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国际化,带给文学怎样的憧憬(刘晓景 靳晓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9 17:0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国际化,带给文学怎样的憧憬(刘晓景 靳晓燕)
2013年07月09日来源:光明日报 刘晓景 靳晓燕
  因为莫言,日前揭牌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前不久,国内一批知名的学者、作家、诗人、批评家济济一堂,齐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报告厅内,以“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为主题展开探讨。
  能否改变文学的尴尬境地?
  “成立一个高层次的、有价值的、高端的、有实效的、国际性质的写作中心能够为高校营造一种文学氛围,同时也能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王家新教授表示。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探索驻校作家、驻校诗人制度,以多种方式促进国内外文学交流和对话。
  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许多高校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早在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就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同时建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看来,这种“文章”做得好。“以前作家们只关注自己的写作,在关注我们的作品怎么走出去,怎么传播出去方面做的较少。现在,我觉得不只是小范围小规模可以做,而且还要从国家的层面来做,包括持续性、计划性。”
  然而,当前的中国文学教育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功利主义盛行,文学正因“无用”而越来越遭到学生们的冷遇;另一方面,文学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缺少体制机制的保障,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也是寸步难行。
  “北师大成立国际写作中心给中国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挑战,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增强中国文学的自信心,也可以加强中国文学的凝聚力。”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直言,现在中国文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文学没有兴趣,这完全失去了中国文学教育的根本,教学生怎么去谈作品的思想,如果没有对文学基本的感受力,这就是很大的问题。“莫言说,请来外国的作家在北师大的校园里走一走,可能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开玩笑的话,但我觉得很重要。让学生知道大学校园里有这些作家,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可能学生自己也会立志成为作家,或者对作家有一些尊敬。确实,建立对文学的热情、敬畏都需要我们去寻找到一种新的途径,我觉得写作中心可以把这种氛围带动起来。”
  “对于写作者而言,最大的梦想莫过于自由自在地写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青对国际写作中心有着更深的寄托:我们能不能打破体制性的管理,从僵化的管理体制中释放他们,不要把写作之外的种种需求和立意强加给他们,不要以我们的趣味来想象他们的趣味,尽最大能力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写作与交流的环境。
  从倾听到对话?
  在更多人的眼里,文学走向世界,其实是指走向欧美主流文学界的视野,得到他们的关注,得到他们的认可,或者取得他们那样的高度。
  “这样的意思和向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多少年来的梦想,也可以说是焦虑。莫言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使这样的焦虑得到了缓解。但从长远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是很乐观,我们要从长计议,做好自己。”白烨说。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有可能建立一个在海外对话的体系,有可能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
  这是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感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在对话中间的身份,逐渐从倾听者转向倾诉者。”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表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不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应该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事实,或者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当然,最初我们把它当成一厢情愿的事情在做。在对话中间,其实最关键是一个如何表达自己声音的问题,文学本就是具有表达自己声音能力的。
  该有怎样的精神高度?
  “走向世界这个词,曾经激励了我们多少年的梦想,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是,如果说国际写作计划能够带来真正的世界视野的话,那么作为写作者的我们,恰恰不应该有一种走向世界的焦虑,相反应该伸出更多的让世界走向我们的胸怀和气度。我们的视野才会扩大,心态才可能健康,增加一些我就是世界的自信。”李春青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则直言不讳地提出三个观点:第一,写作者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语言和形式能够抵达灵魂。第二,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要看别人的眼色,大学四年就是要培养你的阅读自信,对自己的母语的判断,对自己母语水平的判断,四年不够吗?足够。第三,批评自信,把自己的感受永远说出来,我们今天的批评生态极其糟糕,大家都互相吹捧,一团和气,怎么能够形成一个好的批评生态呢,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好的阅读升级版,那就是好的批评。
  “我们现在要有一个心态,要在别人的忽视、忽略中前行,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好自己,从而让自己意外,也让世界惊喜。”白烨表示。(本报通讯员 刘晓景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26 , Processed in 0.07452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