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文化重建个案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5 15:3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文化重建个案研究

——N中学校本变革解读

谢翌


了解学校的文化脉络,并对学校文化现状进行评估,挖掘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前提。尽管目前尚没有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关于学校文化的定义,但就其最基本的形式而言,它是“学校群体成员处理周围事情的假设、价值取向和做事方式”,也包括群体共享的目标、期望和习惯。在“每一个人知道在学校内该如何做”以后,学校文化就有了行动计划。

为了协助学校的改进,我们曾经让学校进行过“优劣机危”的自评;然后根据其自评报告,我们与该校共同商量,确定了学校改进的切人点,即校本化的研究课题。了解学校改进的过程及其遭遇到的困难,成了本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因而,本研究的问题是:学校经历了哪些不同的文化阶段?学校是如何改进的?改进过程中的矛盾与困难是什么?学校文化中存在哪些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对于学校文化进行个案性的解读,可以加深对学校文化内涵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可为目前以校为本的变革取向提供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N中学变革过程,了解其在变革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冲突,以及学校是如何反击现状的,效果如何,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基于研究问题,我们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非正式的访谈以及各种方式的交流,我们以教师心理所认同的群体划分为准,抽取了分属于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份的教师代表;根据教师的承受能力和兴趣程度,对每一位教师进行了长达l-3小时的半结构式访谈。

一、学校文化现状

N中学是我们“优质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协作研究伙伴之一。它经历过不同身份的转换。最初是G造纸厂子弟中学。作为纸厂的一个部门,受纸厂直接领导,按纸厂规定运作。大家都认为,学校就是一个“车间”,校长就是“车间主任”。学校被看作是一个车间,厂领导所期望的只是学校“能有秩序地运转”。一位年龄稍大的老师告诉我:“学校的运作基本上是封闭的,不参与教育局组织的活动,不受教育政策的干预。”“由于学校不需上夜班,有不少教师是工厂工人转岗而来的,多是领导的亲戚。”用新校长z的话说,厂校时代的N中学主要是一种“工厂文化”。1976年发展成为一所附设小学的完全中学。2001年1月由G市某区政府接管,转制为一所政府办的公立学校。2003年区内中小学“布局调整”,撤消了附属小学,并入了B学校初三5个班,发展成为一所有27个教学班,1374名学生的三年制初级中学。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2003-2005年这一期间学校的文化现状与变革过程。在此期间,来了一位新校长z,领导了学校的各种改革。z到任之后,学校在科技成果、语言文字及其成员的行为上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认为,要帮助学校建立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首先要让学校全体成员了解和共同面对学校现存的文化真相。为了帮助学校认识学校文化状况,我们借用马延伟(2003)同志对“同工眼中的学校文化——四色蓝图”进行本土化改造后所形成的描述图,来了解N中学全校教师眼中的学校文化。调查是在2003年初的一次教师集体学习的会议上进行的。发出的填涂纸共90份,当场回收。结果有效的填答有63份。我们对所有的标点集合成一些整体视觉图像,重叠后形成了一些图表和数据统计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判定该校教师的理想和现实。调查结果显示:(1)多数教师认为,学校目前的现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低,学生进步慢;师生期望值普遍较低,因而个体要求也就相应降低;学校人际关系不好,工作士气较低;学校办事效能低,存在的危机较大,似乎是在挣扎中求生存。(2)多数教师希望学校走出困境。从统计结果来看,没有教师希望自己的学校往坏的方向发展。教师最期望自己的学校提高对教学的关注,建设好群体之间的关系;希望学校既重视教书,又关注育人;希望能调动教师的热情,积极进行创新。也有不少人希望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考试要求应降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相互关心、相互协作的平台。只有极少数教师希望学校提高对考试的要求,增加对师生的压力,注重传统的规范,保持井井有条的学校秩序,希望领导用专制、独裁的方式来管理。由于测查是以不记名的方式,所以无法对他们进行追问。以后使用该工具时应在访谈前给教师描绘,然后听他个人的解释,这样就可以较好地了解填答者的意义。

