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2 08:1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只特立独行的“猫”

郭学萍

  

                                             


很多媒体记者采访我,初次见面时总会表现出异常的惊诧:“你是一名特级教师?不像!”

“你是一个校长?更不像!”

我总是呵呵一笑,漫不经心却异常坚定地说:“我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我的幸运,在于我做了自己;我的快乐,源于我一直行走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我是一只怀揣梦想的“猫”

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在一本《少年文艺》上知道了“斯霞”这个名字。从此,斯霞在我的人生记忆中占了重要的部分:我迷恋、崇拜斯霞,不亚于Fans对明星的狂热,这份狂热还促使我在初中毕业时毅然决然地报考了苏州铁路师范学校。

四年的师范生活中,像许多文学少年一样,我倾心于阅读,醉心于幻想,喜欢用文字编织像野草一般疯长的梦想。在这期间,我发表了第一篇童话《落日》,当了《上海铁道报》的特约通讯员,组建了学校的文学社,写了第一篇小说《冷月》。然而,毕业鉴定上“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几个字,给我的分配带来不小的麻烦。

1990年,作为一名试用教师,我被分配在南京铁路第二小学。接待我的校长姓梁,她用一种凌厉得令人生寒的目光审视我:“你会弹琴吗?”于是,我坐在风琴前,吱吱呀呀地弹了一首现在早已忘记了名字的曲子。

“你还会什么?”

“画画。”我怯生生地回答,然后在一张素净的纸上,画了一只蔫头耷脑的小猫。后来,她终于下了决心:“这样吧,你教英语。”那时候,英语是副课。

当娃娃脸的我顶着童花头,穿着一套花格裙子走进五年级教室的时候,有人把我当做新转来的学生。因为不是英语专业毕业,我缺乏足够的底气。为了弥补自己的心虚,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钻研教材上,每天夜里备课到10点钟之后,才胆战心惊地穿过一条马路,再走完一条深巷,回到铁路集体宿舍。有一次,因为忘了时间,我被反锁在教学楼里,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哭了半宿。那种沉浸和痴迷、孤单和害怕,你不是我,是体会不到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姓丁的铁路教育处长巡视我们学校时,听了我的一节随堂课,查看了我的英语教案,惊讶不已,把我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并在全分局推广我的备课,还说我是教英语的一块好材料。我却坚决不愿意再教下去了,因为我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口语很不标准,怕误人子弟。

1991年,我改教语文,兼班主任。就在这一年,我去宜兴参加了江苏省教海探航“我的追求”征文演讲比赛,得了二等奖。就在这次比赛中,我见到了斯霞,并有幸聆听了她的专题报告——《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听着听着,我泪流满面,是感动?是激动?我至今说不清楚。然而,我看清了自己的梦。在好长一段日子里,我总爱端详和斯霞的合影。我想她一定不记得我了,可她的举手投足却总是真切地浮现在我眼前,她的“母爱”“童心”占据了我的心房。

我知道: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作为一名新生代教师,我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教育思想,才能沉稳地站立,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于是,我对自己说,我不仅要做一只怀揣梦想的“猫”,还要做一只有思想的“猫”,撑一杆理想的长篙,向课程改革的更深处漫溯。

  

我是一只善于偷懒的“猫”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老师,有时也包括我自己,总是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和时间,把他们的童年掩埋在比山还沉重的作业和试卷堆里。我们总是在努力奉献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孩子,而我们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其实,我们是为了自己。

一位教师的话道破了其中的玄机:“我是要脸的,我们班的均分考不过别的班,你让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原来,这种所谓的奉献并不是真的无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保全自己的“颜面”。于是,在浩瀚无垠的题海中,我们迷失了方向,用大量的习题挤兑孩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却自诩为“红烛”和“春蚕”!

