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学与思维弹性 任遂虎 文章写作在形式上表现为文字编码,但它的内容却根植于深层的思维机制。因此,作文训练与思维开发相辅相成。就是说,作文能力既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果形象一点说,写作就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国内外教育学家普遍地认识到,写作训练除了学会语言文字的使用,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如美国费城波林学院院长玛丽·麦克逊把写作看成是“全面训练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线性思维已成为作文教学以至于智力开发中的一大症结。鉴于语文考题中作文的比分高,学生几乎像科举时代那样,把文章当成了“敲门砖”。 频繁的考试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猜题”造成了兴趣的单调狭窄,类型化的文题训练强化着趋同思维。学生无暇自由吸收、消化人类的文化精华,也没有联想、回味、思索的余地。为了考试,不按“物”(生活)——“意”(思想)——“文”(文本)转换的规律从事写作训练,而揣摸出题的规律、考试的规律来从事训练;不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套用既定的观点;不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而是寻找“对路”、“对口”、“对头”的话;不是追求“得心应手”的“得”,而是追求“得分上线”的“得”。在大考来临前,不少学生背记一些零散的文字段落,以便在考场上组合。写作就成了“变魔方”,“摆积木”,“玩七巧板”。这样,“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的老话,又变成了现实。面对考题,学生畏“离题”如同虎狼,为了不“出格”,尽量说“大话”,弄得文章“不像话”,失去思想的弹性空间。
线性思维总相信每题有“正确”的“一说”,总在琢磨语言如何“对号入座”。这种思路在小学生的造句中已经时而可见。面对“小红一家人的生活……”,学生知道填“一年比一年好”;而面对“汤姆一家人的生活……”,学生知道填“一年不如一年”。这里,事实上已经包含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为了拔高作文的“立意”,得来一番“大是大非”的辨析,来一个惯性思维下的“微言大义”,以至于发展到牵强附会、画虎类犬的地步。比方说,考题要求根据漫画《找水》写篇评论,不少学生看到画面上的人挖了几个坑,就开始论证是不是“挖墙脚”的行为。考题要求写一短文,介绍圆规的构造、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为使文章“有意义”,就说一些诸如“圆规品德高尚,公正无私”,“原则性强,从不作弊”,“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类的话,弄得不伦不类。
作文思维中的弹性和张力,至关重要。没有弹性和张力的线性思维,必然缺乏动力和活力,缺乏生气和趣味,也缺乏灵异和特色,死记硬背,机械对应,如蚕吐丝,丧失自我。消除线性思维,就要提倡弹性思维。提倡弹性思维,就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对象的生活化。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任何时候,写作一旦失去常青的生活之树,就会变成干瘪的教条和空洞的概念,甚至变为一种文字游戏。只有回归生活,作文之花才能找到土壤。日本曾经有过作文的“生活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使思维有弹性空间,首先要使生活有弹性空间。密封的生活,密闭的环境,密实的安排,要使思想迸发灵异的火花,难。要解决思路单一,题材窄狭,材料空乏,语言贫乏的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从口号和概念铸成的教条中解放出来,回归生活,到现实中去认识,去感受,去提炼,去表达。自然化的表达,就是生活的反映,而不是扳起面孔的说教,不是生硬别扭的腔调。
二是思维取向的主体化。在智能机器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一定要分清人与智能机器的本质区别。智能机器任何时候都不具备主体的资格。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和对象世界形成主、客体意义上的观照。不管电脑的装置多复杂,内存多大,都没有生命,没有弹性。而人有生命,从肌体到思想,都有活力,弹性。作为信息处理的写作活动,从程序上看,和智能机器处理信息的原理相仿,即由输入到存贮,再到输出。但是,机器的工具性和人的主体性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电脑按照既定指令“写作”,没有思维空间;而人则按照主体思维表达,有思维的弹性空间。写同一题的文章,绝对不会有两个人笔下出现文字完全相同的现象。弹性思维意味着文章是心灵的回声,意味着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线性思维把人变成机器,写的内容不是自我思想的产物,而是外在概念的投影。所谓“代圣贤立言”,所谓“文以载道”,所谓“为路线斗争服务”等,都意味着写作主体的迷失。作文训练一定要尊重学生自身的首创精神,张扬和弘发主体才力。有些教师因为学生作文中写到某同学“卷头发,黄脸皮,眯眼睛”,就批评说:“这哪里是新社会的儿童,分明是资本家剥削下的童工”。这样“指导”,学生的写作思维怎么会有弹性和张力呢?
三是思维形式的灵活化。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思维的形式影响或决定思维的内容。在作文中,思维的灵活与否,敏捷与否,广阔与否,深刻与否,与思维的形式有直接的关系。思维的有序与否,新颖与否,有没有独立意义和批判精神,侧重于形象还是侧重于逻辑,也与思维的形式有一定的联结。当今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试,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形式。学生写作文时,脑子中总是有一个抹不去的框框,即“怎么写才对”,一个心思琢磨阅卷人、评分人的意图、要求和标准。这种取向使得相当多的同学找不到语言的“感觉”。面对“整个世界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这样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总以为不符合科学,因为东半球是白天的时候西半球是黑夜,西半球是白天的时候东半球是黑夜,全世界不会同时沐浴在阳光中。鉴于这种现象,提倡个性化的思考,反向的思考,多角度的思考,灵活自由的思考,在作文训练中显得十分重要。
作文,不仅仅在训练表达,而且在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在开发智慧和智力。因此,作文训练中,走出线性,扩大弹性,其意义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塑造一代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