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厦门演讲节选:我课小孩的部分古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3 23: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厦门演讲节选:我课小孩的部分古文  


  文/冉云飞


冉按:这是五月十一日在厦门不在书店所做的一个演讲的节选,有三千多字,只是演讲的六分之一(含答读者提问部分)。到时大家要看全本请稍待,整理毕后再说。在此感谢不在书店、谢泳、陈堃、海仔诸兄。很多朋友关心我编的《古诗文初步》教材的编写进度,先用这三千字,稍微透露一点编纂的信息。但具体编辑除了会附上怎么讲古诗文外,还会设立许多个单元来处理立体教学、教和学者的参考书、为何如此选本文、在何时何地教等,有比较详细的可操作性参考设计。总之,详细的编纂,可能会从今年冬天开始,请朋友们提出批评意见。2013年6月27日于成都


现在我正在编古文教材,暂名“古诗文初步”,大概明后年能出来。第一部分说不定要到张立宪的《读库》那个地方上去发表,本来去年都约我了,但因我父亲生病而爽约。很多人觉得古文非常难学,而且古文没趣。NO,错。这里也涉及到你怎么选古文,选什么样的古文,怎么教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学的国学害人匪浅,更不用说于丹那种莫名其妙的心灵鸡汤。为什么?一上来就《三字经》,一上来就《弟子规》,那里面的糟粕不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材,我们不能直接拿来用。比如《古文观止》及其续编也不能直接拿来用,因为那里面有糟糕的东西。《古文辞类纂类》及其续编也不行,就像林纾先生编的也不能直接拿来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材,我们这个时代要培养什么?要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宽容,培养爱,培养对大自然的爱好与审美。我选古文教材就是要选有趣、爱美、懂生活、宽容、平等、自由的内容。有些人说古文里有吗?肯定有,但是我们的教材不选,这是第一。第二选的人因为读书不够广博,他没办法选这些东西出来。像我在家里教我及朋友们的孩子古文,我选的课文和大家看到的教材都不一样。

今天随便给你们讲几课我选的内容。我选的第一课就是钱镠写给太太的一封信。钱镠是五代十国的国王,曾经的大盐商、大军阀,一个粗人。他写给他太太的这封信就九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你想一想,一个粗人,他太太回娘家办事去了,他居然写这么一封深情委婉的信。陌上花开,南北为阡,东西为陌。田埂上,山花烂漫,野草杂生,春天来了,大自然真美好,我真想一起远足踏青,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但是一想到你在娘家办事,杂事丛脞,事情很多,怕你慌乱赶来,没把事儿办好,你还是慢慢回来。前一句话他把他对太太的感情,期待和她一起踏青远足的念想,对她的爱表达得非常明白,后面这一句告诉她你还是慢慢来。前面表达我对你的感情,后面我又尊重你的选择。这就是我说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首先爱你,然后就是给你选择的自由。、

第二课我讲颜真卿怎么样交朋友,也是一封信,叫寒食帖。这个帖子说白了五句话:“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天气很不好,你一定要走吗?寒食看着看着就要到了。你要是能够住下来的话,那是再好也不过了。天气很不好,你一定要走吗?表达对对方的爱,想留他下来。但是后面却说:得且住,为佳耳,那是处于一种如果状态,你要是能够住下来那是再好也不过了,但是也不是强加。这就是爱和自由。

