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化教学蠡议作者:王 龚 刘万海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课堂教学弊病的批判日益深入,一种要求构建生命化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生命化教学强调主体性、交往性以及动态生成性等,更好地体现了教学作为复杂系统的特性以及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旨趣。生命化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在于,生命化教学以生活世界为教学基点、以生命体验为教学手段、以生命整体发展为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对话、培育兴趣化学习,以及重视思维训练等都是有效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传统课堂教学 生命化教学 生命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到,与此同时,人们对生命化课堂教学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叶澜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明确提出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她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生命化教学从内涵、特征方面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突破呢?置身当代教育变革时代,又该如何走向这种教学呢?
一、生命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这种生命化的教学模式超越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基于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体验和实际生活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与人格的完善。生命化教学的特征主要可归结为,学生主体性、师生交往性和教学生成性。
(一)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及自我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生命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发展,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存在,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储存者,而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从而挖掘学生内在的生命潜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彰显其个性,发展其独立的认知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有学者所言:“教育对人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的人来。”课堂本身是一种生命的活动,这种活动在于学生生命本身,而生命的完善在于学生主体自觉的体验情感、提升人格、彰显个性、焕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关怀与人文关怀。
(二)师生交往性
生命化教学所包含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民主,以此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独白式的讲座,而是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给学生感悟世界、感悟生命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交往氛围。
同时,教师激励和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分享、情感交流,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教师和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自由地体验彼此的情感、思想。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所在。因此,课堂交往的结果是双赢的,参与交往的生命体均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现实素质的生成。
(三)教学生成性
生命化教学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生命的、动态的。课堂教学并非是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下进行,而是根据学生个体的情感回应和师生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生命化教学强调的动态生成性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能够调整好预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从而把握恰当的教学时机,深化并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学的生成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应对不确定的教学过程以及解决教学过程中即时问题的能力。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性思维模式和组织协调能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由此可见,把握好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会对知识的内化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二、生命化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
生命化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主体化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板化,将课堂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生命化教学以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以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为手段,以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整体发展为目标。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氧气,使教师和学生焕发生机活力,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生活世界为教学基点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只着眼于教授知识的单一目标,致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产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
生命化教学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点,加强师生之间对彼此生活世界的关注与理解,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学习与交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进而完善生活、感悟生命。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基于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升华、生命价值得到提升,使每名学生都成长为独特的个体。
(二)以生命体验为教学手段
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因此,体验性是生命化教学的核心与精髓。体验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活动,也是一种生命活动的状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在呆板僵化的教学方式中,不能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知识的内涵与意蕴,更不能将知识真正地带人生命领域。而体验性的教学手段不仅赋予学生个体生命体验,更重要的是使知识富有生命化的活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主体地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人生命,并根据自身的体验构建和生成新的知识,以此去感悟生命的独特价值。因此,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任务、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三)以生命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提到教育的培养目标时,许多人都会想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然而,在真正实施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学校的评价制度仍然是智能为先,成绩为先。
生命化教学提出以学生的生命整体发展为教育目标,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发展,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教师将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学生体验、内化知识。同时关注学生对自身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日常行为习惯、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另一方面,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代表学生个体学习的完结,生命贯穿人的一生,因而学习也应该是贯穿一生的。同样,生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个体的学习也应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生命化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知识结构和实际经验的学习方式,从而使自己受益终生。
三、构建生命化教学的关键策略
生命化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天窗,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与教师、同伴轻松、自由地交流情感、分享知识,打破了教师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向。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生命化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
当下,课堂教学缺乏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缺失。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对话形成的,可以说,教育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对话。雅斯贝尔斯( K.Jaspers)也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开,这种你我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由此可见,交流对话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敞开心扉,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关怀。师生之间达到心灵的交汇,从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任务,实现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口头表扬。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抓住合适的时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对其回答给予肯定与引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师生间只有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下,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对话。我国自古就有尊师、从师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权威的思想已经在师生之间根深蒂固。学生不敢怀疑更不敢违背自己的教师,即使心中有疑惑也不敢说出口。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应该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和谐、民主的交流平台。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化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了解知识、获得知识、内化知识。
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教师的启发应该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启发后,学生继续思考,领会知识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探究式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小组教学模式。小组教学可以使每名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形式主体转化为实质主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供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与强烈的学习兴趣。正如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
(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生命化教学以生命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教学旨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内在的素质、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可见,思维的训练对学生未来的生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改变预设的教学规划,允许学生提出创设性的问题:取缔开放性试题的“标准答案”,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不能以僵化刻板的传统框架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答案给予肯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课程中,更要注重对思维方式的讲授。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模式,发展学生的智力。
(来源:《教育导刊》20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