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齐勇:百年儒学感言
(作者按:本文的初稿于2009年9月28日上午在台湾台北鹅湖人文书院举行的题为“百年儒学与东亚思潮”的综合座谈会上发表;本文的修改稿于2009年11月12日上午在广东肇庆抱绿山庄出席由香港东方人文学院及香港法住文化书院主办、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百年儒学’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乃为主题演讲的讲辞。)
百年儒学是本次会议的主题,百年儒学中,以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学对儒学贡献很大,他们重新确立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方向。
1905年,科举考试废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东西方列强的瓜分豆剖,中国战乱连连,社会解体,一盘散沙。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百年以来,中国思想的主轴是民族主义思潮,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是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最大呼声和主要趋势。一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儒家、新儒家受到很多误解、误会,人们往往要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来承担中国落后挨打的责任。中国走向了一条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更新之路,儒学渐趋没落,儒学处在不断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有赖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则有赖于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力,目前还不敢说已经崛起,但毕竟走在崛起的道路上,人民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与当时比较起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依赖土地红利、人口红利,至少还可以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十几年。中国的问题,西方人搞不懂,西方某些悲观的预言不断被打破。这也从一方面印证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魅力,其生命力很强,我们常说,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之势,完全不可阻挡。船山云,理在势中,道在器中,理势相乘,那当然是理想的状况。船山又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不受东西洋人的侵侮,这是多少代人的期待啊!
以前要为中国的落后挨打承担责任的儒家文化,随着国力的增强,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理解有了多维向度,现在反过来成为了全社会的迫切需要。这是中国历史辩证法的弔诡。就大学之国学教育而言,继武汉大学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也开办了国学班;公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热衷于学习西方式的管理转过来学习古代哲学智慧与管理方略,一些MBA、EMBA、总裁班等更多地转向学习中国经典来丰富人生(尽管不乏附庸风雅者,尽管不少办老板班的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民间,不少有识之士努力开拓更多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诵读一点蒙学读物与经典,打一点童子功。这都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媒体炒作的所谓“国学热”,只是表面现象,国学只是假热,并没有真正热起来。由于社会巨变所发生的诸多新问题,特别是强势的西化趋向的影响,百多年来文化观念与国民教育的某些失当,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其实还是相当地陌生、隔膜。于丹的“《论语》讲座”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对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毕竟是俗讲、戏说。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开办是件好事,但目前不过只是教一点现代汉语而已,然现在的中文、汉语,完全没有体现出古代汉语之美。大陆的小学、中学缺乏起码的人文价值的教育与熏陶,大学中文系也没有了经学,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常识还不甚了了。近年来,我们提倡将“四书”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积极推动“四书”进中学课堂。但是,由于科技至上、西化派知识分子的傲慢,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转化,还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儒学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官者官风不正,官德不在,吏治不清,贪污腐化;在民间,唯利是图,没有信仰,人欲横流,还有暴民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的确需要中华人文,特别是儒家核心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大本大源的重建。这当然迫切需要客观制度化的保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对一代代国民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个人以为最大的问题是:知性教育太过,德性教育不足;科技教育偏胜,人文教育不及。
中国的教育界太过功利化,目光短浅,问题很多。目前我国中学生数理化教育的水准,特别是数学教育的水平,已高出欧美四、五个档次,还在不断拔高、加码、升级。在高考指挥棒下,当下的”课改”适得其反,只能是更加层层加码,又增加了数理化,特别是数学的难度,揠苗助长,使不少中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或数理化)的兴趣。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理工科基础教育与人文学科基础教育严重失衡,理科太偏重了。如果拿智育与德育相比,智育太过,德育不及。两者根本未达到所谓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平衡状态。人性、心性、性情教育,文化理念与信仰的教育是根本的、管总的、长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价值是长久的,根本的。这里有本末的关系,不可颠倒。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生动活泼的、适合不同学龄孩子的人性的教育,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做人做事底线与终极信仰的教育,而这对于国家民族的长久利益,对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的公民底线伦理与伦理共识的建构,意义十分重大。做什么人,培养什么人,是根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手段。现在的社会风气,声色犬马与坑蒙拐骗横行无忌,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面临很多难题。社会上成年人、老师、家长的生活方式、行多方式、情感方式、价值观念,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最大最直接的。社会暴力、家庭暴力、大中小学出现的校园暴力与其他现象,例如有的孩子受到性侵害的现象,令人忧心忡忡。故我们不仅希望学校师长,更呼吁整个社会都来整齐风俗,移风易俗;教师、白领、公务员宜正心诚意,洁身自好,坚持做人的底线,并用心去做好人性、心性、性情的教育。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价值来美政美俗、养心养性是历史上儒家教育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将其用于今天公民社会之公民道德的建设。
我们要进一步在民间推动和重整儒学与当代新儒学,积极推动传统的人文教育,尽心尽力把儒学基本价值的温习与陶冶,终极信念与理想境界的追求,逐步推进到体制内小、中、大学的教育中,以影响更多的后人。我们要动心忍性,以扎实的工夫,来担当起这一重大责任,承继熊、梁、马、钱、唐、牟、徐等先生的志业而奋力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