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首来时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0 08:2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首来时路
——关于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一次通信



浙江宁波市教育局  褚树荣   浙江丽水一中 雷雅莉



褚老师:

您好!那天您和我们座谈,细聊《李凭箜篌引》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可时间已悄然逝去半月有余。前夜,忽然想着,何不给您写封信,聊聊作为语文教师的感想?

我于200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丽水中学已有十一个年头。喜欢上课,喜欢做语文教师,这种感觉没有变过,但是立志做个名师的念头已经淡漠了。名利和人是有缘分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以前这是一种平衡自己心态的格言,现在觉得这些道理真实贴切。好好做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领略先贤圣哲留下的著作,用自己的心灵走进文心,将中国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那份魅力,将千百年来不易的心灵结晶解读传递给学生们,这就是做一个语文教师最充实、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一年来,我始终庆幸自己的心没有粗糙模糊,而是更加深刻真挚——随着生命历程的积淀,我和古诗文的相遇一次比一次倾心。我也渐渐不再去比较自己的追求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着怎样的差距,我始终不忘的是好好读文章,真正读懂文章,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为此,我不敢说自己优秀,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对课本负责任的教师;而且,这是应该的。

十一年前,我上课很注重形式——语言、板书等呈现出来的外观;我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现在我更在意的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本心,一种容易被表象所遮掩、被流行的说法所遮蔽的内涵,一种因为是教材而容易被忽略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真。我更想唤起的是人所共有共通的情感,让学生抓住“我”,让学生握住文章中的那个“我”。当然,结果不可能尽如人意,但我在课堂上可以看到一些亮晶晶的眼神。我也知道有些亮晶晶的眼神会黯淡下去,不过,师生的心和文心一起交汇过,就是一种圆满。做一个语文教师,时时有这样的相遇,我觉得已经是职业给我的奢侈了。如果没有学生,我和作品的相遇是寂静的;有了学生和课堂,所有的相遇会因为有了发生的载体而变得丰富多彩。

毫无疑问,这种幸福感在中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但,也带有深深的矛盾和疼痛。我曾经不止一次想离开学校,去读书或者改行。也许更多的不是出于职业无奈,而是性情和兴趣使然。我喜欢音乐,略懂几样乐器,写过歌词,得过些奖。我喜欢书法,略通笔墨;喜欢大自然,曾经一个人走过西藏;喜欢读书、写作,也发表过一些文章;想要考研、苦读过英语;喜欢烧菜养花……兴趣很多,但没有成为哪个行业的名家过,没有收获炫目的成功过。如今,时过境迁,我发现,我内心所有想要变化的涌动不过是因为自己想要过一种随意散漫的生活。慢慢地活,慢慢地欣赏人世间所有的美。所以,在哪个位置、从事什么职业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语文教师,和文学交心始终是我心中不变的极致享受。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只要保持阅读和内心成长,就没有什么课文是上不好的。十一年前,我上《再别康桥》,我让学生想象年轻的徐志摩和康桥相遇、相恋、分别。康桥不仅是一个地点,康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我和学生一起唱歌,因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愿成为一条水草”,这个句子让我想起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轻轻敲打在我身上”。这节课让许多学生爱上徐志摩的诗,爱上诗歌。

十一年前,我给学生讲《兰亭集序》,课堂先是生气蓬勃,后来是一片死水。从乐到悲、从悲到痛的体验学生无法理解。十一年后,再细读文章,我才明白,这种痛是因为看清生命的虚无,但无法以虚无来面对生命之美之可贵。这种疼痛感几乎在每一个作家的心里都有过,在很多文章里都潜伏着。我让学生想象曾经有过的快乐时光,如果当时知道这种快乐时光转瞬消失,你还会快乐吗?学生说,肯定难过,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其实学生已经懂得了。当然,真切透彻的明白还需要时间。我相信,语文课就是教师在酿酒,文章是米,理解是水,课堂是容器,而教师就是酿酒师。一坛好酒需要好米、好水,需要一个精湛的酿酒师,但更需要时间来成就。

去年,我的一个学生,在大三时候写剧本拍成24分钟的电影,在微博里广泛转发,并在南方的一次大学生电影节里获奖。她在片尾打上字幕:感谢高中语文老师雷雅莉。她在访谈文章中说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能感动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她曾经在我的随笔里写过:你可以尝试写剧本。”这么简单的两句话让一个学生立志当导演,我仿佛闻到了美酒的醇香。这样的醇香是对一个酿酒师最热烈的回报。

十年树木,十年成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需要十年酿酒,而上课不过是酿酒师生涯中最前台、最基本的动作。这种动作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这背后漫长的品味思索是另外一个课堂,是一个教师面对灵魂的课堂。

课堂有限,而语文大矣,我常常遗憾于此。但有限的课堂可以引发无限的阅读,点燃一份热爱,总是好的。能和您在课堂内外交流,这是我们的缘分,也是我们的福分。听您说课,如沐春风。往往三言两语便直指要害,让我们茅塞顿开,您为人为文的君子之风让我们有深刻的印象。感谢您!还请您多多指点!



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雷雅莉

×年×月×日



小雷老师:

接到你的来信已经好久,琐屑事件充满了我们的人生,回信也就一直拖着。这个周末难得清闲,再次阅读你的来信,还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在这个虚情假意泛滥的时代,幸亏还有你这样率真的文字在。语文教学积弊已深,任何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感同身受。我的回信算是共鸣吧。

语文教学是如何败坏的?那些朴素而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做法是从什么时候起被我们抛弃的?最有绅士风度和文人气质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变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那个精神成长和情感激荡的课堂是如何变成扼杀灵性和青春的“屠场”的?那些最富有诗人天分的孩子是如何变成一台台解题机器,从语文课堂上集体逃亡的?

