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扛护我们的精神之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8 13:1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扛护我们的精神之旗

对话者:王木春(简称“王”。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云(简称“谢”。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


王:昨晚我重看了影片《死亡诗社》,主人公基廷老师的命运再次让我感慨万千。当教师难,当个性教师更难。

谢:这电影也让我很有感慨。记得五年前,知行社成立那天,我跟同仁们看的就是它。基廷首先是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震撼和征服了我,当然他的最后命运也非常让人感叹。尽管那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教育,但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王:今天,精致化的、密不透风的应试教育,正日益把无数教师和整个教育异化。教师的个性,某种角度说,是应试教育的天敌,两者水火不相容。因此,个性教师,在现实中,大多没有市场。对个性教师的包容度,是考量教育人性化程度的一个标杆。所以,此时,我们谈教师的个性,或许会令人侧目。

谢:但是我首先还是要肯定个性教师,要鼓励我们的老师发现和保持自己的个性。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靠自己的个性在行走,在生存。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个性,是我们体现自己的身份证明,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显著标志,甚至说,个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旗帜——不是国旗或党旗,也不是队旗或校旗,而是“个旗”,属于我们自己的旗帜。

王:是啊。苏联作家扎米亚京小说《我们》中虚构了一个“大统一国”,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出门必须排队正步走,作息时间一律,连诗歌和音乐都用机器进行“创作”。这样的国度,比监狱还监狱,是地狱。

如果所有教师的面孔一片模糊,这种教育是令人恐怖的,也是不幸的——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呼唤创新,首先就得关注人的个性,脱离了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存在,更谈不上什么创新。

谢:是的。对教育而言,无论知识的授受,还是文明的传递,其终端都是课堂,而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相遇”的地方,不仅是彼此的相貌、呼吸、动作、神态的交汇,还包括彼此的个性、思想、精神、灵魂的相遇。教育的最终效果,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方式、人格——人格其实就是个性,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思想可以相同,观念可以相近,方式可以相似,但是人格,就像个性一样,是区分度最大的。

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颇为深远。教师的个性,内涵是多方面的,有人格层次的,有教学艺术层次的,还有思想层次的。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这几方面都会表现得比较凸显饱满。而其中,人格影响至关重要。

可惜现在的老师,大多只做“经师”,课堂上一味灌输知识,甚至“一次性”的敲门砖“技巧”,无视思想的哺育、人格之熏染。这是教育的堕落。

谢:灌输知识,传授一次性的“技巧”,这恰好是今天教育的通病,是潮流和风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像基廷那样有个性的教师不受欢迎也就很正常。就像大家都在流水线上工作,循规蹈矩地作业,你偏要搞一点创新,唱着歌,跳着舞,甚至翻着筋斗来做事情,那肯定是要遭人白眼的,要被人讽刺成“出风头”,哗众取宠的。

王:像基廷老师,他的教学个性,体现在打开了学生沉睡的心灵,让他们发现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自我。其实,在语文学科,不,包括其他学科,这种精神上的打开,恰恰是教育所需要的。一个封闭的、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课堂,训练出来的学生,常常只是工具而已。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是“训练有素的狗”。

谢:是的,我甚至觉得,教师的个性,其实就是个人品行、风格、教育思想、艺术,甚至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的的一个综合体——有个性的教师,他也总是在这些方面,显得与众不同,显示出自己是“天地间的独一份”。但形成个性是需要底气的,没有底气的个性,真是可能成为哗众取宠的肤浅表演。

王:自然。个性不是表现在奇装异服、奇谈怪论上,或者像某些三流明星专以制造绯闻而博得出彩。无论什么个性的教师,他首先是教师,其职业品质决定他要以“教书育人”为务,也就是先要有知识的储备,品格的锻炼等,并且不断地自修与提升。无法想象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有资格奢谈什么个性。

谢:所以在教师的成长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教师首先要“入格”,就是在学习和采撷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打下教学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立自己的教学追求,也就是“立格”,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王:同意你的“入格”说。尤其年轻教师,刚走上讲台,首先是继承前辈的经验,转益多师,十年磨一剑,然后大胆突破,有所超越。许多年前,我学校有位新教师,开完公开课,校长指出不足,他很不服气,当即顶撞校长:“这是我的风格!”可想而知,如此新教师,如此“个性”,其专业发展空间非常局限。

谢:你所说的那种新教师,其实我也曾经遇到,一方面是目光短浅,固步自封,另一方面则是闭目塞听,刚愎自用,他们首先封闭了自己的世界,就像天朝的闭关锁国一样,自身不能向世界敞开,所以他也不能从世界上得到可以让自己强大的东西。

要打开学生的精神,首先教师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非常地敞阔。只有个性才能培养个性。只有胸怀辽阔、眼界高远的教师,才可能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远方的窗户,才可能影响和培养出大气的学生。一个没有个性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王:教师精神世界的开敞,需要教师个人的自我修炼,永不知足,还需要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给予教师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包容那些比较有个性的教师的发展空间。如果因为某句不当的言论,或者某种过失,就打压教师,势必窒息了教师的发展动力。自由宽容的土壤,才能培养一批个性飞扬、有才有识的优秀教师。

谢:人是环境的产物啊。尽管人可以对环境进行反抗、改造,但是如果环境有更利于“个性”培养和发展的因素,不需要做太多太大的反抗和改造,就可以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我相信,教师的个性就可以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一个好的学校,应该自觉地为教师的个性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一个好的教育,应当主动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开阔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一个好的社会,也总是更能够包容和呵护每个人的个性。

