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诗歌原点出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8 17:5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诗歌原点出发
余志明
什么样的古诗词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探讨这个话题,就必须追本溯源,从古诗词的基本特质说起,只有了解了古诗词的特质,才能明白古诗词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古诗词的特质概括起来讲有四个特质: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弄清了古诗词的基本特质,也就明白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指向,那就是带领学生去鉴赏古诗词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美的音韵。
因此,一节古诗词鉴赏课,就是一次诗意的愉悦的寻美之旅。但审视当下古诗词教学课堂,诗意课堂难觅踪影。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词教学充满诗意、充满美感呢?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主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出一种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需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开朗,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
因此,“入境”应是古诗词鉴赏活动的核心,这种“入境”的丰盈感受,实际上就是诗意在读者心灵深处的恣意绽放。有鉴于此,笔者以为鉴赏古诗词应该遵循古诗词的特质,按照诵读——入境——涵咏的路径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有效鉴赏的目标。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手段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严格地说,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一)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一首古诗时,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吝示范、不惜表演,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但现在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总比播放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让学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二)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让学生比较诵读,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在执教《关雎》一诗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中男子对淑女求之不得的焦急心情时,我们就可以巧妙设计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时,在“求之不得”后先加上语气词“啊”,在“悠哉悠哉”前先加上语气词“唉”,读成“求之不得(啊),寤寐思服。(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借助语气词,就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三)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关于吟诵,我认为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再现情境,体味古诗词的韵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一)意象联想法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具体授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二)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其五)》的教学设计时,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作者此时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有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看看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问题二: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们领悟到诗人的心中有些什么呢?
问题三: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其实,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恰恰是因为心中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精神世界还有哪些“无”?请用“无”组一个词,概括诗人心中的“无”,比如“无忧”,他远离官场,没有了案牍、迎送之烦忧。
上述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
(三)比较对照法
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
师: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除了诵读和入境这两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辅以其它一些策略。
(一)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此时,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在讲《武陵春》时,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此时,老师可以引入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这一链接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词人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学生就会深深感受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不仅能使学生知“愁”,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从而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二)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例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真正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涵咏了诗理。
(三)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比如在教《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从诗歌的原点出发,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0:49 , Processed in 0.0913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