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CTV百家讲坛文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20510-020723
│2002年5月10日 迎接老龄化的挑战 (赵宝华、杜鹏、郑晓瑛)
│2002年5月14日 杰出女性创业之路(下集) (洪英、任丽娟)
│2002年5月15日 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 (张毅)
│2002年5月16日 韩孟琐谈 (郝世峰)
│2002年5月17日 《诗的人文关怀》 (罗宗强)
│2002年5月20日 文学创作中对“讲话”的认识 (苏叔阳)
│2002年5月21日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 (李燕)
│2002年5月22日 戏曲漫说话“讲话” (徐城北)
│2002年5月23日 坚持人民文艺先进方向 (张炯)
│2002年5月24日 从西方文论角度看中国古典词论 (叶嘉莹)
│2002年5月27日 漫谈百年科技 (王渝生)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李连宁)
│2002年5月29日 公平与效率 (谈松华、吕型伟)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2002年5月31日 三个代表与中国基础教育 (刘吉)
│2002年6月 6日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朱世能)
│2002年6月 7日 化学与人类健康 (刘旦初)
│2002年6月03日 给地球照相 (郭华东)
│2002年6月04日 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物种的分类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5日 科学的语言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10日 数学与天文 (张顺燕)
│2002年6月11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谢衷洁)
│2002年6月12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下) (谢衷洁)
│2002年6月13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
│2002年6月14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
│2002年6月17日 交叉科学 (李喜先)
│2002年6月18日 DNA的限制与修饰 (周秀芬)
│2002年6月19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上) (王炜钰)
│2002年6月20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下) (王炜钰)
│2002年6月21日 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疾病历史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24日 建筑师眼中的健康住宅 (开彦)
│2002年6月25日 信息与信用(上) (张维迎)
│2002年6月26日 信息与信用(下) (张维迎)
│2002年6月27日 微型飞机的现状、未来及挑战 (宋笔锋)
│2002年6月28日 移民与中国 葛剑雄
│2002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陈美东)
│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学知识与科学施教 (吴瑞华)
│2002年7月17日 漫谈诗歌创作(上) (邹静之)
│2002年7月18日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
│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
│2002年7月1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
│2002年7月22日 科学史的历史 (袁江洋)
│2002年7月23日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曾雄生)
│2002年7月2日 谜语之谜:艺术逻辑基本原理 (董小英)
│2002年7月3日 从街垒到议会 (金重远)
│2002年7月4日 回望发明之路 (张开逊)
│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学的社会根源 (方在庆)
│2002年7月8日 现代生活关键词 (赵汀阳、罗红光、黄平)
├─020724-020826
│2002年7月24日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
│2002年7月25日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2002年7月26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知识经济与水资源 (吴季松)
│2002年7月29日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胡维佳)
│2002年7月30日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渝生)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视创作经验 (邹静之)
│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汪玉凯)
│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
│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 (楼庆西)
│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施伟斌)
│2002年8月16日 公路现状与未来 (张剑飞、郭学焕、戴东昌、施伟斌)
│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发展 (傅恒志)
│2002年8月1日 营销的创新 创新的营销 (王方华)
│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缓衰老 (黄美涓)
│2002年8月21日 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上) (徐葆耕)
│2002年8月22日 漫谈元代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陈庆英)
│2002年8月23日 力学与现代生活 (丁光宏)
│2002年8月26日 宇宙中的黑洞 (何香涛)
│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离我们多远 (奚瑞林、罗德启、韩增禄)
│2002年8月5日 唐宋词体演进(上) (王洪)
│2002年8月6日 唐宋词体演进(下) (王洪)
│2002年8月7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上) (楼庆西)
│2002年8月8日 中国藏族英雄史诗 (降边嘉措)
│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陈思和)
├─020828-020927
│2002年8月28日 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下) (徐葆耕)
│2002年8月29日 新世纪的中国公路建设 (凤懋润)
│2002年8月30日 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陈立)
│2002年9月10日 绿色食品与人类健康 (孟凡乔)
│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下) (周汝昌)
│2002年9月12日 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郝吉明)
│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开发中的公路建设 (加措、郝吉明、霍明)
│2002年9月16日 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鲍世行)
│2002年9月17日 创造在您身边 (张泰昌)
│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赵凝)
│2002年9月19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上) (张世君)
│2002年9月20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下) (张世君)
│2002年9月23日 关于教育的对话 (王梓坤、柯惠新)
│2002年9月24日 关于语言的对话 (刘宏、止庵)
│2002年9月25日 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虞河岳)
│2002年9月26日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2002年9月27日 关于生活的对话 (张维迎、冯仑)
│2002年9月2日 关于神经再生——最新发现及应用前景 (科里?古曼)
│2002年9月3日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002年9月5日 心理因素与疾病 (杨凤池)
│2002年9月6日 走近纳米材料 (张泽、秦禄昌)
│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号上的科学实验 (孙辉先)
├─020930-021107
│10月18日 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 (伊密)
│10月21日 关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许贤豪)
│10月22日 大观园与清代园林艺术 (顾平旦)
│10月23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思源)
│10月24日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
│10月25日 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吉良晨、黄美涓、于小冬、蔡同一)
│10月28日 中国空间科学 (潘厚任)
│10月29日 空间环境及其保护 (都亨)
│10月30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下) 周思源
│10月31日 微波遥感的现在与未来 姜景山
│11月1日 地球空间探测 吴季
│11月4日 摄影的情感表达 梅生
│11月5日 从神秘的脉冲星谈起 何香涛
│11月6日 如何欣赏古典芭蕾 赵汝蘅
│11月7日 走向“文化诗学” 童庆炳
│2002年10月10日 温度与生命 (刘静)
│2002年10月11日 高科技与公路发展(张元方、赵喜安、何光、施伟斌)
│2002年10月14日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 (杜鹏)
│2002年10月15日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策(杜鹏)
│2002年10月16日 经验 想象力 真实(下)(格非)
│2002年10月17日 社会养老文化的思考 (陈功)
│2002年10月7日 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上) (马国馨、关肇邺、杨嗣信)
│2002年10月8日 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下)
│2002年10月9日 经验 想像力 真实(上)——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学写作(格非)
│2002年9月30日 旅游城市国际化 (安兴本、胡志安、柳振万)
├─021108-021209
│11月11日 汽车的2mm工程 林忠钦
│11月12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陈贻安
│11月13日 下一代计算机互联网络 吴建平
│11月14日 21世纪的中子科学 赵志祥
│11月15日 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11月18日 敦煌资料与唐朝人的衣食住行 黄正建
│11月19日 重力与现代科技 李建成
│11月20日 老舍的爱好 舒乙
│11月21日 未来电脑 张亚勤
│11月22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下) 段永基等
│11月25日 互联网上的软件工程 何克清
│11月26日 信息化社会中的地理信息 龚健雅
│11月27日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上) 余秋雨
│11月28日 绿色食品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季成叶
│11月29日 中国古代的咏怀诗 孙明君
│11月8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
│12月2日 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王通讯
│12月3日 世界贸易组织与标准化 李忠海
│12月3日 从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学的内涵 杨福家
│12月4日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 余秋雨
│12月5日 载人航天发展现状及展望 袁家军
│12月6日 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 秦大河
│12月9日 步行街文化 胡兆量
├─021210-030120
│12月10日 蔬菜的安全生产体系 张德纯
│12月11日 创作与翻译 余光中
│12月12日 太阳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 汪景琇
│12月13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探讨 蔡克勇等
│12月16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创新模式的探索 张妙弟等
│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12月18日 创作与翻译(下) 余光中
│12月23日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赵林
│12月24日 人类学与文化寻根 叶舒宪
│12月25日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郑家栋
│12月26日 湖泊富营养化及技术动向 孔海南
│12月27日 AMC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12月30日 中国近代术语的形成 冯天瑜
│12月31日 数字能保证诚实吗? 玛丽。普维(Mary Poovey)
│1月10日 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1月13日 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吴良镛
│1月14日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彭一刚
│1月15日 漫谈艺术 钱绍武
│1月16日 地区建筑文化分析 齐康
│1月17日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何镜堂
│1月20日 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叶平
│1月6日 小城镇 大战略 孔祥智
│1月7日 我的书法观 欧阳中石
│1月8日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王一川
│1月9日 饮用水水质与水处理技术 马军
├─030121-030306
│1月21日 现代焊接技术 吴林
│1月22日 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上) 叶嘉莹
│1月23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 陈自明
│1月24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下) 陈自明
│1月27日 科学与社会 曾志
│1月28日 二十一世纪科技 约翰。吉本斯博士
│1月29日 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 叶嘉莹
│1月30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
│1月31日 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 孙立宁
│2月17日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 (上) 刘庆柱
│2月18日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下) 刘庆柱
│2月19日 中国古代兵器 杨泓
│2月20日 醉乡酒海——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 杜金鹏
│2月21日 华夏盛宴——从考古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王仁湘
│2月24日 中国古代的简牍与石刻
│2月25日 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齐东方
│2月26日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冯时
│2月27日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白云翔
│2月28日 中国古代体育 崔乐泉
│3月3日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3月4日 丝绸之路与丝路考古学 孟凡人
│3月5日 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李玺
│3月6日 妇女与就业 刘伯红
├─030307-030410
│3月10日 妇女与法律 信春鹰
│3月11日 妇女与教育 郑新蓉
│3月12日 足尖上的艺术——芭蕾欣赏入门 欧建平
│3月13日 妇女与健康 张开宁
│3月14日 妇女与传媒 卜卫
│3月17日 自动控制发展的历程 王广雄
│3月18日 物理学百年的回顾 周光召
│3月19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3月20日 光纤通信进展 李淳飞
│3月21日 数字时代的编程 比尔。盖茨
│3月24日 西方的技术 沃尔夫冈。科尼希
│3月25日 数字化校园与教育创新 吴文虎等
│3月26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3月27日 备战高考(一)语文篇之记叙文 姚家祥
│3月28日 备战高考(二)语文篇之议论文 姚家祥
│3月31日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与哲学基础 安东。泽林格
│3月7日 妇女与参政 荣维毅
│4月10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上) 张铁城
│4月1日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4月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上)
│4月3日 《备战高考。代数》(上) 尹濬淼
│4月4日 《备战高考。代数》(下) 尹濬淼
│4月7日 英语成功学( 上) 杜子华
│4月8日 英语成功学(下) 杜子华
│4月9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
├─030411-030522
│4月11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 (下) 张铁城
│4月14日 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 钟义信
│4月15日 21世纪我们怎么“管人”? 曾湘泉
│4月16日 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 金开诚
│4月17日 备战高考—物理 陶昌宏
│4月18日 备战高考—生物 郑春和
│4月21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上) 何香涛
│4月22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下) 何香涛
│4月23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 杨天石
│4月24日 备战高考—地理 许 鑫
│4月25日 备战高考—语文中的语言应用 姚家祥
│4月28日 数字时代用户界面 李开复
│4月29日 现代战斗机的发展 陈 光
│4月30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 杨天石
│5月12日 科学文化漫谈 王直华
│5月13日 高科技与现代农业 石元春
│5月14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上) 周汝昌
│5月15日 纵论《国际法》 朱文奇
│5月16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袁正光
│5月19日 现代医学回顾与展望 韩启德
│5月20日 释放互联网能量 王楠
│5月21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下) 周汝昌
│5月22日 新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030523-030626
│5月23日 诚信是金 黄卫平
│5月26日 飞向月球 欧阳自远
│5月27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董克用
│5月28日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顾平旦、张书才、沈治钧
│5月29日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论坛 茅道林、王辉耀、李安渝、高在朗
│5月30日 涉外礼仪 金正昆
│6月10日 文化与经济 胡兆量
│6月11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 蔡义江
│6月12日 理解质量革命 韦恩。科斯特
│6月13日 话说质量经营 马 林、马欣迎、张晓东
│6月16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 陈竺
│6月17日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观赏 金开诚
│6月18日 漫话宝 黛 钗 李希凡 张庆善 孙玉明
│6月19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 赵林
│6月20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下) 赵林
│6月23日 神秘的生命起源 袁训来
│6月24日 情 理 法的冲突 范 愉
│6月25日 是是非非王熙凤 周思源 吕启祥 丁维忠
│6月26日 认识毒品 徐国柱
│6月2日 基因与你我他 王渝生
│6月3日 未来的太阳能车 陈全世
│6月5日 文化与戏剧 叶坦
│6月6日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 曾国平
│6月9日 转基因食品离我们有多远 朱 桢
├─030627-030926
│6月27日 关注早期教育 徐朝霞 冯淑兰 袁 春
│9月10日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蔡义江 吕启祥 曹立波
│9月11日 与健康手拉手 洪昭光
│9月12日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 高培勇
│9月15日 恐龙大地 徐星
│9月16日 古鸟寻踪 周忠和
│9月17日 《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上) 周汝昌
│9月18日 《人体零件制造》 王远亮
│9月19日 《存在与人生》 何光沪
│9月1日植物是如何登陆的王怿
│9月22日 《人类的起源》 吴新智
│9月23日 《蒙代尔和他眼中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罗伯特。蒙代尔
│9月24日 《的艺术个性》(下) 周汝昌
│9月25日《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 赵汀阳
│9月26日 《探究我们的时间分配》 王琪延
│9月2日 热河生物群 汪筱林
│9月3日 大观园里的丫鬟们李希凡 蔡义江 卜键
│9月4日 看电影文化 郑洞天
│9月5日 避暑山庄百年史 王思治
│9月8日 古生代的海洋霸主 朱 敏
│9月9日 空中霸主—翼龙 汪筱林
│index1.html
├─030915-031010
│10月10日 《公民宪法权利的救济》 胡锦光
│10月8日 《〈红楼梦〉的思想与研究流派》 段启明 张 俊 孙玉明
│10月9日 血压与健康 黄从新
│9月15日 恐龙大地 徐星
│9月16日 古鸟寻踪 周忠和
│9月17日 《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上) 周汝昌
│9月18日 《人体零件制造》 王远亮
│9月19日 《存在与人生》 何光沪
│9月22日 《人类的起源》 吴新智
│9月23日 《蒙代尔和他眼中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罗伯特。蒙代尔
│9月24日《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下) 周汝昌
│9月25日《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 赵汀阳
│9月26日 《探究我们的时间分配》 王琪延
│9月29日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周光召
│9月30日 电影摄影的语言 郑国恩
├─031013-031121
│10月13日 《信息时代如何学习》 陈建翔
│10月14日 《传染病的历史告诉我们》 韩启德
│10月15日 《红楼梦》的思想冯其庸
│10月16日 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 (上) 田联韬
│10月17日 《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下) 田联韬
│10月20日 秋夜看火星 李 元
│10月21日 浅谈触觉 韩 凯
│10月22日 《红楼梦》的“言”与“味” 王 蒙
│10月23日 《标准在我身边》房 庆
│10月24日 聚焦金融革命 陈雨露
│10月27日 《草原蝗虫可持续治理》 张泽华
│10月28日 《宇宙美术欣赏》 李 元
│10月29日 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上) 周汝昌
│10月30日 《批判消费 反省快乐》 郑也夫
│10月31日 《明天谁来保障你》 郑功成
│11月10日 《关注食品安全》 邱月明
│11月11日 《地球上的猫科动物》(上) 刘昕晨
│11月12日 郭小聪 《路遥的诗意》
│11月13日 《智慧的痛苦》 张志伟
│11月14日 《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 乔建中
│11月17日 《航空史中的十个瞬间》 周日新
│11月18日 《地球上的猫科动物》(下)刘昕晨
│11月19日 《中国古代雕塑》钱绍武
│11月20日 《吸引眼球的传媒》(上) 喻国明
│11月21日 《吸引眼球的传媒》(下) 喻国明
│11月3日 《警惕外来动物入侵》 张润志
│11月4日 《大脑的奥秘》 沈政
│11月5日 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下) 周汝昌
│11月6日 《历经SARS考验的中国经济》 胡鞍钢
│11月7日 《直面危机》 薛澜
├─031124-040102
│11月24日 《飞机设计师的飞行生涯》
│11月25日 魏辅文 地球上的猫科动物——老虎
│11月26日 《魏晋“神韵”》(上)王毅
│11月27日 《口才与成功》 邵守义
│11月28日 《李后主和他的词》李敬一
│12月10日 《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 王卫平
│12月11日 《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 (上) 李建平
│12月12日 《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 李建平
│12月15日 《飞翔的动力》 刘大响
│12月16日 《直升机》高 正
│12月17日 《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上) 曹文轩
│12月18日 《说话的艺术》(上) 曾宪章
│12月19日 《说话的艺术》(下) 赵卜成
│12月1日 《试 飞》 沙长安
│12月22日 《战斗机的未来之路》 陈一坚
│12月23日 《无人驾驶飞机》 梁德旺
│12月24日 《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下) 曹文轩
│12月25日 《中国企业发展之路》 厉以宁、柳传志、张维迎
│12月26日 《伟大的传歌者》 梁茂春
│12月29日 《天下奇兽——麋鹿》 郭 耕
│12月2日 《地球上的猫科动物——狮子》 宋延龄
│12月30日 《吴建民论国际风云》 吴建民
│12月31日 《吴建民看中国外交》 吴建民
│12月3日 《魏晋“神韵”》(下) 王 毅
│12月4日 《走出混沌—中国资本市场未来之路》 吴晓求
│12月5日 《刘天华的二胡情韵》 袁静芳
│12月8日 《空中救生》 刘峰
│12月9日 《地球上的猫科动物——猎豹》 蒋志刚
│1月1日 《余秋雨谈散文》 余秋雨
│1月2日 《“硫酸泼熊”引发的思考》 袁济喜
├─040105-040309
│1月12日 《海岸海洋》王 颖
│1月13日 《人类如何断案》 何家弘
│1月14日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下) 龙应台
│1月5日 《神奇的火山》 刘嘉麒
│1月6日 大地震 张少泉
│1月7日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上) 龙应台
│1月8日 《暴雨》 倪允琪
│1月9日 《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孙家洲
│2月10日 大师语录——吴建民看中国外交
│2月11日 大师语录——周汝昌鉴赏唐宋诗(上)
│2月12日 大师语录——周汝昌鉴赏唐宋诗(下)(视频)
│2月13日 大师语录——白春礼解读纳米
│2月16日 大师语录——秦大河播报天气(视频)
│2月17日 大师语录——韩启德回顾医学(视频)
│2月18日 大师语录——余秋雨解剖文学(上)
│2月19日 大师语录——余秋雨解剖文学(下)
│2月20日 大师语录——王蒙断想《红楼梦》
│2月23日 大师语录——陈一坚引航“飞豹”
│2月24日 大师语录——洪昭光与健康手拉手
│2月25日 大师语录——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旧诗(上)
│2月26日 大师语录——叶嘉莹
│2月27日 大师语录——欧阳自远畅想月球(视频)
│2月9日 大师语录——吴建民论国际风云
│3月1日 《百猴趣谈》(上) 郭 耕
│3月2日 《百猴趣谈》(下) 郭 耕
│3月3日 《金丝猴》 苏彦捷
│3月4日 《白头叶猴》 黄乘明
│3月5日 《美丽的猫科动物》 刘昕晨
│3月8日 《龙应台——文人做官》 龙应台
│3月9日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 龙应台
├─040310-040421
│3月10日 《张抗抗——我作故我在》 张抗抗
│3月11日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张抗抗
│3月12日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李 玲
│3月15日 《走进深山的格格作家》 叶广芩
│3月16日 《从四合院到秦岭深山》 叶广芩
│3月17日 《性学前沿的女行者》 李银河
│3月18日 《女性主义与性》 李银河
│3月19日 《作家笔下的婚姻生活》 李 玲
│3月22日 《上海记忆的追寻者》 陈丹燕
│3月23日 《我的写作与上海》 陈丹燕
│3月24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赵 凝
│3月25日 《传染病的历史》 韩启德
│3月26日 《老子的自然之道》 颜世安
│3月30日 《跨越两极》(上) 位梦华
│3月31日 《跨越两极》(下) 位梦华
│4月10日 《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 徐 江
│4月13日 从生辰纲下落谈《水浒传》 周思源
│4月14日 《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石昌渝
│4月15日 《足尖上的莎士比亚》(上) 欧建平
│4月16日 《足尖上的莎士比亚》(下) 欧建平
│4月17日 《话说隐私权》 姚 辉
│4月1日 《地心之旅》 张少泉
│4月20日 《谁能继承遗产》 龙翼飞
│4月21日 《明明白白去旅游》 吴宏伟
│4月2日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侯 会
│4月3日 《水浒传》的作者 刘世德
│4月6日 《逼上梁山人物评析》 段启明
│4月7日 《话说及时雨宋江》 张 俊
│4月8日 《从林冲看的人物描写》 周先慎
│4月9日 《水浒传》与水浒戏 刘荫柏
├─040423-040604
│4月23日 《看好你的钱袋子》 叶 林
│4月24日 《人类怎样认识宇宙》 赵君亮
│4月27日 《望远镜里的宇宙》 李 元
│4月28日 《宇宙将走向哪里》 李 竞
│4月29日 《银河系》 杜升云
│4月30日 《太阳风暴》 何香涛
│5月11日 《星座传说》 杜升云
│5月12日 《跳槽引发的纠纷》 刘春田
│5月13日 《以“天下”观世界》 赵汀阳
│5月14日 《品牌金手指》 弗朗西斯。麦奎尔
│5月15日 《清十二帝疑案(一)努尔哈赤》 阎崇年
│5月19日 《明明白白看病》 叶 林
│5月1日 《移民火星》 卞毓麟
│5月20日 《兴利除弊话彩票》 贾林青
│5月21日 《给清宫戏正“礼”》 李宝臣
│5月22日 《清十二帝疑案(二)皇太极》 阎崇年
│5月25日 《捍卫名誉》 姚 辉
│5月26日 《购房的陷阱》 周 珂
│5月27日 《千年少林——历史篇》 马明达
│5月28月 《千年少林——文化篇》 马明达
│5月29日 《清十二帝疑案(三)顺治(上)》 阎崇年
│5月4日 《太阳系中的怪异成员——彗星》 崔振华
│5月5日 《寻找另外一个“地球”》 何香涛
│5月6日《寻找地外生命》 南仁东
│5月7日 《寻找“丢失”的行星》 赵君亮
│5月8日 《小行星会撞地球吗》 李 竞
│6月1日 《吃与癌》 宋圃菊
│6月2日 《阴阳平衡 健康一生》 杨 力
│6月3日 《健康生活顺口溜》 钮文异
│6月4日 《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 杨凤池
├─040607-040716
│6月10日 《悦耳的老舍》 范亦豪
│6月11日 《茶馆的文化符号》 关纪新
│6月12日 《清十二帝疑案(五)康熙(上)》阎崇年
│6月15日 《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 吴福辉
│6月16日 沉重的《月牙儿》 范亦豪
│6月17日 《老舍之死》傅光明
│6月18日 《京味儿漫谈》 赵大年
│6月19日 《清十二帝疑案(六)康熙(下)》 阎崇年
│6月22日 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 董 健
│6月23日 《身边的礼仪(一)》 金正昆
│6月24日 《身边的礼仪(二)》 金正昆
│6月25日 《身边的礼仪(三)》 金正昆
│6月26日 《清十二帝疑案(七)雍正(上)》 阎崇年
│6月29日 《世界遗产在中国》郭 旃
│6月30日 《文化遗产的文化诠释》 吕 舟
│6月7日 《清十二帝疑案(四)顺治(下)》 阎崇年
│6月8日 《旗人作家老舍》关纪新
│6月9日 《老舍的幽默》 孔庆东
│7月10日 《清十二帝疑案(九)乾隆(上)》 阎崇年
│7月13日 《动物的社会行为》 黄 成
│7月14日《“狂”鲨》 曹玉茹
│7月15日 《巨无霸 —— 鲸》 周开亚
│7月16日 《千奇百怪的自卫》 曹玉茹
│7月1日 《自然遗产的自然造化》谢凝高
│7月2日 《双重遗产的双重属性》 谢凝高
│7月3日 《清十二帝疑案(八)雍正(下)》 阎崇年
│7月6日 《“弱智”测试引发的思考》 张梅玲
│7月7日 《智力与家长的关系》 王宝祥
│7月8日 《视觉文化的来临》 周 宪
│7月9日 《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冷成金
├─040717-041016
│10月12日 《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 张中良
│10月13日 《“引雅入俗”张恨水》 汤哲声
│10月14日 《中国昆虫文化》 彩万志
│10月15日 《无坚不摧的昆虫军团》 张青文
│10月16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澹┫?丰(上)》 阎崇年
│10月19日 《隐匿在我们身边的昆虫杀手》 张青文
│10月20日 《从方鸿渐看钱钟书》 孙 郁
│10月21日 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 刘扬忠
│10月22日 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 孔庆东
│10月23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六)咸 丰(下)》 阎崇年
│10月8日 《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 徐德明
│10月9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四)道光(下)》阎崇年
│7月17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乾隆(下)》 阎崇年
│9月11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一)嘉庆(上)》阎崇年
│9月14日 《谁知老年心》 杨凤池
│9月15日 《惊世骇俗的劳伦斯》 黑 马
│9月16日 《杜甫的文化意义》(上) 莫砺锋
│9月17日 《杜甫的文化意义》(下) 莫砺锋
│9月18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二)嘉庆(下)》 阎崇年
│9月21日 《钤记中华(一)——书 法》 李刚田
│9月22日 《钤记中华(二)——京 剧》 徐城北
│9月23日 《钤记中华(三)——民 俗》 倪宝臣
│9月24日 《钤记中华(四)——武 术》 马明达
│9月27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三)道光(上)》 阎崇年
│9月28日 《钤记中华(五)——长 城》 李建平
│9月29日 《与“三”结缘的张恨水》 袁 进
│9月30日 《啼笑因缘》的爱情三模式 孔庆东
│9月7日 《梦的释义》 沈 政
│9月8日 《神奇的记忆》吴艳红
│9月9日 《情绪与心理健康》胡佩诚
├─041026-041204
│10月26日 周汝昌评《红楼梦魇》 周汝昌
│10月27日 《解读张爱玲(上)》 淳 子
│10月28日 《解读张爱玲(下)》 淳 子
│10月29日 《张爱玲的残酷之美》 止 庵
│10月30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七)同 治(上)》 阎崇年
│11月10日 《传奇太后之文明太后》 周思源
│11月11日 《传奇太后之武则天》 黄正建
│11月12日 《传奇太后之慈禧》 杨天石
│11月13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九)同 治(下)》 阎崇年
│11月16日 《尹鸿谈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 尹 鸿
│11月17日 《尹鸿谈中国电影的传统与伦理》 尹 鸿
│11月18日 《尹鸿谈谢晋电影》 尹 鸿
│11月19日 《通古斯事件之谜》 李 竞
│11月20日《清十二帝疑案(二十)光 绪(上)》 阎崇年
│11月23日 《可怜天下孩子心》 陈建翔
│11月24日 《可怜天下父母心》 王宝祥
│11月25日 《从同伴关系看独生子女》 孙云晓
│11月26日 《从天圆地方看宇宙》 赵复垣
│11月27日 《清十二帝疑案(二十一)光 绪(中)》 阎崇年
│11月2日 《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 叶嘉莹
│11月30日 《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胡德平
│11月3日 《叶嘉莹评点〈红楼梦评论〉》 叶嘉莹
│11月4日 《叶嘉莹评赏南唐二主词》 叶嘉莹
│11月5日 《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 姚淦铭
│11月6日 《清十二帝疑案(十八)同 治(中)》 阎崇年
│11月9日 《传奇太后之吕后》 卜宪群
│12月1日 《曹雪芹在香山》 胡德平
│12月2日 《亦石亦玉话宝玉》 周思源
│12月3日 《孰优孰劣话黛钗》周思源
│12月4日 《清十二帝疑案(二十二)光 绪(下)》 阎崇年
├─041207-050115
│12月10日 《大观园里论诗才》 蔡义江
│12月11日 《清十二帝疑案(二十三)宣 统》 阎崇年
│12月14日《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上) 吕启祥
│12月15日 《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下) 吕启祥
│12月16日 《红楼梦》的断臂之美 梁归智
│12月17日 《曹雪芹的超前之思》 梁归智
│12月18日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一) 阎崇年
│12月21日 《一个死文明的复活》 李晓东
│12月22日 《神秘的金字塔》 李晓东
│12月23日 《埃及艳后》 李晓东
│12月24日 《法老的诅咒》 李晓东
│12月25日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二) 阎崇年
│12月28日 《金字塔太阳船》 李晓东
│12月29日 《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 李晓东
│12月30日 《吴建民盘点2004国际形势》 吴建民
│12月31日 《吴建民盘点2004中国外交》 吴建民
│12月7日 《揭秘秦可卿》(上) 刘心武
│12月8日 《揭秘秦可卿》(下) 刘心武
│12月9日 《诗人曹雪芹》 蔡义江
│1月11日 《神鬼狐妖的魅力》 马瑞芳
│1月12日 《刺贪刺虐话聊斋》 马瑞芳
│1月13日 《人鬼情未了》 马瑞芳
│1月14日 《苦行僧“蒲松龄”》 马瑞芳
│1月15日 《清十二帝疑案》努尔哈赤(上) 阎崇年
│1月1日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三) 阎崇年
│1月4日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 孔庆东
│1月5日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 孔庆东
│1月6日 《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 孔庆东
│1月7日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孔庆东
│1月8日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四) 阎崇年
└─1月29
1月18日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 马瑞芳
1月19日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 马瑞芳
1月20日 《红楼梦》里的坏男人 周思源
1月21日 《红楼梦》里的小人物 周思源
1月22日 《清十二帝疑案》努尔哈赤 (下) 阎崇年
1月25日 《红楼梦》里的大丫头 周思源
1月26日《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 周思源
1月27日 《穿针引线刘姥姥》 周思源
1月28日 《莫名其妙赵姨娘》 周思源
1月29日 《清十二帝疑案》皇太极 (上) 阎崇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20:41 | 只看该作者
1月7日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孔庆东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07日 13:20

