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下中国需要讲什么,我能讲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8 13:5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中国需要讲什么,我能讲什么     作者:钱理群   

:  
    
  今年1月,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用三年时间倾心撰写的《梦话录》正式出版,面对经济的崛起、民族主义的高涨、消费主义的蔓延、各类思潮的纷涌,针对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大问题、大是非,钱理群先生以自觉的民间立场,强烈的底层和现实关怀,提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价值建设、生活建设等四大主张,显现了一个人文思想家的深刻洞识与全局性关怀。
  《梦话录》以钱先生近年来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从大陆到台湾的演讲实录为基础,出版前经过精心编改,内容更为精密完善,文采与思想交融,批判与实践并重。在书中,钱理群先生主要面对青年群体,就鲁迅与"五四"传统、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改造与发展、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等话题侃侃而谈,并戏称为一个"老理想主义者"的"梦话"。
  在《人生如梦》一文中,钱先生还总结了自己一生"做梦"的三个阶段。先生总结道:"我最感欣慰的是,自己的人生三部曲都发展得比较完整、充分:学生时期梦做得最彻底,工作以后现实和梦的矛盾特别尖锐,晚年的梦依然做得彻底,实现起来却更为从容。这应该是我最基本的人生和治学经验。"对于当今青年而言,这本书可谓提供了一个最切实的指引。
  
  1 关于价值观重建
  与青年人只探讨不做"导师"
  
  南方日报:您在《梦话录》中开宗明义指出,当今中国面临四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价值建设、生活建设,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四个"建设"之间的关系的?对于完成这一系列建设任务,您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时间表?
  钱理群:不会有时间表这一说,因为我提出这四个建设,是我个人对当今中国的一种观察结果,一种朦胧的期望,提出来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而不是一套具体的社会实践设计。
  也就是说,要创建一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为中国老百姓所能接受并且欢迎的新的制度,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也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改造与发展问题。
  说到四个建设之间的关系,应当说"制度建设"是最根本、也是难度最大的,普通公众很难介入;核心则是"价值重建",生活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是围绕价值建设展开的。我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是80后、90后当中那些对于社会现状及自己的生活心存疑虑、想要寻找出路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面对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等等思潮的兴起,树立一种合理的价值观、找到理想生活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就"价值观"来说,关键是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二是个人与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和全世界的关系。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要学会"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南方日报:您刚才也提到《梦话录》的目标读者,是年轻人当中比较理想主义的那一部分。您在后记中也谈到,在各地演讲过程中时常碰到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有学子请教您怎么在学校里"搞好人际关系"。您是否担心这些"梦话"有过时的危险?
  钱理群:《梦话录》可以视为我的另一本书《致青年朋友》的姐妹篇,我的演讲不可能、也不应该面对所有的青年,大体上可概括为鲁迅说的"醒着"的或者希望"醒着"的、"要前进"的青年,年轻人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听或者不愿意听,或者听了毫无反应,甚至产生曲解,都是正常的。
  这些年由于年龄、加上退休的关系,我也不可能与当今的80后、90后广泛接触,这些演讲基本上是一些小范围的交流。我并不期待它们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毕竟社会现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的期望就是两点:第一,能让年轻人听到一种和"流行的主流观点"不一样的声音,至少多一种活法;第二,演讲这种形式或许会激发瞬间的感动,久而久之被听众所遗忘,这也是很正常的。假设他们日后偶尔能回想起来一点,这就足够了。
  和青年朋友打交道,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必须真诚,不要掩饰自己。面对青年人,胡适很自信,采取的是"导师"式的态度,可以包办青年的一切疑惑。不过,在今天要是摆出一副导师的姿态,是很容易引起反感的;鲁迅就不一样,他一开口就说"我实在不愿意来讲,因为我不知道该讲什么好"。这绝不是谦虚,而是真心话。他还特别怕学生鼓掌,说你们一鼓掌,把我弄得昏昏然,那就害死我了。他还经常质疑自己的看法。
  我赞成鲁迅的态度,我觉得有很多疑惑,是我和今日的年轻人一起面对的。只是出于年龄、阅历上的一点优势,我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和大家一起探讨。
  
