在好多国学班,其实也就是生意。这种泛商业化的现象是致命的,国学就像盐一样,一杯水,盐撒进去,看不见,但有滋有味有益处,那才是最好的境界。不是说你缺盐我就给你吃盐,不是这么补的。现在的国学热还有一个最可怕的现象,就是大跃进式的大干快上,似乎猛干二十年国学又复兴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北京晨报:那么对于孩子学国学您怎么看?
钱文忠: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各种国学培训班,这个我不太赞成,因为你把孩子跟活生生的现实隔离开了,其实这也是国学在现在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矛盾,比如我们用传统的规范去要求孩子,要为人诚实,要温良恭俭让,要仁义礼智信,但是这个孩子要真的按照这一套去做,那将来进入社会就可能会“吃亏”。当然,这不是说这些道德规范有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出现了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又无力去改变这个社会。我们只能做一点算一点,我是一直想早点退休,因为我想搞个学校,也讲国学,但是不是这种讲法,是跟孩子聊天,聊点国学。
启蒙不仅是背诵
北京晨报:您设想中的学校和其他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
钱文忠:这个学校,第一个就必须是非盈利的。我一直在琢磨,我想跟孩子直接接触,同时会引导他,去对国学产生兴趣,去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明。其实这样一种方式就是讲学的方式,老师和学生聊天。现在很多讲国学是营销和传销的方式,这个是非常可怕的。
北京晨报:讲学的方式,在传统社会中也并不适用于启蒙,传统的启蒙更多是背诵,现在很多教孩子国学的也是背诵,你怎么看这两种区别?
钱文忠:一个是过去的孩子只学一门,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的课程已经很多,负担非常重。其次,单单的背诵其实还是错的,过去孩子确实是要背书的,我们看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看到他描写老夫子念“铁如意,指挥倜傥……”他确实背书,但不是只有背诵,过去的老师跟孩子是有交流的,不仅交流,很多时候还是一起生活的,所以叫言传身教。如果仅仅把过去的启蒙当作背诵,这显然是不对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像《论语》就是老师和学生聊天,学生有一些问题,咱们互相聊聊,是很平等的,《朱子语类》也是聊天,近到《无邪堂答问》还是聊天;而且过去又没有考试,也不打分。但是现在不一样,学生本身的课业非常多,各门各科都要考试,期中考、期末考、升学考试……
自我管理并不是自我压制
北京晨报:那么对学习的内容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传统的文化又如何和现代文化相关联呢?
钱文忠:我们原来是把国学一脚踩到底,后来又把国学捧上天,这是不对的。传统中有好多东西确实是要不得的,比如对权力的一种极端的谄媚,比如对女性的漠视不尊重,这都是传统文化不好的东西。当然也是有很多的好东西的。比如讲诚信,讲自我克制。比如说《弟子规》,其中就有非常多的自我管理的内容,教孩子学会怎么样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也就是“成人之教”,教孩子怎么样更好地做人。
北京晨报:自我管理会不会变成一种自我的压制,自己学会束缚自己?
钱文忠: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多地方讲《弟子规》,强调孩子要服从,要听话。《弟子规》讲究的是自我管理,但是往往就会被曲解,反而要求孩子放弃自我管理的能力,改为服从、顺从。任何一味良药都是暗含毒性的。必须担心的是,大家名义上教传统文化,其实却是要求别人服从。
北京晨报:怎样避免这种状况?
钱文忠:其实这一点中国传统中是很清楚的,教人保持自我,又不侵犯别人,传统文化中我认为最精华的一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说这句话是刻在联合国大厦的台基上的。自我管理不是说自己把自己权限给压没了,而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
北京晨报:姓是血缘、家族的一种象征,而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孝,在今天,如何看待这个孝?
钱文忠:我一直提倡孝道,但是这个孝也应该认真理解,不能说古人怎么孝,我们就跟着怎么孝,社会在变化,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说孝,更多时候强调的是“孝顺”,其实就是顺,“顺,孝在其中”;这么一来,“百善孝为先”偷偷地变成了“百善顺为先”。这种孝顺我不赞成。我认为,今天更应该讲孝敬,我敬重我的父母,而不是无条件地顺从于父母,我这几年一直在讲孝敬,但我发现很多人还是在讲孝顺,尤其现在好多推广国学的,动不动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套又来了,这就很吓人。
北京晨报:孝顺和孝敬有什么区别?
钱文忠:孝顺强调的是顺,其实这是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统治方法所致,传统社会就是以顺治天下,要求人们顺从、服从。现代社会不同,是以敬治天下,教人心存敬畏,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人的精神。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化,让它适合现代社会?
钱文忠:还是那句话,传统文化有它自己时代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人看来,当然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你可以改变它,但是你不能砸烂它。和姓一样,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来源,不能说结了果子,就不要根了,也不能说有一部分根不能供给养分了,就干脆把整个根都砍断。
晨报记者周怀宗
■相关阅读
●谈趣闻:有人姓死
北京晨报:讲《百家姓》,有没有什么让你影响特别深刻的事情?
钱文忠:其实我开始讲《百家姓》以后,引发了很多让我很感动的事情。比如死姓,死亡的死,我当时讲到“死”姓在台湾只有一家三口人,而且他们没有儿子,他们很担心这个姓氏从此以后就消亡了,后来有个河南的朋友在微博上告诉我,他们整个村子都姓“死”,这就很有意思。当然,这还有待核实。
●谈误读:五百年前是一家
北京晨报:人们碰到同姓的人,总会说一句“同宗”,或者“五百年前是一家”,是这样吗?
钱文忠:未必是一家。每个姓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异姓也可能同出一脉,每个姓里几乎都有这样的情况。
●谈经济:
不能指望学问带来财富
北京晨报:不论是电视讲学、还是出书,您都做得很成功。对于生活,还有什么期待?

钱文忠:我就是拿我左手劳动赚来的钱去养我右手紧攥的兴趣。陈寅恪先生讲过,知识分子的经济独立是很重要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为什么?值得深思。我觉得他们是很真实,你衣食不饱,何况你还有家人孩子呢?你就特别容易妥协。而且很多人会给这种妥协披上牺牲的华冠,妥协后不但自我安慰,“我是为家人牺牲”,还显得你是个殉道的人,把妥协变得很高尚,这很可怕。现在很多朋友关注我的物质生活,我理解,因为大家好奇。但是我就怕有一个副作用:别人认为你的学问是可以带来财富的,但事实上,学问基本上直接换不来物质财富,起码不能这么指望。我可以挣点版税,一本书版税多少大家都能算出来,一百多万,那就很畅销啦!一百多万也不能说少,这些钱可能不能让我完全地不妥协,完全地不出卖自我兴趣,但至少可以让我少妥协一些,可以让我“惜售”,这当然是比喻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21 , Processed in 0.0687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