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本极好的人学教科书——读高尔泰《寻找家园》(王尚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6 18:3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本极好的人学教科书——读高尔泰《寻找家园》(王尚文)
看完《寻找家园》,久久无语。查版权页,发现它出版于2004年,也就是说,我是它出版整整八年之后才与之邂逅的,一位朋友送我这本书也有好几个月了。一则感到沮丧,八年来我一直不知道有这么一本好书,我都干什么去了?!一则又感到庆幸,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八年,终于还是读到了它。我深深地感谢这位送书的朋友,更为高尔泰先生写出这样的好书而莫名地感动、振奋。多少年前,我接触过他的美学论著,敬佩他的独到见地,现在读了他这本纪实自传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录,一个更加高大伟岸的真正的人突然站在了我的面前,既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浅薄、猥琐、懦弱,又为同一年龄段中有人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的遭遇而分外欣慰。
书分两卷:“梦里家山”和“流沙堕简”,由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连贯的四十多篇文字组成。前一卷写他的童年、少年,后一卷,主要写他在夹边沟的右派劳教生涯和在敦煌的文革岁月,让我震撼的是《流沙堕简》。类似题材的回忆平日也看过一些,有的来自个人的记忆,呈现的是事实、现象;有的出之于反思,除了事实、现象,还有有深深的自省、沉痛的倾诉;而它,则是穿越了事实、现象,也不是一般的自省、倾诉,它着重展示了人在特定环境中变恶和为恶的必然性和无限可能性,原本是好端端的人,也会因饥饿、自保而被不断地激发出人性之恶,不由自主地同流合污,情不自禁地助纣为虐,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聪明才智仅仅用于对人的算计,当然动机是常常是为了自保,但也往往只有对别人的算计中才能自保,人因此而变得极度的狡黠、凶残,而且特别虚伪。人就是如此这般地自觉而又无奈地变成了非人,即所谓被开除出了“人籍”的“异物”。明明是人,不是鬼,不是兽;却又比鬼和兽更可鄙,更可怜,也更可怕,总之是人不人,鬼不鬼,兽不兽,完全有别于设计、建造毒气室和毒气室里就死的人,而是宇宙中、地球上的另类,是人类演化进程中误入歧途的畸形变种。有人在夜里假装做梦高呼“毛主席万岁!”,也有人编造曾经“亲见”别人在毛主席像上打过钢叉的谎言以落井下石,而他们之间从无冤仇或过节。至于人的尊严,相互之间的怜悯、信任,则是根本无从谈起的绝对奢侈品。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就在相互的提防、咬啮中苟延残喘,在绝望中拖着、挨着、忍着。
而且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自然,确确实实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作者没有添加什么,更没有造假作伪——坦率地说,就是有心刻意造作,也决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活本身不知要比小说丰富生动多少倍,隐约记得巴尔扎克、车尔尼雪夫斯基都说过类似的话;但有时在生活里绝对是真实的人和事,写成小说却会变得是虚假的了,善良的读者难免少见多怪。这本书因其是纪实而使本是不可想象的凶残、难以置信的诡计、匪夷所思的荒唐而变得不容置疑。我想,即使五千年之后,假如人类尚未毁灭,也许会感到诧异,然而也不能不信,不能不为之感到恐怖。恐怖!有时放下书,还以为仍在恶梦当中,久久不能摆脱。要费好大的劲,譬如打开电视认真地看,才能使自己相信我不在这恶梦里,于是侥幸之心、庆幸之情油然而生,总算回过神来。过不一会,情不自禁地又拿起它来,又沉了进去。如是循环往复,直至读完而废书叹息唏嘘。读完,又想看第二遍,似乎这是一座走不出的迷宫。
这确实是一本让人看不厌的书,它是文学书,也是历史书,哲学书。其历史味、哲学味全部渗透在对生活真实的烛照之中。“文革”中,作者在敦煌研究所当牛鬼蛇神,“凡外面的红卫兵来串联,所里的革命群众都要临时把牛鬼蛇神找齐,让人家打一顿,作为招待,叫‘现场批斗’。”这种场面,我也见过,但只有作者看到了这是“作为招待”,并且似乎是不经意地写了出来。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我眼睛一亮,笑了出来,喃喃自语: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即此之谓也!再仔细一想,招待者和被招待者以及这两者和招待品是什么关系?招待者为什么会以此作招待?被招待者为什么又会欣然接受这种招待下得了手?——这是一个怎样匪夷所思的世界?于是猛地感到透骨的寒冷!招待这个词在我们汉语里实在是太平常了,但在这里却是一道具有穿透力的闪电!这本不厚的装帧也并不起眼的书却到处是这样的电闪雷鸣!真,是需要开掘和发现的;还需要美加以表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美,是自由的象征。常书鸿在批斗中脊椎受伤,不能站立,劳动时只能“两手撑地,跪着爬行”;派他喂猪,就只能是跪、爬、端三个动作的不断重复。有一个难得的可以说说话的机会,他告诉作者,“晚上喂猪的时候,想到了李白的诗句:‘跪进雕菰饭,月光明素盘’,相与大笑。”这一定是含泪的笑,作者虽然没有点明,我们自可仿佛得之。其中《沙枣》一篇的结尾是:“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的人,在追赶监狱。”当然,书里这完全是纪实,若把它看成隐喻呢?意味幽深。这就是我所谓的哲学味。从文章艺术看,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背面敷粉”。我想,这本书我还会看第三遍、第四遍乃至更多遍的。我经由这本书似乎也跟着作者攀登到了人性新的高度,看到了医治自己浅薄、猥琐、懦弱的希望。
因为我从书中,特别是传主的形象让我看到了我自己的浅薄、猥琐、懦弱。
这本书却并不让人绝望,在大丑大恶中仍旧闪烁着人性之善的火花,显示着仍然有人在不倦地探索它所能到达的高度。在“梦里家山”这一部分,我们看见作者从小就因向往自由而显得有些桀骜不驯。终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兰州十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整个变成了工作机器”,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命运,要由一些既不爱我、也不比我聪明或者善良的人们来摆布。为什么他们有可能摆布我们,而我们没有可能拒绝”。于是读书、思考、写作,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虽经学术权威们一再劝诫也决不回头。于是被打成了右派。我在大学毕业后跟他一样被分配,被摆布,但却从来没有像他那样去质疑过,因为此前我已经喝了足够多的狼奶而驯成了羊。多少年来,他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九死而未悔。文革中,他处境险恶,但他从容淡定,并总还是想着别人,并敢于冒险“半夜里溜进他们(指当时被彻底打倒的常书鸿夫妇——笔者)的小屋”去看望,回来又写了一长篇古风《呈常书鸿先生》,“蒙着灯抄好,第二天夜里,送了过去”。在被开除出了“人籍”之后,他仍旧在坚韧不拔地继续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我不禁自问:我能行吗?不说别的,在那极端恐怖的环境中,从他仍旧葆有对人的信任这一点看,就十分了不起!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勇气!
    我以为,他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高于他的美学论著,是当代具体而微的《史记》,更是一本极好的人学教科书,相信将是一本传世之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20:55 , Processed in 0.08022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