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遵循汉字科学 提高识字效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3 08: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江西教育》2010年第9期
遵循汉字科学 提高识字效率
金文伟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正确地教授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识字教学的科学化,即科学地分析和讲授汉字知识。因此,从专业角度说,小学语文教师掌握“汉字学”的科学知识,熟谙所教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笔者在与小学教师的多次交流中发现,由于百年以来师范院校小教专业几乎没有开设过“汉字学”课程,仅在《汉语》课中讲授了汉字的一点皮毛知识,使得小学教师们对“汉字学”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大多数教师不知道有“汉字学”这门学科。
一、 忽视表意特点,教学违背汉字科学
小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违背汉字科学的现象,其中最突出、最明显的是忽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系统性规律。
1.讲“形”不顾“义”,违背汉字构字规律。违背汉字的构字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学中经常使字的形、义分离,即往往只讲解字形,不顾字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这不仅在早期的汉字中十分明显,即使是经历了几千年演变,已经笔画化、符号化了的现代汉字,也因其一脉相承的因素和顽强的表意性,使大部分汉字仍能通过形义分析找到其构形的原因。因此,识字教学应该科学地讲解每个字的形义关系,并利用“义”的决定因素,讲清字的构形原理,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轻松识记。这是提高识字效率的科学方法,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看”是个会意字,上(手)下目,表示“用手遮住眼睛远望”之义;“刃”是指事字,“刀”上加指事符号以表示刀口之义;“灭”是会意字,用物“一”覆盖“火”则熄灭。显然,按照汉字的造字原理进行讲授,形义结合,字理清楚,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利于学生识记,事半功倍明显。可惜,这样科学的教法很少,大多数的教法是只讲解字形而不管字义,使学生对众多字的构“形”原理不明白,只能一个个地死记硬背。如初字,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剪裁布料是制作衣服的开始”之意,本义是开始。初的形义关系也显明易教,但是很多教师不懂其形义关系,只是反复给学生强调该字是“衤”旁,不要少写了一点成了“礻”旁,苦口婆心,费力费时,结果却是很多学生照旧写错这个字。
不少教师为了增强小学生识字的趣味性,降低识字的难度,经常创编一些儿歌、故事、字谜等来解说字形。这种方法如果符合字理能提高识字效率,如果不顾字义而随意解形,把汉字教学当成了拆字的游戏,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效益。如碧字,有教师解析道:“王老头,白老头,坐上大石头。”这样解析字形,虽然新奇有趣,押韵易记,但与碧“义”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记形而不明义,能算学好了这个字吗?更糟糕的是,这种教法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碧,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石从珀(琥珀),意思是像琥珀般的玉石,珀兼表声;本义是青玉,引申泛指青绿色。学生理解了碧的形义关系,不但容易记形,而且还能因义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一句,就会增强其形象感。碧又引申比喻水的碧绿而平静,学生据此义项学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就容易想象到“宽阔平静的楚江碧水东流到这里(天门山)突然回旋激荡”的情景。可见,违背汉字构形原理的教法,即使活泼有趣,识字的效率也并不算好,而科学的解字析义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汉字,而且能使整个语文学习的效率迅速提高。
2.随意解字“形”,违背汉字系统规律。汉字的系统性规律是指汉字因为坚持表意的特点,在产生、发展和应用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许多相互联系的系统,比如部首系统、形部系统、声部系统、本义与引申义系统、同源字系统、字的假借系统,等等。每个汉字都在某些系统中有着适当的位置,并产生着纵横两方面的字际关系,讲解每一个字的形、音、义,都会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字。因此,遵循汉字的系统性规律,科学地讲解每一个字,也有助于学生识记其他一些字,从而极大地提高识字效率。反之,随意解析某个汉字就等于是在破坏这个字的相关系统,是在隔断字际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对其他许多字的识记难度。如题字,有教师给学生拆解为“考试题是一页一页的”。真是大错!题,形声字,从页(頁,音xié)是声(古音),部首系统属“页”部。页的本义是“头”(假借为书页的“页”),该部的字大都与“头面”义有关,如,顶、项、须、顾、颅、颈、颊等。题的本义是“额”。在本义和引申义系统中,额在人体上部,与目构成一个人外貌的重要特征,因此引申指放在文章上面、揭示文章主旨的题目、标题,进而引申出题名、题写、题字、题跋、题匾额等义。那位教师错解了“题”的形音义关系,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页”部首许多字的识记,也影响了对“题”的几项引申义理解,因此,妨碍了识字效率的提高。
