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科名片:公开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4 20:2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科名片: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活动。每次活动,主题鲜明、任务明确,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次有益的研究活动。




定义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它应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公开课以有原则、讲方法的教学评论作引导,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实的台阶。
公开课是一种面向非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面向学生的公开课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面向企业的公开课,是多个企业参加同一主题的课程
企业公开课企业公开课[1]是以公开授课形式为企业单位个人提供工作技能提升的培训服务,适合参加公开课培训的人群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如刚从职人员的销售知识培训,或具有资深从职经验的高级总裁培训。
意义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推进,教育界不仅努力更新指令型课程中已经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在积极反思着长期沿袭的不乏泡沫的教研方式。诸如对教案编制、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及其流程发出了“伪教研”等令人深思的尖锐批评,特别对五花八门、精心包装的所谓“公开课”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毫无疑问,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研究公开课的是是非非,特别是对于高中新课程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也有人这样看教师的公开课------既不是汇报课,也不是观摩课。即使是汇报课或者观摩课,也应该是教师授课水平的真实展示,而不应该是仅仅展示老师好的一方面,而把问题掩藏起来。掩藏问题的公开课是表演,是作秀,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老师们真正是想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应该把公开课当成是一种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思想,主动地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观上,首先要把课堂教学的中心或主体真正转到学生上,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堂观念。看一看老师们备课本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以“培养学生…”“让学生…”等作为教学目标。那么,由谁来培养呢?答案只能是教师。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里被忽略了。这实际上还是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忽略了课堂的主体。所以从备课开始,就要转变、更新课堂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就应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的满堂灌只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所以,一堂好课,不光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所以,正确处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是转变教师教学思想的第一步。举一个例子,课前的提问这是常规课堂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作用。从方式方法上看, 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用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观念来看,这种提问的方式,一是学生的参与面较小,二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三是不一定具有针对性。如果我们改用让学生来提问呢?让学生问,一方面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学生对学过内容的掌握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问题,特别是学习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促使其发展和提高的强大原动力。所以课堂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对学生的表现多采取欣赏的态度,多一点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先进的。
分析如果将公开课定性为一种示范课,即充分和集中地展示执教者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追求,供观摩者评议、学习乃至在某种特定含义上的效仿,这未尝不可;进而,如果将公开课设定为一种探究课,即通过特定课例来奉献执教者对某个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追问,尤其是通过对该问题化解流程的演示来表达教研主体的课堂价值取向,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从而共同深化课堂教学思维,这自然更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问题在于,在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公开课本身不由自主地被异化和俗化了。首先,看公开课的宗旨。由于公开课往往代表着学校甚至地方教育行政主体的教学成就和教学水准,执教者个体已异化为集体意志和力量、的一个符号,故公开课“公开”的多是精心包装、华而不实的阳光面,而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恰恰在得意的教学炫耀中被遮蔽起来了、被习惯成自然地深深隐藏起来了,从而失去了为众人清醒审视的可能和必要。正是在此特殊背景下,名额指派、层层选拔,开课前的刻意彩排、反复修改,开课后的一元评价、同声称好,才令听课教师轻则谓无味、重则曰反感,“作秀”的公开课、“泡沫化”的公开课之类讥刺、批评之声油然而生。其次,看公开课的结果。特别是“级别”较高的大型公开课,一方面公开课已不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或教研行为,而是凝聚了专家、同行的教学智慧,体现了领导、学校的教育意志;而另一方面,公开课教师个人却往往十分得宠,在“一课定终身”的评价尺度下很轻易获得各种荣誉、地位和实利,极端者借此享用一生而不思进取。这种“优秀教师”已丧失了原真态和可摹仿性,负面作用是鼓励某些无抱负而有名利欲者专走这条公开课的“成才”捷径,以一课之成功获一生之永逸。这种充满了脂粉气的“教学明星”愈多,对勤奋踏实、坚忍刻苦、执着追求教学理想的教师之挫伤感愈重;久之,对教育教学创造力更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腐蚀作用。故日:“作秀”的公开课可以休矣!
