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朋友‘一念执着’的帖]:我心中的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1 10:4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长朋友‘一念执着’的帖]:我心中的痛!!


源地址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2375430.html


     孩子上小学六年级了,期中考试过后,作为家长的我们被请到了学校开家长会,说实话,有一年多没开家长会了,这个会我很期待。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孩子将面临着小升初的选择,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自然是非常重视的。


    家长会上,老师也提到了关于升学这一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班主任说:他们班这次期中考试,总分450分的学生有21名,接着就念了学生的名字,我一边做笔记一边听着,名字已经念到了十几个,其中没有我的孩子,我的心慢慢地下沉,老师终于念完了,里面确实没有我的孩子,心里虽然有些失望,同时,也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尽可能的帮助孩子,把成绩提上去!

    昨天晚上,做完了家务活,我开始检查孩子的作业,在整理孩子的书包时,我发现了孩子书包里有好多邹邹巴巴的试卷,大部分都是语文试卷,细看了一下,从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还有期末试卷,卷子上面是孩子的笔迹,从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卷子是都做完了,从孩子的字体上来看,是有区别的,第一单元试卷字体端正,正确率也比较高,但越往后面,字迹和正确率有所下降,我把那些邹巴巴的试卷整理好,突然发现,试卷上没有红色的笔迹-----老师批改的笔迹!!!


    我忍着愤怒,问孩子,为什么没有批改的笔迹?孩子平静地说:刚开始,自己没有准备红笔(老师的方法是,老师在上面讲,孩子自己用红笔批改)因为孩子没有准备红笔,所以,试卷上没有批改的笔迹。这个情况儿子跟我说过,我提醒他让他买红笔了,可是看到后面的试卷仍然是一片黑色笔迹,我忍不住发火了,孩子说,到后面老师问他们那些需要讲,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声,有小部分题目老师讲了,整张卷子就过去了。


    对此,我深深的愤怒,看着孩子每天做着各做试卷、冲刺题,但做了那么多 试卷,老师不批改,孩子怎么能有积极性呢?孩子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分数?不批改试卷,怎么知道自己的进步呢?孩子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搁置在一边,怎么会有做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呢?


    既然布置了作业,是希望对孩子的成绩有帮助,可不批改孩子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恐怕也是徒劳的吧!?


    我理解老师,也时不时看下关于老师薪资的话题,听当老师的堂弟诉说过老师的待遇问题,也体谅老师的不容易,但不能因为待遇不如你意,就这样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你面对的是几十个家庭,你面对的是一个个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


    看着因为我的训斥低下头的孩子,看着没有批改的试卷,我哭了,三十多岁的我,深知生活的不易,当我渴望学习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家庭、工作、孩子的教育没有一样让人省心,我渴望用学习来提升自己,努力的在这个社会站稳脚,但,身边的人,却似乎不是这样,难道是我错了吗?


   一边高喊着重视教育,一边是拿着不满意工资却又不改行的老师们,一边是心急如焚的父母……


    教育,我心中的痛!!!












=《为人民服务》节录: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仿写一段:

因为我们是为家长朋友们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排拒家长朋友的批评意见。不管是哪位家长,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您说得对,我们就努力改进。您说的办法对孩子有好处,我们会认真听取。您的帖文应该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了实况,没有恶意,也没有夸大!虽然您心里着急,在提意见时,还是表达了对老师工作辛苦待遇低的理解和同情。您是一位有水平具理性的好家长!还要感谢您友好温馨地建议我们可以‘改行’![譬如到东北‘提泥桶’一天搞百把块等等]冽是一个好创意!不过,绝大部分老师已不太可能,只好来生再说了。您希望老师在百忙之中亲阅试卷,给每个孩子以鼓励,这个意见提得好,对孩子有好处,我们老师会尽量采用的。因为教师工作确实忙,假如我们偶而采用集体讲评对答案的方法,甚至偶而采用同学互评互改后,老师再粗略些地看评的‘偷点儿懒’的办法,希望您也不急着提意见,我们会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的。我们还会精选作业内容,力求‘减负增效’!只要我们为孩子的利益坚持好的,为孩子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有话都尽量心平气和地好好商量,家校双方就一定会建立起更加相互信任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8:2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调查: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分析报告   作者:郝克明 汪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我国独生子女已超过1亿人。 CFP供图
  ■郝克明 汪明 
  从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我国独生子女超过1亿人。日益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正成为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对独生子女受教育群体的研究,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辽宁、江苏、甘肃、天津、河北、湖南、深圳等7省市(在北京、天津两地也做了部分补充专题调查)的334所中小学校、85795名学生、9545名教师、12155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江苏、天津、河北、辽宁等4省市80名优秀独生子女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对于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基本状况、主要特征及其原因有了初步了解。 
  课题研究发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拥有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某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与生俱来,主要源自后天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群体的认识和评价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要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特点,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家庭教育职责、加强家庭和全社会协作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为独生子女群体和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1.独生子女学习条件等方面优势明显 
  问卷调查显示,在同样环境下,独生子女在“家庭学习条件”、“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与父母沟通交流”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 
  独生子女的家庭学习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在同样的家庭经济条件下,独生子女家长对与子女学习成长有关的学习条件更为重视,独生子女个人拥有的学习物品和装备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中,分别有88%、91.3%、92.5%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有单独书桌;分别有77%、83.7%、86.7%的独生子女拥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上述各项比例均比非独生子女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中小学生中有30%左右的独生子女拥有自己专用的计算机,分别比小学、初中、高中的非独生子女高7、9、14个百分点。约20%的独生子女拥有专用的上网设备,比非独生子女高10个百分点。 
  独生子女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长而言,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的愿望更强烈。问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独生子女“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分别高出10.4、9.5和13.6个百分点。(见表1)
  独生子女与父母沟通交流机会多于非独生子女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为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能努力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点在小学生的问卷回答中体现较为明显。小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选择父母为倾诉对象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此外,家长问卷调查显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独生子女选择“总会和家长讲”和“经常和家长讲”的比例共占54.8%,比非独生子女高出19.4个百分点。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8:51 | 只看该作者
2.独生子女成长过程面临诸多新挑战    由于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又从小生活在被成年人包围的世界里,在学习方面承载着父母的过高期望,在生活方面享受着父母的过度保护,健康水平和情绪状态都面临新挑战。 
  独生子女承载着来自父母的过高期望,压力较大 
  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期望”。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文化观念的影响,加之社会上一些用人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父母对孩子的学历要求和期望普遍较高,其中独生子女家长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中约占48.3%的小学生,填写父母期望他们读到硕士、博士程度,高出非独生子女近12个百分点;约占40.8%的初中生,填写父母期望他们读到硕士、博士程度,高出非独生子女近10个百分点。 
  家长问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家长在教育期望方面差异显著,前者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后者。有23.1%的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孩子读到硕士,26.4%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到博士,而非独生子女家长期望的相应比例仅分别为8.9%和23.7%。父母对子女学历的过高期望,不仅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负担。 
  父母对孩子的“未来职业期望”。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在最希望孩子今后从事的职业中,主要有医生、机关干部、公司经理、科学家、律师、外交官、工程师、教师、军人和警察等。想让孩子选择煤矿工人、清洁工、建筑工人、司机、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售货员、理发师、兽医、厨师、护士等职业的家长比例均低于1%。 
  独生子女家长选择比例普遍较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的职业包括:外交官、节目主持人、法官、音乐家、工程师、律师、医生等,而在教师、技术工人、警察、护士、飞行员、煤矿工人、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等职业选择方面,非独生子女家长的比例则要略微偏高。相比之下,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今后从事脑力劳动以及他们认为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工作。 
4#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9:10 | 只看该作者
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独生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弱    众多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由于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保护”问题比较突出。本项调查着力从“独立性”(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 
  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的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在“自己整理床铺、书本、衣物”、“洗自己的小衣物”、“帮助家里洗衣物、打扫卫生”、“帮助做饭、洗碗”等4项指标上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大;在初中阶段,独生子女至少低于非独生子女8个百分点;在高中阶段,独生子女至少低于非独生子女1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在初、高中阶段,独生子女在承担家务方面弱于非独生子女。 
  我们的学生问卷中有一道题:“如果家里没有人给你做饭,你会怎样选择?”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做饭”,但是独生子女选择“自己做饭”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高中阶段学生的差异最大,独生子女中仅有44.9%的学生选择“自己做饭”,而非独生子女的这项比例为63.7%。此外,小学生中的独生子女选择“出去吃”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高12个百分点,初中和高中学生的选择也与此类似。(见表2) 
