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QQ交流群-湖北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 11:0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QQ交流群-湖北群

291179970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1:08:28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2:08:45 | 只看该作者
海外学中文者近一亿 汉语教学风行全球


  2005年11月08日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全球掀起一股“中文热”。而在这股热潮下,一个规模巨大的汉语教学培训大市场正在形成。

  泰国中文学校纷纷来华:全球“中文热”缩影

  10月份正值泰国学校假期,泰国汉语教学中心校长符和南带着10多个泰国学生来到北京实地体验“地道”的中文教学。

  “这个时间段很好,中国学校都在上课。泰国小同学们来到中国后很兴奋,学习积极性很高。”符和南说。作为此次只有半个月短期“留学”的“孩子王”,他时间很紧:除了带队外,还要不停走访多所学校,以汲取更多教学经验和寻求合作机会。

  泰国汉语教学中心成立于2001年。短短三年时间里,在泰国各地已经开设了十余所分校。该中心在4家政府和私立学校内接管了标准化中文管理,并为泰国50所学校进行中文教师培训。该中心被称为泰国十大潜力汉语培训机构。符和南此行前,他的学校已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十余家中国高校签订了派遣教师协议。

  “我们希望能与中国更多学校合作,进一步提升汉语教学水平。”尽管已有不少来头不小的合作伙伴,但符和南好像对中国名校仍“如饥似渴”。

  就在符来京前两月,另一所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学校——“中国天津实验中学泰国分校”在曼谷揭牌。天津实验中学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天津市学校在海外首次设立分校,也是中国中学的首个泰国分校。“我们负责提供优秀汉语教师和中文教材。”这位人士说,“分校正式成立前,泰方合作学校已有30多人前来我校参加培训。”

  近年来,泰国越来越多学校前来中国,寻求进行汉语教学合作。而作为中国长期友好邻邦的泰国,其对汉语教学的热情,已成为全球“中文热”的一个缩影。

  在法国,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培训市场的年增长率是2%至4%,汉语则高达38%;在日本,汉语已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在澳大利亚,汉语已经超过意大利语,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外语;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中文在美已成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中国经济“火车头”助推“中文热”

  符和南告诉记者,中泰两国文化相近,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这是“中文热”在泰国经久不衰的历史原因。“近些年来中泰两国经贸交往日益加深,则是泰国对汉语教学需求旺盛的直接因素。”

  “中泰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作为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日益显现,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符和南说,“中国-东盟自贸区进程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使‘中文热’升温。”

  “中文热”风行全球的背后,无疑是中国以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

  以日本为例。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与此相对应,在日本有近200万人学中文,500余所大学几乎全部开设了中文课。汉语在日本已成为英语之后的第二外语。

  另一个例证是,由中国政府颁发的HSK汉语水平考试等级证书,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用作衡量员工汉语水平的标准,有的还与工资水平挂钩。这使得一些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外国公司的员工,对这个有“汉语托福”之称的考试趋之若鹜。

  “一种语言变成世界的大量增长的需求,本身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的地位,及其综合国力和形象,更重要的是代表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对媒体如是说。

  “中文热”催生汉语培训大市场

  在全球“中文热”中,一个汉语培训的大市场正在形成。这个市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无一个准确的测算。

  但根据一个较为公认的估算结果,中国国内针对外国人的汉语培训市场,仅非学历教育收入大概每年为20亿人民币。以此可以大致看出全球汉语培训市场所在的数量级:目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近1亿人,每年到中国来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8万多人。

  汉语培训大市场不仅其现实规模可观,未来增长潜力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可以从“汉语教师荒”中得到证明。

  来自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字是: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国家汉办主任严美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这些数字都是我国教育访问团出访时对方国家提出的。据介绍,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尼、中亚五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非洲、阿拉伯地区、南美也有要求;而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都希望得到中国帮助。

  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汉语教学需求,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上都积极行动起来。

  一方面,“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应运而生。根据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达成的协议,中国政府将每年向相关国家派出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支持他们的汉语教学。同时,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计划也从去年开始启动,用于在全球推广汉语,进行汉语教学和培训。

  另一方面,私人资本也开始积极介入。像泰国汉语教学中心这样的汉语培训机构、学习也越来越多,在推广汉语这一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小波)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2:45:42 | 只看该作者
高考语文分值增加后的思考
——从国外的中文教育反观我们的母语教育

邱宇强

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其中提高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等引发关注,方案显示从2016年起高考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这“一升一降”着实让我身边教语文的小伙伴,甚至全国教语文的小伙伴们兴奋了一把,觉得语文老师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可以对得起”母语教师“这个名号了,可以在外语老师面前扬眉吐气了!