痛定思痛,我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发誓:我要做一个“懒”老师!首先,备课要偷懒。这方面,我一直拒绝做简单的文字搬运工,绝不肯抄网上或参考书上的教案;而且,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我就这样给自己找到一条偷懒的理由。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教案怎么写得这么简单?”我就说:“这好比齐白石的画,留白的画面越多,想象的天地就越宽广,生成的空间就越博大。真正的备课,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心里。”

自从我决定做个“懒”老师后,上课时我再也不口若悬河,唾液四溅,一节课下来喉咙冒烟,疲乏不堪了。我学会悄悄地退到幕后,让孩子们自然地走到台前。我鼓励他们说话,而不是我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唱独角戏。我这只懒“猫”从来都不屑于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而是一直坚持,课堂不是表演的地方,热热闹闹的地方不适宜读书,只有心静下来,才能读书,才会思考。

为了做个“懒”老师,我在作业布置上动足了脑筋:原来要求孩子们每个生字抄10遍,现在只要他们抄4遍(据说有好事者做过实验,生字抄4遍记忆的效果最好);原来每天都要求他们写的日记,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大家轮流记,一周只轮到一次;原来每天中午我都要抄一黑板的作业给孩子们做,现在我对孩子们说:“中午不写作业了,咱们一起看课外书。”

别人也许会问:“那你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来思考!”我每天都寻思,如何让自己更轻松一点。例如令人头疼的作文批改,我也找到了一条偷懒的捷径:我把班上的孩子按四人一小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批改四本作文本。我先把批改符号教给他们,再把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各小组对作文进行第一次批改,小组长把小组意见整理后记录下来。等他们看了一遍后我再看,就轻松多了,有时干脆就在小组的批改意见后面简简单单地写上两个字:“同意!”

俗话说得好,“笨婆娘巧媳妇”,我这个“懒”老师还真教出不少“巧”学生呢!他们和我一样喜欢读书,写文章,每年习作获奖、发表无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历次区内调研中,我所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我是一只习惯反思的“猫”

我常常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但不能释怀的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为什么会失败”。

1994年,作为南京铁路分局唯一的语文教师代表,我参加了上海铁路局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赛前,所有人都对我充满期待,我更是踌躇满志。竞赛的关键环节是上课,当时,我抽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课上得很热闹,我自我感觉颇为良好。然而,评委给出的成绩却低得让我吃惊。给低分的理由是:我没能抓住年级段特点,更没有体现单元训练目标,我的目光只局限在一节课上,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教材缺少整体的把握和架构。这次失败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回来后,我终于以一篇《咀嚼失败》的文字走出了阴影(就是这篇文章获得了全国“我最难忘的一课”征文竞赛优秀奖)。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不要畏惧任何失败,就算掉到泥潭里,也要抓一条鱼上来。

1998年,我上了一节省级示范课《白鹭》,学生是我自己带去的。郭沫若的文章我喜欢的不多,但这篇例外,因为它细腻、温婉。当时的语文课堂正流行“以读为主”,所以,那节课上始终是琅琅的书声、滔滔不绝的对话,气氛相当热烈。上完之后,一片赞誉,我也沾沾自喜。回到学校,布置几个题目给学生一做,我傻眼了:有些字,学生还不会写;有些词语,学生还不理解;有些问题,学生还模棱两可。带学生上了一节得到肯定的公开课,回来后居然还要补课——这对上课者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反思的结果是: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静水流深,很多时候,思想在静默中产生,尤其在这样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给学生沉思默想的时间,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

2006年初,我参加了全市阅读教学竞赛,上了《爱如茉莉》一课。这次,我在钻研教材上可谓下足了工夫:一个寒假里,一遍遍地嚼《语文课程标准》,啃《名师课堂实录》,品《爱如茉莉》,做了一本厚厚的笔记,修改了6次教案。结果,我得了一等奖,却高兴不起来。我终究难以突破自己,难以突破诸如“爱与感动”这样的主题。反思我上过的成功的公开课,都是精致而诗意的。精致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致命处;诗意是我的特点,也是我的局限处。虽然每种风格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如果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便会像插在花瓶里的鲜花,很快枯萎凋谢。