  由于一些父母的过度保护,独生子女在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总体上弱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培养和训练独生子女自己动手、自我服务和劳动的能力与习惯,是独生子女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 
  独生子女在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表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的表现是什么”,从家长问卷调查看,选择“替孩子把事情做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独生子女家长比例均在85%以上,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40多个百分点。而且初中、高中阶段独生子女家长在这方面的包办比例甚至超过90%以上,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从教师问卷调查看,在教师眼中独生子女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按选择的多少排序,排在最前面的是“聪明、知识面广”,约占41.9%;认为独生子女学生最明显的弱点,排在最前面的是“依赖性强”,约占34.7%。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普遍不强,其中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9:35 | 只看该作者
独生子女的体质健康水平相对较弱,情绪状态呈现两极性    针对独生子女身体状况,有研究认为:第一,独生子女的身体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等静态指标超过非独生子女,其差异程度有的达到了显著水平;第二,在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指标方面,独生子女不如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就学生的视力状况看,各个学龄阶段中独生子女视力正常的比例均低于非独生子女,而近视的比例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学生中,独生子女近视的比例相当高,分别占28.9%、47.5%和67.1%。(见表3)
  独生子女的健康状况。孩子请病假的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孩子的身体状况。家长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强的孩子上个学期没有请过病假,其他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因为生病耽误过上学。 
  在这项调查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具体表现在:72.6%的非独生子女没有请病假,比独生子女的比例高出6.8个百分点,而请假0-5天的比例也低于独生子女5.9个百分点。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健康状况的差异并不大,甚至独生子女的营养状况还要好于非独生子女,但由于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稍有不适便请假在家里休息。 
  从总体上看,虽然独生子女的形态发育指标不低于非独生子女,其营养情况甚至好于非独生子女,但其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上说不如非独生子女。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注意。家长问卷调查显示,超过1/3的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空闲时间所做事情的首选是锻炼身体,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约12个百分点。 
  独生子女的精神状态。在目前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下,独生子女的总体精神状态如何,与非独生子女是否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关于独生子女“体质与健康状况”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感觉”的调查统计显示,经常有“开心”、“满足”、“精力充沛”感觉的学生,分别占70%、30%-40%、40%-50%。同时,有接近或超过一半学生填写生活中经常或有时感觉“疲惫”或“苦恼”,甚至“没意思”,这在初中、高中学生中尤为突出。大约有30%的高中生填写经常感到“疲惫”,有约15.7%的学生填写经常感到“苦恼”,甚至有约25.2%的学生填写经常感觉生活“没意思”。 
  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看,独生子女在经常感到“开心”、“满足”、“精力充沛”、“疲惫”、“苦恼”、“孤独”、“没意思”等方面所占比例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一方面独生子女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他们会经常感到“开心”、“满足”和“精力充沛”;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学习压力,又常常会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感到“疲惫”、“苦恼”、“孤独”,甚至感到生活“没意思”。这些都反映出独生子女在精神状态方面的复杂性,需要我们给予关注。 
6#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9:53 | 只看该作者
3.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主要因后天环境    无法正视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或存在的问题,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社会未来。要认识到,独生子女的特点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独生子女完全能够与非独生子女一样健康成长。 
  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同时并存。看不到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不仅不利于全面认识和分析独生子女的状况和特点,影响我们对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信心,也不利于调动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和潜力。另一方面,看不到或者不正视独生子女所面临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促进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认真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也不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未来。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和我们的初步调查都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人群、社会接触的增多而有所减小。在3—18岁年龄段中,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体呈现出“年龄越小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的特点。调查发现,一些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的某些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这些差异主要是由独生子女后天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通过对江苏、天津、河北、辽宁等4省、直辖市选择的80名优秀的高中独生子女学生进行访谈和研究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完全能够与非独生子女一样健康成长。这些优秀独生子女学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素养和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学校生活中对同学、老师以及社会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够关心同学、老师和集体,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的少年儿童经受了巨大的伤痛和考验,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英雄少年。课题组经过与四川灾区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乡镇公安派出所、英雄(优秀)少年原所在学校、英雄(优秀)少年所在或转入的新学校逐一核实发现,在2008年6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的50名英雄(优秀)少年中,独生子女共计19人,所占比例为38%。 
  上述这些优秀独生子女的事例,都充分说明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作用下,独生子女同样能够有杰出的表现,有能力撑起国家的未来。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仅靠单一层面的改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紧紧把握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共同为独生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提高包括独生子女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民族竞争力,这不仅是教育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者:郝克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研究员;汪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本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成果摘要。课题组组长:郝克明;副组长:汪明、李韧竹;主要成员:王蕊、王建、王晓燕)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7日第3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15:47:35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朋友‘一念执着’回 (管季超) 的帖子