但兴奋之余,我开始想:语文分值增加了,语文的地位就上升了吗?语文被边缘化的境况就能改变吗?学生就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语文学习上吗?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吗?回答当然是不可能。

长久以来,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其罪责不能完全扣在英语头上,不是因为英语分值是150分,学生才“没时间”学语文。语文学科被边缘化,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语文学科有“缓见效”的特点,学生成绩要想有明显提高,需要长时间“浸染”;二是目前的语文教学还处在“低效能”的状态,学生感觉多上一堂语文课也没多什么,少上一堂语文课也没少什么;三是目前的语文评价还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拉不开学生的档次。所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和家长才不愿意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语文学习上。因此,语文老师想通过增加语文分值就提高自己的地位,改变语文被边缘化的境况,那是不可能的。

当我得知北京高考语文要增加30分的时候,我第一个意识是,多出这30分相应的要增加哪部分考查内容呢?是增加一个大阅读题,还是多出一个小作文,或是增加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如果仅仅是增加这样的考查内容,又能改变什么呢?能改变教师的语文教学吗?能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吗?——正如教育专家所言,调整学科分值只是改革的一小步,后面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

怎么做呢?我们不仅要调整学科分值,更要调整课程体系,调整评价体系,怎么调呢?其实还是有很多已经实践了的成型了的语文教育模式可以借鉴的,比如国外的中文教育模式。这学期初我调到东北师大附属中学国际部,接触到国际IB课程中的中文A文学课程,觉得它的课程设置和考评体系就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国际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它集合了各个国家教育体制的优点,并按照世界各个著名大学的入学要求和学生在进入该大学前应具备的学术水平等具体细节而设计的大学预科项目。IB中文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它又分为中文A(包括中文A:文学、中文A:语言和文学、中文A:文学与表演艺术),中文B,中文Ab initio,以供不同中文背景的学生学习。我所教的中文A文学课程针对的是“母语为中文且仅全英文授课时间不足三年者”。

IB中文A文学课程设置强调读整本书。课程大纲要求选择普通课程(SL)的学生在两年内,要在指定的近300本翻译作品和指定的近150位作家的作品中,选择10部来学习;要求选择高级课程(HL)的学生选择13部来学习。所选的作品有具体要求,以高级课程为例,作品包括4部分。

第1部分:翻译作品,学习3部作品,均出自指定翻译文学作品目录。

第2部分:精读部分,学习3部选自指定作家名单中的作品,体裁不同(必须包括一部诗集或词集)。

第3部分:按文学体裁编组的作品,学习4部体裁相同的作品,均选自指定作家名单。

第4部分:自选作品,学习3部作品,均自由选择。




IB中文A文学考评体系共包括5部分:文学论文、口头评论(互动讨论)、个人口头表达、试卷1、试卷2。各部分也有具体要求,以高级课程为例:

文学论文:就第1部分的一部作品,撰写反思陈述(360—480字)和文学论文(1440—1800字)。论文完成后,上传给国际IB考评组织。

口头评论(互动讨论):就第2部分学过的一首诗词做正式的口头评论(10分钟),接着就本部分的另一部作品互动讨论(10分钟)。录音,形成音频材料,上传给考评组织。

个人口头表达:就第4部分的作品进行个人口头表达,时间10—15分钟。教师对此进行校内评估,给出等第。

试卷1:就所给的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写一篇评论,时间2小时。

试卷2:根据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撰写一篇论文回答问题中的一道题,考试时间2小时。

5部分中的前3部分考评按照课程学习进度,在平时进行;试卷1和试卷2则是集中考试形式,在学生高三那年的5月份进行,试卷最后也由国际IB考评组织评阅。

试卷1和试卷2的考题与我们国内的考题完全不同,我以2010年的普通课程试卷为例,大家可以做下比较。



试卷1:(1小时30分钟)(注:普通课程试卷1附有引导题,学生可以根据引导题评论)

从下列选文中选取一篇加以评论:

<!--[if !supportLists]-->1. <!--[endif]-->                      水 家 乡

鸬 鹚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我每年都从遥远的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去。白洋淀是我们候鸟的中转站。

  可那年我被渔民陈瞎子的渔网逮住了。我就留在了白洋淀。陈瞎子当初是不瞎的,只是后来被我啄瞎了。那天,我飞过浩渺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荷花淀。我看见了满淀的荷花艳丽无比,我看见了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戏荷,我还看见了一群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捕鱼高手。我想就是现在饿死,我也不愿破坏眼前的宁静啊。我呆了,我醉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刷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就被一张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提起后,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里得意地笑着,笑得眼睛都没了缝隙。我一下子就被激怒了。我缩成鸭一样的身体恢复了鹰的模样,铁青的羽毛闪着冷光,我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到那人撒网抓住我的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就啄住了他的左眼。我狠命地在缝隙中嵌入我钩状的嘴,一股鲜红顺着我的嘴汩汩而出……从此,陈大船就成了陈瞎子。

  我还是成了陈瞎子的俘虏。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对我的报复。然而,陈瞎子眼伤痊愈以后,却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它羽毛洁白,双目含春,翅膀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了船上。我感受到了它强烈的召唤和无声的撞击。我在船头呐喊着,跳跃着,挣脱了捆我的绳索,一头扎进了汪洋恣肆的大淀。不一会儿,我叼上来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把红鲤送到了白鸬的面前,我轻啄着它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耐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我就这样留了下来。陈瞎子成了我的主人。我开始接受他对我的驯化。不久,我和白鸬开始在白洋淀生儿育女了。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