  2 关于北大
  读书是为一辈子安身立命找到信仰
  
  南方日报:在《梦话录》中您也谈到了对北大、包括对高校现状的一些反思,比如您提到北大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以做"成功者"、"人上人"为目标与动力的"伪精英"。在您看来,北大应该着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钱理群:关于北大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胡适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就是要培养引领思想、文化、学术潮流的"精英"。
  鲁迅也说,北大的传统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在我的心目中,理想的北大,不仅要培养一般实用性人才,更要着力培养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潜力的人才,包括思想家和学术带头人,北大不仅有这个传统,也有实现的条件,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历年报考北大的生源和国家建设需要来说,北大人要做精英,这本身并不错。问题是,这是怎样的精英?我理解的真正的民族思想文化的精英,必然是民族与人类良知的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对世界、国家、民族、人民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承担意识和牺牲精神;同时,又是有着强烈的底层关怀的,既要"脚踏大地",又要"仰望星空"。
  但现实的所谓"尖子"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往往是一些"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论知识与能力,他们都属一流,但致命的问题是没有信仰,最大限度地谋求个人利益,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体制的弊病,迎合体制的一切需要,以谋私利,恰恰是这样的人,最容易成为、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现行体制的接班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根本性的隐患。
  南方日报: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可说是一年比一年严峻,甚至"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趋势,您对此怎么看?上大学究竟图什么?
  钱理群:爱因斯坦曾经强调:大学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所、职业的培养所,它的最基本的任务和职能是培养"和谐的人"。这其实也是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把"养成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上大学,不仅要求知识、学技术,还要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为一辈子的安身立命找到信仰,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曾经说过,某种意义上今天的80后、90后是最不幸的一代,中学阶段遇到了应试教育,大学毕业又碰到就业教育。据我的观察与了解,当下中国年轻一代最大、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活没有目标。那么大学阶段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我有两个建议:首先,要自由地读书、自由地思考。大学阶段的自由读书,应该有两方面,一是古今中外基本经典的精读,另一方面是尽可能广博地泛读,尤其是专业之外的书。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必然会发现和你"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大师,作为你一生治学和做人的基本精神支柱。除此之外,还要适当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到农村去志愿服务,这对你了解中国国情民意,大有好处,这也是为学、做人的基本功。
  真正能实现"精英梦"的永远是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人都得做"泥土"。鲁迅也说过,做"天才"固然很好,但"泥土"也是不易做的。我想,假如那些奋斗在基层岗位的北大毕业生,能坚持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问心无愧地做有思想的"泥土",那么他们在同一行业中的表现也一定不会"泯然众人矣",必有过人之处的。
  南方日报:最近几年,高考状元弃北大投奔港大的消息引起议论纷纷,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
  钱理群:我很早就提出过老北大的辉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今日的北大,不大可能再像"五四"时期一样,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深远、浩大的影响。用一个有点悲观的词汇来形容,可说是"大势已去"。
  今天的学生不一定要以上北大为目标,他们有更多选择。那么,在这种前提下,今日的北大应该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放下身段,主动调整心态和策略,积极参与生源、人才及学术领域的正常竞争。
  
  3 关于网络公共知识分子
  韩寒的聪明在于对自我身份的警醒
  
  南方日报:您没有开通微博,或许不少读者会为此感到遗憾,您怎么看待微博时代"底层民意"的崛起和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
  钱理群:这些年我对网络的看法始终不变,网络技术兼具革命性和破坏性:一方面它的确具有打破时空、促进沟通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给人带来一种新的"奴役"的危险。微博的出现当然很好,多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我觉得也不要把"底层民意"过于理想化,网络上最大声、最热门的声音是不是一定等于底层民意?我的意见是不能完全画等号,只能是部分代表。
  我对所谓"网络公共知识分子"也持保留态度。比如韩寒,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人物,在他身上综合了"网络红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双重身份。我记得他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有时候会发觉自己有被粉丝所操纵的危险,会不由自主地说一些大家希望听到的话。也就是说网络是一个陷阱,会无形中制约在这个平台上发声的人,如果过分自我陶醉,对这一点不清醒,就容易出问题。
  包括最近很火的"韩三篇"我也读了,我觉得这些文章说明韩寒想要突破自己,要朝"公共知识分子"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他必须往前走,也非常适时地抓住了中国当下思想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但另一方面,这些文章也暴露出他对文中涉猎的重大课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存在不足。无论你对他的回答满不满意,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对自己的身份比较警醒,也不断在反思和自我解剖。怕的就是不清醒。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待目前网络争鸣的现状、它的作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钱理群:当今的中国需要百家争鸣,需要在一个公平、理性的环境中各抒己见,把问题摊开来谈。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防止"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既不要过分理想化也不要妖魔化。举个例子,过去对民国时期评价很低,基本上就是"黑暗的旧社会";我看到现在网上对民国时期的溢美之词又颇为盛行,一派清流绝响、风骨盖世,但真实的民国既不是一片黑暗也不会是彻头彻脑的光明。包括我们看台湾大选、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都应当防止这种片面化思维。
  我主张鲁迅的原则:对任何一种文化、制度、发展模式,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未加反思,就搬用到中国来,是最危险的;这也包括对自己的文化、制度、发展模式,如果不作反思,一味唱颂歌,那就更危险。当下最大危险,就是"不清醒",不作反思和自省。
  另外一点,我注意到现在网络上的对话,参与者普遍缺乏一种平和的心态,我不赞同那种把自己的见解视为真理、给不同意见加上各种"污名"的做法。即便对于反对的声音,也应保持尊重,而不是动辄指责对方是"汉奸"或者"五毛党"。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太复杂了,谁也不敢保证说自己的意见就是百分百正确。
  
  4  关于文化复兴
  现代化目标"根柢在人"
  
  南方日报:名人故居"保护性拆除"之类的事件不断出现,作为一名人文学者,您怎么看待"文化强国",中华文明往何处去?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钱理群:首先,我认为中国的确处于一个文化复兴的大好时机,所谓文化重建,当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要总结我们自己发展的经验之外,广泛吸收各种思想精神资源,包括向东西方文明学习,回归中国传统(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传统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以来的现代传统),回到民间。所谓"现代化"、"现代文明",还是鲁迅说的那句老话,"根柢在人",这也是他一直倡导的"立人"的文明观--现代化目标的深意:"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必尊精神而张精神",在鲁迅看来,"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才是现代文明之根、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的不是"富国",而是"人国",富国是手段、过程,人国才是目的。
  此外,在鲁迅看来,无论传统知识分子或现代知识分子,都非常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知识分子要处理和"官"、"商"、"大众"的关系,不要沦为这三者的帮闲,要做到"定"、"清"、"静", 这一点在今天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3:34 , Processed in 0.1662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