    主讲人简介: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楼207》《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

    内容简介: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尽了人生百态,而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无一不是金庸自身各个阶段的思想反映,纵观金庸小说的武侠人物,它又是金庸成思想变化的历程展现。1955年,30岁的金庸以一部《书剑恩仇录》涉足武林,随后《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也冲出江湖。此时的金庸年轻有为,于是一批建功立业的大侠跃然纸上,陈家洛、袁承志、郭靖、胡斐,尽管他们身上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其侠义精神却能掩盖其短,张扬其长。

    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胡斐、郭靖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逐步步入中年的金庸更多了一分成熟,他笔下的人物也更趋于复杂化。这一时期,金庸完成了《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著作,这些著作中的杨过、张无忌不再是郭靖那样舍生取义的侠之大者,多的更是普通人的特点,他们追求个性独立与人生自由。尽管最后隐居山林,但其侠义精神却能感动后世,让人称道。

    《天龙八部》被许多人誉为金庸小说的绝顶之作,《天龙八部》书名取自佛经,这部小说的三个正面主人公萧峰、段誉、虚竹,各自有一番复杂的人生经历,中原丐帮帮主萧峰因身世之谜被人揭开,而寻找杀父仇人,造下许多罪孽,最后见到父亲出家,悟到自己江湖人生的真相,不愿再制造杀戮,为阻止大宋与契丹两国交兵而牺牲性命。大理王子段誉熟读佛经,不愿学武伤人,更是一种佛家精神。少林和尚虚竹,虽违反佛门戒律,被逐出少林,却一心向佛。《天龙八部》中处处都闪着佛的光辉,佛祖使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尽管有人杀戮无数,但其侠义精神却义盖云天。

    儒、道、佛,金庸写出侠的各种面目,写出了侠的各种可能。除此之外,他还写出了侠的辨证存在,人的善恶转化。《连城诀》就是一部探讨人性善恶问题的小说。狄云虽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但他的形象远没有那些大善、大恶之人刻画得深刻。这也是金庸在塑造了众多的侠之后,有意与侠告别,从真正的侠发展为无侠,去探讨人性的本真问题。

    《鹿鼎记》无疑是金庸小说中最华彩的乐章,在这部封笔之作中,金庸一反常态,创造了一个非侠、非英雄的小人形象。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不是生长在浪漫色彩的传奇环境里,而是生活在肮脏低贱的妓院里。在这里为了生存,他必须学会奉承嫖客、溜须拍马。而且他还靠着这些本事,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直到后来飞黄腾达。这一形象的出现完全颠覆了金庸以往众多侠客的形象,他以另外一种形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为什么会在侠义英雄的世界中塑造这么一个小流氓的形象?详细内容敬请关注《百家讲坛》。

    (全文)

    上一讲我们讲了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可能有的朋友会奇怪,讲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怎么没讲到金庸啊,其实不要着急,我是故意把金庸留到了这一讲。那么武侠小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包括金庸的小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说到根本原因还不在一个“武”字,武侠小说中更重要的因素是侠。我们知道很多武侠小说的读者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科学家、教授、学者,全部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包括我们北京大学很多的国家的院士,我们国内外闻名的大科学家,都是它们的谜,他们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一定对武打太感兴趣,他们主要是注重里边侠的部分,而金庸的小说就写了侠在各种情况下的演变。下面我们分阶段来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来略做解析。

    我们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人物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墨家的精神。其实这个时候金庸自己呢,也是一个年轻人,这就像金庸自己年轻时候的抱负一样,也很像他作品中写的独孤求败,独孤求败的第一个境界一样,年轻气盛,在事业上有追求,在爱情上有追求,所以推崇一种建功立业的境界,推崇那种建功立业的大侠。像他早期作品中的陈家洛,袁承志,郭靖,都是事业感很强的大侠。所以整个那个小说的氛围都是昂扬向上的,所以我们看金庸早期的小说,虽然是武侠小说,里面是有一种革命精神的。你看陈家洛、袁承志、郭靖等人,他们的这些品质很像共产党的革命干部的,个人修养很好,文武双全,我们看看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作品,里面都有一个三四十岁的一个年轻的汉子,是我党的一个指挥员,有不止一个女孩子喜欢他。这也是当时的革命文学的作品,都是一样的,所以文学作品都是有它规律的。

    那么武侠小说中,真正能够写出大侠精神的,其实并不很多,大多数的主人公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我在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读了几百部武侠小说,因为当时都处在盗版状态,不知道哪个小说好哪个小说不好,我就到海淀租书部去租书,两毛钱一昼夜。租下来以后大家轮流看,人不睡觉书不睡觉,就轮流看这个书,稀里糊涂看下来,大多数看了就忘了,所以最后是凭着自己的记忆,靠作品本身的魅力,留下来的还就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人的作品。因为大多数小说写的就是武,而不是侠,说得不好听点就成了一种暴力的展览,暴力的渲染了,最后那个暴力你是记不住的。那么前几年呢,大陆发生了一场王朔批判金庸的这样一个事件,我觉得王朔先生他的批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呢,他的批判对于金庸小说不太合适,我们知道王朔也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也有很多王朔迷。但是当王朔和金庸发生这样一场论战的时候,显然王朔是失算的。因为王朔的读者是以万来计算的,而金庸的读者是以亿来计算的,所以说两边是不相匹敌的。论战的结果呢,是很多王朔迷变成金庸迷了。但是王朔批判的一个现象,的确是很多武侠作品存在的。他说这个小说一打开,不知道这些人物为什么见面就打?非要往死里打不可?我们知道金庸小说里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是其他武侠小说的确存在。所以我想王朔大概是看了很多没有侠只有武的小说,王朔肯定是没好好看金庸的小说。因为他提供的一个例证说,他看过一套七本的《天龙八部》。我们知道《天龙八部》是没有七本的,不知道他看的是哪个本子,大概是他记错了。所以从他的这种批判上,我们也看到,连王朔这样的作家,他其实也认为武侠小说不应该以打架为主,武侠小说应该以侠为主。那么金庸引用孟子的话,说他所塑造的侠客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要塑造这样的人,就是武侠人物对于富贵贫贱不应该放在心上,也不应该屈从于威武,都不应该屈从。其实大丈夫的这三条标准还不是特别难做到,有心成为英雄的人物的人还是可以做到的。那么我们常说一句话叫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一关可能是更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金庸有时候为人物设置这一个关口,比如他在《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中,为大侠胡斐他要增加一些要求,要求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胡斐他和一个女孩子叫袁紫衣,他们两情相愿,他说正在两情相恰之际呢?软语央求,不答应她是很难的。我们知道在小说中胡斐一直要找一个叫凤天南的人报仇,可是他的心上人袁紫衣就是凤天南的亲生女儿,她来求胡斐饶过她的父亲。那么这样的请求是很难拒绝的,可是胡斐拒绝了。还有他和凤天南其实是无仇无恨,他只不过是为了普通的穷人,打抱不平,穷人钟阿四一家,被恶霸凤天南给害死了,胡斐偶然得知了这件事,他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他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他就要打抱不平,他要为这个穷人报仇伸冤。所以江湖上很多好汉来求胡斐,低声下气的求他揭开过解,给足他面子。所以这是英雄好汉最难拒绝的,其实英雄好汉最难拒绝的是面子,大家都服你,认为你是好汉,就求你饶我一把,这都做不到。所以金庸想塑造这样一个大丈夫,金钱美女面子什么都打不动他,那么所以说胡斐的感人之处在这里,当然金庸他说了,实际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呢,没有我理想的这么成功。

    也许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可能太少了,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人奋斗的侠,我们知道很多共产党的英雄能够做到这样,那是因为共产党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共产党有理想有信念还有纪律,而像一个纯粹的江湖人物,你让他做到这一点,那的确是非常难的。

    那么金庸中期的作品这个时候已经是到了六十年代之后了,中国发生了很多大的事情,这时候金庸也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进入中年。这个时候我们看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带有道家的精神和佛家的精神,带有这方面的色彩。我们看一看杨过、令狐冲、张无忌,这几个人物,和前面那一组人物相比就有变化。这些人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有社会责任感,也为人民服务,也为社会服务。但是同时呢,他们很清楚地考虑到自己的个人自由问题,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考虑自己,也就是把个人和国家和社会结合起来考虑。而金庸是到了中年之后,他考虑到这些问题,考虑得比较成熟。所以他中年的时候写的作品我们看到气势更雄浑,不像早期作品那样比较简单。比如说杨过,他一方面也帮助郭靖去守襄阳,帮助大宋朝抵抗侵略,但是最后他并没有因为城破了,他和郭靖一起死在那里,没有。郭靖和黄蓉一起死在那里了,而杨过他离开了。他为国为民做了一番贡献之后他离开了,还有张无忌也是这样的,张无忌本来有条件成为大明朝的开国君主,按照小说本来的逻辑发展,他是明教的领袖,明教要获得胜利,最后他就是开国君主。但是他没有野心,他没有政治欲望,他对天下没有那么大的责任感,他都是被潮流所推着,推到哪儿就走到哪儿,他在事业上他在爱情上都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你推他当什么领袖他就当什么领袖,哪个女孩子的力量强一点就把他抢过去了,他没有什么主动性的。所以他被朱元璋看透了,朱元璋一个小小的计谋就把他挤掉,所以朱元璋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君主,最后张无忌回到闺房里去画眉去了。好像故事结束了,但是正画眉的时候,周芷若窗外一声冷笑,故事还有新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想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他做了领袖之后会更加幸福,这样的人他觉得,我不如去过我的个人的日子。所以我们看像郭靖这样的人,我们是做不了,大多数人我们做不了,是英雄。但是张无忌这样的人似乎我们能做,他比我们强的,不就是他会武功吗,他所谓的会武功就相当于我们自己的专业技术很好。我会生产586,奔二、奔三、奔四,就相当于武功很高,就相当于我们的专业技能,所以这方面他和我们是一样的。在其他方面他就是一个凡夫俗子,我们要是张无忌,我们也干不了政治,干不了大事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经常被女孩子欺骗,这无所谓。所以张无忌更像我们普通人,普通人我们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更多的要考虑自己的生活。