                                    鱼 鹰

  几年以后,陈瞎子成了白洋淀有名的鹰王。我们一家十口都成了他的鱼鹰。    做鱼鹰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们经常是清早就随陈瞎子进淀,傍晚才上岸。清早和傍晚鱼多,捕上来很快能让鱼贩子在早市和晚市上卖掉。陈瞎子真是一个精明的渔人。他总是卖给人们新鲜的鱼。陈瞎子的精明还体现在对我们的使用上。他在我们的脖颈上套一个草环,然后“嘎嗨嗨,嘎嗨嗨”地唱着,用竹竿拍打着淀水赶我们下船。我们抓到大鱼,只能吞一半,留一半,叼上船,他就让我们全部吐出来,只让我们吃他准备好的小鱼、黄鳝和猪肠。

  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和我的白鸬率领儿女们不停地游动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淀里。草青青淀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令声……我们在捕鱼生涯里练就了高超的本领。我们每只鸬鹚单独作战,每天能从淀里逮住二三斤重的鱼。碰到大鱼,我们就协同作战。记得那一次围攻荷花淀里的鱼王花头,我、白鸬和儿女们有的啄眼,有的叼尾,有的衔鳍,一起把花头弄上了船。陈瞎子逢人便讲,我这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听到这话,看着陈瞎子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我的黑翅膀覆住白鸬的白翅膀,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它的脖颈。做鱼鹰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卖了那条大鱼以后,陈瞎子的好运来了。他换了大船,娶了媳妇儿,转年就有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

                                    老 等

  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结束了。就像他的老婆在生完第四个孩子后突然病死一样。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便没有了用场。我、白鸬和孩子们也难逃厄运。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的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夹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了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陈瞎子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一边梳理着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吧,天快冷了,你飞到南方去吧。淀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观赏了。没有了自然鱼,他们养了鱼,要你抓鱼表演给游人看呢!

  陈瞎子把我往蓝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艰难而又奋力地开始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能飞出白洋淀。尽管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可我一点也找不到从前的野性。我已经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这个小岛上筑巢而居。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我愿意做白洋淀最后的一只鱼鹰,最后的一个守候者。一直等到水的到来,一直等到鱼的到来。

  后来,我就成了白洋淀一只长脖子老等。

                                                 蔡楠      2007年

—作家是如何对“我”进行心理刻画的?

—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小说结尾的象征意味体现在哪里?

—选文在景物描写上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if !supportLists]-->2. <!--[endif]-->               我站在远处看见了故乡的桥



我站在远处看见了故乡的桥。

我看见桥上的风吹来吹去

但桥上的风,不是风景。

桥上的行人大都与附近的村庄

有关,他们走在桥上

就像桥走在河上。他们

比风具体,是桥的半个主人

他们追不上汽车,也不想

追赶汽车。我站在远处

看见了故乡的桥,石头的

缝隙,藏着昆虫的歌

夜晚降临,桥上安静而又隐秘

黑暗中的安静和隐秘

仿佛河水,不紧不慢地

流淌,仿佛不曾存在。

我站在远处看见了桥上的

徘徊者,一个少年

把故乡承载不了的命运

背在身上:他心中的

风,呼呼地刮着

他要与心中的风一起飞翔。

王夫刚    2004年5月



—选诗如何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

—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了怎样的挖掘?

—诗的主题在结尾处得到了怎样的升华?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试卷2:(1小时30分钟)

从下列各类问题中任选一题来回答。答案必须至少以第三部分所学过的两部作品为基础。在适当的情况下,你也可对第二部分同类体裁的一部作品加以引证。答案里所引用的例子不是出自第三部分的那两部或更多的作品,将不会获得高分。



散文: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好的作家非常善于将一些抽象的事物提炼成生动和独特的意象,以达到强烈的审美效果。”

       就这种意象的选择和提炼,对所选作家进行比较分析。

<!--[if !supportLists]-->2.  <!--[endif]-->    “散文得注重理性却又不可太理性,否则将导致行文板结,缺乏灵气。”

围绕上述论点,对所学散文进行比较分析。



诗歌:

<!--[if !supportLists]-->3.  <!--[endif]-->   “‘无理而妙’常是诗人追求的一种表达效果。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诗歌的表达方式有悖于常理,但是可能最具有艺术感染力。”

结合所选作品,谈谈你对上述论点的看法。

<!--[if !supportLists]-->4.  <!--[endif]-->   “优秀的诗歌常常尺短意丰,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里寄寓着无限的诗意,让人回味无穷。”

所学诗歌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上述效果?请做一比较分析。



戏剧:

<!--[if !supportLists]-->5.  <!--[endif]-->   “剧中‘幕’的作用是使戏剧动作更加集中,戏剧结构更加紧凑。”

就“幕”的上述作用,对所选作品做一比较分析。

<!--[if !supportLists]-->6.  <!--[endif]-->   “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戏剧性最强的地方,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的一环。”

所选作家是如何对其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和展现的?效果怎样?