我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渐入人心,传统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余绪荡漾,社会生态明朗向上。即使大学毕业了,我们仍然作为一个阅读者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时候,我们是自由自在的人,我有时间读书,有时间思考,我可以选择教法,我可以策划活动。不知从何时起,单位和主管部门开始了花样繁多的考核、甄别、比赛、选拔、评比;领导的政绩、专家的包装、临时抱佛脚的功课,越来越讲究了;课堂教学成为解题指导了,层出不穷的考试成为学生的噩梦了,分数线成为教师和学校的生命线了。于是,教师的责任感、领导的政绩观、学生的功利心和国家的选拔机制,各色人等、各方诉求整合成强大的力量,推动语文教学整体“滑坡”!

我们为什么感到乏力和无奈?为什么我们不能向孔子当年一样带领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或者茶香氤氲的书房里,与那些生活在远方的人们晤谈为什么成为奢侈?我们的案头为什么有永远做不完的试题和统计不完的分数?谁教我们对一篇用生命灵性书写的文章一定要作机械的宰割和拆解?为什么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高校取生一定要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样卷命制试题?谁能证明目前这样的试题就是测试语文水平的最好方法?语文教学弊端的表征在语文,而病根远非教学本身所能解决。我们当中的“孙悟空”想驾着“筋斗云”跳出“五指山”,但折腾来折腾去,还在如来佛的手掌心。这就是体制带来的尴尬,就是个人在集体漩涡中挣扎的乏力和无奈。

我们为何充满矛盾和疼痛?不用统计数据我们也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课堂上机械的操练、僵化的套话放逐了作者的生命气息、灵魂脉动和情感流淌;不用推理考证我们也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积累是小学和初中奠定的,高中三年多数时间是在应付考试。这种以应试为旨归的教学不但无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把小学、初中养成的一点语文敏感和美感都消磨殆尽。结果是,起码有三分之一的高中语文课堂不遗余力地让学生讨厌语文、远离语文!眼看整体“滑坡”,像你一样,很多教师一定充满着矛盾和疼痛,一种忆往昔助纣为虐、思今朝无力回天的矛盾,一种明白自己在育人的神圣旗帜下干着误人行当的疼痛。

语文名师是怎样“炼”出来的?语文教学如此不景气,但语文名师漫天飞舞。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耳熟能详的全国语文名师也就十几个。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三四十年的从教经历,有着深厚的汉语基础和国学功底,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教育理想和课堂模式,有着同行业内认可的权威性和知名度,而且这样的权威性和知名度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现在,连我这样的人,也常常被人家称为“名师”了。开始,我曾忸怩,时间一长,也处之泰然了!因为,在我们周围,名师大批量地被制造出来,我身处其中,已经不觉愧疚了!教育行政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成,动机殷殷可鉴,效果也切实可观。但是,从教师到教育家,经验的累积和理论的升华过程被省略了,专业的基础和学科的功底虚空了,个性形成被统一规划取代了,个别成长变成规模批发了,教师个人的进取心加上职能部门的政绩观加上学术机构的功利心,教师专业培养演变成一场场打造“教育名家”的盛宴。我也是一名“既得利益”的“赴宴”者,因为我头上的所有名号都是这样评出来的。我知道自己真正的分量,因此面对各种名号,时刻保持敬畏。既然当下在各种场合粉墨登场的“名家”是如此这般制造出来的,那就让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吧,千万不要以为名师是多么高不可攀。

如何上好课?这可能是努力一辈子都难有完满的答案的。正如你所言“课堂有限,而语文大矣”!也许没有一门课程像语文那样符合“教师就是课程”这一论断吧。语文教师绝不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公开的语文课堂形式翻新,花样百出;不公开的语文课堂照本宣科,味同嚼蜡。古人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质”就是语文教师的“内在”。你喜欢音乐、书法、养花,喜欢旅游,说明你对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怀有起码的敏感;你喜欢读书、写文章,说明你有阅读的积累和喜欢表达的心理倾向;你喜欢学生,关注那些亮晶晶的眼神,说明有着怜悯和关怀。所有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内在”素质,同教学技术相比,这样的“内在”更加重要。这些内在的东西如大曲慢慢渗入课堂“酒缸”,久而久之,我们的“酒缸”才有了氤氲芳香,才有了琥珀之光。

谢谢你把自己的思考与我分享,你的来信使我又一次反观自照,我们不就是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吗?虽然我们不是因着上帝的责罚,但有着同样的悲壮。

顺祝

教安!

褚树荣

×年×月×日



编者的话:

十一年后,雷雅莉老师回首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走过的路程:有圆满、有幸福,有矛盾、有痛苦,挣扎过、彷徨过,也曾不止一次想离开过,却最终因着课堂上那些“亮晶晶的眼神”和与文学的交心而坚守下来……

多年后,褚树荣老师回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文教学走过的路程:有改革、有冲击,风气的败坏、体制的尴尬、教师个体的乏力和无奈,引起我们几多感慨、几多思考……

借着这样一次通信,普通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与语文教学的命运演变以及两者之间的张力得以呈现。或许,这两位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正是语文教学风雨路程和多舛命运的某种缩影和折射。它使我们看到,无论有多少教学改革和课程实验,无论有多少思想兴衰和主义消长,语文教学最终的希望依然在于广大普通教师内心的坚守和成长,在于四面墙壁围起来的课堂之外的“另一个课堂”。在这“另一个课堂”里,我们期待着静悄悄的革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3:31 , Processed in 0.1128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