    而金庸的作品越到后来,他的佛家思想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举《天龙八部》为例,《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里面充满了佛学的道理。陈世骧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他说《天龙八部》叫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情都孽情。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平常的挫折,每一个人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看萧峰曾经发誓,说终我一生,绝不杀一个汉人。可是结果呢,他迫不得已,杀了很多汉人,聚贤庄一场恶战,他杀了多少,打死了很多自己昔日的兄弟,这是《天龙八部》的第一主人公。第二主人公叫段誉,也是很倒霉的一个人,好不容易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你说这人生多惨,简直恨不得死了算了。爱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自己的妹妹,痛苦死了。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佛家冤孽的思想,这是一种冤孽,好在金庸是有菩萨心肠的,最后都给它一起解决了。最后突然发现所有这些人都不是他的妹妹,就都给他解决了。那么在小说的第三个主人公虚竹的身上,就更体现出佛家思想了,我们看虚竹是一个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的,由少林寺养大的,这样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和尚。小和尚长大的,他从小学习很好,所以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个好和尚。因为他没有接触别的道德标准,他的标准是做一个标准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做好和尚的要求就是不能破戒,什么戒都不能破,好好遵守党纪国法,校规,中学生守则,守好了你就是一个小和尚。可是人生无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不自由的情况下,虚竹一戒一戒全给破了,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简直要崩溃了,一个做好和尚的条件一一都不具备了,简直说要死的心都有了,他只不过要做一个好和尚,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老天爷偏不让他实现,一个一个都让他破掉,我们知道这种痛苦是可以想见的。可是峰回路转,当所有的戒都破掉之后,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他仍然是一个好和尚,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虚竹是一个最好的和尚,佛学的光辉这个时候才普照出来。最后证明他是一等的好人,他是这个小说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所以我们看在《天龙八部》几个主人公身上都体现出深刻的佛家的道理,佛家的道理也好,道家的道理也好,儒家的道理也好,它都和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和侠肝义胆,仁爱牺牲这些概念相联系。《天龙八部》中的这些大侠作为一个武侠人物,武功也很高,但他们的武功都不是最高的,小说中武功最高的恰恰不是这些大侠,而是一个少林寺无名的扫地的老僧。天天在那里扫地的,一个卫生管理员,谁也没想到他的武功是最高的,这些人打得一团热闹,但是没想到这个老僧一出现,轻描淡写地把他们全部打败。这里就包含着佛家的无名的无相的思想,最后这个老僧给他们讲佛法,说为什么要练武功,练武功本来是为了参透佛法用的,是参透佛法一个辅助手段。可是当你佛法参透到很高境界的时候呢,又不需要这个武功了,这个道理讲的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说《天龙八部》它所探讨的侠的侧面,侠的精神,可以说是深不可测,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我再引一句陈平原先生的话,陈平原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就是你想学习佛经吗,想学习宗教的道理吗,你去拿一本佛学书来你会觉得很深奥,读不进去。那你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可以作为学习宗教知识的入门书,我觉得陈先生所讲的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在这样几个人物身上。

    那么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说《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有一个毛病,叫做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叫好坏太分明,到了《红楼梦》才打破了善恶的界限。我们看金庸小说其实就是这样的,有一部分人批评金庸的小说,说他善恶不分。有人说我喜欢看梁羽生的小说,善恶分明,说金庸的小说正邪不明,说明这个人思想混乱。那么金庸说人本来就是这样的,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的善人,哪有百分之百的恶人,我们想一想咱们自己,再想想自己周围的熟人、朋友、家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好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坏人?恶人也有它可取之处,善人也有他可讨厌之处。但是你又不能划分一个百分比,说这个人72.6%是好的,这很难划分的,因为人是活的,他是变化的。所以金庸通过他的人物探讨,写出了善恶相克相生,又相互转化的人性辩证法,善恶是相克服相生相互转化的。

    比如说《连城诀》,《连城诀》这个小说,是用很大力量来探讨人性恶的,小说的主人公却是一个纯朴的好人,一个叫狄云的朴实的乡下孩子。所以作者通过这个善良的孩子来看世界,正像去迅先生的《孔乙己》通过一个朴实的小伙计的眼睛来看世界,这样看得更分明,看得更惊心动魄。在狄云的眼睛中,大多数人都是坏人,他只是小说情节的一个推动者,表面上是主人公,其实这个小说塑造最成功的并不是这个主人公,塑造最成功的是坏人。这个小说塑造最好的就是坏人,比如说小说里写了一个大恶人叫做血刀老祖。血刀老祖,我想读过《连城诀》的读者谁都不会忘记,这个老头子很坏,坏是坏,但是坏得赤裸裸,坏得毫不掩饰。我有一个评语说他坏得顶天立地,就是人要坏到这个程度是不容易的。毛主席说过人要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借毛主席这句话说呢,人要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不做好事。真是这样,你不信你试试,你天天做坏事,你做了三天就把你抓起来,做坏事不抓起来,你自己也坚持不下去,人的心做好事还可以坚持,做坏事是坚持不下去的。但是就有这么一个大恶人叫血刀老祖,他就天天做坏事,而且做得理直气壮,而不掩饰自己。很多人做坏事能坚持,他要欺骗自己,他要把坏事做成好事,或者实际上认为自己在做好事,而血刀老祖呢,为什么说他顶天立地呢?他认为自己在做坏事,认为自己应该做坏事,并且不遗余力地做坏事,所以这个坏人他就光彩照人,坏得光明正大。所以你读《连城诀》,这个人物那正是栩栩如生,你会被这个人物所感动,比那些好人还要感动人,而跟血刀老祖做对比的恰恰是所谓正派豪侠。由于血刀老祖他抢了一个正派豪侠的女儿,骑在马上掳着这个女孩子跑掉了。所以很多正派豪侠就集合起来去追杀他,带头的四个人,用他们外号中的四个字连起来叫做“落花流水”,取他们名字中的一个谐音。落花流水四大英雄豪杰,率领一群正面人物,就追杀反对派,追杀血刀老祖,可是在追杀的过程中呢,这反对派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越追越高大,而相反这一群落花流水的英雄呢,不但被反对派打得落花流水,人格上也是落花流水。武功很人格都被比了下去,最后读者会发现,这些正派豪侠很可疑,侠气,他们没有什么侠气。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人叫花铁干,我曾经就是评点过《连城诀》,评点的时候我说花铁干这个人名起得好,铁干,多么英雄的一个形象,可惜姓了花,一姓花,铁干就没有了。他本来是落花流水里的第二号人物,里面有个花嘛,是一个正派豪侠。结果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突然转变为一个无耻小人。因为他的同伴都被血刀老祖打败了,被智勇双全的坏老头子给打败,最后就剩下他了,剩下他,这个时候其实那个血刀老祖没有力气了,已经非常虚弱了。但是用空城计骗他,就是他还装着自己还有力气,还可以杀掉他,在这个生死关头,花铁干突然屈服了,投降了。而屈服了之后,人品马上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他可以干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他们被困在一个雪谷里边,他的同伴都死了,这个时候为了生存,他可以去吃自己结拜兄弟的尸体,去吃掉,可以害自己结拜兄弟的女儿。所以金庸在这里进行了一场严肃的人性探讨,一个人一个好人,是不是可以变成这么坏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坏?有什么心理学依据?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假如我们自己落到一种特殊的情境中,我们自己会不会变坏。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跟同学就探讨过类似的问题,我就说假如咱们被困在一个山谷里边,比如火车翻了,我们困在一个山谷里边,一个月出不去,解放军警察都进不来,怎么办?到了最后我们会不会吃人,有一些人饿死了,我们会不会吃他们的肉?这是很严肃的问题,那么同学们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那没办法也得吃,实在没办法。有的人就说,宁死我也不吃,我宁可饿死也不吃。也就是说到了紧急关头大家选择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平时我们受到似乎是一样的教育,都是好人,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发生种种的变化。我小的时候受的是革命教育,经常看革命文学作品,有的时候我也偷偷想,假如我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我招不招呢?我在想,有的时候我就实验,拿一个棍打自己,看我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痛苦。有的时候我想给我坐老虎凳,给我灌辣椒水,我坚持不招,再一想万一敌人使美人计怎么办呢?有的时候要在心里边想一想这些事情,我觉得一个人在现实情况下可能会有变化,但是你提前想到和提前没想到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去想那些革命烈士,我想他们不是说突然心血来潮,要为革命捐躯的,他一定是平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这对自己的修养是有好处的。

    我想很多革命烈士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一定受了多深的马列主义教育,而是在他身上有种朴素的侠义情怀,有朴素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所以到时候它能够舍身成仁,所以当我们看到《连城诀》中那样一些情节的时候,我们会知道,它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好人有可能变成坏人,坏人有可能变成好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到底是人性发生了变化?还是这些东西本来就藏在我们的心里,遇到了合适的情境它就要爆发出来了呢?也就是说花铁干到底原来是一个好人,这个时候他变成坏人了,还是他心里本来就有坏的东西,但是他没有机会释放,这个时候突然给了他一个自由,坏的东西就释放出来了呢?那么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金庸的小说好就好在,他不仅仅是塑造这些超越性的侠客,他同时又意识到这些侠客本身的局限性。所以金庸小说中有很多反武侠的精神,他的武侠人物身上是经常有缺陷的,他对这些侠客是带有批判的。我们看看金庸小说笔下即使是正面人物,即使是大侠经常也有缺点,比如说陈家洛,陈家洛这个形象当然是一个正面人物,文武全才,可是陈家洛最后却一事无成。陈家洛到底有什么毛病,其实我们跳出武侠小说这个框架,我们可以看到,陈家洛其实是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来描写的,他其实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用传统的话说呢,陈家洛不是很好地观察到这个社会的矛盾,他是幻想通过改变统治者集团内部的这样一个领导权来解决问题。他幻想乾隆皇帝和自己是兄弟和自己是同胞兄弟,来策反乾隆解决问题。结果最后反而被对方所利用,他在爱情上也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爱谁。他本来先爱霍青桐,后来爱上她的妹妹香香公主,他也曾经追问自己,我为什么爱香香公主?不爱霍青桐,他反省道,难道我担心她太能干吗?所以在陈家洛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金庸先生对中国知识分子优柔寡断,耽于幻想的这样一种特点的批判。那么金庸在塑造出了从郭靖、杨过、令狐冲到萧峰这样一系列大侠之后,还能塑造出更伟大的侠吗?很难了,特别是萧峰最后以自己气壮山河的一死,奏响了民族和平的最强音,写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侠客的时候,你还能够写出更好的侠吗?可以说在古今中外就已经找不出比这个形象更光辉的一个形象了。所以这个时候,物极必反,他就推出了韦小宝这个形象。我们看在《鹿鼎记》这个作品中,本来从正面人物角度来讲,最大的侠是那个叫天地会的首领叫陈近南,江湖上的人物,都希望见到陈近南一面。可是这个陈近南怎么样呢?他还不如陈家洛和袁承志,不但一事无成,反而被一个宵小之辈稀里糊涂就打死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不是说谁的武功强,他就一定能够处处占上风,永远得胜,经常是武功低的打死武功强的。而陈近南就是这样的,稀里糊涂就死了。他所领导的天地会怎么样呢,一事无成。反而是他所反对的清王朝,他所反对的康熙,康熙的事业蒸蒸日上,那么在韦小宝这个人物身上就体现出正派大侠无所作为,那些人有一身武功最后能建立什么呢?还不如韦小宝,韦小宝下三烂的手段,什么扔个石灰包,在桌子底下砍人家的脚,反而很实用。金庸这样写一开始是不能令人理解的,难道你放弃了侠义了吗?要把韦小宝写成英雄吗?不是,这里恰恰有一份沉痛的批判。一切英雄好汉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不能够进步,不能够受到重用,不能够受到提拔,而像韦小宝这样的人不学而有术,他却能够一路飞黄腾达,这是为什么?

    我们不要忘了,这个时候写的还是康熙盛世,是清王朝正在走上坡路的阶段。这就让我们联想起《红楼梦》,《红楼梦》也是写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最后那个辉煌时期,所谓康乾盛世。但是这个家族外面看着辉煌灿烂,里边已经腐朽了。所以《红楼梦》预示着中国封建它要走下坡路,其实我们看《鹿鼎记》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它同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到了《鹿鼎记》这里,侠义精神不张,社会上像韦小宝这样的人飞黄腾达,就预示着这个社会不会再有好的发展了。所以我说韦小宝这个形象是中国20世纪文学继阿Q之后又一个伟大的形象,从挖掘中国国民身上的国民性来说,阿Q的形象是挖掘得非常深刻的,它深刻地批判了我们国民身上存在的种种精神胜利法,精神缺陷。但是由于《阿Q正传》这个小说它不是长篇小说,而《鹿鼎记》是一个一百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所以通过韦小宝所到之处,能够把他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非常丰厚。所以从韦小宝的身上我们能够更仔细更全面地来反思我们的国民性,韦小宝你不要看他没有文化,其实他从小是受的听戏说书,这样的教育,他更全面地了解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韦小宝的出现,也预示了武侠在现代社会中是没有实际性的功用,它变成了一种精神存在,变成一种纸面上的象征性的存在。所以说到了今天的社会,尽管现实生活中的侠客越来越少,武侠基本上就没有了,侠客,没有武的侠也越来越少,但是武侠的这种精神却是永远需要的。如果法律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我们还学雷锋还干什么?正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正义永远存在人心中,所以金庸笔下的侠和我们以前所讨论的爱情一样,他已经写到了什么是侠的境界,最后直追侠的本质,从金庸这里我们可以去思考,真正的侠是什么?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22:15 | 只看该作者
1月7日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上)  龙应台

    央视国际 2004年01月07日 18:24

    主讲人简介: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

    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内容简介:生活在现代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全球化的影响,那么到底我们现在的生活“全球化”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可以看看,在我们一天24小时的生活中,当我们看杂志的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洗头发的时候,我们所用的东西已经慢慢接近西方,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

    而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接触西方的商品的时候,其实那里头的内容就代表着它那个文化,以及想要输出来的文化的价值。

    在100年前,梁启超那个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谈论所谓的西学东渐。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里头,西方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刚刚碰到表面。到了100年后的今天,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个生活状态。它已经从大门、从窗子、从地下水道、从门缝里头全面地进入。已经从纯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论层次,深入渗透到你生活里头,你呼吸的,你眼睛看到的,你的最具体的生活内容之中了,这是我们的生活状况。

    如果这个趋势是必然发生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全球化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要敞开大门欢迎它?还是对它采取一种抵抗?或者说欢迎的同时心里要有戒备呢?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这个席卷全球的趋势呢?而对于全球化,它已经是一个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必须有相当深思而且是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深思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让它就这样席卷而来的时候,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世界文化的单一整齐化,个别的文化特色显然在快速的消失之中。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国际化与全球化。什么是国际化?假如说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既有的轨道,国际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有一个什么办法跟它接轨,就是我知道那个轨道如何建立。但是国际化的意思不是说,那个轨道接好了之后做了火车。然后火车里头的内容不是把西方的内容放进去。火车的东西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文化的内涵,自己文化的深度,自己文化的思维跟创作。然后通过那个轨道把它输出去,这是国际化。

    那么回过头来,全球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段跟技巧。你出版一本书,你要用什么样的手法使得这本书有芬兰文的版本、有土耳其文的版本、有日文的版本、有冰岛文的版本。那是一个手法。但是国际化并不代表说我们要我们自己的作家开始去学人家怎么写《哈利。波特》,国际化不是内容的改变,而是技巧的取得,这个叫做国际化。如果不掌握这一点,以为所谓的西化,或者说赶上国际,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内容都变掉,把别人的内容来填塞自己的火车,放到铁轨上去,对不起,你如何去跟别人竞争呢?他为什么要你模仿的次等的二流的东西?因此全球化跟国际化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我们到底找不找得到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上)     (全文)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是著名华人作家龙应台先生,大家鼓掌欢迎,请龙先生上场。

    中国入世以后,“全球化”成了一个特别时髦的词,似乎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全球化”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吗?它将带给我们什么?文化人做何思考?今天我们请龙应台先生为我们演讲《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大家欢迎。

    龙应台:在准备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自己在思考说,在我自己的生活里头,到底“全球化”到什么样一个程度?所以开始,我想跟诸位分享一下我的二十四个小时的生活内容。如果说我的这个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内容,跟你们的目前还有点不一样的话,别紧张,很快的你们的就会跟我的一样了。这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全球化它打进来的速度非常非常快。我自己的生活里,到底“全球化”到了什么程度?我想到早上的时候,我吃早点,第一个呢,通常不太会是稀饭、油条、烧饼,通常就是牛奶面包,然后就是涂奶油,或者是果酱。那你面临的选择就是说,在旅馆里头的话,就是所谓的欧式的早点,它比美式的早点要清淡一点,因为美式的早点还要加上两个鸡蛋还有香肠和肉片。但是基本上眼睛打开来,早上醒来,比较是欧式的早点。如果说不是在家里吃早点的话,你到外面去,可能是进入一个咖啡馆。在家里的餐厅里头,坐下来吃早点的时候,你就看报纸,我通常看几份报纸。先看当地的报纸,当我在台北的时候,我看《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当地的报纸。再加上就是《国际先锋论坛报》,再加上有可能是看《亚洲华尔街日报》。如果说在德国的话,还加上当地的报纸,就是德文的报纸。现在我在香港了,早上会看香港本地的报纸,但是一定会加上《国际先锋论坛报》,一定会加上《亚洲华尔街日报》,那么听新闻的话或者是听CNN,或者是看CNN,要不然就是听BBC.一方面在物质的粮食上,已经相当地西化,如果是精神的粮食上,已经是看有美国的,或者是英国的,或者是德文的报纸,给你的信息。我进到我的浴室,早上要冲凉,洗头发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个洗发精的品牌,几乎是你不可避免地放在你浴室里,洗头洗发精的品牌也是国际通行的品牌。如果我要去拖地的时候,我自己的地板,我发现我用的那个拖地板的不管是打蜡的,或是清洁剂的那个品牌,是美国的品牌。你用了厕所之后的卫生纸,也是美国的品牌。不管我是在香港,我是在台北,或者我是在柏林,或者是在纽约,全部都是同一个品牌。

    那接下来你要梳头发,要化妆一下吧。你发现你的化妆品,更是,不是法国的,就是德国的,就是英国的,或者就是美国的品牌。那再多呢,也许你会有资生堂就是日本的品牌,也是。不管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你用的品牌是一样的。衣服呢,你穿上的衣服,我比较特别,因为我从来不穿名牌,对于品牌实在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什么。但是在我大多数的朋友里头,他卖衣服,他穿什么衣服,他是非常有品牌概念的。这个品牌也是一样,是全球的,同样的一个品牌。不管你在世界上哪一个城市。所以这样一路走来,食跟衣,接下来是住了。住跟行,住的话,我在纽约住,或者是在柏林、在法兰克福、在香港、在台北,住的房子没有任何差别,全部都是公寓式的。出门了,行,坐车。坐车跟你用化妆品一样,完全都是品牌,全世界一样的。好,食衣住行。再下来是育、乐。育的话,是教育跟文化。那假定在这24小时之中,在下午三点钟,我到当代艺术馆去看一个新的展览,它可能是当代艺术。那么很有可能在台北当代艺术馆里头展览的作品,是几个台湾的艺术家,他刚刚在譬如说,最有权威性的威尼斯的艺术展所展出的成品。那走进去看当代艺术的话,你如果不熟悉当代艺术,会有很多人说,我不懂什么叫当代艺术。你去看他表现的东西,比如说几块砖头放在这儿,然后上面有一些轮胎,你看不懂的。从现在的生活里头取材的东西放在那儿,你在台北这个地方,所看到当代艺术的展览的形式跟内容,跟我到北京或者到上海,或者是到香港,或者到威尼斯,所看的当代艺术的展览的内容跟它的表现的方式,跟它的表现的语言,也是全球化的,一样的。

    到了晚上上床之前,我想喝一杯酒的话,那你喝的什么酒呢?你除非是喝中国的酒。但是如果你是喝所谓的洋酒的话,那个品牌全球都一样,不管你在哪一城市。如果说我睡不着,想要吃一颗安眠药。我发现,你几乎跟纽约的朋友通电话的话,你可以有这样的对话,你吃什么安眠药,我吃什么安眠药,结果是一样的安眠药,全球一致。头疼的时候,你吃什么治头疼的药?大概是全球一致。

    如果说我去一个美发店去洗头发,我会发现说,它给你的那个洗发水的品牌,各种各样调理你的头发的品牌,是跟西方一模一样的。然后他把一些杂志放在你桌上,镜子前面让你看,这些杂志多半是妇女杂志,那这些妇女杂志更有意思了。有各种各样女性杂志,那么要不然就是法国的杂志,还有德文的妇女杂志,全部是中文的面貌。还有更多的日本的杂志,你读的杂志也是全球连锁,那里头的内容就代表着它那个文化,想要输出来的这个文化的价值。