长篇小说:

<!--[if !supportLists]-->7.  <!--[endif]-->   “小说的魅力在于:即便是作者塑造的最负面的人也没有被抛弃,只要读者理解他为什么不得不如此行事。”

围绕所学作品,试对上述论点做一分析。

<!--[if !supportLists]-->8.  <!--[endif]-->   “小说作家要有虚构的才能,并且有施展这种才能的动力。”

       所选作家在其作品中是如何展现这种才能的?效果怎样?



中短篇小说集

<!--[if !supportLists]-->9.  <!--[endif]-->   “通过细节的描写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写作技巧。”

所选作品时如何对上述技巧加以运用的?效果怎样?

<!--[if !supportLists]-->10.<!--[endif]-->   “好的小说总是可以让读者自己根据作品设置的特定情境,去找寻自己的答案。”

所选作品是怎样达到上述阅读效果的?



综合题:

<!--[if !supportLists]-->11.<!--[endif]-->   “读者阅读作品,重要的不仅要看作家写了什么,而且要看他想让读者认同什么。”

     所选作品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具有上述效果?

<!--[if !supportLists]-->12.<!--[endif]-->   “写作是写作者充满善意和同情的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只有这样,他的写作世界才能宽阔,他的作品才有意义。”

    所学作品时如何体现作家这样的情怀的?有何效果?

<!--[if !supportLists]-->13.<!--[endif]-->    “文字是在不断诠释中获得最佳表现力的。一个好的作家总是在其作品中寻求文字的最新和最有分量的表现方式,以打动读者的心。”

就文字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对所选作家做一比较分析。

<!--[if !supportLists]-->14.<!--[endif]-->  “有些作品之所以深刻与不可替代,是因为它们除了含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底蕴以外,还有作家本人独特的体验。”

    所选作品是如何将上述两点结合并展现给读者的?效果怎样?



了解IB中文A文学课程设置和考评体系之后,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教育,你有什么感想呢?——我们不能完全肯定这样的课程就是好的,但是这样的课程确是一个方向,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借鉴。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尤其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多做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进一步的进行高考改革,从而使我们的母语教育能更合理更科学!



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3:48:57 | 只看该作者
制定汉语母语者语言能力标准
刘淑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16日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片面强调英语能力,而汉语的学习与教育往往被忽视。公民母语认同感降低,母语自尊感失落,母语语言素质水平下降,正如《国家教委关于全国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中所说:“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混乱现象相当严重。”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当前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热情日益高涨的形势极不相称。要增强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实力,亟须制定符合汉语自身情况的面向汉语母语者的语言能力标准。

  语言能力标准现状

  国际上关于语言能力标准制定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欧盟2001年公布《欧洲语言学习、教学、评估共同参考框架》;加拿大2000年发布《加拿大语言测试等级标准》;美国1996年公布《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关于语言能力的研究与讨论,已开展了近半个世纪。1965年,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这组概念,前者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关于语言的知识”,后者则是“在具体情景下语言的实际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能力的“天赋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将语言能力视为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Bachman在1990年进一步认为,语言能力是多成分的,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体能力和某个总体能力组成,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上述思考的特点是注重交际、注重能力、注重文化,突出交际活动和交际任务,标准建设具有全球化视野。

  国内现有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面向以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1995年,国家汉办组织修订出版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2007年,国家汉办颁布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近年来,还有部分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相关成果,主要参照《欧洲语言学习、教学、评估共同参考框架》,开始研究语言能力评定的相关问题,但其工作主要围绕汉语母语者的外语能力和外语母语者的汉语能力展开。这些研究在规范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以及测试标准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服务对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难以承担提高公民的汉语水平,母语认同感、自尊感的重任。

  如何制定汉语母语者语言能力标准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团队结合语言认知科学、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对汉语母语者的语言标准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传统的汉语语言能力教育目标基本上局限在“能说普通话,会写规范字”层面,要求偏低,也不够全面、准确。汉语母语者语言能力教育目标,应动态展开为包括语言知识素质、语言能力素质和语言文化素质的“三级递进”:掌握汉语规范知识→提升汉语应用能力→形成汉语母语文化认同。通过对语言文字规范、达雅的使用,获得美感,并上升到母语认同和母语自尊,产生对汉语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将汉语使用内化为一种人文素养。

  汉语母语者语言能力标准的制定应根据四个层面展开:标准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职业语言能力和艺术语言能力。

  标准语言能力的要求,简言之就是字正腔圆、文通字顺,即掌握汉语普通话的标准语音、语调,准确使用普通话常用词,同时掌握普通话的词法、句法规则及语篇组织的一般法则。

  社会语言能力,要求谈吐得体、能言善辩。在社会交往中,面对不同的交际场景、不同的交际对象,能够恰当应对,并在某些场合还能表现出能言善辩的素养。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能力构成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策略及语用能力等,都可以归为社会语言能力。