从起点与落点之间的密布区来看,教师认为,学校的现实离他们的理想还有很大的距离。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认为,学校需要变革的力度非常大,需要加快发展的速度,尽快走出“低谷”。从教师的期望来看,学校所需要改进的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对教学与育人的意识;教师情感;教师创新等方面。

二、学校的变革措施

(一)N中学的校长

有不少个案研究涉及学校领导的文化角色,提出校长应转化管理者的角色,走向学校的文化领导。一般而言,校长在文化建设中主要承担以下几方面的角色:一是作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和塑造者;二是作为学校文化的喉舌。文化领导是一种融合个人观点和需要的具有引导性的学校艺术,同时,要经由校长的提炼将其精神彰显和表达出来。总之,校长是学校变革的领导核心,是学校文化重建的总设计师和“陶工”。

z校长踏实的工作作风,强烈的职业意识以及高远的专业精神留给了每一位同事深刻的印象,他敢于想象,勇敢开拓,善于学习和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积极进行学校改革;他是实实在在地思考学校专业方面的问题,主张用科学方式解决学校现实问题,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教师专业能量,提升学校品位,与大学或各种研究机构人员形成合作,谋求学校的发展。这正是多年以来我们之间能够密切合作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校长的重要条件。1993年始,他主持过不同学校的一系列改革。如借鉴美国综合中学的经验,在S中学成功地实施了职业高中和普通中学的融合;与大学专家或高校科研人员合作,最先在广州市初中实施研究性学程。校长有成熟的学校发展观。正如在他主编的《超越研究,整合发展》的论文集封二关于“校长发展观”的介绍中提及的:“‘自主发展,追求卓越’是我的办学理想和信念。我一直着力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追求卓越’的要义在于保持最佳发展状态。不能光追求考试结果的优良,更要重视发展过程的优化,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优化。这本科研育师的阶段作业展示,希望能提升研究,超越研究,实现师生和学校整体的优质发展。”2002年,H区实行校长轮岗政策,z校长被安排到了N中学。来到该校后,他经历了学校转制,学校更名以及中小学分离的转变过程。他继续奉行个人的办学理念,重抓学校科研。借助区域课题《差异·主题·成功》,确立了“科学对待差异,科研促进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引入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化校本行动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优质学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方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带动学校的优质化发展。

(二)学校变革:学校文化转变的关键事件

来到现在的学校后,Z校长发现了学校变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他意识到了学校的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整体发展。特别明显的是学校在科研方面非常薄弱。从前面的测查中也可以发现,该学校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低,学生成长慢;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人际关系需要理顺;应试教学是学校的主流价值取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教师对学校或职业的情感不好。基于上述学校文化现状的初步认识,校长与学校领导策划一系列变革措施,这些成了学校改进的重要事件,也是学校反击现状的重要策略。学校围绕着“课堂教学改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着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展开了系列改革试验。主要有:整合两个教法(分层教学法、阶梯教学法)、两个学法(研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化校本行动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发展研究。

1.重建学校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校变革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学校文化的重建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N中学经过几年的结构性调整,经历了撤并的“动荡”,度过了“厂校发展低谷期”。该校旧有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N中学关注学校文化的影响,以校本学习化行动催生教师的学习文化,对整个学校文化产生辐射作用,进而重建学校文化。基于“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相关理念,学校建构了一系列“校本学习”策略:以课题为载体,带进了跨校协作、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协作研究的教师文化;以研究性学程实施催生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教学文化;以校本行动研究催生“研究”文化,在指导和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发展师生“交往”文化,在团队学习中孕育“合作”文化,在教研结合与相互的教学观摩中形成“反思”文化,从而催生了以研究、合作、反思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文化。

2.自主发展教育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性的优质学习文化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学习文化建设,学校从“教和学”两条路径上进行了改革:在学习方面,实施了研究型学程;在教学方面,推进了学科教学与教师行动研究的整合。

