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台梭利:对孩子充满信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2 08:3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台梭利:对孩子充满信心
作者:包林运

  
        使命感让她与众不同

  “我们生来不是纯粹为了自己快乐的。”“作为人,我们也必须有一个使命,虽然这个使命是我们无法知晓的。”

                                                                                                         ——蒙台梭利

  1870年,意大利结束了连年内战,获得统一。这年的8月31日,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希亚拉瓦莱市出生。她的父亲亚历山德罗·蒙台梭利。军旅出身,是一个中产阶级公务员。母亲瑞妮尔德·斯多潘妮,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酷爱阅读,这在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小镇上。尤显难能可贵。瑞妮尔德热心于意大利的解放与统一事业,与比自己大8岁的亚历山德罗志同道合。父母的志向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独生女儿玛丽亚·蒙台梭利,使她一生都关注社会改革问题。

  蒙台梭利5岁那年,由于父亲职位的变动,全家移居罗马。这为她接受良好的教育创造了机会。随后的几年里。小蒙台梭利就读于当地的国立学校。她自信、自主、乐观,学业优秀,聪慧过人,常常在游戏和谈话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对弱势者的关怀也根植在小蒙台梭利的心中,她经常陪着邻家的驼背小女孩外出散步。

  13岁时,在母亲的支持下,蒙台梭利不顾父亲与亲朋的反对,进入当时极少有女生选择的米开朗琪罗工业学校就读。16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瑞吉欧·达·芬奇技术学院注册就读,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师。在达·芬奇技术学院学习期间,她又迷上了生物学,因此20岁从技术学院毕业时。她决定进入医学院就读,打算将来做一名医生。

  罗马大学医学院从未招收过女性,因此拒绝了蒙台梭利的入学申请。据说是经教皇利奥十三世出面说情。蒙台梭利才得以在罗马大学注册,学习物理学、数学及自然科学。蒙台梭利尤其喜欢数学,当大学里为数不多的女同学都在做白马王子的浪漫梦的时候。她却大量地阅读专业书籍。仅两年她就以80%的正确率通过了考试,获得专业文凭。并最终被医学院接纳。

  在当时,一个女人与男人们一起工作已被视为不合情理。而直面手术台上的病人,观察人的身体器官则更是大逆不道。蒙台梭利进入医学院学习,气得父亲与她断绝了关系。蒙台梭利用奖学金和做私人教师的收入,解决了大部分学费。母亲则一如既往地支持她,也给她一些帮助。

  在医学院,蒙台梭利不仅要面对男同学的歧视。而且因为不被允许和男同学一起上解剖课。她还不得不独自去解剖尸体。但她的专注和献身精神,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1896年,蒙台梭利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博士,并因此闻名全国。

  毕业后,蒙台梭利立即被罗马大学附属的圣乔万尼医院聘用,还作为意大利的代表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国际妇女权益大会,发言呼吁男女同工同酬。1897年,蒙台梭利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一项罗马大学精神分析诊所主持的研究课题。在这里,27岁的她结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G·蒙特萨诺,爱情之花绽放了,但她最终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具体原因已无从知晓。或许在当时非常保守的社会中,像蒙台梭利这样争取平等自由、追求事业发展的女性。注定无法获得婚姻的幸福。1898年3月底,蒙台梭利唯一的儿子马里奥·蒙台梭利出生。蒙台梭利的母亲担心此事会毁了女儿的前程,于是将小马里奥寄养在离罗马不远的乡下表亲家里,让蒙台梭利以“阿姨”的身份定期去看望他。除了极少的几位至亲外,其他人全不知情。直到1912年蒙台梭利的母亲去世之后,15岁的马里奥才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一直到马里奥40岁时。他们的母子关系才被公开。

  不知道是否与她的生活经历相关,蒙台梭利的职业理想在27岁这年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折。为了完成诊所的研究课题,蒙台梭利需要去访问罗马为精神病患者和智障患者设立的救济所,一次访问一个儿童救济所时,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看管人带着厌恶的表情告诉她,这些孩子如何在饭后争抢地上的面包屑,贪婪又肮脏。蒙台梭利立刻意识到,孩子们的行为只是出于本能,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可以摆弄或游戏的东西,生活的环境剥夺了他们发展的机会。为了帮助这些智障儿童。蒙台梭利研读了依塔德和赛格文的著作,研究了他们为智障儿设计的教育方法。她开始意识到,治疗心理缺陷主要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28岁时,蒙台梭利加入了意大利国家弱智儿童教育联合会,并与G·蒙特萨诺共同主持一所新成立的弱智儿童学校,蒙台梭利的职业身份就此从医生转变为教育家。

  揭开童年的秘密


  说我“发明”了所谓的蒙台梭利方法,这是不真实的。我研究儿童,获得的是儿童所赠予并且传达给我的东西,而这就是所谓的蒙台梭利方法。

  ——蒙台棱利

  蒙台梭利在弱智儿童学校工作了两年之后,学校里的孩子和罗马郡公立小学的儿童一起参加了考试。结果她的孩子们在测验中的表现比正常的儿童还要好。当人们都在啧喷称奇的时候,蒙台梭利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健康孩子的发展水平比心智残疾的儿童还要低呢?