王:我个人就非常感念我所处的教育氛围。从我毕业那天起,没有哪位领导干涉我的课堂,哪怕有时我会在课堂上讲些“出格”的话语、搞些与考试无直接关系的教学尝试。近几年,写了不少随笔、杂文,触及教育一些阴暗面,领导们从来是鼓励有加。我的成长过程中,享受到许多老师得不到的珍贵的阳光。

谢: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还是一个双向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丰富自己、强大自己、“个性”自己。与此同时,还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空间、拓展空间,而后者所能依赖的,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的丰富、强大,靠我们自己的底气和能量。

王:当然,个人的“生长欲望”是第一要素。就像学生,他的自发自觉程度决定成绩的高低,光靠教师的耳提面命永远走不远。

谢:我刚参加工作时,学校也有很多的检查,我也不得不做,但是后来,学校在这个方面对我渐渐就放开了,宽松了,根本的原因是,无论教育还是教学,我都有发言权,就是说,我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我的实力不需要你通过“检查”来验证——就是说,一个人在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形成和保持自己的个性。

王:你所说的,就像森林里的植物,长得越高的植物,也长得更快,因为它吸收的光热越充足,别人能阻挡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少。让自己强大起来,就是一种无形的“权力”。如果每位老师都强大了,改变教育的希望自然也更大。只是许多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便放弃了继续向上生长、形成风格的主动追求。

谢:梭罗说过一句话:“一棵树长到它想长的高度后,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最适合。”像你说的那些教师,他们可能很少有成长,自走上讲台后,就是固步自封,坐吃山空。另一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不曾有过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也就不愿意继续向上了。同理,一个老师若没有体会到“个性”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很难自觉地追求个性。

王:是的。教师的个性,尤其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更高层次上的东西。当合格老师容易,为赚钱谋生而当老师更容易。如果缺乏“继续生长”的动能,走到半山腰也就足够了,何必继续攀登?这背后就是教育追求、教育理想乃至人生志向的问题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成长,并把成长的快乐播撒给更多的人,也收获更丰富的快乐。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道路。

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时时有偷懒的意念,总想放下了,像大多数人一样,不再前进。但是,总有另一些声音(这些声音有来自朋友们的呼喊)在呼唤自己,不要放弃,应该让自己走得更远些,看得更高些。因为人生更重要的是一路风景。没有了行进,意味着风景的定格,乃至人生的“半死亡”。

谢:这里面也有体制方面的,一个尊重个性、崇尚自由的制度,会更容易引发人成长的愿望和潜能。同时,也有对教师的引领问题。学校和教育行政,应该通过正向文化去影响、感染、召唤教师。所以在教师成长方面,除了刚才说到的“入格”、“立格”,我们还特别强调“破格”以及最后的“无格”,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层面——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无招胜有招”,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一生的呼召》,尽管作者葛尼斯所说的“回应那至高者对你的呼召”,有太宗教的意味,但他说真正的幸福是在“蒙召”中,最好的状态是“寻找的被寻见”,很有道理。一个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才可能为着热爱和激情去工作,而非仅仅为外在的报酬和奖励——尽管这些也很重要,但不过是低层次的需要,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满足感”,更不可能让我们有精神和灵魂的愉悦。

王:“体制方面”,我以为,还应该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改变片面的应试模式,把老师们从僵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闲暇去学习、思考、休闲,有放松的心情去生活,而不是整天挣扎在重重压力之中。过度的压力,只会窒息人的生机,摧折人的天性。

谢:对,这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需要我们对现实教育的不断批判和抨击,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寄望于教育的面目最终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我们可以作很多局部的、细微的努力,但是“大环境”的确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调整和改变。

王:作为教师个体,也许还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意识,那就是:做一个有个性有魅力的教师,首先是成全自己、取悦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别人”。有个性的教师,他一定是内在精神自足而高贵的人。这样的人,他活得更有尊严,更有意义,更有实实在在的自我实现感。

谢:是这样的,成长首先是为了自己。个性的形成也首先是让一个人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幸福他自己。问题在于,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今天,在教育环境并不特别提倡和鼓励“个性”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办?我想,我们应当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努力坚守自己的阵地,努力扛护自己的精神之旗。

我想到两句话:形成个性需要底气,保持个性需要勇气——坚持自己的勇气,维护尊严的勇气,有时甚至可能要有牺牲的勇气: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牺牲一些在别人看来可能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来自官方的肯定,荣誉,奖励。

王:“保持个性需要勇气”,需要放弃和牺牲许多外在的东西,这是最难的。这可以追溯到我们曾经谈过的“教育信念”的问题。其实,教育的诸多问题,最终可以归结到这个支点上。就像我们开头提及的《死亡诗社》影片,主人公基廷的教育信念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成为真正的自我,走自己的路。为达成这理想,他不惜背负骂名,乃至接受被辞退的结局。影片揭示的是半世纪前的美国教育制度,今天,这种制度依然阴魂不散。于是,教师个性的坚持,更显得迫切和沉重、艰难。但是,怀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始终不会被压垮,相反,压力与困境只会激发出他内心更强烈的光芒。

谢:说到这里,我想起赵丽华的一首小诗《重生》,可以分享一下:“我不是我母亲生我的那一刻诞生的而是在岁月磨砺中一次次诞生了自己命运的每一次劫杀都使我重生一次。”教师个性的形成和保养,或许也正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25 , Processed in 0.1754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