本模式强调“教师专业化校本行动研究”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把“自主发展”作为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平台”。在学生层面的实施中,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坚持每届以初一为起点,三年为周期,一个年级带动一个年级,滚动发展,螺旋构建,从而创造一种独特的学习文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以校本学习为主,实施“准校长培训”计划,培养“领导型教师”,构建“自主管理模式”;二是以“在自主活动中育德”、“在研究性学习中育德”为特色,构建“自主发展德育模式”;三是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以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的学科迁移为方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路径,构建“自主发展教学”。

3.以发展为本。实施文化管理策略

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等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孙鹤娟教授指出,文化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活动来说明其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一是打造共同愿景。通过开展学校教师沙龙,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先后经历了5轮的研讨与修正,建构了学校教师所共享的愿景;二是建设学校共同语言。借助各种教师会议或师生会议,不断宣传学校的教育变革,让这些理念深入每一位师生人心;三是重视发展为本的学校制度建设。围绕着发展这一主题,即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主旨,制订一系列相应的学校制度;四是抓好课外活动、仪式与典礼的建设,形成学校文化管理的统摄力。

4.科学对待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阶梯法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的原则,学校引入了两种教学实验,即分层教学法和阶梯教学法,两者相辅相承,这对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校本变革中的问题

N中学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学校领导为学校的发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从转制、撤离小学部、合入他校初三级,从一所子弟学校转制为公立学校,作为一名新来的校长,敢于进行这样的改革,实属不易。笔者在该校进行了不间断的观察与访谈研究,试图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学校的深层文化,体验校长的压力与阻力。

由于学校所采用的变革多是借鉴外来的经验或模式,一方面存在教师对变革的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模式适用的条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校为本的变革遭遇到了文化适应的问题。这也许是学校变革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笔者的访谈分析,像多数学校一样,目前学校主要存在三种力量:一是改革派。主张以全新的理念来推进学校的改造,突出“发展”的价值取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校运作传统。他们主要是一股新来的力量。主张以一种新的学校文化冲击旧有的文化。二是传统派。学校中的这一股力量主要是学校原有的力量组成。他们反对学校激进式的变革,从感情上珍惜学校原有的荣誉和特点,认为应该发扬学校已有的一些良好传统。三是观望派。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很难对学校的发展做出判断,因而并不想卷入这两种力量当中。根据个别教师的概括分析,这三种力量在全校教师中的比例分别是:20%,20%和60%。

学校近几年的变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从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教师参与学校变革的积极性,但更多的教师认为没有从中得到直接的好处,所以他们真正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是采取了应付的态度。具体而言,教师对学校当下变革有这样一些看法:

有教师提出,在现行评价体制下,我们没有变革的必要。因为变革得不到上级的认同,而且变革的成果具有隐蔽性,所以即使有所成功也是“徒劳”。基于学校现行的评价体制,现在最需要的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这是教师现实主义态度的一种表现。

不少教师指出,目前学校改革的理念非常新,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确实非常好,但对于这样一个层次的学校有些“遥不可及”。他们认为现在的改革有些高估了教师的能力和学校的文化环境。

不少教师对学校的改革表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校改革实施还是不实施与自己关系不大。

部分教师认为,由于学校改革过于激进,过分重视改革。而相对地忽视了学校应该做的,如对教学成绩的关注不够,对学校的传统否定过多,影响了一些教师的态度与情绪。

不管怎样,学校的变革方向总体上是对的。但变革究竟要走多快,还需要慎重考虑。此外,让更多的教师理解变革,提高教师关于变革项目的认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坚持变革的同时,也有必要关注学校传统的保持,但这不能成为反对变革的理由。学校之间还需要共同协作,特别是领导之间,要更多地从学生利益出发,从学校发展出发,打造共同的愿景,领导学校的发展。