谢谢管老师的理解!这是我之前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采纳。
最近兴起了一阵家访风,老师登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反映一些孩子的学习问题等,说来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但孩子的学习是长期的,一时的家访,并不能全面且及时的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老师也不能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三天两天跟老师打电话,又担心打扰老师,耽误了老师正常的作息时间……

记得之前在上海上学的时候,孩子带回来一张单子,上面有家长及学生的注册号,登陆学校网站,找到孩子所在班级,就能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通过老师们在网上的留言,就可以知道孩子最近的表现,包括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问题等,这样极大的方便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避免孩子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玩“捉迷藏”。在一些大城市,包括武汉等好的学校,都已经开始普及这种“家校互动网上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孩子、对老师、对家长乃至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可是,孝感什么时候才能普及呢?


我想说的是:既然有关部门如此重视教育,为何不采取这种方式呢?这样更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更利于了解学生,家访只是一时,而教育是长期的。

家校互动网上平台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及学生交流的平台,跟一般论坛是不一样的,因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是从一而终的,有好有坏,这需要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配合,才能有效的改善孩子在学习上的种种不良之处。

我家孩子在上海读书时,学校开通这个网上平台,我们家长没花一分钱。慢慢的习惯了,隔三差五的会上学校的网站,看看孩子的表现,如果感觉孩子在家做作业情况不太好,那就需要家长更进一步的跟老师取得交流。

有时候,老师反映说孩子在校的表现不好等等细节,回来后我跟孩子做了沟通和讲解,孩子还是听了,我就在网上跟老师留言,问老师孩子最近表现和学习习惯等好点儿没,老师说孩子确实有好转,并在网上给我留言,说孩子这几次测验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了……我觉得这种家校互动的方式很值得借鉴,对孩子的教育,帮助还是很大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18:31:20 | 只看该作者
成功总在不经意间,记教孩子学骑自行车
文/硬玩次世代
     我拼命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如果要是平时,我早忍不住劈头盖脸地一通臭骂或是掌脚相加,我最容不下的就是懦弱和怕吃苦的品性,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致命的缺陷,长大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也不可能创造什么人生的价值。所以我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来不去干涉他的自由,不去否决他的任何决定,但必须是言出必行,对自己的每件事负责。今天是第二次教孩子骑自行车了,他仍然还是怕我放开车架后面的那双手,总是住后望,这样导致他方向老是跑偏,我弓着腰,在自行车后面跑着,孩子一会儿要求这样,一会儿要求那样,骑自行车我感觉仍然没有进展。他的姿势一直不对,重心偏向右边,身子是斜着的,我提醒他几次了,但他坚决说姿势是正确的,身子没有偏向。我知道,如果再次说他姿势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他又找到不学骑自行车的理由了,所以我就不再提醒他了。骑了半个小时了,我累得不行了,也怕伤着孩子,我说休息一下再骑吧,孩子马上把车子一架,跑去喝水了。
   