上述所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公开课,以行政领导教育意志为核心。具有浓重的教育行政色彩。它深深留有过去那个好大喜功长官意志、运动式操作的极“左”时代的灰色印记,急需在勇敢反思、冷峻剖析的基础上对公开课作出新的科学的定位,使其正效应最大化、负效应最小化,从而在新课程建设中发挥其科学的价值导向。
基本特征公开课原生态一堂供人研讨、向人展示的公开课,首先应有“平实”的教学品格。所谓“平实”,是指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上是属于常态的,即不掺杂有失教学自然形态的花拳绣腿式的虚假,从而不影响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论与研讨;所谓“平实”,是指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蕴含着经得住推敲的坚实品格,即有含量、有底气、有灵魂,不妨着意设计但又天然浑成,这样的课例显示着教师的独特教学追求而又深具清水芙蓉般的艺术气质。因此,平实的课就是平常的课,但平常的课未必就是平实的课。又因为倡导公开课以平实为美,故而难免有平常之缺陷或局限,这需要我们转变对好课的审美观念:有时候残缺也不失为美。诸如,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情意要素、学科知识及能力为第一价值追求;不刻意追求和谐一致的共识或结论而自然地留下某个问题以作课后之思;不刻意地掐表踩时、非以铃声为课之落幕不可,如以略微“拖堂”换取课之“豹尾”则得已偿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公开课研究性应当明确,公开课向人所呈显的教学生态并非是某种长官意志支配下已成定论故非要普遍接受乃至仿效的,“好课”的概念决非是由特定人事背景而先定的,恰恰相反,需要在观摩、评议和争鸣的过程中逐渐为人所认可、所接受。质而言之,公开课之所以值得大家关注和品评,是根因于其内在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含量,是这种特定的内在品质而赋予其可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价值表现在课堂的各个层面上。就课程理念而言,研评立课的根本宗旨是是否以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目标,即新课程所高扬的“三维目标”(包括智力要素和情意要素)。就教学方法而言,研评上课的过程是以教定学甚至以教代学还是以学定教进而以教助学(这是新旧课程在实施方法上的分水岭)。就课堂伦理关系而言,研评班内是否师生平等、生生合作,课堂上是否真正形成了开放而和谐的“民主小社会”。其实可研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如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基础知识在三维目标中的地位及有机融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性学习的分寸感把握、教师自身的无可看性与课程深度感的辩证处理等等。如果公开课没有这些可以圈圈点点、评评议议的研讨价值,则失去了“公开”的本真意义。
公开课鲜明性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转变为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这使教师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貌成为一种必然的教学趋势。今后的公开课,课堂是否具有可看性和观赏性,教师表现是否尽善尽美,并不重要,但能否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使公开课具有一种无可重复性,却是人人都应追攀的。如果执教者自信地称曰:这堂课也许不算很可看,但很有个性——这就是一堂值得称道的公开课。进而言之,个性化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它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闪烁出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成为“立课”的标志。要创造自己的课堂,首先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点燃青春生命,如何去释放学习智慧,进而通过有激情、有魅力的言语去调适、催生个性化课堂。尤其是语文等人文学科课程,这方面要求更高、更强。
公开内训区别1、公开课与内训课的侧重点不同
公开课[2]客户更多考虑的是讲师的授课能力和行业研究还有现场组织能力等,但内训课程,客户考虑的是课程效果的持续性、讲师的专业程度、咨询公司的后续服务能力等综合因素。
2、公开课与内训课受众不同
区别有很多,比如说公开课是很多不同企业的人聚集在一起,由企业之外的机构进行培训。培训地点、时间和方式都由培训的组织者决定,参训的学员没有主导权。公开课的学员可能来自十多个或数十个不同企业,而企业内训则基本上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是集团内不同子公司,最多只有两至三个企业合作一起上个内训课。
3、公开课与内训课形式不同
企业公开课的形式包括大型研讨会、体验式培训、教练技术、高峰论坛等等;而企业内训课主要是通过由针对性的培训与行业经验的结合来授课,包括视频教学、沙盘模拟等等新的方法;网络视频课则以公开课为主,但很好进行了整合与嫁接。
4、公开课与内训课的效果不同
内训就是参训的学员都是同一个企业的人员,可以由企业内部的人进行授课,也可以聘请外部培训机构的人进行授课。培训地点、时间和方式基本上都是由授训的企业进行组织的。从效果上来讲,内训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培训的内容是由企业主导的,讲师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制定。公开课的课程内容则是固定的。
名校公开课公开课现状世界各名校也已开始面向世界范围推出他们的公开课,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等。在这些国外公开课浪潮的推动之下,中国大陆的一些大学也开始推出自己的公开课,如同于丹做的千古明月,还有一 些其他大学人文、自然科学的公开课也开始涌动,这就不用赘述了。
公开课意义公开课的意义我认为可能在其他国家更多的是体现在招生工作的便宜这一块,但是对于文化断层、应试教育的环境的中国具有一些完全性的意义。中国学生从小为了完成某些指标不由得不被家长和学校进行一些揠苗助长的工作任务。于是诸如珠心算、奥数、书法、钢琴类的素质让孩子过早的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丧失了进步的源泉。
等到他们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和这个教育现状已经开始出现了脱节,对于特别是政治类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比方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等,完全的排斥。因此,世界真正投身教育的名校推出视频公开课以后,中国的学子们在网易公司为领头羊的网站,观看到了这些来自教育前沿的真正教育。于是震惊了,开始正如网易所打的广告那样:“我们不逃课,我们爱淘课。”在这真正属于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追求。
有很多的诸如QQ群、博客、论坛、网站等等在公开课的名目下如雨后春笋般活跃的生活着。
差异分析然而任何一种教育,不管是他的教学方式也好,还是他的教学内容也罢,都是基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学校本身的文化沉淀而具体表象的延伸。中国学子从小就是在被填鸭式的,痛并幸福着的被教育着,他们既得不到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得不到中国传统的知识沉淀。由此,就如同民国某位大师说的那样:学习外来文化的时候,如果自己的母语文化没有相当的基础,那么就绝对不可能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得到智慧的碰撞。那么学到的肯定就仅仅是皮毛而已,绝不可 能学习到真正精髓的东西。
鉴于此,有一些中国大陆对西方公开课观看之后有所得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到底我们该如何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应用他们的教学理念。
何去何从如果真正要想去学习世界名校公开课的精髓,首先应该回到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去,充分的夯实自己的基础文化,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外来理念的吸收。
就正如中国明朝时期的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一样,用自己深邃的东方文化底蕴,去用宽广的胸怀包容外来的文明,进而逐步沉淀为 自己国家、民族的固有文化。非如此,是绝对不可能真正的对外来新生事物有太大的积淀,更不会成就所谓的辉煌。这也就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一个有分量的人的原因所在吧。
可喜之处可喜的是很多人已经开始了反思,并进行了将世界名校公开课的一些的精髓和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相结合以后,进行再创造,然后进一步传播。假以时日,他们一定能够更加帮助到更多的中国学子去学习到一些真正的、有意思的知识沉淀。
公开课分类1.研究课
2.示范课
3.评优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34 , Processed in 0.0674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