    如果在80前,或者100年前,在梁启超那个时代或者再晚一点,胡适之那个时代。他们的知识分子谈的还是所谓的西学东渐。“渐”那个字是逐渐,你用西学东渐这个字的意思,可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里头,对西方的影响还是刚刚碰到你的表面。那个时候还是在讲抽象的思想已经到了你的门口,然后你面临的决定是我要敞开门来,让它全部进来呢?还是说我敞开一条小小的缝,让某些东西进来?所以在80年前,100年前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的知识分子,他面临的是那样的一个抉择。但是,你看物换星移,到了80年,100年之后的今天,已经变成我刚刚描述的那一个生活状态。所以它已经不是一个西学东渐的那个阶段,它早就已经从大门、从窗子、从地下水道、从门缝里头全面地进入。它已经从纯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论那个层次,已经深入渗透到变成你生活里头,你呼吸的,你眼睛看到的,眼睛一睁开来的世界,渗透到你的最具体的生活内容跟细节之中了,这是我们的生活状况。

    那你说,这个全球化,到底是什么东西代表全球啊?这个词其实是蛮有问题的。因为,所谓全球化的意思是说,从哪里往哪个方向渗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细节里来的,是印度的影响吗?我刚刚描述的24小时里头,我看不出有任何印度来的影响,或者说来自埃及跟希腊的古文明,甚至于说你说以色列、阿拉伯文化那边的影响吗?在我刚刚描述的24个小时里头也没有,仔细去看那个24小时里头的全球化渗透的程度,其实99.9%是西方的影响,是西化。所以对我们东方人而言,其实全球化它跟西化之间有相当高程度的等号可以划在那儿。

    然后你再细看西化的内容,你譬如说就讲物质的品牌而言吧,其中又有非常高的比例,恐怕80%以上它是美化,是美国来的东西。所以对我们而言呢,这个24小时被全球化的内涵里头,有高比例的其实是被美化的那个过程,美国化。它不只是物质面,它同时是精神面,它不只是技术,它更是文化的内容跟它的价值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这个工业化跟商业化的发展里头,所有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的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商品,文化它当然是商品。你就是最抽象,最困难的哲学思想,它其实都是透过商业的方式在传播。那文化成为商品的时候,它就不是简单的只是一个洗发精来洗你的头发,它影响你的价值观。

    最有意思的,当然说最明显的像《国际先锋论坛报》,你看像《国际先锋论坛报》它里头它对于时事的评论,不管是你评论美伊的战事,或者你评论非洲哪一个政权闹政变的事情,或者是你评论欧洲跟美国之间的吵架,文化价值观的辩论,它这个报纸总是它在报道的同时,它传递的是它的价值结构。当我们在常年地读这个报纸的时候,我们当然逐渐地渐进,西学东渐,我们逐渐地是被它们那个价值渗透的。更明显的例子大家知道,是CNN这样的报道,它镜头给你看,但是这个镜头是如何地选取,也是它一个价值观就过来了。那么最有趣的,不要说是对知识分子,对一般的平民,我相当地注意到,现在的女性杂志的兴起,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瑞典的女性的杂志或者日本的女性杂志,进到我们华语世界来,我心里觉得很困惑。很有意思的是说,你不要看这些女性杂志它是教你怎么弄你的发型,你的脸是瘦的脸,要用什么样的颜色化妆品,才会看起来什么样。它不只是在帮你下定义,就是什么叫做美,这个还是表面上的。它其实里头包含着很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说妇女杂志里头,它一定会告诉你,当你跟你的丈夫婚姻出现了裂痕的时候,你如何处理,它在教你两性的关系。然后婆媳之间出了问题的时候,它告诉你说你应该怎么样处理。它也在告诉你说,你跟你的女儿,你如何教育你的下一代,它也在告诉你女性的自我教育。女性到底是应该是非常独立的,妹妹大胆地往西走,大踏步走过去,还是说你要如何地去蛊惑男人,让他为你活一辈子,或者驭夫术。也就是说它也在教你女性的自我教育,跟自我的定位,那这些问题,都是很深层的文化的问题。

    一个西方的杂志,在西方的社会的没落里头,女性的定位跟女性的价值观,还有女性的人际关系,婆媳的母女的母子的夫妻的这种关系,是在文化人伦里头,每一个社会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当这些西方的女性的杂志大量地进入,然后让一般平民老百姓,他在洗头发的时候就边看这些杂志,它到底带进来什么东西?这个在接受的这一端,在头发上满满是泡沫,然后在读这些东西的人,他心里到底认识到多少?他在接受什么东西?他知不知道他这里在接受所谓的全球化的过程,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女性杂志的文化商品的进入。

    所以在这样的食、衣、住、行、育、乐,24个小时,完全在这一个全球化的轮子里头的时候,偶尔我会被提醒。有一个电话打来,是跟全球化不太一样的,那个步调不太一样。就是说我有时候会接到譬如说德国的某一个报纸,副刊编辑打电话来说,龙应台你可不可以针对什么事件写一篇你的观点的文章,因为我们不希望总是西方观点,我希望你写一篇文章让我们有你的观点。因为你的观点会是一个不一样的观点。那这个时候我就会被提醒说,在所有全部都是要把我同化的过程里头,有一个需求是希望有不一样的东西在那里。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出来,如果说龙应台她这个人一天24小时都在那个“同”里头,从洗发精到安眠药都是同一个品牌。我凭什么会有一个不同的观点?我那个不同的观点从哪里来?如果有一个在英语的环境中长大一个纽约的知识分子,作家,跟我同样的年岁,1952年出生的。在大学里教书,写文章的这个作家,跟龙应台之间,他的生活内容,他读的东西都完全一样的时候,凭什么我会有一个不同的观点呢?这个观点从哪儿来?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这个编辑他为什么会需要一个不同的观点?他的报纸如果没有龙应台的观点会怎么样?那有了龙应台的观点会达到什么目的?好,我现在先丢出这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换句话说,在我描述了全球化如此渗透到最里头,最核心的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对于全球化这个现象,而且我刚刚讲,最开始讲,如果今天在座的朋友们觉得你的生活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我确信那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那个速度可能是用几何倍速在加速的。

    如果是它的趋势跟它的方向是这样的话,而且它是必然发生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全球化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你是要敞开大门欢迎它,进来渗透吧,我正需要,或者是说你对它要用一种抵抗呢?或者说你欢迎的同时心里要有戒备呢?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这个席卷全球的一个趋势?

    所以由这样的最微小的例子,我想要说的是我自己对于全球化的态度是说,第一个它是不可挡的。第二个,可能是要有你相当深思而且是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深思的态度而且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让它就这样席卷而来的时候,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世界的文化的单一整齐化,个别的文化特色显然在快速的消失之中,那很明显的。要问我们所有的人,一个整齐单一单元的文化世界,是不是我们所乐意见到的?那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我的第二个问题,倒是觉得华语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我们又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占了人口的四分之一华语的人口对于全球的,要说是贡献吧,或者是说把人类当做一个社区,我们这四分之一的社区里头的人口,对这整个社区对它的思想,对于它的前瞻,对于它向前健康发展那个能力,有没有相对的贡献四分之一,答案很明显也是否定的,没有。我们四分之一的人口,对于这一社区,贡献的有没有八分之一,也都很难说。所以我们这个四分之一的人口,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区的贡献,跟我们所占的四分之一的人口,其实是非常地不成比例。所以我觉得全球化以这样一个速度席卷全球,尤其是四分之一的华语人口,可能是更有一种责任去追问自己说,我到底给全球的文化体制的健康跟多元的这个方向,我们做出了多少贡献?我们可以做什么贡献?对全球化可能有这样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在那里。

    有人可以反问龙应台说,你说对于全球化,你采取的是这样一个戒备的态度,可是你不是正是那个一直在呼吁说,我们要努力国际化的那个人吗?那么对于全球化的戒备跟对于国际化的追求,中间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我是觉得国际化跟全球化两个之间有非常关键的差别。我常常说我们需要国际化,它是有原因的。前提当然是说我觉得我们所处的社会,国际化的程度相当缺乏。我们比较三个城市好了,你看台北、北京跟香港,你如果要问,这三个城市它的国际化的程度,哪一个最高?哪一个最低?哪一个最高?香港。哪一个最低?北京。好像大家都同意,是不是?绝对是的。当然它有它的历史的成因,因为每个社会它走过的轨迹都不一样。但是目前来说这三个城市的话,国际化的程度最低的是北京,最高的是香港。

    我曾经在台北市工作的时候,跟我的同仁,有一个晚上上过一堂课。这堂课我们弄一个很大的银幕,同仁跟我一块儿上网,去看几个城市的网页。看它几个城市的市政府所做的网页。台北市的市政府网页、香港的网页、柏林、纽约,还有上海的网页。这个网页一看的话,特别好玩。我想要突出的,跟我们同仁研究的是台北在国际化上是多么落后。你看到纽约的网页的时候,它当然是用英文,你这个网页是干什么?网页当然是宣传我们的城市,对不对?希望吸引全世界的人来爱上我们的城市。所以你看到纽约网页的时候,它的语言跟它设计的目标对象是外国人。那它用各种的手法让你用最简单的方式可以知道说,我到了纽约,什么时候,哪一天,哪几点钟可以去看一场歌剧。我如果在星期天下午三点钟到了中央公园的时候,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比赛。我如果有1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在那里是四夜三天或者一个星期的时候,我带孩子可以到哪里去。你要是对环境、对城市有兴趣,它会说在哪一段时间,刚刚有一个公共艺术的展览。纽约街头会有三百头那么高大的狗,各种形式的狗,雕塑的狗给你看。所以它的那个设计非常清楚,是让你一看就美不胜收。你马上就知道到这个城市有多好玩,好,这是纽约的。我们再看柏林,柏林不是英语城市,我们就去检查它怎么做,你就发现它有德文的网页,马上就有英语的网页,因为它是对外国人。但英语的网页它也是以外国人为主,你可以有什么办法找到最有趣、最美丽而且最便宜的观光旅馆。你到了旅馆之后,你可以怎么样容易的方式去看你的博物馆。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有什么深刻的东西,有什么精彩的东西。接下来我们看台北呢,那个时候我们一看到台北,我们同仁就说,我觉得好丢脸。台北的网页呢,就是很典型的是什么呢,条文。台北市政府的组织,组织结构,或者是说宗旨,服务目的,也就是公务员的文字在里头。那样的一个网页是没有人看到想要来这个城市的。那么大陆的城市进步到什么程度?咱们看看上海吧,所以当时就点了一下,进了上海的网页,你们猜上海网页怎么样?你们觉得它会比台北的进步呢?还是一样呢?还是怎么样?应该进步。谁看过北京的网页吗?你们觉得北京的网页会比上海的进步还是不进步?不进步。好,我们没有看北京的网页,但是看了上海的网页。上海的网页特别好玩,我们发现那个结构,我们眼睛一亮,跟纽约或者是柏林或者是香港,是一样的。它显然是已经有那个意识了,它是要吸引外国人,外面的人来爱上这个城市的。所以它那个分类一看就是精彩的分类,明显的就不是台北那个,完全是公务员的文字的表达。好了,眼睛一亮,然后要点进去。点进去之后发现里头全是空的,里头没有东西,没有资料。实情不知道怎么样,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已经有半年多了,可能改了,也不一定。但是它所透露的就是说这个城市里头有人,他是有概念的,他知道国际,然后他知道怎么样来推销他的城市,可是大概还来不及做。所以有了外面的标题什么的,里头还没有东西。好,这个网页其实就相当程度地透露了一个城市,它的国际化的程度。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要来解释什么叫做国际化?照这样看来,国际化它其实指的是你懂不懂得国际的情况,你懂得国际运作的语言跟它的手法,懂得那个手法之后呢,你知道如何利用那一个方法跟技巧,来把自己的东西让外面的人看得见,听得见,而且认识你。所以国际化在我的心目中,它不是一个内容的转换。不是把我们变成跟西方人一样,而是你学习到,就说西方吧,你学习到西方国际上流行的那种方法。譬如说网页的制作方法,语言的掌控。然后你懂得利用那个技巧,把我自己的内容推销出去,对我而言国际化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假定说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既有的轨道,那国际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有什么一个办法跟它接轨,就是我知道那个轨道如何建立。但是国际化的意思不是说,你那个轨道接好了之后做了火车。然后火车里头的内容可不是把西方的内容放进去。它里头火车的东西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你自己文化的内涵,自己文化的深度,自己文化的思维跟创作。然后透过那个轨道把它输出去,这是国际化。所以国际化是懂得如何接轨,但并不是如何把那个火车那个货柜里头的内容整个都变掉了。

    现在回过头来,我说对于全球化要戒备的意思就在于这里。全球化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段跟技巧。你出版一本书,你要出版比如说王安忆的小说。你要用什么样的手法让我们这个最好的上海作家的作品,能够用全世界包装的手法,使得她这本书有芬兰文的版本、有土耳其文的版本、有日文的版本、有冰岛文的版本。那是一个手法。但是国际化并不代表说我们要我们自己的北京的作家跟上海的作家开始去学人家怎么写《哈利波特》,不是内容的改变,而是技巧的取得,这个叫做国际化。如果我们对国际化不掌握这一点,你看不清楚的话,你以为所谓的西化,或者说赶上国际,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内容都变掉,把别人的内容来填塞自己的火车,放到铁轨上去,对不起,你如何去跟别人竞争呢?它为什么要你的模仿的次等的二流的东西?你如果把国际化误解到说是内容的自己的彻底掏空。包括你城市长什么样子;包括你城市的建筑;到底要保留老的?还是要把老的全拆掉?然后让新的来建,都是同样的思考。你到底要跟国际接轨,你要跟别人竞争,跟巴黎、跟伦敦、跟纽约竞争,是把自己的老房子都拆掉,然后建出来跟它们一样高大的房子,来吸引他吗?这不是一个笑话。他们难道是为老远跑到北京来,看跟他们长得很像的房子吗?或者是说他们老远来接触中国文化是为了要来看到你跟我完全一样吗?当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相当重要的是界定了解说,国际化绝对不是像台湾的官方所提的,要把英语变成官方语言,这是一个笑话。现在很多亚洲的国家都有焦虑,对于现代化全球化或者赶上国际的焦虑。就我所知,北京、马来西亚、新加坡都在说,要如何提升人民的英语的能力,我也听说北大老师们开始用英语教课等等。这个是不是有点搞错了,就是我今天想要讲的关键的差别,国际化跟全球化之间的差别。

    英语对于我们,我们需要提高英语的能力,是在提高我们使用这一个工具的能力。但是工具跟你的灵魂你不能把它混为一谈,你的灵魂还是你自己对于汉语的掌握的最深跟最高的境界,才是你的灵魂。英语的提高,只是你如何把你这个汉语所创造出来最精彩的东西,输出去的一个手段,一个办法。你如果不认识到这个灵魂跟工具,灵魂语言跟工具语言的差别,而说我们就变成英语国家算了,因为这样我们最接近国际。我觉得这个根本就是建了铁轨之后,然后把火车去撞自己的做法。因为你没有东西可以输出的,到时候是自己骗了自己。这就牵涉到其他,当然这个议题上,非常非常深的,需要一个社会有公共论坛去挖掘的。你就说我们现在因为对于国际的,我觉得是相当严重的一个误解,对于全球化的一种非常肤浅的了解。以至于一窝蜂地去拥抱,不但是拥抱西方的铁轨,还拥抱它的火车,还拥抱它火车里头的内容,还盲目到说连我自己火车里头的内容也是换上假的,别人的东西。然后把自己真的东西把它拆掉,到结果你去看看,说任何当代艺术,都变成西方的表现方式。你去问说奇怪了,那中国人的当代到哪里去了?当一个城市充满了,既使是最精彩的西方建筑的时候,你这个城市到底是属于一个什么城市呢?就是说你以后要吸引全世界,而且在全球的社区上说,我独具一格,就是不同的,那个使你不同的到底是西方的建筑?当代建筑,还是你原来有的很深厚的那个历史的土壤呢?这个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化跟国际化的时候,必须就用最深刻的思考的东西。

    譬如说从艺术到建筑,你都找不到自己的词汇了,那再来民族音乐,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族音乐的表现,也是跟交响乐团是完全一样的表现方式。民族音乐,再下去一百年到底走到哪里去?怎么走法?你说当代文学,我们当代文学,你说要打入国际,我刚才说只是一个接轨,把铁轨铺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比较好的,对世界比较有贡献的,我说那个四分之一的贡献,是把我们这个民族这个语言里头最精湛的文学作品,透过国际化的这种包装把它输出,用那个铁轨输出去。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现在好像国际化的意思变成你输出的东西呢,是投西方所好。比如说中国不是一向是一个性方面比较保守的社会吗?所以我就写性方面最大胆的文学作品,这个就可以吸引西方的注意,然后你就输出去了。或者说我写的小说完全是反抗体制的,或者是把自己包装成异议分子,我也容易输出去了。或者是说我这个作品来专门描绘中国的社会跟传统里头,它的野蛮,它的流血,它的种种可怕,它的伤痕,也容易输出去了。那这是一种做法是输出去。

    但是你这种做法对于我刚刚说,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人类的四分之一的文化上的贡献有多大?恐怕是没有的,因为你事实上是在改变那个火车里头的内容。而不是说我这个里头有真实的,从我的文化底蕴所出现的内容,然后输出。你真正是文化底蕴的东西输出去的话,你就会比较可能说是,做出四分之一你该有的贡献。你如果是投其所好,你喜欢小脚我给你小脚,你喜欢鸦片我给你鸦片,如果是照这一个思路去做的话,这不是国际化。这个其实是有一点对不起,我觉得对不起人类的社区,因为你并没有为这个人类的社区提供新鲜的眼光,跟最新鲜的思维。你是继续让自己的文化被西方定义,而且去助长这种让西方来定义你的这个趋势。

    当然并不这么简单,你说龙应台,你说中国人应该要有自己下定义的当代,我自己的当代。我只是学会了国际化去铺铁轨,但是火车里头要输出什么东西,那个内容必须是我自己的内容。但是请问你,如果你全国的人,包括你最精英的知识分子,他生活的二十四小时,都是一个西化的内容,你读的书全部是西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你没有所谓的中国文化情怀的时候,你如何产生出是中国的自己的当代?所谓的你自己的当代,它像一朵花,灿烂地开花,可是每一朵花,它一定是有它很丰厚的肥沃的土壤。我的问题就是说你要求有中国自己的,有特色的独立的那个当代的创作出来,请问你的那个土壤在哪里?当你那个土壤非常薄的时候,你弄出来的东西,除了小脚、鸦片就是不三不四非常拙劣的艺术。而只不过因为你是神秘的中国,所以你的拙劣也被当做猎奇的对象来接受。

    所以我觉得我们自己要对自己非常苛刻地要追问的是说,你要有当代的花朵出来,请问你的土壤在哪里?就是说,这是一个寻找自己当代的一个方法,那么到最后的结果,那个花到结果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而且也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但是可能很重要的是说,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让你的脚实实靠靠地站在那个土壤上,然后那个土壤够深,你才可能看见你的当代,你也让别人看到你的当代,尊敬你的当代,而不是你永远做那个受,接受的那个一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当代?就是你一定要深入自己的土壤,也就是说,这一百年来,在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我们什么时候人们是整个人静下来,然后,好好地去看看自己到底是站在什么土壤上面?这个土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要深根进去,然后才能知道开什么花。从这一百年,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打来,好像从来还没有过一个机会使这个民族整个安静下来,很深刻地去思考自己到底,你要如何地铺铁轨?而且要运出去的火车里头装什么东西,而且是盲目地不断地接收不断地接收。四分之一的人口,我们应该对整个全球的文化的开放与健康有所贡献。而你四分之一的人口不能做出相当的贡献,其实是让我们应该觉得很羞愧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那个土壤的问题,文化土壤的问题,或者说如何从传统之中用最新鲜的眼光去重新看它,用最深刻最大胆的想像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很长的时间不屑一顾传统的东西,这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跟一个英国的知识分子谈话,有一次曾经问他说,我说有什么书是你这一辈子来每两年必读一次的?他说是《圣经》。我说是《庄子》,我两年一定会翻过来重新读一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认识,跟新的启发,从来没有让我觉得这是旧书。我从十岁开始,我的父亲教我们背诵《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这个简单的书,我到现在几十年之后,每一次看了都有新的体会。所以说传统它绝对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死了的不是传统而是你自己的眼睛,传统永远是活的。只是看你自己当代的人有没有那个新鲜的眼睛跟活泼大胆的想像力,去重新发现它,找到它。因此呢,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我谢谢你们的时间。(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30:24 | 只看该作者
1月28日 二十一世纪科技 约翰。吉本斯博士