  职业语言能力,如公民利用母语从事某种专业性较强的言语活动,则要求掌握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及相应的表述规则,而这些往往要接受专业的语言训练才能达到。

  语言能力的最高层面是具备艺术语言能力。艺术语言是公民用母语创造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的语言,其特征是具有创造性、审美性和感染性。

  汉语母语者语言能力标准的用途有两方面:一是作为考量汉语母语者汉语能力量表使用;二是可以作为制定不同类型的语言能力标准的参照框架,如制定第二语言能力标准、语言障碍人群语言能力标准、各职业人群专业语言能力标准、不同学习阶段者语言能力标准等。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语言科学学院)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00:05:52 | 只看该作者
母语文化:培育外语人才的基础杨鲁新2013-03-14
   来源:2013年03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产物,都融入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外语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转换,搭建不同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因此,外语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外语学习,而是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多元语言文化转化能力的培养。成功的外语教育只有根植于本国的母语文化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双语或多语人才。

  为有效应对全球化、国际化带来的影响,很多国家越来越注重外语教育工作,因为外语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融入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但片面强化外语教育可能在外语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产物,都融入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外语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转换,搭建不同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因此,外语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外语学习,而是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多元语言文化转化能力的培养。成功的外语教育只有根植于本国的母语文化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双语或多语人才。

  母语文化学习是培养个人学习能力和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

  加拿大著名双语教育学者甘明斯(Jim Cummins)提出了“双冰山”的双语能力模式:浮在海平面上的是两座冰山,分别代表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在海平面下两座冰山的根基却是共同的,即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如读写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此双语能力模式形象地说明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双冰山”的双语能力模式从理论角度论证了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水平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甘明斯在双语教育研究中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对第二语言能力发展水平的区分:1.基本人际交流能力(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2.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根据研究,他发现在加拿大的外来英语学习者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达到用英语进行基本人际交流的能力,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这些英语学习者却需要5—7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学校要求的英语认知的学术语言能力,即能用英语学习各种专业课程,达到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当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甘明斯的研究中,英语学习者是在第二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的,这些学习者离开了课堂后,在日常生活中还能经常接触到英语。在国内学习外语,社会交流的主要语言是学习者的母语而不是学习的目标语,由此可想象其通过外语学习培养上述理论中所阐述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的难度有多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影响着每一位在校生深造及未来就业的机会。因此,很多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上双语幼儿园、英语课外班等,或者将其送到国外学习,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好英语,增加一份竞争的资本。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由于英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多较早接触英语学习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对英语厌烦,这反而给这些孩子未来英语学习的道路设立了无形的障碍。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汉语文化,即使其流利地掌握了英语,也无法较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转化,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大打折扣。

  母语是实现语言转化的基础

  无论是将母语转化成外语还是将外语转化成母语,母语不仅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进行语言转化的思维和语言组织的基础。在中国,会说外语的人众多,但能够把中国的文化精品翻译成外文精品和能把国外的文化精品翻译成中文精品的人才屈指可数。在我国目前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在母语与外语的转换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层理解中、英文所承载的文化,有些人在把“韬光养晦”、“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理念翻译成英文时扭曲了本意,让英文读者误以为中国要称霸世界,不经意间助长了一些不轨之徒所宣传的“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外交战略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满足基本人际交流,更重要的是达到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可以用外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知识等,并进行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如果一个学习者的汉语写作能力差,其英语写作能力也会很差,因为写作能力涉及的不仅是语言,还有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生活阅历、知识层次等方面。同样,学习者的汉语阅读能力同样也会迁移到其外语阅读,如果学习者喜欢阅读汉语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所养成的阅读习惯,如快速阅读、抓主题等技巧,以及获得的知识,是可以迁移到英语阅读中的。笔者知道很多在北美攻读高等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口语表达不如当地学生、课堂交流互动时保持沉默,但还是能够顺利完成课程要求及学位论文。其原因是他们的母语(汉语)读写水平达到了认知学术语言能力,他们可借助母语进行高级认知,通过母语获得的专业知识去理解英语所承载的专业知识,从而促进了他们英语认知的学术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的发展。

  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进步是外语教育的目的

  如果抛开母语教育去学习外语,从个人发展而言,将失去学习外语的意义;从民族发展而言,这个民族将逐渐失去自我。20世纪中叶,在加拿大境内的印第安人子女到了上学年龄就被强迫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所谓的“文明教育”。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只许说英语,不许说母语以及从事任何与母语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有违反,就会遭到残酷的体罚和精神上的折磨。这样的教育使这些印第安人子女觉得自己是劣等民族,当他们离开寄宿学校时,已经淡忘自己的语言及文化,而英语学习让他们更加蔑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一位经历寄宿学校的印第安人指出:这样的英语教育没有教会他们走向成功,却让他们走向自我毁灭。很多上过寄宿学校的印第安人通过酗酒、吸毒等方式麻痹自己,进行自我摧残,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加拿大寄宿学校的关闭,很多在寄宿学校呆过的印第安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向政府申请精神损失补偿。印第安人英语教育出现的问题促使很多加拿大语言教育学者思考什么样的第二语言教育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以甘明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多元文化主义,鼓励加拿大移民家庭保留自己的母语文化,该理念已经落实到加拿大从幼儿园到大学中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校的大部分日常教学活动中。