   这辆自行车是孩子七岁生日给他买的。我给他看了四川小朋友骑自行车到西藏布达拉宫去的博客,他说他也要学骑自行车,做一个勇敢的骑手。所以在七岁生日那天,什么都没有要,只买了一辆自行车。孩子有他的规矩,无论什么情况,都只能要一件礼物。从二岁多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培训孩子的选择能力,不论在哪个卖玩具的地方,只能挑选一种玩具,再一个零食和玩具在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种。首先从哭闹不依,然后慢慢地适应,最后成了一种习惯。
   
    第一次教孩子学骑自行车,我首先让他感知骑自行车的感觉,教他骑自行车的要领,他推着自行车绕着跑道走了一圈,就叫嚷着要开始学骑了,但天生胆小的他,不论我怎么劝说,就是不肯滑骑,生怕摔跤。没有办法只好把他扶上车,我双手握着车后架,明显地感觉到他身体重心偏离,就这样开始了歪歪扭扭的学骑自行车。我一边握着车架,一边教孩子正确的骑自行车方法,但他不论怎样,就是收不回重心,这样骑自行车肯定不行,孩子已经烦躁不安了,由于双脚长时间脱离地面,恐慌的心理无论我怎样安慰都无济于事。我不由火起,责备起了孩子,说他胆小,不像个男子汉,他从自行车上一下子跳了下来,准备罢学了。我只好让他休息一会儿,然后让他推着自行车,感觉自行车在行进中的重心,他这次推了好几圈,然后就要求再次学骑,我要求他首先学会侧滑上车,但他怎么也不肯滑骑,生怕上车时摔倒,即使我在后面握着车架也不肯。我只好继续直接让他上车学骑了,肯定是重心不稳,车子左摇右晃,几圈下来,我累得要死,但孩子仍然没有进展,我开始生气了,孩子也由于半天没有掌握骑自行车的方法,也感觉很懊恼,不愿意继续练习下去,我双手忽然松开了车架,他可能立即感觉不到我双手的牵制力,吓得一下子从车上跳了下来,把车子扔在地上,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我非常生气地问道:“你到底学不学自行车?这车是你自己要买的,说好了买了就要学的,今天必须得学会。”孩子说:“谁叫你不会教的,还故意松手想让我摔跤,我再也不学了。”我生气地说:“不学就要挨打,挨打了还是要学”。孩子说:“打死也不学了,谁叫你松手的。”我们就这样对峙着,看着孩子这种既懦弱又不负责任的样子,我怒火中烧,我对孩子说:“我数到三,你不扶起自行车就打”,孩子直接说:“不用数了,你打吧。”我再也忍不住了,一脚踢了过去。孩子看到我真的发火了,真的要动手了,他死死的抱着我的腿,不让我用脚,我就用手打了几下他的屁股。他嚎哭着说别打了,要学自行车。我扶起自行车,让孩子学着侧滑上车,但由于刚才的惊吓,他的胆量变得格外的小,滑了半天就是不上车,我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让他上车学骑自行车了。但姿势依然不对,重心明显不稳定,而且像个惊弓之鸟,一步三回头地看我是不是用手握着车架,我知道这样下去是学不好自行车的。孩子体力也不行了,我只好以失败收场。
    
    从那以后,再让孩子学骑自行车,他就再也不愿意了。我知道,这件事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了,必须得让时间来带走他心里的恐惧,不然他是不肯再跟我出去学骑自行车的。
    
    昨天,孩子突然跟我说要骑自行车,他可能已经忘记了上次骑车的阴影吧,我跟他确定中午睡觉之后去学校操场骑自行车,由于长时间没有骑过,我开始从头教他骑自行车的要领,但他仍然不肯学习侧滑上车,我只好继续扶他上车学骑自行车了,还是重心不稳定,把握不住方向。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让他骑一会,玩一会,一是恢复体力,二是放松他是紧张心理。对于环境的改变,小孩子的适应能力有限呀!他突然以一种机械的运行方式来代替他步行的习惯,整个身体感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所以化解掉心理负担是关键所在。于是我不再强调姿势,也不强求进展,只是每一次都鼓励他有进步。但由于怕他发觉我在骗他,让他产生畏难情绪,我训练一会儿,就让他玩一会儿,他想来学,我再来帮他握住车驾,感觉他一直没有什么进步。但心理上不再恐惧,也不担心我忽然松手了。但一直到吃饭的时候,他依然没有进展。但他心情愉快,要求明天继续学习。
    