    主讲人简介

    约翰。吉本斯博士,曾任田纳西大学物理教授,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主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同时为国内决策顾问委员会、国家经济理事会和国家安全理事会成员,负责监督国家科技委员会,协调科技政策和整个联邦政府的预算。现任美国国务卿全球事务特别顾问,美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内容简介

    科学知识以及其通过工程科技的应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可以使人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些目的通过其他手段是达不到的。它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如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安全。但是同时,这种进步也可以引起很多严重的问题,每一种伟大的思想,既有为善的可能性,也有被滥用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对科技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美国有一个强大的创造新知识的体制,我们选择最好的思想,最好的人员,最好的机构的体制,是非常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公平竞争的过程对于选择最好的结果,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对成功者有相应的回报。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却不能确定哪个基础研究领域是最有可能成功,因为你无法预测基础科学的未来。基础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但是通过经验可以做一般的预测,用于推动知识前沿向前发展的投资,总会给那些投资者带来非常好的回报。新兴的工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有赖于受过教育并能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它也依赖于不断的新发现和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商业产品。我们必须设计非常好的办法,来使新发现跨过横在其和市场之间的障碍。我们对于新的思想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只能做一些猜测。实际上,从科学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发现,到社会对它的重要性的承认,比如诺贝尔奖,从发现到承认的时间跨度,往往是二十年。今天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研究进展,是在细胞、分子、原子水平进行的,也就是所谓的纳米科技。实际上纳米科技在许多方面都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在纳米科技及其发展方向上,传统的学科之间的差别,已经迅速地被跨学科的合作所抹煞。跨学科的合作已在前沿发现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知道如何跨学科,并以集体而不是以个人来搞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方面的突破,对于社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明智的利用这些技术更加重要,许多问题,如人口增长、能源系统、全球气侯变化,都需要经过50年或一个世纪,才能有明显的变化,正像一个中国古人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在本世纪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并处理这个问题。

    全文

    我已有了将近五十年的科技工作生涯,我知道五十年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短暂。这确实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但一个人在五十年的时间中确实能学到一些东西。我希望我在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对你们今天来说有所帮助。我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科学知识以及其通过工程科技的应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可以使人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些目的通过其他手段是达不到的。它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如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安全。所以,我们科技界的人士,是帮助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工具。我把它看作一种使命性的工作。但是同时,这种进步也可以引起很多严重的问题,每一种伟大的思想,既有为善的可能性,也有被滥用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对科技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信息科技,从手机到电脑,可以大量增加我们的交流和获得信息的能力,例如互联网。但同时这种科技对我们的隐私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滥用这种获得信息的能力的危险。例如,如果网上有错误的东西,我们的孩子在上网时就不仅会看到好的东西,也会看到那些错误的东西。所以对于科技界人士来说,不但要意识到新科技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防止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被滥用,这是同样重要的。另一个例子是先进的武器。这些武器是在冷战期间被开发的,现在冷战结束了,但是同时,我们和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一样,面临着控制在冷战期间发展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问题。在我们进入这个世纪以后,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们也知道,先进武器曾经对保护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却扩散到了某些为了自己的私利益而企图使用它们的人的手中,这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所以,科技界的人士虽然对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要为这些技术的坏的方面,技术的滥用,负有一定的责任。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21世纪全球科技战略的一些观点。谈到美国经济,人们可以说美国有很丰富的资源,以及其他条件来使得它达到了它的经济增长。我们有多民族的勤劳的人民,但是许多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特点,它们也有丰富的资源和勤劳的人民。美国有一个强大的创造新知识的体制,我们选择最好的思想,最好的人员,最好的机构的体制,是非常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公平竞争的过程对于选择最好的结果,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对成功者有相应的回报。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却不能确定哪个基础研究领域是最有可能成功,因为你无法预测基础科学的未来。基础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但是通过经验可以做一般的预测,用于推动知识前沿向前发展的投资,总会给那些投资者带来非常好的回报。在美国我们总是发现,在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内,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尖端和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对于社会每年有高达30%到50%的回报。这种投资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但是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哪一种会成功,我们只是可以肯定在这方面确实有非常大的回报。我要给出几个例子,例如光纤,在1966年时,它只是物理学的一个很不起眼的领域中的一个概念,但现在它承担着美国绝大多数的长途通讯。它是很多学科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有趣的结果。玻璃化工,变频激光,高速电子,以及其他不同的技术,综合起来,才使光纤技术的发展成为可能。从中得到的另一个经验是,从专业中得到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好多专业结合起来,也就是跨学科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整体往往大于各部分之和。这是在座的科技工作者有机会来做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对于大学来说也是如此。另一个例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是由很多基础研究的交融而产生的,如物理学、软件、通讯技术、高速电子学和空间科学,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它首先是为了军事导航的目的而开发的,现在它在全球商业市场中发展很快,用于航海、航空安全和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监控,以分析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精确性,现在在许多新型汽车中,有一个小屏幕,只要你按一下按钮,上面就可以显示一个地图,可以显示你在地图上的精确位置,这都要归功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另一个例子,恶劣天气预测,这增进了我们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种种因素的了解,这种技术来自于空间平台,强大的计算机能力和持续的大气科学研究的结合。它使我们避免了很多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新兴的工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有赖于受过教育并能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它也依赖于不断的新发现和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商业产品。我想强调一下,新思想的产生及其向市场产品的快速流动。因为基础发现和新的观念从实验室向市场的流动过程,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有时这种流动并不通畅。在美国我们有时候把它称为死亡之谷,处于以下两者之间,一面是新知识的发现,一面是其作为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中的应用。我们必须设计非常好的办法,来使新发现跨过横在其和市场之间的障碍。我们对于新的思想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只能做一些猜测。实际上,从科学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发现,到社会对它的重要性的承认,比如诺贝尔奖,从发现到承认的时间跨度,往往是二十年。需要二十年才能使人们了解一个新发现的实用价值,从而使之获得诺贝尔奖的承认。这也说明我们必须要非常认真地研究一个发现的重要性,直到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理解它的应用价值。当查尔斯汤恩斯及其同事发现激光的时候,他们一点想不到他们发明的激光,会在现在的超市中的收款台上,用于检验商品的条形码,他们只是把它当做一种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我再说一个例子,联邦政府对APPA网的早期投资。这是国防部的一个高科技研究项目,它一开始是一个国家计算机网络,它不但有助于我们的国防工作,也自然而然地给我们带来了国际互联网和万维网。在座的有谁没有用过万维网吗?这很令人吃惊,不是吗?如果没有万维网和手机,我们将如何生活,我真不知道。我另一个例子,是公共资金对于分子生物学、转基因农业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投资,这催生了多种多样生物工程产业。在美国仅仅这项产业,就提供了十万个就业机会,并有八十亿美元的销售年收入。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投资,其非经济学方面的意义,以我的观点,至少也像所谓的市场经济方面的意义一样重大。我们要知道,市场通常只是计算一种发明的全部费用和价值的有限的一部分,但另外还有所谓的非市场价值。例如环境质量,我们也必须考虑。例如生物技术、药物及医疗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方面的研究,通过更好的监控、预防和修复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纯净的空气,更清洁的水,更持久耐用的的土地。通过卫星和电脑模拟而形成的监测预报技术,帮助我们挽救了那些由台风、暴风雪及其他极端天气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农业方面的研究,生产了丰富的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的食品。空间科学的研究,使得航空更安全。能源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洁的能源,并减少我们对煤和石油的依赖。信息和长途通讯技术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即时的交流成为可能,对于我来说,用E—mail和中国联系与我和隔壁邻居联系一样方面。这确实令人惊叹。

    也许今天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研究进展,是在细胞、分子、原子水平进行的,也就是所谓的纳米科技。实际上纳米科技在许多方面都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在纳米科技及其发展方向上,传统的学科之间的差别,已经迅速地被跨学科的合作所抹煞。跨学科的合作已在前沿发现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知道如何跨学科,并以集体而不是以个人来搞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第二个观点,也就是公共和私人投资在研究开发中的作用。我特别强调国家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我们必须要保证对基础科学研究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以推动知识的前沿不断向前拓展。我很高兴的得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经费正在增加。这也反映了一种信心,即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在科技方面的投资,是一项最好的投资。另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一些懂科学懂技术的劳动者。不仅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所有的劳动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用知识武装起来,以应付那种世界。这种教育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使人们能够享有一种更丰富的生活,并对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一种更好的理解。知识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你没有知识,就无法欣赏这幅图画,第三个作用是要提供一个市场环境,以鼓励发明和投资。政府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一种建立并维护制度的方法,以保障对环境、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例如专利。同时,还要促进互利的科技合作。科技方面的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科技方面的合作所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市场意义,例如对于国家安全,公众健康,空气和饮水质量,气候保护,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以及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正如我所提到的,科技在市场之外同样也能造成一些危险,例如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在美国,这种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已经促使美国总统建立了一个国家生物伦理咨询委员会,以向总统和国会提供建议。这个委员会是由科学家,伦理学家以及其他学者共同组成。这个委员会是为了保证我们能以给社会造成最小的不利影响的方式来利用最新技术。只有国家的研究开发资金才能保证对这些方面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市场一般对这些市场意义不大,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给予不了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这方面研究,都需要一些统一的国际标准,所以科技的发展,自然地使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区,而不是单个的国家。我还想提一下国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国家与私人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并能提供很多劳动就业机会的研究和技术,而这种研究和技术也许就是不能吸引足够的私人投资。私人投资往往是流向能够在几年之内获得回报的领域,但是有很多重要的领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这就需要国家资金的投入或合作,因为公共资金不但要考虑这代人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下一代的问题,所以美国政府对于研究开发有专项的投资,对于在那些私人投资不充足的地方,与私人投资在分担费用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因为这些投资对于私人投资来说有很高的,难以接受的技术风险。

    我刚才说过这种投资有很高的回报,我现在多谈一点公私合作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产业中产品的寿命,例如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它们的有效寿命变得越来越短。你今天买一个手机,也许几年之内就过时了,并不是因为它不能用了,只是因为它不像新的那么好。所以,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公司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两至三年的话,它们就不愿意对于一些长远的项目进行投资。所以在市场中的私人投资公司只会对那些在一两年,两三年就能见效的发明创造,进行投资。如果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开发一种全新的基础技术,例如可再生的能源,这显然不符合私人投资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公私合作。这是我们正在致力解决的问题。我想在此介绍一下美国公私合作方面的经验。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公私合作的项目,为了保证这些项目的实施,首先这些项目必须是以市场为驱动,政府和私人共同来设定这个计划,共同决定研究的重要领域。另外,费用要分担,私人资金与政府资金要集中起来,其中私人资金要承担一半或者一半以上。这需要一个模拟的市场测验,以使私人资金可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太不着边际或无关紧要。所以,市场和虚拟市场测验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很重要的是,这个工作必须是有竞争性,而且是以业绩为基础,并且要受到同行的评价,也就是说,它必须要通过同行对它的评估,才能确立这个项目。我等会儿要举个例子。具有竞争性和要受同行评估,有助于使计划集中在最具有创造性的方面。最后,这项工作还要受到定期的和严格的评估,以保证该计划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对于公私合作来说,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在20世纪这种合作关系一直进展的比较好。例如在农业、航空、健康、电子、空间、生物科技方面,当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发现我们面临着和平和繁荣的巨大机遇,同时也对安全、全球稳定以及我们传统的自由带来了新的挑战。冷战的结束扩大了我们和平联盟的机会,但是冷战结束以后,继之而来的是一种危险更加扩散、更加多样化的环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员和信息的流动的加速以及技术和资金流动性的增强,这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的繁荣和可持续性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也使一些先进武器得以扩散,包括一些大规模杀伤武器。消费的增加以及全球的人口的压力,造成了全球资源的大量的消耗和环境的恶化,在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这消耗了我们长期的经济能量,并动摇了我们政治的稳定。考虑下面一些统计数字,这些统计数字是关于我们所依赖的全球生态系统的,这是个全球的平均值,全球可耕地,显示土地退化,全球60%的农业土地显示退化。全球的森林覆盖面积比农业活动开始以前已经减少一半,这只有一万年左右,以地理学时间来看,这只是昨天而已。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加强多国家的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在以下项目的研究开发上面进行合作,基因组、气候变化,海洋学研究,还有生物多样性、核裂变等方面。我们一定要以全球一体化的态度来进行合作,找到认识并解决全球性危机的办法,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现在新出现的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爆发,正在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HIV艾滋病的日益加剧的悲剧,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影响人类、动物、植物健康的疾病正在迅速蔓延,这是由于交易和旅行的增加而造成的。在全球范围内,这都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生产力。

    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大范围的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的恶化,同时还有可靠的清洁饮用水的缺乏,全球还有整整五分之一的人还缺乏清洁的饮用水。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这些疾病的加剧和蔓延,对于科学和技术人员来说这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实际上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告诉我,在医学方面,20世纪最大的成就,是卫生工程而不是医药,卫生工程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还想谈谈自然灾害,这对所有的国家都非常重要。例如,我吃惊地获知,在美国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龙卷风等,它们平均来说对美国要造成每周十亿美元的损失。这也反映了一种事实,就是我们受这类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科技人员所做的任何有助于了解自然灾害及预防其发生的工作,对社会来说是很巨大的潜在的回报的。自然灾害能以如此突然和灾难性的方式,对于人类生命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例如龙卷风或者台风。全球性威胁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还有物种的消失,需要经过几十年才能被人们意识到并形成危机,如果需要几十年的话,那大部分的政治家就不会注意这些问题,只有近期的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所以这些因素无论是近期的或远期的,都对这一代和下一代人健康和长远的福利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

    我认为对于世界来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一个尤其紧迫的危机。这个问题的后果在于它们是不可恢复的。如果空气中有灰尘,如果我们停止制造灰尘,我们就可以让它们在几周之内消失。但是,如果我们的一些物种消失了,我们永远无法恢复它,它们就永远的消失了,对于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这样。物种的永久性消失意味着对于我们以及我们后代来说,我们将无法用这些动物和植物,来作为我们的医药、油料、纤维、食品、化学原料以及其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的来源。这被称为是生态系统服务,我们一向把它们理所当然地接受,我们觉得它们是免费的产品,是市场之外的免费的产品。但我们知道这些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现代经济会计体系中,我们却从来不计算它们。在座的有没有经济学家,请不必举手了。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经济学家,来考虑这些对社会来说非市场方面的价值,并帮助来保护这些非市场价值。

    我还要强调说一下,全球人口爆炸,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也是我们刚才所讨论的许多困境的一个前提。最近的历史表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即使是最显著的总产值的增加,也会被急剧的人口增加所抵消。我认为在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这种急剧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它们的石油和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即使他们经济仍然增长,但是每个人的平均收入却没有增加。而且这显然要造成紧张状况的增加,而这有可能导致暴力冲突。我认为中国在跨世纪的阶段,在控制人口增长达到某种平均状态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为中国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这种涉及后代的挑战,而感到自豪。这不是个非常容易的工作,但却是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到2050年左右,我们全球总人口将超过了八十亿。这些增加绝大部分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全世界的城市人口,从1985年的10亿将增加到2025年的40亿,在40年中就要增加四倍。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剧,会造成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加之总体人口的增加,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食物和其他资源的需求会增加。在2025年,对于这种生产力的需求会增加两倍以上,仅仅在25年之内。这是一种扩张性的增长,但是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科技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明白这种趋势,使人们理解这种情况,并设法解决它。无论是单个的还是整体的,这类的威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会造成国家的不稳定。所以在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就是要了解这些世界性问题的来源、特点和后果,并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所有这些问题非常复杂,变化多端,相互影响,而且彼此相关。所以,这就需要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共同合作。我们一定要更好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来共同理解并应对这些问题。

    科学技术方面的突破,对于社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明智的利用这些技术更加重要。在这方面一个挑战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使它最大的提高生产力,而不造成对自然资源多样性和完整性的长期的损害。例如科技产生了绿色革命带来的高效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同时,不良的灌溉系统,也使得土地产生了退化,大量地使用化肥,也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水资源,这也说明我们的科学技术并不完美。许多问题,如人口增长、能源系统、全球气候变化,都需要经过50年或一个世纪,才能有明显的变化。正像一个中国古人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在本世纪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并处理这个问题。

    我下面想谈谈21世纪,我不认为我一百年之后还会活着,但也许吧,但我对一百年以后发生什么事情很感兴趣。当你成为一个祖父的时候,你会想到很远以后的事情。我现在就是一个祖父,所以我会想到一百年以后的事情,这很正常。有一个拉丁词,叫Carp Saeculum, Carp Saeculum意思是看一个世纪。21世纪是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纪,因为好多最根本的挑战都集中在这个世纪,这是我们的关键时刻。但是我不想谈太多了,因为这毕竟是你们的问题。但我认为,很有必要思考一下21世纪。当所有方面的发展的结果都集中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可持续性发展”这个词变得非常流行。人们开始长远地想问题,而不仅仅想下一年,下十年,而是想的更长期的问题。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产生变化的发动机,以使我们能够使世界由一个扩张的状态变回一个平衡的状态。以某种形式,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形式,但我知道一百年之内我们会进入那种状态的。谢谢你们今天上午的耐心,很高兴和你们在一起,我也希望我的谈话对你们有所帮助,而且我欢迎你们提出问题。非常感谢。

    提问:  谢谢你的演讲,你认为中国的科技应该采取那种战略?是像日本那样模仿其它国家,并利用其它国家的成果,或者像美国一样,建立新的工业,开发新的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谢谢。

    答:   谢谢你很好的问题。我想我们最好的机会是把我们的经济向以下方向转化,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的利用我们的智慧来利用物质进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尽量的减小环境影响。这意味我们应该把问题看成是在一种更封闭的系统里,目标是零浪费,充分利用,并且是重复利用物质。这是一条出路,在欧洲和美国,就在利用一些新的技术革新,来代替资源的利用。这就是所谓的向后工业社会转化,而且信息工业也随之而来。因为如果你想以最低的浪费来生产,就需要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以及物质的重复利用,实际上这就是向信息社会转化。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产品和服务,只是意味着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被获得。曾经有人问我,所谓的非物质化经济,就是指的我们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少吗,我说不是,我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而这只有来自于具有革新性科学技术。谢谢 .提问: 我的问题是,在美国如何评价研究成果的?特别是那些从政府获得资金的研究,因为我们都知道,基础研究需要许多年才能得到很好的结果。谢谢。

    答:   一个很好的问题,美国国会曾经提出了一个《政府行为及结果法案》,这个议案得到通过。他们说我们国会每年都想知道你是如何利用上一年给你的资金,你达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在很多方面这比较容易评价,诸如健康服务的提供等等。但是对于基础科学来说要在一年、两年、五年之内做出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钱利用得怎么样,所以美国也在解决这个问题。当越来越涉及到对基础研究投资的时候,如何来及时评价它的价值,以评估投资效果。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问题,但也有一些方法来处理它,国家科学基金会,向美国总统和国会都有一个详细的报告,关于如何明智的评价一些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认为因为是基础研究,所以不知道它究竟走到何处,在最后分析时,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来确定它的价值,是你的研究成果被多少人引用,人们从你那儿能获得多少东西。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并不是在国家科学基金中寻找答案,他们是在私人申请的专利中寻找答案。有多少申请的专利中引用了你的东西,他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各种国家支持的研究,都在这些专利的背后起作用。这就是一种相关性的评价,从其他方面来评价。所以在ESF报告中确实有一些评估机制,你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信息。让我再次感谢你们的耐心和热情,我对你们的英语水平确实感到很吃惊,如果我的中文水平有你们的1%的话,我就会非常感激了,谢谢。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32:46 | 只看该作者
10月24日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

    主讲人简介

    杨辛先生,北京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

    近年来,杨辛先生大量研习中国书法,其书法作品强调自然之美,强调书法可兼具画意,可谓风格独特,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杨辛先生,今年八十高龄,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

    早在1946年,杨辛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董西文。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曾担任美学及艺术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杨辛先生仍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教学与社会活动,对于生命,他有自己的理解。

