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心化的农村与失去故乡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8 09:4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空心化的农村与失去故乡的人     作者:佚名     

  大年初七一过,东沁村的陈阳便踏上了回城之路。虽然是1991年出生的,但他至今已经在广东打工整整5年。

  去年春节,陈阳没有回老家,所以今年这个春节对他有格外的意义。“快过年的时候,很想回家,回家路上心情很激动。这不仅仅是因为家在农村,还因为农村更有人情味。”陈阳说。

  尽管没待几天,但陈阳很喜欢在农村老家的感觉。这个因为发传单而好几次被城管抓的90后,其实并不喜欢城市生活,他觉得城市冷漠、治安差、交通拥挤且污染严重。不过,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重返打工的城市。

  陈阳的堂哥陈雄也是90后,今年6月份,他就要从大学毕业。年前,学计算机专业的陈雄虽然投过几份简历,但结果都不甚理想,于是,他准备过完年去南京,在亲戚开的公司里面打工,从事网络推广营销方面的工作。

  东沁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北岸区东庄镇,在这座“靠海却不吃海”的村子里,像陈阳、陈雄这样走出农村,长期在城市谋生的人,还有很多。当地一位村干部说,东沁村有300多户,一共有2700多村民,但平时常住人口不足1/3。

  这些在外打工或经商的人,在春节前集中返乡,春节后陆续回城;他们返乡后,东沁村变得异常热闹,他们回城后,东沁村变得异常寂静。也就是说,随着大量村民涌入城市,农村正在变得空心化。

  “平时,东沁村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村里没几户人家亮灯,村里的五六层小洋楼虽不少,但住人的却不多。”村民陈碧霞说。

  当地小学学生数量的锐减,便是农村空心化的最好佐证。东沁小学老师郑新萍说,该校全校仅有60多个学生,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最小的班级只有3个学生,大部分班级的学生数不足10人。

  东沁小学并非孤例。在同属东庄镇的堤头小学,学生仅有屈指可数的26个,老师也仅有7个。由于学生过少,学校只开设一二三年级,却没有四五六年级。

  堤头小学校长林文美说,以堤头村1600个人口计算,至少应该有450个左右的小学生源,但是现在在村里小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不足450人的1/15。在小学生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一部分小学不得不撤并。

  流出农村的小学生源都流向了城市和城镇。“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城里小学的学习条件都更好。在很多农村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城里的学校就是比农村的学校好,他们想给自己小孩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前云小学老师陈碧霞说。

  在东沁村,大部分在外打工或经商的家长都会把子女带到身边,在城市里上学,不过也有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留守在农村,由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东沁村,出走农村的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农村的则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农村空心化也带来了空巢老人问题。

  陈金銮和肖林是两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虽然生养了3个儿子,但3个儿子均不在身边。年前,陈金銮生了一场大病,做了胃切除手术,惊动了一家人。不过,年后,3个儿子还是要回到城里。赚钱养家和子女教育,是他们不得不回归城市的两个重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不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些在外打工或经商的人并未完全融入城市,享受市民福利。生于斯,长于斯,却不能守于斯,他们是一群“失去故乡的人”。

  跳了一次槽之后,陈阳现在在深圳布吉工业区一家公司做财务,他的工资也由月薪2000块涨到3000块。他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赚钱盖楼娶媳妇。

  对此,即将去城市开启打工生涯的陈雄,有点不以为然。他说:“老家的那种相亲给人的感觉太不好了,好像买东西一样。希望今年自己能在外面找个女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22:06 , Processed in 0.1088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