  由于蒙台梭利关注的焦点已从身体转向心灵,1901年她重返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1904年被聘为罗马大学人类学讲师,并在教学之余撰写了《教育人类学》一书。

  1906年罗马拆除棚户区的时候,房地产商想把到处乱跑的孩子们集中到一间房子里,由一位妇女照管。蒙台梭利听说这个情况后。主动提出想为孩子们做点事。1907年1月6日,第一个“儿童之家”在圣洛伦佐区成立了,蒙台梭利担任顾问。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蒙台梭利提出了“心理胚胎”的概念。只要妈妈的子宫提供适宜的环境,受精卵就可以按照基因密码自行从一个简单的细胞成长为复杂健全的人类个体。不需要任何人去设计或指导这个过程。类似的,儿童的精神也是一个胚胎,婴儿一无所有的精神世界里蕴藏着看不见的基因密码,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他便可自行成长出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过程也不需要教育者特别去设计指导。

  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设计者,孩子的成长并不依赖于成人的设计与教导,教育者只是环境的准备者,是帮助孩子扫清成长障碍的辅助者。当教育的核心由教育者让位给孩子时。就好像哥白尼把宇宙的核心由地球让位给太阳。成人只有战胜自己可能尚未觉察的傲慢,才能更加接近真理。只要环境适宜,美好的品德和性格会在孩子身上自然形成,道德说教对于品德和性格的养成并没有帮助。事实上,很多令成人头疼的孩子的问题正是成人的不当教育造成的。孩子在道德方面本来就比成人高一个层次,由低层次的人去教育高层次的人,只会使孩子降低自己的道德层次。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一个花瓶。会觉得难堪,会因为没有好好保护这件东西而觉得羞愧。家长本能的反应可能是大喊一声:“你打坏了瓶子,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碰这些东西!”但儿童之家的孩子们是如何反应的呢?他们跑过去帮忙,以一种鼓励的口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再找一个花瓶。”然后大家一起把碎片捡起来——儿童有帮助、鼓励和安慰弱者的本能,这种本能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专注于某种活动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主要方式,并将其称为“工作”。孩子的自发活动看起来是单调乏味的重复,实际上孩子的工作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解决孩子成长中各种问题的万能钥匙,是儿童发展的秘密所在。蒙台梭利要求儿童之家保证孩子每天有连续3小时的自由工作时间。这个时间内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想要进行的活动,并保证他们不受打扰。蒙台梭利为孩子们设计了种类繁多的工作材料(教具),每种教具都有特定的教育目的。比如数学教具中。从利用串珠认识数的概念,到加法板、减法板,乃至二项式、三项式,像(a+b)3的展开公式都可以通过教具操作推导得出。

  蒙台梭利不主张以表扬和批评作为教育的手段。她说:“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奖赏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地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样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蒙台梭利在书中曾介绍过这样的情况:

  很多到我们学校参观过的人都记得,老师在向来宾介绍儿童的作品时。从来不会介绍作者是谁。因为老师知道孩子们根本就不关心这种琐事。如果在其他学校,这位粗心的老师一定会遭到小作者的埋怨。但在儿童之家,小作者此时可能正沉醉于另一项工作,不希望有人来打扰。对于儿童来说,从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心灵满足是如此之大,而别人的评价所带来的成就感并不重要。这就是精神获得自由的儿童,良好的发展源于他们内在“心理胚胎”的强大动力,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表扬。

  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都具有“控制错误”的功能,儿童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自行发现错误,自行纠正。这样儿童会觉得:“我并非无所不能。但我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我会犯错,但我能够自己改正。”蒙台梭利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自信: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知道自己会犯错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正。这种真正的自豪感会让人走上不断完善的道路。

  蒙台梭利的医学职业背景,使她很自然地把科学精神带入了教育学的研究。蒙台梭利强调对孩子进行观察的重要性,老师必须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老师不需要主动地教孩子什么。但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从而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学前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基础,而不是仅仅为上小学做准备。蒙台梭利强调教育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快乐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一个人必须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独立性,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儿童之家为3-6岁的孩子提供了小桌子、小椅子、小盘子等专门为儿童准备的东西,孩子们可以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摆桌子,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穿衣服。1915年蒙台梭利应邀参加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和平国际博览会”,她在那里搭建了一个用玻璃墙做成的教室,选了21名从未上过学的儿童作为展示教学的对象。展示连续进行了40天,每到中午孩子们自觉就餐和洗刷餐具的时候,教室外都挤满了参观的人群。这次博览会仅有的两枚教育金牌全都授予了蒙台梭利的玻璃墙教室。

  2.社会性的培养

  蒙台梭利主张混龄教育,即把3-6岁年龄不同的孩子编在一个班级里。她认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不符合人性的事情。这样会把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的关系,变成互相竞争的关系。她认为分龄教育会严重阻碍社会感觉的发展,是很多罪恶的根源。混龄的班级环境与现实社会生活更接近,孩子在这里能够很自然地学习如何与强者和弱者相处。在老式学校中,升级的唯一办法是竞争,这常常会引起嫉妒、怨恨和羞愧,而混龄的班级里。孩子们很自然地接受彼此的差异。并且互相帮助,年龄是儿童在环境中形成各种不同性格的重要因素。