    杨辛先生的主要著作有:《青年美育手册》、《师岱堂集墨——杨辛泰山诗画选》、《美学原理》等。

    内容介绍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是“中国文化核心的千年艺术”。它既实用又有艺术品质。在内容上,它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形式上,它可以表现点、线的结构与力度之美。所以有人说:书法是“无声之音”,是“纸上的舞蹈”;而书法有益于养生更是人所共知。

    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它凝聚了自然之灵气,它是美的创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书为心画——它是心灵的艺术。自然里的一切,充满了生命运动的节奏;而古今的书法家们,不断从大自然中寻求灵感,创造书法之美,抒发心中情感。形成了中国书法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的书法不仅实用、还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书法有益于养心,更是为古今人士所津津乐道。那书法怎样有益于养生之道呢?我们该如何欣赏书法?该怎样理解它与养生之间的联系?北京大学美学教授、书法家杨辛先生,生动讲解《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全文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非常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也可以说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对汉字的书写在生活当中,主要是人们交流思想,它主要是实用的功能,但是在中国对于汉字的书写,可以从实用上升到一门独立的艺术,那么这个是我觉得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创造和智慧。中国的书法有很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就是书法的萌芽吧,那么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样悠久的历史当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书法流派,还有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家。而且中国书法的发展呢,它和姊妹艺术关系特别密切,像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工艺,这些都有很密切的联系。有的就说是书法是无声之音,没有声音的音乐,还有的说书法是纸上的舞蹈,在纸上跳舞,龙飞凤舞,所以它是从姊妹艺术当中,吸取了非常丰富的养料。特别是和文学的联系,不管是写诗也好,写文也好,和文学的这种密切的联系,更使得书法具有很深的意境。很多过去著名的前辈的美学家,都认为书法在艺术当中,是属于高级的艺术。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叫钱绍武,他主要还是搞雕塑,是国内非常杰出的雕塑家,但是他书法也写得很好,有的朋友就请他给法国的总统希拉克写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呢,主要表现了中法之间的友谊。那么这幅字送给希拉克以后,希拉克看了以后非常激动,给他写了一封回信,这个回信我可以念一下,就是非常敬佩你,在所书写的汉字中,表现出来的力度和气势,能看出力度和气势,能使一向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千年艺术永存。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书法,确实是属于中国的国粹,在世界上这就是非常有特色的。

    那么下面呢,我就想从美学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在学习书法当中的一些体会。这里头我想有三点吧:第一点呢就是中国的书法,它是心灵的艺术。过去古代书法里面就是心的轨迹,心画,话就是心里头流出来的线条,所以杰出的书法家,他写字都不是仅仅用手写,是同时用他的心在写,而且只有他是用心在写,他这个书法作品才具有很强的魅力,这也是我觉得中国书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但是在欣赏书法的时候,我觉得还是有不同的层次。那么一种情况呢,就是看看字写得好看不好看。因为它有一些形式的规律,你如果不按它这种规律来写,写出来就不好看。你比如说“王”字,三横一竖,那么这边三横是有变化的,第一横长一点,第二横短一点,第三横更长一点,这样呢,它是有变化的。假如说像这样写,这样三横那么你不能说这个字写错了,这个字没有写错,但是看起来就是不太好看。再比如说,这个“心”字,你看这个“心”字这三点也是有变化的,右边这一点稍微往外偏一点,然后中间这一点向上调,然后左边这一点呢,又往右边伸向右边,这个点,有人就说就像眼睛一样,书法里头的点就像眼睛一样,要顾盼有情,就这三点互相在顾盼你看我,我看你。但如果是这三点这么写,就那么点三点,你不能说它写错了,没有写错。但是呢,它就是不是很美。我举例就是说字的外形,也有美观的问题。但是这个是属于形式美,那么书法真正很杰出的书法,它是要和人的精神相通,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那么这个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光是字写得好看,感动不了人,感动人的心灵只有用心灵去感动心灵。那么我自己也是在一边写,一边探索这个问题。比如说大家看看这个字,“乐”字。这个“乐”字这是我的一种人生的体验,不仅是一般生活当中的快乐,不仅是这样,是一种人生的体验。那么字下面呢,有一段孔子的话,“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说你知道这件事情应该去做,就不如你是出自你自己爱好去做,愿意去做。那么好知者又不如乐知者,这个乐知者就是充满了热爱的去做,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任何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他都是充满了热爱,对他的工作里头有无穷的乐趣,所以这个地方还有个线,大家看横的线、竖的线。这里还有两点,这是什么意思,是个“其”字,乐在其中,那么写这个字的时候,我不仅是要考虑这个字,你看我字写得比较饱满,也比较活跃,充满了一种活力。同时我整个的色彩的考虑,我都要考虑怎么表达我的感情,整个色彩,红颜色和黑颜色配在一起,是很有生气的,再加上黄颜色,所以看起来就是一种,给人一种很热烈的气氛的感觉。那么这个是,我想说明就是说,我怎么通过这一个字,来表达我的人生当中的一些浓缩了的体验。

    比如说这个是一个“春”字,“春天”的“春”字,这个“春”字是草书,基本的结构是草书的结构,但是有一些变形,这个我是一笔完成的。从这个地方下去、上来、再下去,是一笔完成的。那么我是想通过这个字,用一种流畅的柔和的曲线,来表达春天的一种愉快的感受。但是这条线它是有变化的,充满了变化,有粗细的变化,有刚柔的变化,都在这一笔当中完成的。那么这个字我是写了11年,年年都有一些变化,包括对春的体会,越来越体会到春它是一种富有生机的。那么作为我自己的一种人生体验,我觉得年轻人是人生的第一个春天,那么幸福的晚年呢,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所以我今年80岁,但是,我年年都写这个“春”字,所以这个地方岁岁写春春不老,就是每一年我都写春,但是春不老。人家就问为什么春不老,就是因为精神没有老,心没有老,所以说它总是有一种生气,这个就可以唤起很多人的想像。有的看了这个觉得,好像是一个姑娘在跳舞,有头,有腰身,有拖地的衣裙,那么我最初写这个字,我并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像一个人,我这个最初没有想,我只是表达我的感情很舒畅,但是欣赏的人这么一说,我一看确实也有点像个人。我后来就加了一点绿颜色的点子,那么这就体现春姑娘把绿色洒向大地,洒向人间,而且整个我这个装裱都是用的浅绿、深绿,都是春意盎然。那么这个“春”字我觉得它就是表达了我的一种情感,而且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好像精神上起了一种非常积极的作用。

    还有一个字,是“荷”字,“荷花”的“荷”,这个“荷”字加了一点颜色,大家看这个地方有一点绿颜色,这个“荷”字,因为荷花在中国,是一种人格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出瘀泥而不染”,很高洁,而且还不仅是这样,在《本草纲目》里头,记载了荷花的全部,就是从根到茎、到叶、到花、到果实,全部的药用价值,所以有一位医学教授就讲,在植物里头,荷花是把它的全身都奉献给人类,这种奉献精神比“出瘀泥而不染”更值得称颂。我就是怀着这么一种感情,来写这个“荷”字,所以大家看,我这个荷花的“荷”字用淡墨写的,我很清淡,因为它很素洁,而且全部都是用的白的景裱的,这个连轴头我都是用的白的,所以这个“荷”字从它的结构来说,也是一笔完成的,也能唤起一些想像。有的时候,上面就好像雨后的荷叶,下面就是荷杆,这个都是可以个人去想像了,因为本来欣赏就是一种再创造。所以徐悲鸿先生,他曾经讲了一句话,就说书之美,书法的美,在情在德,在于你表现的情感和品德,这个我觉得是书法里面很重要的。所以如果是仅仅字写的好看,那他感动不了人的心灵,而且在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杰作,都具有这个特点。你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那么他在《兰亭序》里头是表现了什么?是在春天和很多好朋友,到自然当中去喝酒、写诗,最后那个诗汇集起来,他写个序,而且就在现场写的。所以他这个字据说,他回来以后想再写,也写不出来,就是他完全把他这种,在春天里头的那种欢畅的那种心情表现出来,所以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这一点呢,我觉得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精髓的地方。

    第二点呢,就是书法源于自然。书法它是来源于自然,是自然当中节奏的升华。自然当中有一种生命运动的节奏,它是自然节奏的升华。有两句话,就讲这个特点,他说书法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那么这意思是什么?“囊括万殊”,对万物的一种高度的概括:“裁成一相”,就把万世万物把它变成抽象的点化。“一相”我理解变成抽象的点化,但是这种抽象的点化,它来源是从万物当中概括出来的。所以书法的历史它有一个过程,就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初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是反映了客观对象的一种特点,那么后来随着书法的发展,到了隶书的时候,基本上就脱离了象形文字,那么这个时候书法就变得比较抽象,尽管是这样,书法仍然脱离不了自然,不仅是象形文字它离不开自然,就是变得很抽象以后,还仍然不脱离自然,但是这个时候,它不是去反映那个自然当中的某一个,某一类那种具体的形象,而是概括地反映了自然当中的生命节奏。像怀素,怀素他自己讲,夏天的云是他的老师,那么为什么他选夏天的云做老师呢?因为夏天的云它具有一种崇高的那种形象,夏天的云、水蒸气往上升,形成了一种很崇高的那种形象,而且夏天它是没有风,所以这个云富有变化。你看着好像没有动,你稍微过个几秒钟一看,云就变了,所以在他的书法里头,他是写狂草的,这一点就非常需要。他在这幅作品里面,开头的时候是叙述他的身世,所以说就非常平缓,但是写到后面这个就越来越兴奋了,开头写得比较平缓,讲他过去,家住在长安,幼儿信佛,他是从小信佛教,叙述一般的身世。但是写到后面呢,他引了当时唐代那些著名的文人对他的歌颂,说他的草书怎么怎么狂放,你看写到后面就是越来越奔放,所以这个是古代。像这样的例子就是以自然为诗,以自然为诗,这样的书法实例很多。还有我也喜欢观察树,这个树、树干,特别是秋天,叶子都落了以后,这个树杆就可以显露出来,一看很富有生命结构,它是一种伸展,生命发展的一种需要,向前、向左、向右,非常有生命节奏。

    第三点,就是美的创造。书法是一种美的创造,因为你仅仅有一种感情,了解自然的生命节奏,但是你还不能成为书法作品,所以这个说法作品它必须是一种美的创造,就是讲中国的书法美的创造,就是违而不犯,就是说有变化,违就是有变化,但是不犯,就是不杂乱,变化而不杂乱;和而不同,和就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统一,而不同,就是不是都一样,这个没有变化,那就是一种单调,统一而不单调,变化而不杂乱。这个是在书法里面,我觉得是非常重视这种形式规律。所以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头,他写的字就是有二十个“之”字,有二十个“之”字,它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换我想它不是说这个写到第十个的时候,我在想前面我已经写过那9种,我现在要避免那种,我想不是这样的,这个大书法家他都是是根据上下的情况。这个“玉”呀,云润而结实,内涵金光,玉和金不一样,金是金光外射,玉是内涵的,而且跟给你的感觉是一种很温润的,但是非常结实。那么有一位美学前辈就讲,他说玉是中国古代的美的理想,一切艺术来自人格的美学趋向。所以这个“玉”字我觉得我用的深绿的,那么这个用的浅一点的绿写,也是想表达出温润的感觉。那么像这些字,我觉得都是表达了我的一种追求。“兰花”的“兰”,这个“兰”字,我觉得中国妇女名字叫兰的很多,我觉得兰是很秀气,所以我写的时候,是比较修长一些。那么这个字色彩有变化,有的比较深,中间的兰花一样的就比较浅,而且这一竖有点像兰花的叶子,我是觉得书法和绘画有联系。但是我不赞同把书法完全当成绘画去表现,但是可以有某些画意。书法还是书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把汉字要写的非常有表现,能表现情感,而不是追求那种太具像的东西,但是可以有一点画意,但是这一点画意,是可以唤起人的一种想像。

    这三个问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呀,我觉得从总体上来说,书法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是天和人融合在一起,天就是自然,人包括两种,一个是心灵,再一个就是美的创造。养生呢,因为我自己原来身体不大好,身体多病,后来写字以后,一个写字、一个爬山,写字以后精神状态就是越来越好,所以现在我要这么讲两个小时,我简直很轻松,而且我基本上思路也不乱,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呀,书法长寿的人,非常多,这个书法确实是能够长寿。那么我就在想,跟着我的体验,为什么书法能够长寿?我就觉得这个养生之道是贵在养心,养心之道贵在保持心境的宁静平和,这点很重要。你看这个清代的皇帝,活不长的很多,但是乾隆皇帝,乾隆他活得很长,80多岁。在故宫有一个养心殿,就是放了一些古代的书法的珍品,他在那里欣赏书法,所以他是很懂得养生。那么我觉得就是书法对人的精神影响,在写的过程当中,我一个是它能保持一种安静,就是非常心能够静下来,专心,心很静,而且这个过程是很愉快的,所以这一点呢,我觉得在写字的过程当中,长年写字当中,是可以忘老忘记衰老,而不是天天想我怎么能够长寿,而是根本就忘掉我多大年纪,我从来我也不怎么太想多大年纪,忘记衰老,忘老忘忧,忧烦的事情也忘掉。一个就是通过写字培养乐观的精神,“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为什么“妙在近黄昏”呢?我就觉得到了晚年的时候,身体能保持健康,这样几十年的积累,完全可以融化在现在的成果当中。因为你积累了几十年了,到现在你身体精力好,就可以做出一些有质量的。还有一个现在离退休以后,像我这种情况,那就是做一些喜欢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没有星期天、星期一,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心情很舒畅。第二点,就是这点我觉得也挺重要的,就是能够使得老年人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各种,有理性的,有情感的,有想像,还有感觉。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我觉得在写字的当中,都是在综合起作用,非常活跃。我现在觉得我自己的想像力,尽管是现在是年岁80了,但是我的想像力,我觉得不见得比我年轻的时候差,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跟朋友讲,看样子这个学书法以后,大概不会得老年痴呆症。第三点,就是我觉得通过学书法,还可以增进人际之间关系的和谐。现在我就发现这个书法,就是在生活当中非常有用处,比如说结婚,请你写幅字,要祝寿请你写幅字,有的时候写晚年,也需要写字,对他一生的一种积极的评价,还有各种视野的发展,经常都需要。所以我自己觉得这些年,各种各样的需要。我写了一幅字是“风雨同舟”,在抗洪的时候,那个时候解放军的那些事迹非常感人,我就写了一幅大字,“风雨同舟”。后来军事博物馆呢收藏了这幅字,而且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一个仪式,给我一些纪念品。但是我自己觉得做这种事情,我觉得是一种愉快,类似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是也使自己精神生活,非常愉快。青少年学书法对于开发幼脑,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非常重要,所以这一点呢,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中年,中年人因为工作很紧张,事业上需要集中精力去干事业,我觉得就是在中年时期,尽管工作很紧张,保持对我们这个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一个非常精粹的书法保持一种爱好,我觉得也是很有意义的。而且你可以也可以抽一点时间写字,没有时间写字你欣赏书法也可以,而且在室内环境里头,我觉得常常挂一幅字是鞭策自己的,勉励自己的,这个有时候比挂一幅画起的作用还要大。所以经常也有一些朋友,中年的朋友,他也是很喜欢挂书法。

    问:像我们这种学习书法的,到底是以结构为第一,还是以用笔为第一,还是这两个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想请教。

    答:我觉得这两种结合起来比较好,用笔我觉得还是特别重要,因为如果用笔不好,自然就容易写出来比较飘,没有力量。所以这个用笔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他字写得很好,我就请他给我提意见,他说你这个还没有入门,后来我一想为什么他说我没有入门,就是因为我还不会用笔,这个用笔我觉得你比如说中锋用笔,现在我写的字都是中锋用笔,前锋为辅,中锋为主,这个用笔掌握了以后,写出来的字就有力气感,如果不掌握用笔出不来这个效果。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34:21 | 只看该作者
10月25日  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吉良晨、黄美涓、于小冬、蔡同一)

    主讲人简介

    吉良晨:北京市中医院专家,教授,现已退休。吉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是业内享有很高声望的中医专家。

    黄美涓:长庚纪念医院副院长,著名专家,康复科医师,主要从事人体保健与康复方面的理论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人体保健、美容业界享有很高声望。

    于小冬:中国公众营养发展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营养学的研究,并从事国内营养学发展的推广、宣传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工作,是营养学界的权威人士。

    蔡同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著名学者,在业内也享有很高威望。

    内容简介生活是大家平时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关于生活的理解,由于每个人经历的不同,其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却都是现代人共同的追求。

    对于健康生活的理解,大家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百家讲坛》邀请国内著名专家,从他们各自专业的角度,为您阐述健康生活的科学内涵,为您带来《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这些专家包括:著名专家康复科医师黄美涓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蔡同一教授;中国公众营养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先生以及北京市中医院的专家吉良晨先生。

    吉良晨教授从生活的“活”字的解释开始自己的阐述,从精气神上,包括从健康和长寿缺一不可上,讲了他自己的健康观。在吉老的观念中,健康的生活,最主要的来自于平时的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适当保养。

    黄美涓教授则从西医的理论,阐述了西医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在她的观念中,健康的生活来自于运动,而且还特别强调心理的健康。

    于小冬教授则从营养的角度谈了他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在他看来,健康的生活,最重要的应该从平时的营养调节入手。在节目中,他还纠正了一些对营养理解的误区。

    蔡同一教授也是营养学家,他则强调健康的生活应该从日常饮食做起,在他看来,饮食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论坛中,四位嘉宾以及场下的观众还从自身的实践出发,为您详细阐述他们眼中的健康生活。

    全文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我们今天将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健康生活的话题,关于养生我们中国人向来是非常注重福寿双全的,在很多古典的典籍当中,也记载了我们很多养生方面的经验,我们今天就聊一聊健康生活这个话题,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场上的几位嘉宾,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台北长庚纪念医院副院长黄美涓教授,欢迎您。这位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蔡同一教授,欢迎您。接下来这位嘉宾是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先生,欢迎您。最后一位嘉宾是我们非常著名的北京市中医院的专家吉良辰先生,吉老,欢迎您。

    养生每个人都关心,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那么关于养生呢,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那么我们今天还是首先问一问场上的几位嘉宾,你们认为怎样的一种生活才是健康生活,咱们是不是先从吉老开始吧。

    吉良晨:我首先我自己感觉到呢,一个人生、老、衰、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如果活得很累,活得不幸福,活得不愉快,这个就不是真正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呢,也就不可能达到长寿的目的,我用两个字,我来说健康和长寿,我一向主张是健康长寿,有人很健康,他并不一定长寿,有人很长寿,他不一定健康,你比如说活到100岁,但是他是个植物人,还得有几个人来伺候他,你说这个活得难受不难受,伺候他的人难受,自己本人更难受,所以我说长寿不健康,有的人健康并不长寿,好多的运动员,有的就死在运动场上,有的发一个(爆发力),突然间下来以后,一下场就不行了,这种例子很多,所以我觉得健康和长寿,我说应当健康长寿,一般的简化了就说康寿。

    这两者是不能分的。

    对,所以我讲两个字,刚才主持人谈到了生活,作为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为什么提这个“活”字呢,我感觉这个“活”字,三点水一个舌头的舌,舌旁总有水,感觉口腔里老滋润的,老感觉有唾液,这个人就很健康。

    这是从中医的理论来讲。

    对,从中医理论来讲,我随便举一个病,现在最普遍的一个病,在全球来说,可以说中国发病率也是比较高的,大约有一亿多人口,糖尿病,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病,当然从现在医学来说,糖尿病它要分隐性糖尿病,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等等,中医从消渴来认识这个糖尿病,很早呢,在甲骨文里边,就发现有消渴的记载,它怎么发现的呢,是郭沫若老先生在解甲骨文的文字的时候发现了,他说消渴病的病人呢,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糖尿病这样的病人呢,尿出的尿其味甘,是甜的,这个很了不起,甲骨文发现这个字,所以我说舌旁有水,谓之“活”,人经常感觉口里老有津液,这个人意识他是健康的,就是中医讲究精气神是三宝,天有三宝是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离不开,人有三宝就是精气神,头一个精气神的精,就包括津液,包括里边水液,就包括在精里边去,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气,没有气的能量和动力,也就显示不出神,所以这精气神是三宝。