2006年底,我参加了江苏省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了一节《灰椋鸟》,从准备到正式上课只用了10天时间。在这节课上,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坚定不移地彰显诗意语文的课堂特色,卓有成效地进行双基训练,力求让诗意的课堂有更多灵动的思想浮动。上完课后,网上的评价都很高,我却警觉起来。我把自己上《灰椋鸟》的教学光盘和当时同样获得强烈反响的南通老师上《船长》的教学光盘对比着看了几遍。我那上幼儿园的儿子说:“妈妈,我更喜欢看那位叔叔上的《船长》!”原来,儿子觉得那位叔叔上课有力量。这次反思的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大气、匠心、力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自丰厚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经验积淀,我需要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和力量,需要博览群书,广阅人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在思想和实践中行走,反思如影随形。当一只猫爱上思考,还有什么奇迹不可能发生?

  

我是一只热爱上网的“猫”

虽然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只猫,但我仍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经常做的事情是两件:兴之所至读闲书,闲来无事上上网。网上有很多喜欢“玩水”的“鱼”,比如南京市少儿频道的李群。

第一次看到“李群”这个名字是她在我的一篇博文后留言:“你好,郭老师,第一次看你的博客就喜欢上了你。希望能跟你进一步联系,成为朋友。我的职业也和教育有关系,希望以后能就有关教育的问题进一步交流。李群。2007年9月4日。”

我按留言后的Email地址发了一封短短的邮件:“你好,李群!谢谢你的回帖和鼓励。相逢何必曾相识!文字让我们彼此相惜。郭学萍。2007年9月6日。”

想着这个叫李群的人看到短信后会是怎样的表情,我不免有些浅浅的期盼。没想到,不久李群就电话联系我:“我是南京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非常激动看到你的邮件并得知你的手机号码。我无意中看到你的博客后,个人非常喜欢,也觉得有新闻价值,所以想采访你。”

就这样,我在学校见到了李群,她是一个清瘦的女子,那天穿一件白色的套衫,素面朝天,朴素而亲切的样子。她和我聊了很久,还带着摄影记者走进我的课堂,听我给孩子们上课。

临走的时候,我把她送出校门。她指着不远处的一辆大车说:“我们节目组的车就在那儿,你不用再送了。”然后她回过身,张开双臂,笑意盈盈地说:“来,拥抱一下!”我就张开双臂,很自然地迎了上去——文字让我们一见如故。

像这样的“艳遇”,实在太多了。我不仅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后来成为挚友的媒体朋友,还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就连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成了我博客的忠实读者。我把世俗生活中的苦乐、得失和精神上的思考、挣扎都写进我的博客,也把朋友们给予我的鼓励、鞭策和祝福记录、珍藏在博客里。

有一天,我在博客上写了一首诗——《拷问“诗意语文”》,庞芳老师在这首诗的后面写道:“以诗意语言拷问诗意语文,其实无须拷问。相信自己,做自己,终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姿势站立。”梅永钢老师说:“感谢您独特、精彩的反思!我看到的是优美的文字,听到的是淙淙流淌的心灵之声。我相信,静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幽幽之音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永远不要放弃追求!只是,我们需要完善自己。与郭老师共同成长!”

读着这一则则留言,就像嚼着一枚枚青青的橄榄,有滑滑的清香,有淡淡的余味,那瞬间的美妙,让你惊喜,让你遗憾,更多的则是让你感动,感动于所有朋友和陌生人对你默默的关注与祝福。

于是,在实践和反思中,我锻炼出一篇篇文字,《不拘一格教作文》《简简单单改作文》《拨动孩子诗歌的心弦》《唱响绿色童谣》《博客与儿童作文教学》……与我的梦想对话,为我的梦想留痕。

文字是我瓷实的脚步,也是我轻盈的梦。我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在教育的现实和理想之间,渴望独步天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13:32 , Processed in 0.21124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