违背汉字系统性规律最突出的是部首教学。部首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地讲解某个部首的形义,能使学生快速地识记该部首系统中的许多字。比如,教师一般都教给学生“氵”表“水”义,“艹”表“草”义,“忄”表“心”义,等等,使学生识记这些部首系统的字比较轻松、比较快。由此推论,教师教授的部首义越多,学生识字的效率就越高。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现代汉字常用字表》确定了201个部首,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解说这201个部首的形义,部首系统规律定会在识字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据笔者对集美大学专升本小教专业函授班三届学员的了解,绝大多数在职教师对其中多半的部首义尚不清楚,例如:左阝、右阝,在教学上长期称之为“左耳”部和“右耳”部。这种称呼或许形象有趣,却违背了汉字科学。“汉字学”指出,左“阝”在甲骨文有、等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小篆写作 ,隶书写作,楷书写作“阜”,《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定部首为“阜”部,作左偏旁时楷书写作“阝”,本义是“土山”。左“阝”(阜)作部首所从字多与山、山势高下和阶梯等义有关。如,阵,表示古代打仗在山前排列战车以布阵;陵、阿(ē),是大土山;险、限、阻,都是形声字,均含有山势高峻,难以逾越的意思;阶、除、陛的本义都与台阶有关。右“阝”是“邑”,甲骨文写作,篆书写作 ;隶书写作 ,从囗(wéi 同围,表示疆域)从卪(卩jié跪坐的人形,表示人口),合起来表示“人居住的地方”义。《现代汉字常用字表》定部首为“邑”部,作右偏旁时楷书写作“阝”,所从字多与城郭、地名、地域等有关。如,邓(鄧)、邢本是古代国名,后来用作姓;邱、郎、部、鄱、、邯郸本是古代地名;邦,古代指诸侯封国;郡,是古代行政区域。按照汉字科学来解说二“阝”之义,识记其部首系统的字显然省时省力,容易多了。由此可见,教学中违背了一些部首的系统规律,也是妨碍识字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掌握汉字科学,扭转识字教学现状
从事汉字教学工作,教师却缺乏“汉字学”知识,从专业角度说,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的,从教学效果看,耗时多、费力大,收效低也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究其根本原因,与人们长期对汉字的错误理解有关。多年来,人们过于强调了汉字的符号性,把汉字看成是一个个只需死记硬背的符号,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本身具有的构字原理,不知道汉字里存在着严密的各种体系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忽略了“汉字学”在识字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即使教师创造了近三十余种识字教学方法,也因为没能充分认识汉字的表意特点,不能正确解说汉字的构字原理,而使这些耗费了大量心血的识字方法只能局限在解析笔画、符号的范围内,效果始终难遂人愿。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又产生了一种“字理识字”教学法。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该法的优点是根据汉字字形、字音来分析字义,使字的形音义结合。这是识字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是该法仅用于“个”字的分析,没有看到汉字的各种系统规律。同时,该法有时生造字理。例如把“臭”解释为“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就违背了字理。“自”的本义是鼻子,所以作部首时“息(本义是喘息)、臭、鼻”都与鼻子有关。“臭”的下部是“犬”,与“自”合体,表示狗的鼻子很灵敏,是“嗅”的初文,引申主要指臭味后,就又加意符“口”造“嗅”来表示本义。因此,该法没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
综上所述,要扭转识字教学不科学的状况,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用汉字科学来指导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汉字学”的有关知识。笔者以为,为增强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增加识字量任务的能力,各地的教师培训应该增设这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学法应该对识字教学展开新的研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专家创编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汉字学”教材。当然,“汉字学”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教材应该根据识字教学的需要有所取舍。内容应该大致包括:汉字的产生和性质、汉字的构字原理和发展规律、现代汉字的特点与教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01个部首的解析以及在构字中的作用,小学识字目标3000个汉字字形分析,汉字的几个主要系统,以及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理论和知识,并以合适的方法运用于教学,科学地讲解汉字,才能做到小学识字教学的科学化,真正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质的变化、量的提高,使识字过程变得比较轻松和有趣,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了识记效率,同时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汉字,更深切地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妙,由衷地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31 , Processed in 0.0782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