有一次我在成都白夜酒吧讲胡适先生,讲潘光哲的读本《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我觉得那个读本不错,编的还好。演讲过程中我的一个朋友叫朱成,是成都有名的雕塑家,他说想给陈独秀、周作人、胡适三个人塑个像。他说你可不可以非常简短地说一下这三个人的特点,好让我有所把握。我说那好吧。我就说了一个故事,用馒头为喻。陈独秀就说这里有个馒头很好吃,你一定要吃。这里有个馒头,是事实判断,很好吃是价值判断,你一定要吃,强迫。陈独秀是这样的人。胡适说:这里有个馒头很好吃,你可以尝一尝。第一是事实判断,这里有个馒头,第二是价值判断,很好吃,第三是说你可以尝一尝。胡适这个人写的诗都叫《尝试集》,一辈子都在尝试。他在这意思是说我可能会犯错,我把这个事儿当成一个尝试,随时有准备改错的心理状态,即随时准备认错,所以胡适了不起就在这个地方。第三位是周作人。各位,周作人对自由的理解也不亚于胡适先生,只是在积极自由上稍微有点问题。下面还是用馒头为比喻,这里有个馒头,事实判断,因为事实是很好说的,好不好吃我不知道。周作人爱抄书,他为什么爱抄书,就是想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好不好吃我不知道,就是不作价值判断。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争论,就是因为价值判断问题。第三是爱不爱吃随你,我也管不着。在消极自由的理解上,周作人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非常精湛的人,但是他身上缺一点,积极自由,但是对消极自由,他的理解是非常深的。我这样一说给朱成和听众听,大家也觉得这比喻非常有趣。当然也是一个简单的说法,难免会犯过度简括的毛病,因为这三个人很丰富。要用简短的文字把这三个人说出来,也只能这样说了。这三个人非常有意思,对我本人来说胡适先生我是最喜欢的。一方面对别人有尊重,有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又有对社会的引领之功,有积极自由,你可以尝一尝。这和古文中第二课所讲的有精神上的贯穿感。

第三课,讲一个做官的人,一个诸葛亮的丞相长史,一个国务院秘书长,这个丞相长史叫张君嗣,他写给他亲人的一封信《与所亲书》。古代的官员当得明白的人不少,这个人特别明白。“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近者涉道,就是最近我出去考察。但是要直译的话,我最近往这个道路上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完全不符合汉语。因为它是官员嘛,最近我出去考察,近者涉道。昼夜接宾,白天黑夜,人来人往,干禄的,请托的,走后门的,人来人往,门庭若市,络绎不绝。不得宁息,不得安宁和休息。人自敬丞相长史,那些人只不过是尊敬我这个国务院秘书长的位置。男子张君嗣附之,我张君嗣这个男人只不过是附着在国务院秘书长这个位置上的一张皮。疲倦欲死,烦透了。你看看中国古代的官员多清醒,多明白。

现在很多官员为什么退休了都死得很快呢?什么都由秘书代劳,他连灯泡都不会安,在家里把自己的老婆和儿子都当成下属,回来觉得我是部长,我是厅长,就是那种感觉,完全异化了。很多官员完全不懂得审美,再加上原来在位时觉得自己有智商,因为天天打公关麻将,一退休了智商也退了,为什么?没人陪他打公关麻将了,一下子感觉到原来是别人在这样玩儿,中国不少的官员就是这样一个情形。顺便我跟我孩子讲,你看西方的官员,比如卡特,美国的总统退休了去当木匠,玩儿木匠,玩儿木活。华盛顿回到弗农山庄当农场主,干自己的农活。我说你看看别人的生活,别人是多么自由的人。你看中国的官员,看上去作威作福,其实也不自由,也被异化了,完全不像个人样子。我说你要记住,哪怕要当官也要像张君嗣这样明白,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怎么回事儿。

第四课,讲陶渊明怎么样平等待人。陶渊明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也非常短:“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你日常一天的开消花费所需,只由自己的劳动供给是很困难的。今天我派遣这个干苦力活儿的人,帮助你挑水和砍柴,帮助你干这些重体力活。助汝薪水之劳。薪水是复合词,中国古代不少复合词。比如妻子,不是今天的WIFE,是妻子和儿女。下面更精彩的来了,此亦人子也,这也是人家爹妈生的。可善遇之,一定要好好对待他。这样的古文你能说没有意思吗?