二是引入的变革往往容易被扭曲,为我所用。许多理论层面所设计的研究,在现实的学校文化背景下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了。许多教师不顾原有研究的根本旨归,如N中学教师打着分层的幌子,做着许多违背教育伦理的事情。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升学和分数,因而突出强调学生的层次与差异;他们不是把学生个体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人,而是把层次当作标签,有意地制造区隔。由于教师们在实践分层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和过于模式化,未能关照学生的动态发展,从而伤害了许多学生。如N中学以分数为标准,分出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先进生与后进生等。这种分层并不是基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尺度,所以“层”的分定并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是深层变革难以实现。变革具有不同的层次,行为层面的变革容易实现。然而,文化和信念层面的变革却很难实现。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仍然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持。

四是教师对于学生韵发展缺乏耐心。急功近利。比如研究性学习持续的周期较长,学生和老师的研究热情很难保持到最后。多数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大都是热情高涨,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遇到的困难不断增多,热情不断减退。

四、更多撞击:转型性变革路漫漫

学校相对它的“厂校时代”,相对于它封闭的过去以及“工厂附庸”的身份而言,它走上了主动变革的道路。厂校的特殊身份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而且是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现在,她在正确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走上了一条转型性变革之路。在这条变革的道路上,有困难也有希望,这正是变革的本义。变革会给学校教师带来阵痛,但也许此后就会有新的幸福体验。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N中学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既存在积极因素也存在消极因素。其积极因素主要表现为:学校年轻教师多,潜在的变革力量大;作为学校领导的核心,校长有着出色的办学理念,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同校长的理念,并支持学校的变革。当然,对变革持反对意见的教师也有不少是出于对学校和改革的爱护,担心变革太快或不当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他们的意见也许是调整改革力度与方向的重要参考。

但N学校文化中消极的变革因素是主要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或者说不良的教师文化往往是影响学校变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学校的派别主义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学校发展的合力,影响了学校变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学校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教师文化也是影响教师变革态度的重要因素。他们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特别对于某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缺乏上进和发展的动力。此外,还存在从私己利益出发的个别教师利益团体,他们反对变革的开展,甚至害怕变革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

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是文化的变革。深层次的变革自然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文化冲突。未来的变革途中,学校还将遭遇更多困难。虽然据z校长估计,学校已经走过了文化撞击的关键时期,学校也开始走出了低谷期,而且教师对变革的支持态度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文化的变革不是一夜之间就可完成的,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

由于实行校长轮岗制,校长一旦轮换后,学校的变革政策是否能一如既往地执行?变革的持续性如何保证?这正是学校多数教师所担心的,可能也是让许多教师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由于学校存在“山头主义”文化,教师们都会慎重选择自己的立场。他们担心,要是校长轮换到其他学校,变革还能不能保持?如果无法确定的话,现在所做的一切会不会是徒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校长轮岗制的不足。教育是一项长线工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是不可以急功近利地去作判断的。如果改革一旦中止,学校便又回复到旧我,以后改革的启动所遭遇到的困难可能会更大。改革的失败经验会强化这样一种错觉,即学校改革只不过是一阵运动而已,就像我们过去的教学法改革一样,“改一种扔一种”,最终还是回复到以“传授——接受教学”为主。这样一来,未来的学校改革将有可能遭遇到更大的阻力:学校保守的传统是变革最大的阻力;变革失败经验的阴影带来了教师抵触变革的情绪;变革的不可持续性影响了教师投入的积极性;对教育变革所形成的传统信念的强化,致使部分教师看不起乃至抵制变革;教育理想的遥不可及使得教师对变革失去了信心;变革领导核心的不稳定性使得教师变革立场不坚定,等等,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将可能导致学校变革遭遇到更多的撞击。但变革永远是学校发展不可逾越的路径。

因此,对学校变革实效的评估,无疑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所应该关注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学校变革的深描和评估,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正确认识当前的改革,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积聚变革的智慧,了解学校变革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更好地领导学校变革。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8:04 , Processed in 0.0927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