  蒙台梭利对儿童的社会性的培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社会性应该在自由的氛围中培养起来,孩子们只能在自发的各种关系中慢慢积累社会经验。老师无法帮助孩子做到这一点。社会性的发展在于孩子们能够自由地交往,而让他们有秩序地坐在一起听别人讲话,对培养社会性并无帮助。事实上。这种自然发展确实让“儿童之家”的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有一次,意大利总理的女儿陪同阿根廷大使参观“儿童之家”。这位大使提出,对他的访问不要预先通知,这样才能确实地证实他经常耳闻的情况。但当他们一行到达学校时,才知道因为是假日学校不开门。当时,在院子中的一些儿童马上走过来。其中一个儿童很自然地解释说:“今天是假日。但没关系,我们都在这幢大楼里,门卫有钥匙。”于是,这些儿童跑到各处去叫他们的小伙伴。教室的门打开后。他们都自己工作了起来。他们令人惊讶的自发性行为得到了证实。

  蒙台梭利认为服从是孩子的天性,要孩子服从并不需要权威和压制,但是需要孩子首先发展起服从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意志力,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意志力,就会很自然地服从,随时准备完成老师的任何命令。曾经有一位贵族小姐在参观儿童之家时,对一个小男孩说:“这就是规范你们行为的学校吗?”小男孩说:“不,女士。它不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喜欢我们所做的事情。”这个孩子已经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因为人一旦决定做某事,这件事就应该能够给予他快乐。

  3.精神胜于方法

  蒙台梭利曾经说:“我根据多年仔细的观察,只能得到如下结论:没有问题孩子。”荷兰阿姆斯特丹蒙台梭利学校的创办人特茹姆小姐将蒙台梭利教育的精神核心总结为“对孩子充满信心”。

  虽然蒙氏教育以方法见长,很多人也以拥有蒙氏教具或学习了蒙氏方法作为实行蒙氏教育的证明,但蒙台梭利认为方法不是一切,教具更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如果不洞悉她的原则或精神,徒有方法与教具,仍然无济于事。不明就里的追随者。盲目崇拜她的教学技巧,难免东施效颦。

  有些崇拜者相信蒙台梭利所说的话皆是真理,这其实也是理解蒙氏的一个误区。蒙台梭利的思想一直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她的教育理念,早期与晚期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虽然蒙台梭利早期就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胚胎”理论。但她也是经历了多年教育实践l的思考与磨炼,才使得晚年的教育思想愈发成熟而璀璨。百余年后的今天,或许我们再讲蒙氏理念的时候。相对于“照着讲”,更好的方式是“接着讲”:在充分理解把握蒙台梭利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她的智慧,沿着她的思路,接着讲下去。正如蒙台梭利所说,“蒙台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师,就是儿童本身。”只有专注于儿童,从儿童那里学习。才能找到教育的出路。

  为了和平的教育

  “教育者的最终任务是实现人性的进步和世界和平。”

   ——蒙台棱利 

    蒙台梭利晚年更多地思考的是和平问题,在1943年出版的演讲稿《和平与教育》中她说道:“和平通常被理解为停止战争。但这是纯粹的负面的看法,不是和平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和平,应该是正义与人际间的爱的胜利,它揭示的是因为和谐统治了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1948年,在《发现孩子》的再版序言中她写道:“只有把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儿童的发现和在人性的建构过程中个性最大潜能的发展方面,才能够希望有一个解决和平和统一这样一些最为紧要的问题的方式。”1949年到1951年,蒙特梭利连续3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51年,蒙台梭利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九届国际蒙台梭利大会,这是她最后的公开活动。她在演讲中说道:“成人世界数千年来怀抱无数的理想。但都不能实现。而那休眠了的潜力就蕴藏在这些小家伙们身上,让它们表现出来吧。孩子能帮助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孩子将向我们表明温暖与爱的光芒定会驱散仇恨的黑暗。”

  1952年5月6日。82岁的蒙台梭利在荷兰的海边小镇诺德维克安塞逝世。并安葬在那里。她的墓志铭是:“我请求亲爱的全能的孩子们与我联合起来,一起去为人类和世界建设和平。”

  “近世以来。本一人之学说,实在实验。为教育界开一新纪元者。白福禄贝尔及裴斯泰洛齐之后,端推蒙氏……”——1914年《教育杂志》第六卷第5号钱智修的文章《蒙台梭利女士小传》

  蒙台梭利在百年前开创了儿童教育的新纪元,如今这浪潮还在世界范围内涌动。迄今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译成37种文字。完全的和不完全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布110多个国家。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蒙台梭利。不仅仅是为了回忆一个伟大的名字。更是为了放眼未来:关注儿童的事业,我们还任重道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0 19:46 , Processed in 0.1973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