对待佣人,当然也有很调侃的,也非常有意思,很有趣。比如米元章,米芾,米芾写的《与人帖》,教的时候我都顺便给孩子们讲。“承借剩员,其人不名,自称曰张大伯,是何老物?辄欲为人父之兄,若为大叔,犹之可也。”承借剩员,承蒙你借给我你不用的人,实际上他找别人要人用,但是米芾很搞,很爱开玩笑。其人不名,这个人不告诉他叫什么名字。自称曰张大伯,你就叫我张大伯就好了。是何老物?是什么老东西。辄欲为人父之兄,动辄想作我爸爸的哥哥。若为大叔,犹之可也。他如果当我爸爸的弟弟,那还差不多。米芾很搞,他其实很欣赏这个人,但又不直说更不用庄说,而是用谐语。用非常有趣的书信方式来表达对这个的欣赏,以及对朋友的喜爱。古人非常有趣,有范儿,有意思。

第五课,我就讲苏东坡喝酒醉了,写《书临皋亭》。“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我吃饱喝足了,在小椅子上睡着了,白云从左边包围我,清澈的江水从右边打着漩儿流过去。重门洞开,林峦坌入,把门和窗户一打开,大山就直奔我的家而来了。“开门见山”的说法与这样的比喻,显得没有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效果”,从独创性上讲你也不妨认为是弱暴了。那个时候我心里想点什么吗?我也什么都没想,只是洗净尘虑,忘却俗务,全身心地享受万物对我的泽惠,实在很惭愧,对不起大家。你看那种感觉,是如何地吸引人!要知道,苏东坡彼时正被贬到黄州,按理说郁郁不得志,应该表现得苦大仇深。但他这个人就是这么有趣,这么有味道,如此理解人生,骨子里欣赏生活。可与同时期苏轼所写的《与毛维瞻》同观,更能见苏东坡的旷达,重友情,爱生活。

第六课,讲金国的一个大将、有名的词人韩玉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这封信相当于死期在即的诀别信:“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一般的翻译,此去冥路,我走在死亡的道路上,这好像一句诗。但是不大符合很刚烈的将军的口气,我的翻译是这次我死定了。吾心皓然,我内心非常坦荡。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刚烈和正直的气不往下沉,这样翻译不行啊,这样翻译主要就没味道,没意思。我的翻译是: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进地狱的。儿可无虑,我的儿你不要太焦虑。世乱时艰,这个世道很混乱,这个时代很艰难。努力自护,努力保护你自己和家人。幽明虽异,宁不见尔,你我虽然阴阳两隔见不着面,但我是想着并保佑你们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23:53:03 | 只看该作者
被逼成教育家的冉云飞  

文/萧轶

羽戈读完冉云飞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后,发现冉云飞“对女儿的爱有多深切,对教育的批判就有多深切”;换用王怡的话来说,“他下笔越来越狠,目光却越发温柔”。羽戈在文章的结尾,铿锵有力地向社会致以锋锐的问候:“读了马尔科夫的故事,我把电脑桌面换成了儿子的满月照。他明澈的眼神,从此成为我写作的起点与终点。‘愿汝永远天真,如屋顶之明月’,所以我必须批判,所有可能污染他的心灵、扼杀他的头脑的事物,都是我的敌人。”

冉云飞曾写过一系列关于大陆图书馆的文章,他以自身经验写道:“书籍收进了图书馆,大有侯门深似海,萧郎是路人的慨叹”,“本来开启民智,传播知识的图书馆,却成了禁锢人们追求真知的拦路虎”,于是冉云飞只好叹道:“我被逼成藏书家。”被逼成藏书家之外,冉云飞还被逼成了教育家。为人父后的冉云飞终于收敛了诗酒癫狂的浪漫生活,沉睡了三十年的责任感被女儿所激发出来了。因为,他必须去直面社会与教育等责任难题。当他发现这个社会无法给予女儿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之时,他被活生生地逼成了以笔作刀对大陆教育严厉批判和寻找好教育的教育家。立人乡村图书馆总干事李英强先生对此评论道:“不做父亲的人,很难理解冉云飞为什么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对教育的关注和批评。”