      今天我们睡好了午觉,孩子一醒来,就说到学校骑自行车,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先让他推着自行车走了几圈,然后让他学习侧滑,但减少了上车动作,他滑了一会,我就让他休息一下。然后再让他上车学骑,孩子今天的重心还是不稳定,但感觉偏移的很小了。我一边安慰他放心大胆地学,一边让他掌握住方向,孩子一边吹着口哨,一边用力地蹬着脚踏板,沉浸在骑车的欢乐中去了。他已经能掌握住方向了,可以自由地转弯,直行了,但问题依旧,他不会自己骑上去,我开始教他怎么利用惯性来驱动自行车。由于他一直拒绝用侧滑的方式上车,我只能教他用跨在三角架中用两只脚配合驱动自行车的方法了。但他的脚还不足够长,力量也不足够大,根本蹬不上车,控制不了惯性是驱动不了自行车的。我让孩子慢慢学,我想休息一会儿,担心的事立马就发生了,孩子在用脚蹬脚踏板时放在地上用力蹬的左脚没有及时收回,连人带车摔倒在地上,我慢慢转过身来,看到孩子用手捂着手臂,血从指缝间渗了出来。我故作轻松地问道:“有没有流血?”,孩子看了一下手臂,说流血了,我说流得多不多,他说流得不多。孩子蹲在地上哭着,我知道我不能去帮他,否则今天就又学不成了。我跟他说我去拿矿泉水来喝。我走远了孩子,心里很是酸痛,毕竟像他这么大的孩子都在玩呀。别人的孩子要是这样摔着了,马上就会有人过来关心、安慰。而我却只能装不知道的样子,让孩子一个人去承担痛苦。我站在墙角看了一会儿孩子,他哭了一会儿,就忽然站起来了,从地上扶起自行车,开始学习在三角架间驱动自动车骑的步骤。我拿着矿泉水走过去,让他喝了点水,想来已经练习了几个小时,身体体力透支,再一个摔伤了手臂,怕再摔着了其它地方。就让他休息一会儿。他说要骑会才行,我只好继续握住车架继续让他训练骑车了。现在他基本上掌握了骑行过程中要掌握的要领,重心回位。他开始要求我双手离开车体,说太重了,我只好跟后面跑,由于他对龙头掌握得还是不好,自行车还是自动转圈,如果不及时扶正的话就要摔倒。
    
      天色已晚,我们准备回家了,孩子还是不能上车,骑行还是掌握不了方向,我心里感觉孩子的方向感有问题,重心也不容易掌握平衡,想来孩子可能天生在这方面没有潜力吧,看来学骑自行车,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估计要长大一点才行吧。来到蓝球场,我让孩子休息一下,我打会儿蓝球再回去,孩子推着自行车一边去玩了。我跟一个常在学校打球的村民打了几分钟的球吧,突然听到孩子喜悦的叫声:“爸爸,爸爸,我会骑自行车了!我会骑自行车了!”我扭头望去,孩子骑着自行车冲过来了,他开始在操场像小鱼儿一样游来游去,用力地蹬着踏板,开心极了。这时我才想起。我一直让他在学校内操场学骑自行车,地面是防滑砖,阻力大,操场是水泥地面,阻力小,原来孩子已经掌握了骑车要领了,只是场地不对,所以一下没有学会。




