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为未来社会培育合格公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0 08:1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为未来社会培育合格公民                       
    ——读曹勇军《高三(10)班在六楼》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 韩雪屏
   《高三(10)班在六楼》(后文简称《六楼》)是曹勇军老师主编的一本学生“时事讲坛”演讲稿集辑。时事讲坛是曹老师在高三年级语文课程的“课中课”,被曹老师定位为“写作教学的第二战场”,每周安排两三节。时事讲坛不仅成为学生的最爱,也得到了家长和同行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了广阔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现实,因为它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顺应了青年学生精神成长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体验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不断扩充着的公民视野和情怀。正如曹勇军老师在前言中所说:“时事讲坛”是一个载体,“听说读写思”是肉身,而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怀则是灵魂。灵肉结合,才有了这门课程。
    这本以学生演讲稿为主体的文集,向人们展示着习以为常的语文课程是如何成为启蒙公民意识的处所,日复一日的语文课堂是如何成为养成公民能力的场地。
                                              一
   《六楼》演讲话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大而分之计有内政外交大事、社会热点新闻、道德伦理拷问、教育生态与校园生活、价值观念探寻等五类。演讲者如何提出话题,与能否调动现场听众的兴趣密切相关。《六楼》的讲演者提出话题的方式,观其大端有:(1)叙述性切入点;(2)数字切入点。例如《进口配片额增加,中国电影如何自处》,开篇即援引了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的协议中的数字;(3)逻辑切入点。如《疯狂英语、疯狂家暴与疯狂的功利人生》,开篇从“疯狂”这一心理学术语的普遍性定义出发,演绎到李阳其人其事其家,以及相关的社会现象;(4)类比切入点。如《从城西干道说开去》,开篇列举了城西干道爆破、老人斥巨资为小狗举办丧礼和《小王子》栽培玫瑰花三件毫不相干的事件,通过类比揭示其中人与人、人与宠物、人与物件之间由于长期“驯养”而形成的一种感情;(5)隐喻切入点。譬如《书店的存在与毁灭》,用《哈姆雷特》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开篇,就是以隐喻方式强调了民营书店的生存之道。
    《六楼》让我们清晰地察觉到青年学生正在觉醒的公民意识。这种觉醒首先表现在他们突破了狭窄的应试生活,开始萌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意识;其次表现在他们生成了理性分析社会现象,并进行价值判断的意识。因此,这些演讲稿就具备了“时评”这种文体的两大基本特性:新闻性和评论性;具有了时评的信息功能和指导功能:既让人们从未知到已知,又指导人们对问题或现象分辨是非,判断正误。
    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写作时评的过程中增强了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我们要知情权干什么》的作者,明白宣言“知情权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思考是行动的先导,于是《打破“血汗工厂”利益链,还要从我们自己做起》的作者,就大声疾呼“要改变,必须打破沉默,力求改革,去要求完善的保障机制。让开口说话从我辈开始”!
                                            二
    成功的教育不仅启迪学生的公民意识,而且更注重培育他们具有合格公民的能力。公民能力的核心则是独立思考能力。为此,德国的高中德语课程目标规定有发展学生的美学判断力、历史判断力和政治判断力。美国的英语课程进一步指出:思维“从本质上说就是这种种技能(指听、说、读、写——笔者注)作为共同要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也明确提出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六楼》的每一篇演讲稿都是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产品的再现。我们可以从这些思维产品中追溯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正如《思维发展心理学》指出,“思维的生产性的存在,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他的思维,测定他的思维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从《六楼》的演讲稿中看出不少有益于培育青年公民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诸如:
    {1}由此及彼法  例如《“徐悲鸿习作”造假之我见》,从某拍卖公司以七千多万元拍卖徐悲鸿的油画,牵连出文物市场诸多乱象,继而牵连出证件、身份和学位造假等等怪事,而后集中起来探查被扭曲了的社会心态。
    {2}由表及里法  这是一种从现象直逼本质的思维方法。例如《掘掉我们急功近利的心态》的作者,从在长江大桥下堵车屡见不鲜的现象,直接抨击政府急于彰显政绩而劳民伤财的心态,以及社会成员急功近利的生存状态。
    {3}因果分析法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由后果追索原因的思考。但有趣的是《六楼》中有好几组稿件是不同演讲者对同一话题的因果分析,例如关于校车频发事故,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拆除、关于大陆与港人的矛盾等,都反映出思想观点的共振互补和渐次深入。
    {4}聚焦终点法  这是把事件或现象的终点分离出来,进行重点判断的思考方法。例如《从“不相信”到犬儒社会》,演讲者从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说到当前流行着的“不信任”这种社会心态,并由此提出了令人忧虑的后果——“恶性的怀疑主义”和由此生成可悲的“犬儒社会”。
    在演讲现场,听众往往只对话题内容感兴趣,而忽略展开话题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操作。因此,自觉的思维训练应该尽力将思维方法从日常的思维活动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甚至是人为的、可训练的技能。因为“学科不只是用事实和概念堆积起来的教科书上的词汇表、附录、全国标准的概略和每周考试的内容。学科的内涵存在于该领域专家人士发展出的特定的思考方式。借着这种思考方式,他们可以从特定的而非直觉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这就是成功的教育。”当然,诚如曹老师所言“当一个人处于说理情境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会近乎本能地运用说理与分析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揭示和阐释这些思维方法和说理技能,并且使它们成为教师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成为师生在讲坛上评说讨论的称名,成为学生不断提升自己说理能力的扶梯,又有什么不好呢?这样,我们是否就可以变本能的“暗中摸索”为自觉的“明里探讨”;把少数学生的“无师自通”,变成全体学生公平的从师受教呢?因此,笔者以为《六楼》在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辨说理的训练上,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三
    曹勇军老师和他高三(10)班的59位学生,共同创生了“时事论坛”这门校本课程。时事讲坛,作为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校本课程,它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发。而学生们充满激情、富有个性的演讲让曹老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有了梦想,有了追求,同时也延长了教师自己的梦想。因为这门“课中课”“把我的职业良知从疲倦麻木中唤醒,不再迷失!”“在今天应试重压下想教一点‘美丽的语文’很难,但你不是无能为力。”这就是教师对学生、对事业远大而深沉的教育爱!学生也正在这门“课中课”中成长。“我们要时刻铭记肩负的责任,关注时事,关注民生。”“我们要独立思考”“感激曹老师这位伟大的船长,一年来领着我们劈波斩浪,跨越思想和精神的风涛和大洋!”这就是青年学子对教师诚挚的信赖和由衷的感激!
    曹勇军老师和他高三(10)班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在今天,并不是所有学校的高三师生都能这样享受教育!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主编《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张开冰译《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③德波诺著、何道宽等译《思维的训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④朱志贤、林崇德著《思惟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14:01 , Processed in 0.0753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