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0 22: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  2013年07月19日  作者:顾骏   
  近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近日传来消息,上海交大宣布加盟“慕课”,复旦大学随即也宣布,向“慕课”免费提供中文或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在此之前,5月21日,北大、清华等中国名校也已加入“慕课”在线课程项目。
  “慕课”的英文名称为MOOCs,其意为“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一门“慕课”课程的修习人数动不动就有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慕课”门槛低,凡愿意学习的,都欢迎,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注册之后便可在网上学习。
  “慕课”发起于美国,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短短一年多,仅“慕课”三大支柱之一的Coursera就吸引全球81所高校或机构加盟,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2012年被媒体称为“慕课元年”。现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名校与“慕课”频繁互动,既反映出中国高校面对世界教育的创新变革,敏于应对,也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国际化的冲击。
  同已经流行数年的“哈佛公开课”相比,“慕课”有一项技术优势。“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所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不少学生为此上瘾,欲罢不能。如果有疑问,则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在线学习公开课程等于取消了大学的校门,不只是注册的校门,还有时空隔绝的校门,全世界的大学突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上了“慕课”的平台,不同国籍的教师及其所在国的教育水准就得任由学生“挑剔”。这不但关系到大学乃至国家教育的形象,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过程:学生见多识广了,哪里还会继续满足于满堂灌、一言堂,乃至“一份讲稿用十年”?面对经过了“微课程”刺激,唤醒了思考乐趣的学生,高校教师是否能够经受得了学生提问的冲击?过去面对现实生活中新事物及其对学生的“诱惑”,从打电子游戏到“刷手机”只会抱怨的学校管理者,看到学生学习“上瘾”,又如何才能找出更好的辩解理由?
  今天,中国教育正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一轮又一轮的国际化之中。过去,大学毕业生才选择去国外深造,现在初中生已开始考虑出国留学,因为家长和孩子都不愿意在“做习题”中度过高中三年,拒绝高考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过去,出国必须远涉重洋,难度很高,现在高水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甚至国外名校的“中国分校”都开在了家门口,不仅有大学,更有中学,中国学生的“择校”客观上又多了一个层次,在外国的外国名校,在中国的外国名校和在中国的中国名校,三个层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过去,接受高质量的外国教育都存在收费门槛,受困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少孩学子徒唤奈何,甚至衍生出各种“二代”情结,现在全世界的名校拿出有质量的课程,实行最广泛意义上的“有教无类”,让中国人念兹在兹的教育公平有了更多的机会。过去,虽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固守传统且能力不逮的中国教师总能以“文化差异”进行搪塞,现在如果“微课程”同样套牢了中国学生,教师和教学研究者们又该如何以对?
  当今中国教育体系形同一个不设防的城市,批评教育界“冥顽不灵”、不思进取,几乎成为时尚。其实,中国教育一直在悄悄地但大踏步地革新,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主动迎接和推进国际化。当此之际,如果能够因势利导,踏准全球教育的变革节奏,中国教育的改革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慕课”问世和最近中国名校的动作,正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一次努力。(顾骏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19日第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3:53 , Processed in 0.0756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