          反思我们教育工作者,巴不得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将来都是一流品牌大学的学生,对他们的成绩作为唯一的成长指标,我们的教育制度,也是以成绩为最终考核目标,但其实中国并不需要14亿大学生,而是要每个公民健康向上,遵纪守法,创造和谐社会。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最终决定他人生目标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读书是培养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但不是读大学的必由之路。农村里大部分的学生,最终面对的,是社会,而不是大学,因为他们成长的土壤最终决定了他们人生的方向,我们的制度可以视而不见这个事实,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直视这个现实。单纯地以学习成绩来抹杀这些寒门学子难得的幸福童年。当一个人生亦何欢时,就是死亦何惧了。社会终将要为教育的恶果买单,这不是教师可以控制得了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给孩子们一片自由,幸福的天空,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农村学校里的学生可能大部分都不会成为大学生,但幸福,健康的童年给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追求。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0:31:44 | 只看该作者
让语文作业成为一座桥梁  2013年03月27日  作者:谢德厚  
  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审视作业的功能,建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观,进一步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语文作业应是联通课堂内外的桥梁。语文教师除了关注教材,还应当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要尝试引领学生去根据课文内容收集资料,进而推广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自觉养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
  在课外,我强调投入情感的阅读,要求学生选择喜爱的作品,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吟咏朗诵,或摘抄评论……进行阅读心得交流、优秀作品推荐、读书竞赛等读书活动。
  在课内,我指导学习《苏州园林》一文之后,引导学生去查找与之相关的信息。课后,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的补充阅读,了解到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语文作业使学生提高了信息意识,拓展了视野。
  语文作业应是便利学科渗透的桥梁。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我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设计制作一幅树叶画,并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把阅读同各种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把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
  在教授《三峡》这篇写景散文时,我在范读课文的时候,配上了旋律跌宕起伏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伴随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音乐旋律,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接下来让学生谈谈听后对三峡景物的看法。学生发言积极,而且能谈到点子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作业应是通达高效课堂的桥梁。学生智力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师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在作业设计和布置上改变“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难度系数呈阶梯状的作业,既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下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并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我每次将作业任务分解为“基本作业、选择性作业、超额作业”三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允许优等生不做基本作业,鼓励中下水平的学生试做选择性作业与超额作业。比如讲授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后,基本作业是: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景象?选择性作业是:列举描写春天和西湖的古诗词名句;超额作业是:比较杜甫《丽春》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两首诗在描绘春景上的写作特色。
  由于每个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会尽量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力求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作者单位:湖南省临澧县丁玲学校  谢德厚)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7日第11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0:32:38 | 只看该作者
数学作业设计的走向:超越传统  2013年03月27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途径。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教师作业设计理念的落后和作业设计能力的缺失,出现了作业布置得多、学生做得苦、教师批改得累的现象。要避免机械、重复、单调、乏味的低效作业,就必须处理好作业数量与作业质量、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作业结构与作业价值的关系,使作业不仅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且变成一种有趣味、有创意的行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既要汲取传统作业设计经验中的合理内核,促进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又要不断超越,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多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作业设计的思路,调整作业设计的走向。
  作业的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作业功能主要定位是夯实“双基”,即“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体验等关注不够,作业内容机械重复,缺乏挑战性;作业形式呆板枯燥,缺乏趣味性;要求统一僵化,缺乏灵活性。这种封闭的作业形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数学新课标中增加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新视野下的作业设计,应该做到:作业的形式上,要引进开放题,打破封闭的格局,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作业的要求上,要实现弹性化,冲破统一的樊篱,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学生认知的阶段性,将作业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一般到特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安排,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作业的编排从零散走向系统。作业铺天盖地,学生练得很多,但是收效不大,可谓“高耗低效”,甚至“熟能生厌”、“熟能生笨”。其中原因就是这些作业都是独立编排,没有形成作业系统。我们要改变作业编排的方式,按照系统论的原理,变无序为有序,变点状为块状,从整体出发来设计和规划学生的作业。如分数应用题题型丰富,变化万千,我们可以着眼分化点、瞄准易混点,围绕发散性,抓住相通性,把相似、相反、易混的习题编成题组进行整体练习。这是加大教学密度、减缓思维坡度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作业的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切入口。我们要改变单纯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设计新型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并且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作业。设计操作型作业,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自主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合作型作业,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交流,进行有效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实验型作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设计调研型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统计,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研究获得的资料。
  教师不只要在微观层面上关注作业内容,更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作业布置的最佳策略。要充分挖掘优质作业资源所蕴藏的思维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种具体方法的分析、比较、分类、概括,从获得具体解法上升到掌握解题策略。这样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相关的概念体系,印象鲜明,不易遗忘;更有益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渐领悟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林俊)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7日第1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8:36 , Processed in 0.1516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