  中国的外语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于在校生而言,母语学习是其继承传统文化和养成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而外语学习是帮助他们理解外语所代表的他国文化的途径。只有真正理解母语和外语所代表的文化,掌握其恰当的表述方式,才能真正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国际交流中才能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之间自如穿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得体交往,维护个人、机构乃至国家的利益。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03:15:53 | 只看该作者
《语言教学与研究》二十年总目录
    《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正式创刊于1979年9月,到今年9月将满二十周年。为了庆祝《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本刊编辑部整理编印了“《语言教学与研究》二十年总目录”,辑录第1-80期(1979年第1期至1999年第2期)的论文目录,供大家参考。
总目录分为“分类索引”和“作者索引”两大部分。
分类索引按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十四类,同一类的文章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期上的同类文章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作者索引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合作者的姓名放在括号里,排在标题和期数的后面,姓名前加“+”号表示。例如:胡裕树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1989.2(+郑国雄),表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一文由胡裕树和郑国雄合写,该文章同时见于郑国雄名下。未署名的文章集中排在最后,按标题首字的音序排列。
本总目录由赵日新整理。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1999年4月

 

    壹 分类索引
        一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二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三 国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五 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研究
        六 语言测试研究
        七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八 汉语言文字研究
                1.汉语语音研究
                2.汉语词汇研究
                3.汉语语法研究
                4.汉语修辞研究
                5.汉语方言研究
                6.汉字研究
        九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十 语言与文化研究
        十一 书评
        十二 语言学家评介
        十三 讲话和纪念文章
        十四 其他