    主持人:那就是吉老从精气神上,包括从健康和长寿缺一不可上,讲了他自己的健康观,我发现您在讲到“活”字的“活”解时候,底下我们很多观众自己舌头都在嘴里动,看看自己到底嘴里唾液多还是不多。

    吉良晨:这个“活”字分开来讲,舌头的“舌”是千口,千口水,就感觉口腔里的水很充足,津液非常地丰满,这个人是非常健康的,所以糖尿病的病人首先就是三大症,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三多一少,逐渐消瘦,这个二期糖尿病人经常发现这些问题,头一个就是口干口渴,口干舌噪,不喝水就不行,为什么?他缺乏津液。

    主持人:吉老您给我们讲了,非常感谢,从您身上我觉得大家可能也有一个感受,吉老真的是应了那句顺口溜,叫年届七旬容不老,身无恶疾精神好,快步胜小跑,常年洗得冷水澡。

    在座的还有我们的黄教授也是容光焕发,黄教授您刚才听了吉老的这个观点,从您的角度来讲,健康观,健康的生活在您这里面最注重的是什么。

    黄美涓:站在西医的立场,我们比较注重就是说,这个人要吃得下,睡得着,而且笑得出,不生病,这样就是健康。

    就健康,那其他两位嘉宾呢,蔡教授您先来。

    健康我想是有很多因素影响的,那么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呢,就是饮食,我觉得一个人要健康的话,首先饮食要健康,那么饮食要健康我自己就觉得,应该有三点是必须注意的问题,第一点要多样化,你为了自己的健康,你一定要多样化地饮食,第二个呢你必须要是适量地饮食,任何好的食物,你必须要适量适度,第三个呢就是安全的原则,如果我们在饮食上能够注意把握这三点,我觉得饮食上应该说是,可以说是健康的,而且我觉得健康是和营养是非常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有了生命的时候,同时就有了营养,如果没有营养,也就没有生命了,生命和营养是同在的,所以我想,为了追求我们自己的健康,我们应该天天快乐,才能日日健康。

    也就是说顿顿都得对得起自己的胃口,是这个意思吗,蔡老师,我知道我们在座的中间这两位嘉宾对吃都非常有研究,蔡教授当然是研究食品的,就不用说了,那坐在旁边的于先生也对吃非常有研究,于先生我记得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在以前的时候常听老人说,人们小时候有些小孩经常会营养不良,那这个营养不良它是不是就是,绝对会影响到我们人身体的健康。

    绝对,营养不良,它是分两类,一类呢就是营养素的慑入不足,另一类呢就是叫营养结构的失衡,这两类营养问题呢,都作为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既影响到我们人类智力的发展,也影响到我们体力的发展,甚至更长远来说,影响我们的潜在的一些发展能力,所以它对我们人类的影响,从微观到宏观都是影响很大的。从微观来说,主要对个人的身体,智力、智商,你比如说有些微量营养素,它的缺乏,那么像铁,碘,这个分别都会降低智商的8分,10分,12分,这个样子,美国做过个实验,就是把几千个学生,先查他们有没有缺铁性的贫血,把他们这个人群分出来,分出来以后呢,然后给他们考同样的卷子,同样的数学卷子,最后成绩呢,缺铁性贫血的和不贫血的孩子,这个分差6到7分,就是说你如果说某些营养素缺乏的话,会影响到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能力,这是做了一个实地的调查。

    另外一个呢,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那么还有一个我们提高我们民族竞争力的问题,我们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凭什么去和国际竞争呢,主要靠我们一个高质量的这么一个人口的群体。

    那就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首先要保证一个好的身体,黄教授,您刚才听了于先生对营养不良,它所能造成后果的这种阐述,您自己在接触的病人当中,或者自己在营养不良这方面有没有你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台湾,目前来讲,就是营养不足的是少了,营养过剩的反而是多的,而营养过剩也是不均衡的表达,比如说胆固醇很高了,尿酸过高,甚至糖尿病提早出现等等,都会严重地影响整个家庭跟个人的一个状况。

    黄老师您说的这不只在台湾,我这里还有一个消息,在北京也一样了,在北京现在体重超重者比例已经达到32.8%,100人有将近33个人都是超重的,那就是说有专家还预计,我们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当中呢,有两亿人发生肥胖,肥胖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隐形的杀手,那这个肥胖就是因为什么,营养过剩,这可能相对营养不良又是一个极端了。

    又是一个极端,而且这个极端会制造更多更多的问题,比如说心脏血管堵塞,在台湾,我们的十大死因里面,第四位是心脏血管病变,可是在美国却是第一位,十大死因之首,所以可见就是,心脏血管病变事实上是很厉害的,那台湾反过来呢,第二位也是所谓的脑血管病变,十大死因第二位,就是跟营养过剩也是有密切的相关,就是引起血管的硬化,粥状硬化,或者是栓塞,或者是血管硬化以后出血,这个都是威胁到个人的健康,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不健康他就没有健康的家庭,没有健康的家庭就是没有健康的社会,所以这个不是只有自己个人有革命的战斗力,那对于家庭跟社会,更是你不养生的话,就是祸害。

    黄教授刚才提到在美国的肥胖其实也是第一杀手,我听过一个说法,说在美国胖的人都没钱,说这有钱的都不胖。

    确实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食物是非常丰富,所以有钱没钱,大概都吃得过剩,那有钱的人呢,他很注重身材的雕塑,他去不断地做这些健身运动,每天把吃下去多余的卡洛里计算好,用精确的计算法,把它消耗掉。

    这多累,明明自己吃进去,然后又花钱再消耗掉,所以说合理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吉老您刚才听了几位嘉宾(的阐述),从中医的这个角度讲,无论是营养不良,无论是营养过剩,您觉得对人体来讲,它是不是其中要掌握一个度,要有一个平衡。

    我觉得刚才谈得很好,关于营养的问题,人没有营养不能生活,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呢,人贵乎在平衡,阴阳气血都得要平衡,内脏得要平衡,平则不病,不平则病,我呢,从我自己角度,结合中医来讲,我这几十年,我自己先认同自己,一个人的健康呢,我认为有五条标准,您可以自己衡量一下,第一条头脑清楚,思维不乱,能够回忆往事,我觉得这是第一条最主要的,脑子得清楚,人还没到年龄,就糊涂了,刚过40岁丢三落四,健忘,所以这是不健康的一种象征,所以第一个要头脑清楚;第二个要能吃能喝,就是刚才提到这个问题,这个营养得适度,并不见你吃得好,吃得多,你营养就好,你吃得少,尽管你吃的不是太好的营养,但是吸收得好,同样有营养,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这个要辩证地看问题;第三条能睡,现在失眠的病人太多了,就是我每天的门诊,我接触的病人,失眠怎么也得占到1/3的病人那样子,失眠的病人特别多,而现在咱们工作特别紧张,步伐这么快,生活节奏、节律也快,这样的话,人容易疲劳,疲劳到晚上睡得晚,晚上睡眠不好,所以我觉得要有睡眠,睡觉的质量要提高;第四条,什么东西呢,二便通畅,人一到年龄的时候大小便全出现问题,不是大便干燥,闭结,要不就是小便尿不干净,淋漓不断,或者尿频,这都是关于二便的问题,从中医讲,肾司二便,跟肾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肾为先天之本;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第五个问题,就是腿脚利索,反应(敏捷),我觉得我自身,我认为这是健康的标准。

    谢谢吉老,刚才我发现吉老在说这些健康标准的时候,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刚才吉老提到一个,他门诊发现有很多病人都是失眠,可能跟我们现在生活的压力有关,我们现场不妨做一个调查,大家曾经有过失眠,和现在正在失眠的,我们举举手,有过失眠的,有几个,计算一下可能有不到10个,那看来我们参加养生大会的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保养的,失眠人还是占少数,不过我举手,我容易失眠,吉老。你工作太疲劳了。

    我们中国人在提到这个人健康不健康的时候,容易从气色,从这个人的体态去判断,很多人一见我就说,哎哟,白桦你太瘦了,多吃点,好像这个吃成为我们最主要保证健康的一个基准,但是我什么都吃,我什么好的也都吃,我也不挑食,我怎么还是这么瘦呢,它这个吃是不是特别讲究,这还得问问我们的营养专家,蔡教授您来回答吧,您看您红光满面的。

    我觉得瘦和胖,可能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譬如说你现在比较瘦,但是也不能说你以后就不胖了,也就是我还有希望,所以我说瘦的原因也很多,我现在也不好回答你为什么这么瘦,但是我觉得你这样的身材挺好的,谢谢,挺好的,谢谢蔡教授,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每个人掌握自己的饮食,实在是对健康太重要的事情。

    那么什么样的饮食结构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那么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我们每天,有种(说法)叫一二三四五,有些营养学家推荐,说每天的饮食是不是可以在一二三四五上大家掌握一下,把握一下,一就是我们每天要吃一点肉,还要加一个鸡蛋,这是一;二就是我们每天吃250毫升的牛奶,或者是豆奶;三呢,我们能够吃300克的谷物,我们有时候光吃菜,光吃果,不吃米,不吃谷也是不行的,所以我想300克的谷物应该是需要的;第四个呢那就是400克左右的水果,那么也就是一个苹果这个样子,你或者吃点橘子,或者吃点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的一些水果,那苹果我想是很好的;第五呢就是500克的蔬菜,营养学家们还是希望大家多吃一点蔬菜,那么这就是一二三四五,是个建议,那么这个根据体力劳动消耗不同,在谷物上,你譬如说重体力劳动,那300克肯定不够的,那么就是饮食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这么一件事情,这么一种行为,所以必须针对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食物,总而言之,能够做到不缺不偏,不过,不乱,那么这样的饮食,我想,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听了蔡教授的一二三四五,如果大家都认真地去遵循的话,大家的身体肯定都会倍棒,都可以上山打老虎了,黄教授您刚才听了蔡先生的一二三四五,你觉得您符合吗,我觉得不是说符合不符合,就是刚刚吉老有提到,就是每个人的吸收不一样,就是完全要用你的体重跟你的身体比例来看看你的营养是不是已经够了,来做一个调整,那刚刚一直在谈到只有吃的部分,我是一个康复科的医师,所以我更注重动,活着就要动,活动活动,那我们不是只有说一个身体有几公斤配多少的高度就是适合,这看你长的是瘦肉还是肥肉,如果全部都是肥肉的话还是不及格,所以我们身体的脂肪比例也是要有一定的控制,您就说一定要长五花肉,要长瘦肉至少你的肌肉,所以我们说不是说吃鸡就可以长肌肉,一定要运动才可以长足够的肌肉,这个肌肉就是你的能量的来源,所以刚刚吉老谈到说你能不能很敏捷去反应,基本上你还是要有相当的肌肉组成,那神经也要很健全,传导过来,一个命令,一个动作,非常快速去应变,这个也是很重要的,那你平常如果没有一些操练的话,你就不能达到真正的所谓的健康。

    对对。

    我觉得刚才谈得好,得要运动,一方面强调营养,一方面要强调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那是外国人提出来的口号,事实上呢,中国人老早就提出来,咱们在汉代有一个名医叫做华佗,他提出什么,动则谷气则消,要动,谷气它就能够吸收消掉,所以这个动,关键在动,动就是什么呢,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常流的水它不会成污浊的水,窗户经常地开关,它不会长虫子,所以人贵乎在动,我是很同意运动。

    那么吉老您现在还从事什么运动呢,我的运动,我是从七岁我开始练打拳,一直到现在没有停过。开始我是练的形意拳,后来我就练太极拳,我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我们知道您是名医,还不知道您是武林高手呢。

    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不仅要吃好,而且要运动好,使自己的肌体处在一个非常和谐,非常平衡的一个状态,我们曾经有一个提法,最近我看到,说我们本世纪健康生活的主题是环保,那么下一个世纪应该叫心理养生,就说对一个人的心理是非常关注的,那么黄教授您觉得一个人的心里健康是不是有时候可能会比他的肌体健康更重要。

    对,如果没有一颗健康的心,所谓的情绪管理,如果没有到某一个程度的成熟,你也不可能有很健康的身体,因为你的情绪完全随着外面给你的刺激来不断高高低低地去反映,这样的话,你的神经系统,你的整个心态都会疲惫不堪,那自然晚上也睡不着,那如果我们不断地学习,把很多的事情用更高超的态度去改变的,能改变自己尽量改变,不能改变的自己尽量能接受,并且说做一个很好的人际的互动,去把这些压力消除,这样的话,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样才能够谈到说有真正身心的健康。

    可是很多人就说,我平时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在与人交往,我确确实实会遇到很多很多的烦心事,而且这些烦心事我就没有办法去解决,我自己没有办法去解决。

    我们在台湾,我们企业的精神就是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当你在磨炼期的时候,你应该是做某一程度的了解跟升华,那你再看这样的事情,可能就有所不同了,那你的段数越来越高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外在所困,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跟健康。

    黄教授给我们提出一个更难的要求,就是不仅要像吉老一样,修炼外功,同时呢,也要修炼内功,自己心理不断地去调节,吉老我不知道您怎么去看黄教授她提出的这个,您觉得这个人的心里状态的健康从中医的理论去讲,是不是它会影响到人的健康,它占的比重有多。

    我看这个完全可以沟通,中医很注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个七情的干扰,它也可以使人的内脏失调,现在的人呢,有好多的就是心态不平衡,你比如有的退下来了,有的认为自己还行,能力也可以,体力也可以,为什么我就退下来了呢,因为到一定年龄了,你该退休了,该修养了,可是他不服气,不服老,这个好像从他自己本身来说,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呢,由于心态不平衡,往往造成好多好多的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这就是情志,所以我说这个情志一定要调节,所谓调节贵乎还是在平衡,得自我解脱。

    我知道在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喜伤心,还有怒伤肝是有这种说法吗。

    对,怒则气上,所以怒伤肝,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都是吗,过去《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不就是太过于悲伤了吗,所以后来得了肺劳,肺结核了,后来咳血,那个东西都是因为情志失去平衡,太过了,太过不及,这都不行,所以贵乎在平衡,所以七情要调节自己,所以我说贵乎在平衡,善于自我调节。

    于先生您听得是频频点头,我想问您个人一个问题,不知道您介意不介意,就是说您个人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非常让你难以去克服的这种心理上的这种困难,给您的健康,给您的生活造成过这种损害。

    困难是遇到过很多,可能说每天都有困难,而且我想我们做的很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克服困难的一个工作,和克服困难的这么一个过程,但是说如果由于这些困难给我造成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巨大损害,这个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就是这个我同意吉老的看法就在这儿,就是我们的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自己的情绪,更多的可能要靠,当然很严重的靠心理医生,当然更多的,因为随时都会发生,要靠自己,现在我们处于改革的这么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很多人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发生变化,宦海里边有沉浮,商海里边也有得意,总是有利益得失,现在很时髦的一句话就叫做不平衡,其实我考虑了一下,你说我们各个阶层,各类的人群,他如果说要找自己的不平衡的话,谁都有不平衡,我倒觉得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从巨大的不平衡到平衡呢,其实有的时候要靠自己,中国人说看淡一点,看开一点,用一些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一些工作上的目标,一些努力,去把它逐渐地克服,很多人寄希望于把自己的不平衡,比如说希望别人去给解决,我觉得这个就有点困难,我觉得更多的要靠自己。

    有一种人可以排除,心理医生。

    对,那是。我想真的,如果说在特别是对物质方面的东西,如果追求得过高,或者是,永远是人比人气死人,不能这么比,否则的话,你永远不平衡,可是不平衡以后有一个什么后果呢,就是说你天天的不平衡实际上在影响着你的健康,如果你天天不平衡的累积,就是天天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你怎么能说你这一生是个健康的生活呢,我觉得莫不如你自己去努力去平衡它,不要去抱着那个不平衡,看着别人生气,我觉得这个气完全不必生,遇到多大的困难自己去克服。

    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弥勒佛,他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

    我就跟我们同志说,如果你今天克服了一个不平衡,或者别人给你一个冤枉,你把它克服了,或者一个困难你把它克服了,我就觉得刚才黄教授讲的这个就是和围棋一样,从一段到了二段了,那么你克服更大的困难,你能容纳更多的冤枉,你能容纳更多的不同意见,那么就你从二段又到三段了,所以人就是这么修炼的。

    那就说修炼到一定的境界以后,就什么事都不会再干扰自己了。其实这么修炼的话,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爱护自己的一个方法。

    我们今天听了几位嘉宾这样给我们讲他们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包括他们对自己如何保持一份健康生活的这样一些建议,我们场下的观众,今天参加我们这次论坛的一些观众你们有没有一些问题,或者有一些想法,想问一问我们场上的嘉宾,好 那位先生。

    我是海南的代表,我叫文昌鱼,我赞成各位专家的观点,尤其赞成吉老的那个观点,精气神,七情六欲我都赞成,但是我想有一点补充,请各位原谅,我认为人的健康标准除了以上各位专家讲的以外,还有一个脊椎的标准,脊椎这一点往往在医学界被忽略,我们人类是从五亿三千五百万年,从第一个脊椎动物发展起来的,那时候的脊椎动物,达尔文给它命名叫文昌鱼,翻译过来叫文昌鱼,在外国叫标枪鱼,文昌鱼是在地球上第一个有脊椎形状,脊索动物的那一条鱼,这个鱼经过演变,两栖动物,爬行类,最后一直到人类的直立行走,到今天为止,脊椎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产物,到现在我们还保留着,除了尾巴甩掉了,其他还没有甩掉,我们在想,婴儿在母亲肚子里也是在水中,当生下来的时候他得从爬着坐着站着走,又同时模仿了五亿三千五百年的人类发展史,所以说脊椎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项,不管本人愿意不愿意,脊椎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脊椎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又至关重要,所以我今生就致力于研究脊椎,所以我给自己取名叫文昌鱼,实际我姓焦,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致力于研究脊椎。

    好,您的观点我们基本上已经听清楚了,谢谢您文昌鱼先生,谢谢。还有哪位观众想就这个话题,谈谈您个人的感受,或者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问我们的嘉宾,好, 那位先生。

    我自己有一点小小的体会,我认为心理健康相当重要,心理健康我认为它可能是一种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方方面面可以造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一个前提,我举一个例子,可能阿富汗的人长寿不了,饱受战乱,几十年的战乱之苦,无论是从惊吓,还是从客观环境来讲,所以说我认为,从我们本人来讲,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另外一方面还有个人努力,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谢谢。

    各位好,我是学习中国道家文化的,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底是道学,从道家开始提出的,那么中国的道家在历史上有很多养生的大家,他们都健康地度百岁而去,总的来说呢,应该说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身体健康 Body,心理健康 Mind,还有Spirit(精神),就是说心理、精神和身体这三个都要健康,那才能健康;另外一个呢,我认为,道家所讲的刚才咱们中医是从道家来的理论,那么就是说五行运行正常就健康,再一个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生刚才他们讲到饮食讲得比较多,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就是男女性健康,性不老人就不老,这样呢,也是咱们(世界养生大会)主席吴阶平同志提出来的提倡性科学,反对性愚昧,人只要性不老他就不老。

    好,您提了一个非常好的话题,谢谢您。那位老先生。

    我今年87岁,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过去是贫穷的,所以说今天我为什么身体这么健康呢,我在养生上个人的体会,第一次养生大会我来参加了,第二次邀请我特邀代表来参加,我想争取继续参加下去,到底看我能参加多少次,在我的信心上,我可以延年益寿,怎么样延年益寿呢,我觉得第一条大脑要良性循环,那么在社会矛盾、家庭矛盾是到处都是矛盾,你怎么样能叫它良性循环呢,就是说遇事不怒,那么你能一点不怒吗,就是怒了马上易导思维,转移注意力,使大脑马上转移注意力,就是说,在体内不叫它产生毒素;第二点搞好人际关系,不去搞坏事,这是很重要一条,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讲道德、美德的;第三点呢,争取肾功能不衰,或者是延缓衰老,从生理上讲,这个肾功能不衰,你就能健康长寿,调整分泌,就是说不要分泌失调,这样你就能健康长寿。

    好,谢谢您。

    那我现在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四位嘉宾都可以来回答一下,我们中华自古以来有的这种养生的理念,吉老也讲了很多,我们刚才所有的嘉宾都谈了很多,这种养生的理念在今后的发展中它会不会被世界范围内所接受,你们认为呢?