家学曾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的一大优良传统,故而文化世家层出不穷。及至现代,学术家族亦屡见不鲜,检索高增德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便能发现众多的父子学者(如严复和严群)、兄弟学者(如陈衡恪和陈寅恪)、叔侄学者(顾延龙和顾颉刚)以及夫妻学者(钱钟书和杨绛)和翁婿学者(余嘉锡和周祖谟)。晚近以来,社会动荡对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暴力革命对宗族家门的分化,加上现代学制的确立对家学的瓦解,家学传统分崩离析,长沟流月去无声,再也不见如王闿运课女于小楼这样的美妙场景了。冉云飞也并非因对大陆教育的严重不满,而让孩子回家接受教育,但他每周日都会给女儿及朋友的小孩教授古文。白话文运动之后,大陆教育对古文教育越发边缘化,很多学生都没法读懂哪怕简易的古文,温情与敬意也逐渐被鄙视与毁弃所替代,更遑论体味古汉语的美妙?在微博上,冉云飞经常发布“课众子文”,与网友分享古文的菁华,真心令人羡慕得紧。

但在古代家学之中,我们也常见到诸如梁启超祖父梁维清般,虽“其课诸孙也祥而明”,“而训子也谨”的专制因子。冉云飞不仅在给女儿上课时精挑细选出古文中的菁华之作,还要给女儿的学习以快乐与趣味。除去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古代传统糟粕进行摈弃之外,冉云飞还告诉我们对子女要“爱而不市恩”:“我们进行细致温和、充满人性爱心的感恩教育,但作为施恩者又不能强行别人来感恩,哪怕是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并希望培养女儿的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而不是让子女走被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不要做父母复制品、跟屁虫与影子镜像。父母也不应以爱之名绑架子女的人生而让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庸品,在生活中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另外,冉云飞善于培养孩子对爱的思考,希望女儿不因学校的禁令而将爱污名化、妖魔化,不要因学校管制的恐惧而压制自身的美好感受。

正如前文所言,冉云飞被逼成教育家,对大陆教育进行严厉批判等相关事务,是因为女儿冉小苒的出生。在本书中,冉云飞多次提及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更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以自己卓群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远见,对子女言传身教,他教育子女没有划一的定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同时他希望子女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学会在趣味中生活,在趣味中做学问。冉云飞亦复如此,他告诫道:“为人父母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受良好的教育,而且不能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负责任地传递给子女。”这让我再次想起了蔡朝阳,他说为人父母之后便有了一种任务,那就是一辈子学习做父母。同时,冉云飞也在与女儿的生活中体验到,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也受益了很多,互为老师,互相成长。
在家课文之外,孩子终究还是需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福柯曾说:“如果一种机构试图通过施加于人们肉体的精确压力来使他们变得驯顺和有用,那么这种机构的一般形式就体现了监狱制度,尽管法律还没有把它规定为典型的刑罚。”执教于中学的蔡朝阳据此认为,所有的学校均具有监狱的性质,并将之比作“精致的暴政”;作为过来人,我们当然知道如此现实——尤其在大陆。对于大陆教育的批判文章,早已如大陆公民对大陆教育的失望情绪一样随处遍布。大陆教育问题也绝非一篇文章,甚至如冉云飞说的绝非几本乃至几十本著作就能详尽,早已罄竹难书,正如冉云飞所说的那样,“教育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制度的子制度,教育要取得实质性的改善,非仰赖迈向民主自由的实质性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舍此别无他途”。学校教师总是以自己是体制的受害者作为挡箭牌,但我们更应该如冉云飞那样认识到,宣称是受害者的我们往往同时也是加害者。另外,冉云飞痛感大陆教材的荼毒之深广,又做起了《百年中国语文教科书变迁》的专题研究,以期通过梳理来反思教材的种种问题。

大陆人对教育的失望有多深,对教育的批判就有多强烈,对教育的期望也就有多厚重。但在教育体制继续如铜墙铁壁般坚硬无比之时,父母不应以坐等的态度而给孩子不健康的成长环境。父母们应当告别高高在上的家长制专制作风,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然而,正如冉云飞在序言中引用弗洛姆的话:“最困难的一种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爱,因为整个目的就是爱他们,以便他们可以离开我们,接管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他们的想法和行动。”我想,读完《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后,“怎么给你爱的人以自由”——近代有梁启超,当下有冉云飞。

2013年5月23日4:17: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9:29 , Processed in 0.1135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