向上           



壹 分类索引

一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胡炳忠 四声连读与“辨调代表字”——教学笔记 1979.1
王继志 外国进修生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79.1(+徐缦华)
徐缦华 外国进修生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79.1(+王继志)
张 维 汉语词汇教学琐谈 1979.1
李忆民 教学小札 1979.2
荀春生 对日本留学生的翻译课教学 1979.2
杨俊萱 课堂教学的“死”与“活” 1979.2
俞 敏 我听着别扭(bieniu) 1979.2
李清华 外国留学生在方位词使用上的几个问题 1980.1
王学作 汉字图表教学法浅谈 1980.1
李玉敬 文选课的词语教学 1980.2(+孙瑞珍)
施光亨 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汉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0.2
孙瑞珍 文选课的词语教学 1980.2(+李玉敬)
房玉清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 1980.3
刘镰力 在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实践性 1980.3
朱一之 通过对比帮助说西班牙语的学生掌握汉语语序 1980.3
程美珍 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李景蕙 刘英林)
[艹勾]锡泉 关于教美国学生翻译课的几个问题 1980.4
黎天睦 美国的语言教学法——兼谈汉语教学 1980.4
李景蕙 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程美珍、刘英林)
李英哲 语言学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980.4
李又安 对外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 1980.4
李玉敬 谈谈高年级文选课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980.4
刘英林 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李景蕙、程美珍)
陆俭明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 1980.4
孙瑞珍 试谈高年级文选课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980.4(+李玉敬)
王靖宇 文学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1980.4
王学作 析字教学法 1980.4
吴欢章 对外国进修生进行中国文学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0.4
徐缦华 成年人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问题 1980.4
张道一 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教学概况 1980.4
狄运昌 谈谈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1981.1
李 明 汉语教员所应具备的语音基本功 1981.1(+赵金铭)
赵金铭 汉语教员所应具备的语音基本功 1981.1(+李明)
李 杨 一次课外教学活动 1981.2
徐缦华 外国人短期汉语教学浅谈 1981.2
杨俊萱 关于短期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1.2(+赵金铭)
张 锐 “读、看、听、说、写”教法初探 1981.2
赵金铭 关于短期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1.2(+杨俊萱)
常宝儒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81.3
金德厚 关于外国人《文言阅读课》的教学 1981.3
柯 苗 丰富的课外活动 良好的学习形式 1981.3
邱质朴 试论语言资源的开发——兼论汉语面向世界问题 1981.3
盛 炎 程序教学简介 1981.3
吴叔平 《文选》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1981.3
徐鲁民 试析“洋腔洋调”问题 1981.3(+张朋朋)
张朋朋 试析“洋腔洋调”问题 1981.3(+徐鲁民)
张孝忠 赵树理的语言与泛读教学 1981.3
陈 灼 谈“交流” 1981.4
吕必松 “听说法”评介 1981.4
施光亨 关于基础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操练 1981.4
陈 灼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刘镰力、宋绍周、张淑梅)
刘镰力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孙灼、宋绍周、张淑梅)
宋绍周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刘镰力、张淑梅、陈灼)
佟慧君 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 1982.1(+周换琴)
周换琴 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 1982.1(+佟慧君)
龚 桐 关于年、月、日、星期 1982.2
李 明 音位学在语音教学中的作用 1982.2
李清华 汉字教学体会点滴 1982.2
李忆民 试谈《文选》课的交际训练 1982.2
李德津 基础汉语教学和“数”——关于听力训练 1982.3
李 杨 老舍语言分析课的教学重点与方法 1982.3
宋希仲 词组的结构与语法教学 1982.3(+杨石泉)
杨建昌 浅谈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的写作课教学 1982.3
杨石泉 词组的结构与语法教学 1982.3(+宋希仲)
张道一 新中国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三十二年 1982.3
朱庆祥 试谈“留学生翻译课”教学 1982.3
田万湘 虚词研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982.4(+许德楠)
徐 扬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1982.4
许德楠 虚词研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982.4(+田万湘)
杨惠元 听力教学初探 1982.4
龚 桐 参观物、访问人 1983.1
洪材章 在基础汉语阶段进行语段训练好 1983.1
毛修敬 留学生词汇教学举例 1983.1
石佩雯 谈如何增强口语教学的真实感 1983.1
王晓钧 从留学生的语病看汉语助动词的特点和用法 1983.1
孙瑞珍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1983.2(+吴叔平)
邓崇谟 通过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1983.2(+阎德早)
卢晓逸 浅谈短期汉语教学 1983.2(+张亚军)
吕必松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983.2
施光亨 外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983.2
吴叔平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1983.2(+孙瑞珍)
阎德早 通过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1983.2(+邓崇谟)
张亚军 浅谈短期汉语教学 1983.2(+卢晓逸)
陈亚川 送气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地位及其识记问题 1983.3
杜同惠 如何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是”字句教学 1983.3
胡炳忠 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韵问题 1983.3
李玉敬 《红旗谱》的比喻、摹拟和俗语——教学札记 1983.3
张月池 如何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是”字句教学 1983.3(+杜同惠)
何子铨 怎样教好“新闻听读”课 1984.1
杨惠元 从对外汉语教学谈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 1984.1
祝秉耀 浅谈写作课教学 1984.1
李文治 字素拼合法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岳维善、张永亮)
任 远 对罗马尼亚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琐谈 1984.2
谭敬训 看了学生的“虽然”句以后 1984.2
佟慧君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王颖、温洁)
万志敏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温洁、王颖、佟慧君)
王 颖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温洁、佟慧君)
温 洁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王颖、佟慧君)
岳维善 字素拼合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李文治、张永亮)
张永亮 字素拼合法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李文治、岳维善)
何伟渔 教日本人学汉语 1984.3(+胡裕树)
胡裕树 教日本人学汉语 1984.3(+何伟渔)
刘镰力 谈谈为外国留学生改写中国文学名著的问题 1984.3
鲁健骥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1984.3
吕必松 漫谈语言教学法的研究 1984.3
杨石泉 话语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1984.3
陈亚川 留学生汉语教学语法二题——兼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作者商榷 1984.4(+郑懿德)
韩 红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刘新丽、周翠琳)
郭金鼓 对科技汉语听力课教学的认识 1984.4
李更新 文科进修班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1984.4
刘新丽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周翠琳)
梅立崇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田士琪、朝红、刘新丽、周翠琳)
田士琪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韩红、刘新丽、周翠琳)
杨俊萱 阅读教学浅谈 1984.4(+张树昌)
张树昌 阅读教学浅谈 1984.4(+杨俊萱)
郑懿德 留学生汉语教学语法二题——兼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作者商榷 1984.4(+陈亚川)
周翠琳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刘新丽)
史存直 从对外汉语教学观点看所谓汉语的“连锁复句” 1985.1
徐家桢 “热”和“暖和”“冷”和“凉快”——教学笔记之一 1985.1
史世庆 关于预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1985.2(+吴勇毅)
吴勇毅 关于预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1985.2(+史世庆)
叶楚强 用声类和韵类汉字教学汉字字音 1985.2
洪材章 谈汉语课程与科技课程的同步结合 1985.3
汪宗虎 词语教学中的病句分析和批改 1985.3
王晓钧 EFL与CFL 1985.3
赵金铭 简化对外汉语音系教学的可能和依据 1985.3
赵金铭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1985.4
朱一之 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从《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工作中看到和想到的1985.4