    目前已经在接受,因为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花了相当多的研究经费,尤其是接受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委托,去研究太极拳对保健的成效,而且在美国各地也都有推展的学会,都是希望说把东方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的精彩的部分,给予科学化,定量化,然后告诉人家,证明这个是绝对有效的,然后就进行推广,因为这些都是不要设备,不要受天候的限制,随时可以执行的很好的养生的方法。

    于先生您认为现在也是被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广泛接受了。

    我觉得这些东西国外也在研究我们,同时我觉得我们自己还有一个不断深入研究,也有一个再完善的问题,你比如说,刚才讲了,就是这些理念,包括我们的健康,健康的生活,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健康,因为我是搞营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我还想讲营养的问题,你比如说我们营养,中国人应该是被认为是很重视营养的,对营养亲和感比较强,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我们讲营养,一说吃饭吃得好,刚才讲吃,那么就是说它色香味,但是这个色香味我就觉得,都是一些感官方面的指标,那么还缺乏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其实膳食有个科学的问题,我就觉得也还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也有这个需要。

    谢谢您,我们今天请了四位嘉宾,跟我们在座的与会嘉宾,一起来探讨了养生,一起来探讨如何培养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活状态,从吉老那里,我忽然发现他们坐的位置也非常有意思,从吉老那里来说,就正应了我们中国的那句老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心补才是大补。好,那么我相信我们中华养生的这套理念呢,正是像刚才几位嘉宾说的,目前已经被世界所接纳,同时我们在自己不断地完善,相信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带来更健康的生活,好谢谢几位嘉宾,也谢谢我们的观众,再见。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35:42 | 只看该作者
9月30日  电影摄影的语言  郑国恩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30日 16:02

    主讲人简介郑国恩,1930年1月5日生于黑龙江安达市,祖籍山东蓬莱。

    1948年参加革命,入东北电影制品厂第三期训练班。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俄语系。同年随中国电影实习团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实习。1955年回国后留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任教至今。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艺术教研组组长,系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前会长,现任名誉会长。1992年获学院金烛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颁发的学会奖。1996年获得广电部离退休干部局、人事局颁发老有所为个人先进奖。1998年发表《20年光影回顾》获得“98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研讨会优秀学术论文奖。1999年《影视摄影构图学》获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拍摄故事片《碧海洪波》、《九龙滩》。导演拍摄故事片《冰山脚下》,指导拍摄故事片《姑娘坟》、《苦藏的恋情》、电视连续剧《红土情》等。

    内容简介电影从诞生开始后,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声音和画面构成了电影的全部,一些经典影片中的宏大场面、精美画面、独特的拍摄制作手段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欣赏电影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而忽视镜头语言的欣赏。影视摄影中摄影技巧的变化、光线的变化、运动方式的多样化往往会使观众对影片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欣赏效果。

    要说电影怎么看,好像这个问题提得没什么道理,因为大家都喜欢电影,都会看电影,那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看,这个就好像多余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像我们识字、读小说,我们经常去看话剧,但能不能够欣赏得更好,涉及到一些知识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可能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皮的层面上,就可以更深一步地理解。任何一个艺术都有它的存在形式,我们要知道它的存在形式,对它进行欣赏,才能够悟到它通过形式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是情感性的东西、审美性的东西、历史性的东西、社会性的东西,包括哲理性的东西,我们就能够理解得更深。

    电影和电视的第一要素什么呢?是声音和画面,声音、画面、表现对象。我们通过一个对象在什么状态,它在干什么、在什么心态下干什么,我们就能够知道它的目的、愿望、动机,甚至知道他的情感变化。 运动是电影美学核心,如果电影还有一个美学的话,它的美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运动。因为电影的运动一是表现对象行为动作、速度、状态、节奏,另一方面体现人观看对象的方式。走近、走远、走高、走低,而运动的方式,带来的一些速度和节奏,能够加强或者是减弱对象本身具有的含义强度。

    《百家讲坛》栏目9月30日邀请我国著名电影摄影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国恩为您精彩讲述《电影摄影的语言》。

    《电影摄影的语言》(全文)

    要说电影怎么看,好像这个问题提得没什么道理。因为大家都喜欢电影,都会看电影,那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看,这个就好像多余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像我们识字、读小说,我们经常去看话剧,但能不能够欣赏得更好,涉及到一些知识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可能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皮的层面上,就可以更深一步地理解。任何一个艺术都有它的存在形式,我们要知道它的存在形式,对它进行欣赏,才能够悟到它通过形式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是情感性的东西、审美性的东西、历史性的东西、社会性的东西,包括哲理性的东西,我们就能够理解得更深。

    电影发展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是无声阶段。没有声音,是黑白的,我们只能够看到行为动作,听不到声音。1935年左右,就出现了声音。等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了彩色片,不但使我们听到声音,我们看到的行为、动作、对象有了色彩。因为色彩是物体存在的一种标志,我们实际上生活在色彩世界,所以看黑白片我们就觉得它缺了很多东西,一旦色彩出现了,我们觉得它丰富了,我们看到的几乎等于自然世界,等于我们所观看的那个对象本身。当电视出现的时候,开始也是黑白的,它是和声音同时出现的。因为它接受了电影的某些东西,但是它的画面比较窄小,为了竞争,实际上也是发展了电影艺术。于是出现了宽银幕,还有立体电影。这样越发地造成了一种视觉的真实感。

    电影它是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的,不断地提高,手段不断丰富来表现现实世界,逐渐地接近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视觉感受,包括听觉感受。另外它到底以什么东西传达内容?到底它是一个什么东西?说简单了,电影和电视是一样的,就是一种媒体,一种载体,它承载了情和意的信息。但是这个情和意的信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呢?通过声音和画面。在电影里边,引起人们视觉感受是通过画面传达信息,是最重要的。我们说看电影,实际上我们同时也在听。我们说按照人的常理,根据生理学、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它次于视觉。但在电影里头,这两种手段的运用,常常是互替的。有的时候以画面为主,有的时候就以声音为主。电影《沙鸥》有一个段落就是圆明园,女主人公到圆明园去,因为她的身体坏了,准备结婚,她的爱人又牺牲了,那么她的事业和生活遭到双重打击。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是最沉重的,所以她决定解脱自己。比如从家里走出来到圆明园,她看到圆明园废墟之后受到触动,废而不毁,就是中国人。中国劳动人民用巧手创造的艺术给她一种启迪,她觉得应该生存下去。在这个片断里头,没有对话,但是有两段声音特别重要,那就是没有对话,基本上以行为动作为主,但是有两段是以声音为主了。一段就是她回忆起了她跟她爱人一起到圆明园去过,她就问圆明园什么时候被英法联军毁的,而且她爱人也说,成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上。后边有一个段落,声音是什么呢?就是她走着看到两旁的枫树,于是耳边响起:“再来一次”,就好像教练在指挥别人打球、纠正别人打球。这种声音在她脑子里徘徊,画面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但是她心理想起的声音却是她要追求的,就是她自己不能打了,她把自己的未来放在教练上,我将来在教练这个岗位上发挥我自己的作用,把女排技巧提高,在世界上能够争夺第一。

    声音和画面是两个基本构成元素。电影的语言就是画面和声音,就像我们自然语言,我们用文字表达的自然语言,它可以成为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那么,电影和电视的第一要素什么呢?是声音和画面,声音、画面、表现对象。我们通过一个对象在什么状态,它在干什么、在什么心态下干什么,我们就能够知道它的目的、愿望、动机,甚至知道他的情感变化,这是第一方面。但是必须有第二个方面,就是对象的表现。光有对象没有对象的表现,这还不行。就等于在现实世界当中,大家都在这儿坐着听讲,但是我闭上眼睛没看到你们,我就不知道谁怎么样听讲,有多少人听讲,这个信息就没有,这是我直接的感知。但是电影不是直接感知,我们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感知的。知道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因此怎么表现这个对象,就成了非常重要一个方面。

    那么第三个方面从审美的角度说,我们要问一下它表现得怎么样,表现得如何?我们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一个片断。这是英国的影片叫《法国中尉的女人》。

    我特意选了这个片断,它没有对话、没有声音。我们通过画面来看告诉我们什么?它明显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摄制组在拍戏。但是整个的表现,并没有限于现场拍戏。整个镜头连续下来,从头到尾它表现了两个时空,第一个时空是摄制组在现场拍戏。因此那个镜头板一打,所有的化妆师走掉,那个拿个话筒的副导演走掉,后边远远的一个小汽车走掉。而这时候进入戏剧场面,另外一个时空。而这个时空和拍戏这个时空是不一样的,这是现实时空,这是1973年拍的影片。就是说它的现实时空是1973年,而戏的时空呢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的一个小镇,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儿。简单地说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就是有这么一个女孩子,年纪很轻,也会画画,也点学问,但是她是属于底层的人,下层的人,做家庭教师,陪陪老太太,做这个事的。有一次,她们的村子路过法国的伤兵,她也就照顾了伤兵。她跟一个伤兵大概有点暧昧关系,英国人可能在观念上比较保守、比较封建,就是不能够和外国人好,交个外国的朋友,或者嫁给外国人,如果这样别人都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你。他们好像那时候就有这个,所以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法国中尉女人”。实际上就是说她是妓女,叛变了民族,一直歧视她。这个女人跟别人交往,也觉得难以交往,于是乎就与世隔绝,显得非常孤独。最后呢,几乎是神经都要崩溃了。故事是比较曲折的,现在是一个序幕,序幕给我们表现的这个女人孤独,走到海边,去跟世界分开,不跟别人接触,来发泄自己内心积郁。也没有给她任何特写,但是叫你理解她这个人孤独,它把环境表达出来了。

    那么在电影里头,也和人感受现实世界心理变化的不同是相一致的。第一个是具象的影像形态,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具象的。镜子、人、修妆,当镜头完全拉开向了大海,气氛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开始投射进去情感,作者就叫你来领悟、来体验它构成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气氛、什么样的意境,这个意境显示什么样的情感,让你理解这个东西。因此,它成了一种意向性的影像形态。还有,我们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喜欢她,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憎恶她,可能你觉得她最丑,变形了。因此,电影里头也有变形的影像形态。还有一种就是抽象。我们电影里头有这么四种影像形态,具象的、意向的、形变的、抽象的。它是用什么手段来建构的呢?构成画面的摄影,因为这个影像形态就是语言,一会儿我们再看片断来证明它,这是电影的视觉语言。而这个视觉语言是由什么东西建构的呢?我们有四个手段,第一个是光学;第二个是运动的;第三个是色阶的,第四个是光线的。我们刚才看到那个运动的,是不是?一个变焦距的运动,从一个大特写拉出去,两个人变得很小。那个人走出画面,又进来很多景物。镜头就等于人的眼睛,但是它超乎人的眼睛。人的眼睛受感情支配,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可能是客观的,可能是有主观色彩的,可能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那就使对象变形了。所以镜头比我们人看现实世界变化更大,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片断。(电影《雁南飞》)

    大家看这个片断,这在汽车上拍的。我们知道汽车没有多大空间,空间是有限的。但它现在告诉我们的是,那个女孩子在汽车上坐立不安的,时而往外看,时而身子探出车。这是用什么镜头拍摄的呢?用广角镜头,镜头就是聚焦成像的,就像人眼睛,有了它才有影像。我们人有眼睛才看到对象,所以第一个要以镜头聚焦成像,它使得我们看见那个女孩子,但是它用的镜头是广角镜头。在有限的空间里头,人物运动很小,但是构成了一种大幅度的摆动,那就是坐立不安。两次摆动,坐立不安的这样一个含义,就被广角镜头体现出来了。如果你用长焦距,你看电影《沙鸥》片头,女排从远处走来,大全景,整个字幕完了,还没有走成中景。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就是走啊走,好像原地踏步似的,景别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我们知道要是我们人的视觉,从一个全景走到我们这儿来,也没有多长时间,不会像影片那样。影片用了长焦距,在片头。片尾也用了长焦距,也是人们从远处走来,女排,但是人换了。由于镜头的运用,走而不动,好像原地踏步似的,那么看完了以后,我们是不是感觉就是女排从远处走来,是不是就这么一个含义?恐怕不是,因为我做过实验,我曾经问过同学们,你们看完了有什么感觉?他们的感觉告诉我们,要单独看,做字幕衬底,就像女排从远处走来,但是她走的景别变化不大,好像她们有走不完的路,她们要达到世界高峰,还有走不完的路。那就是说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高难度的技术需要掌握,这个含义。那么前后一对比,就说比这个含义更深,而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因为前边是一部分女排,后边又是另外一些女排,换了人。不仅她们有走不完的路,而且长江后浪推前浪。你看,如果就是平平常常的行为动作,没有那个走而不动的长焦距的效果,绝不会产生这个结果。就像这个镜头画面似的,如果它运动了两次,我这样的幅度,幅度再大一点,你们只不过是看我在晃荡而已,是不是?那个坐立不安、心情急切,这种感觉你不会有的。当然我也没那个表情了,就是有那个表情,你这么看,也不会强烈的。这个是放大了叫你看,非常近,她往前这么一晃,影像特别大,往远处去,无非是这么大的摆动。但是影像比例、景别变化很大,因此坐立不安这个含义充分地表达出来,这里运动发挥了作用。演员往远处走,摄影机随着升起来,俯瞰拍摄,站地高看得远。一下子就看到好几层,一层是送人,一层是坦克的列队,而这个女孩子穿过坦克列队,到对面去找他,她要送男人。你想想这个空间,要比起来她就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含义是不是一样的?战争时期部队调动,那是不管你什么人的,你只能够服从它,它绝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走过来,把坦克停下,叫你安全走过去。这一点那个女主人公,显然是知道的,但是还是穿过坦克列队,她不叫你看到坦克列队,这个含义能有吗?它叫你看到坦克列队,如果低角度来拍,能有吗?你越是角度高,面才看得广,规模范围看得才比较大。运动在这里边不单是展示场面和规模,而是把剧情向更高一层推进了一步。已经不是说她穿过坦克列队,去找她的爱人,送她的爱人这样一个表层的含义,已经进入了深层,已经进入了她的心理状态。尽管我们没看她掉眼泪。但是在这个形式之下的行为动作,却含蓄而深刻地进入情感的更深层面。由这儿,我们能不能够想到生离死别的感觉?不是别的,而这个生离死别是什么造成的?战争。能够引导我们想到更多层面上去。

    运动是电影美学核心,如果电影还有一个美学的话,它的美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运动。因为电影的运动一是表现对象行为动作、速度、状态、节奏,另一方面体现人观看对象的方式。走近、走远、走高、走低,而运动的方式,带来的一些速度和节奏,能够加强或者是减弱对象本身具有的含义强度。特别是运动能够改变对象的运动形态。比如说我们正常的电影是24格一秒钟,电视是25帧一秒钟,如果我们用高于24格来拍摄,还用24格来放,这个标准不变,那么速度就减缓了。

    你们看过《一个和八个》吗?一个和八个有一个场面。所谓一个和八个,一个是指导员,组织误会了他,然后把他和八个犯人关在一起。有土匪、有投毒的,在监狱当中他把他们感化了。这几个人,除了投毒的被枪毙了以外,其他七个跟他一块儿抗日了。当要跟敌人拼搏的时候,看守他的人也跟敌人拼搏,就不管他们了,他们自己就拿起来顺手拣到的东西跟敌人去拼。开始放映速度是正常的,他们很急切地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守他们的人走掉了以后,他们把绳子都解开了,于是乎就操起了门框、铁锨、木棍向敌人冲去。速度突然变了,高于24格了,用了40多格,那就是高两三倍。整个动作是轻飘飘的。我们知道,战争里边,时间就是生命,他用了相反的拍摄方法,速度一下子降下来了。但是,看过了以后,人们的感觉并不是这些人不急,这些人不怕死,慢慢腾腾去跟敌人拼,不是这个。而是产生了一种厚度、力度,一发不可阻挡,产生了这样一种作用。你看到没有,如果不是这样,就用正常的速度来拍,24格,那个人拿起来门框,就向敌人跑去,两秒钟不到就冲出画面。其次就是光线,光线不仅是暴光,还有两个作用:第一是造型,怎么拍,立体还是平面?有起伏感,因为造型艺术主要的就是表现对象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这些都和光线有关系,没有光线看不见,色彩没有光线不行。第二个作用,就是创造气氛,戏剧作用,来看这个。(电影《雁南飞》)

    他说如果要不是战争,我会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给你演奏。因为这个男的是他爱人的一个堂兄弟,但是他哥上前线了,他就要追求她。然后乘人之危,这个男的实际上很坏,但是它创造了这个气氛,如果不在这个环境里头,那显然情节上就不是特别合理,或者是写这个女的最后屈服,也不是太合理。这个气氛的渲染,成了推动情节的一个动力,构成了一种契机。就是因为轰炸得比较厉害了,那个女的害怕了,于是乎无意识地扑到他身上去了,那个男孩子本来就有恶意,对不对,一看是个机会,他就要吻人家。人家百般地拒绝,他还是强烈的地追求。最后女的当然也软弱,屈服了。

    光线在这里头不单纯是叫我们看到某种东西,它创造一种强烈的气氛,渲染了这种气氛,把情绪推上去了,而且成为一种情节转换的一个契机。如果没有这样的,光天化日,大概那个男的也不敢,我估计。所以光线在所有的影片里头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就是色彩和阶调。大家大概看过《我的父亲母亲》吗?两个颜色,看见没有。一个彩色的、一个是黑白的,这是张艺谋导演,摄影是侯咏。原来张艺谋的设想是,现在是彩色的,因为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是彩色的,过去是回忆、想象的,带有意向性的东西,用黑白的。因为好多影片都这么用。包括前苏联有个影片叫《这里黎明静悄悄》,现在时空用彩色的,回忆时空用淡色的,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可以。但是侯咏提出来这样处理不好,应该反过来。为什么反过来?他就告诉张艺谋,说回忆那段是最美好的,因为那个爱情是最纯真的,我们父辈的,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很浪漫,很美,那个你应该用彩色的处理,才能够把那个情感、美很好地渲染出来。而现代的时空是他儿子给他爸爸回来送葬,情绪是很低的、压抑的、悲痛的。如果用彩色,有的时候反而把气氛给冲淡了,甚至于情景相反。张艺谋接受他这个意见,于是乎,回忆的那一部分,全部用彩色处理,当然色彩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回忆那部分就特别突出,显得那个女孩子特别美,拍地特别艳丽。而现在这个时间用黑白的来拍,把送葬的气氛,这样一个情绪,很好地突出出来。所以色彩和阶调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不知道你们看没看《焦裕禄》那个影片,开头是白帐子,全是构成压抑的调子,而后边好像是庆功会似的,就构成了焦裕禄活在我们心里这样一种意境。

    摄影这么一大摊子事,用这么短时间跟大家讲,我觉得我肯定是说不清楚。我非常感谢大家关心电影、喜欢电影,这使得我们将要退出电影界的老年人,受到鼓舞,有一种力量,非常感谢大家。

    问:我想问您一下,就是说音乐和摄影在一部电影中,如何能够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谢谢。

    答:按照比例是很难说。画面占80%,就是视觉刺激的元素,它作为接受信息来说,它占有80%的比重。但这不等于就是摄影,因为建构画面的第一是对象,第二还有美工,还有服装、道具、化妆等等,只不过一切创作最后都得要通过镜头才能够展现在银幕上。因此摄影师的水平高低,常常是能够保持、甚至是提高它的艺术和欣赏价值。如果有不好的摄影师,有的时候会把别的部门的创作成果给淹没了。照明、音乐等等都在起作用,而这一些,哪一个部门不积极参与进来,这个片子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在电影里头,必须以视听为主。个别的情景当中,可能以音乐为主,个别情景当中整个是没有声音的,无声胜有声,完全是沉默的,演员表演都没有,但是你能够体会到更多东西。就像我们说的《一个都不能少》,大家看过没有?那个女孩子坐在门前,她没办法了,她又不叫孩子出去,坐到外边,一点表情没有。但实际上有更深的东西,它构成了一种无声胜有声,她无可奈何、她极度尴尬,但是又无能为力,她只好坐在这儿,我就挡着不让学生出来。那里头没有哭、也没有闹,也没有她几次跑的那样,急切地去追要她那60块钱。就是坐在那儿,无可奈何。而我们通过这样的表情,这个表情又长时间的地表现,机器也不动,写它这个东西,越发地感觉这个孩子处境尴尬。起作用了是不是?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1:14 , Processed in 0.0782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