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坡食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1 19:5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昝红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苏轼是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他诗、书、画皆精,于文学、哲学、美术诸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另一方面,这位大文豪又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古代士大夫对日常生活之物要么不屑一顾,要么仅仅贪图口腹和身体上的满足,很少有人像苏轼这样,对食物、酒、茶等物质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去关注它们、研究它们。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轼与猪肉的故事。

  苏轼爱吃猪肉。在被贬黄州时,他发现当地的猪肉不错,而且很便宜,但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又不知道如何做才好吃。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有名的《猪肉颂》:“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篇别出心裁的《猪肉颂》用家常语叙家常事,以幽默的笔调言简意赅地写出了猪肉的烧制方法和妙处。不是真正对生活、对事物充满兴趣的有心人,怎能写出这样体察入微的妙文!到现在仍然受到欢迎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就是人们对苏轼这段妙文的最好褒奖。

  但苏轼食肉的高妙之处,是在于他能将非常世俗的日常生活“吃肉”和非常精妙的精神活动“习禅”结合,他在《答毕仲举二首》诗序中说,我曾经告诉一个爱谈禅论道的朋友,他所谈论的深奥佛理,好比龙肉,而我学佛好比吃猪肉。猪肉固然比不上龙肉,但你整天说龙肉,却不可能尝到龙肉的滋味,反不如我吃猪肉,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满足。苏轼用“龙肉”和“猪肉”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应该从实际入手学佛,避免空妄的道理。这一比喻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深厚的佛学背景。禅宗发展到北宋,影响前所未有的盛大。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对禅宗的信仰蔚然成风。但这种盛行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部分禅门人士为了扩大禅宗的影响力,片面夸大其“方便法门”,以致社会对禅宗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很多佛学修养深厚的信徒对这种情况不无忧虑。苏轼就曾多次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认为学佛的人都希望能达到“静而达”的境界,但“静似懒,达似放”,学的人根本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却学得懒散放纵,其实是有害的。(《答毕仲举二首》其一)有的人明白了一句半句佛理,就以为自己已经得道,以致“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书〈楞伽经〉后》)。苏轼认为,佛法高深,非一时一事可悟,但要尽量学习之,可以先学一些浅切易懂的内容,虽不能了悟大义,也可洗涤心胸。

  苏轼还曾作过一则《禅戏颂》,将世事比做一锅羹汤,里面荤素皆备,而将人的自性比做“无碍羮釜”。这样一来,不管是荤是素,投到里面,都是佛法的体现,没有差别。看来苏轼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了。因此,苏轼一方面不刻意禁欲,平时照常饮酒食肉;也不刻意追求酒肉,在资材匮乏的日子,比如遭遇贬谪时,他就很少表现出向往之意,而且会马上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其他饮食的研究和享用上。如被贬黄州时,他以极大的热情自制了有名的“东坡羹”,在《东坡羹颂》中,他详细记载了这种“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的羹汤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在惠州时,他借了朋友的半亩地与儿子苏过亲自种菜,两人一年到头以菜下饭,却十分满足。有时半夜喝醉了,没有什么解酒的东西,就摘些蔬菜煮食。蔬菜中含有泥土的芬芳和风露的清香,是那些精美昂贵的食物所不及的。苏轼不禁问道:“人生须底物,而更贪耶?”(卷四十,《撷菜·引》)并做诗曰:“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劳动的收获让苏轼心怀喜悦,在他眼中,菜园里的萝卜青菜也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而从给人带来的口腹的满足上看,又与鸡肉猪肉没什么区别。像晋人何曾那样饮食日费万钱,犹言“无下箸处”,则不仅奢侈,而且愚蠢了。

  这种对猪肉乃至对食物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苏轼对有关“物”“我”之间关系的认识。他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其中的“物”是指天地间一切物质。苏轼从平等观出发,肯定了“物”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人提供生存的条件和精神的慰藉,而且可以独立存在,成为反映自然和生命的哲理。这样,了解了“物”、体悟了“物”,就掌握了心灵大门的钥匙,领悟了自然和生命的哲理。(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昝红霞)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6日第1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28 , Processed in 0.0832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