陈贤纯 学习汉语也并不难 1986.1
韩淑芳 写作课教学中的语法问题及其他 1986.1
李清华 外国留学生中级阶段的写作课教学 1986.1
熊文华 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986.1
张静贤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课 1986.1
常敬宇 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 1986.2
米 青 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 1986.2
佟慧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1986.2(+阎德早)
阎德早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1986.2(+佟慧君)
朱 荔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86.2
查理斯 中外师生谈汉语教学 1986.3(+李景蕙)
李景蕙 中外师生谈汉语教学 1986.3(+查理斯)
马学良 谈谈现代汉语的语音教学 1986.3
雅·沃哈拉 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 1986.3
朱道明 怎样进行短期汉语班的教学 1986.3
韩孝平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评估 1986.4
吕必松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986.4
姜德梧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的修辞分析问题 1987.1
李晓光 基础汉语还是分技能设课好——记留学生三系一次座谈会 1987.1(+詹怡)
詹 怡 基础汉语还是分技能设课好——记留学生三系一次座谈会 1987.1(+李晓光)
章纪孝 文言作为外语教学刍议 1987.1
华 超 谈谈语音教学 1987.2(+林春)
李清华 谈科技汉语的听力理解 1987.2
李 珠 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 1987.2(+王建勤)
林 春 谈谈语音教学 1987.2(+华超)
梅立崇 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设疑问题 1987.2(+杨俊萱)
王德佩 谈句型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 1987.2
王建勤 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 1987.2(+李珠)
杨俊萱 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设疑问题 1987.2(+梅立崇)
来思平 灵活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1987.3
盛 炎 赵元任先生对汉语教学的贡献 1987.3
徐家桢 语义学上的一次小探索 1987.3
朱子仪 短期汉语班开设报刊语言课的尝试 1987.3
胡炳忠 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1987.4
李行健 词汇规范和对外汉语教学 1987.4
鲁健骥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1987.4
于丛扬 文化与报刊语言教学 1987.4
赵金铭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1987.4
马静恒 录相带在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功用及应用 1988.2
孙秋秋 短训班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程序”教学设想 1988.3
吴英成 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 1988.3
杨俊萱 幽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88.3
吕必松 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1988.4
王华明 有关速读的几个问题 1988.4
周继圣 高级汉语口语课的新尝试 1988.4
盛 炎 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发展趋势与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1989.1
赵金铭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1989.1
常宝儒 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 1989.2
胡裕树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为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而作 1989.2(+郑国雄)
史有为 语音学习机制和语音教学原则 1989.2
郑国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1989.2(+胡裕树)
王德佩 基础汉语精读课教学方法略述 1989.3
张亚军 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1989.3
吕必松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989.4
张拱贵 异读和异读教学 1989.4
鲁健骥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1990.1
孙德坤 错误分析、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译) 1990.1、 1990.2
刘社会 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 1990.2
吕必松 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 1990.2
米凯乐 一万和更大的数字——怎样教授汉语大数字 1990.2
王秀云 初级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990.2
吴英成 学生华文作文的偏误与其学习策略关系的初探性研究 1990.2
薛 红 一万和更大的数字——怎样教授汉语大数字(译) 1990.2(+米凯乐)
李行健 日本人可以很快学会汉语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1990.3(+折敷濑兴)
孙慧双 对外汉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 1990.3
杨庆华 把语言教学研究引向深入 1990.3
折敷濑兴 日本人可以很快学会汉语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1990.3(+李行健)
陈亚川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 1990.4
施光亨 中高级汉语教学呼唤“航标” 1990.4
《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记者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 1990.4
贺 巍 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 1991.1
盛 炎 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兼评常宝儒的《汉语语言心理学》 1991.1
杨惠元 论听和说 1991.1
张 普 论汉语信息处理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1.1
崔永华 课堂教学技巧略说 1991.2(+杨寄洲)
刘 坚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语法错误举例 1991.2
刘英林 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1991.2
吕必松 再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991.2
倪明亮 高级阶段汉语教学散论 1991.2(+王晓澎)
王晓澎 高级阶段汉语教学散论 1991.2(+倪明亮)
杨寄洲 课堂教学技巧略说 1991.2
毕继万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1.4(+张占一)
王清源 会诵法和对话教学 1991.4
张占一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1.4(+毕继万)
李芳杰 说“话头” 1992.1
孟子敏 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2.1
张国辉 说话课的地位及其训练方法 1992.1
张朋朋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一书在法国获得成功的启示 1992.1
张英宇 汉外语音对比与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有关论文述评 1992.1
高桥弥守彦 是用“上”还是用“里” 1992.2
王魁京 对外国人用汉语表达时出现的几个问题的探究 1992.2
张德鑫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举要 1992.2
陈光磊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992.3
程 棠 关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92.3
周思源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 1992.3
李 杨 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 1992.4
苏启祯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 1992.4(+谢世涯)
谢世涯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 1992.4(+苏启祯)
郭金鼓 语言能力相差悬殊的双方实现交际的可能性 1993.1
吕必松 关于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93.1
靳洪刚 从汉语“把”字句看语言分类规律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1993.2
李文生 从实践中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向 1993.2
鲁健骥 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1993.2
孙德坤 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 1993.2
杨惠元 听力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关于备课与上课 1993.2
陈贤纯 聊天与交际 1993.3
李忆民 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试论中级汉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交际化 1993.3
刘又辛 谈谈汉字教学 1993.3
胡明扬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3.4
蒋绍愚 欧美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文应注意的问题 1993.4
赵金铭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 1993.4
胡炳忠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汉语的结构模式 1994.1
刘明臣 试论运用功能法教“把”字句 1994.1(+张宁)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1994.1
张 犁 预测原理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994.1
张 宁 试论运用功能法教“把”字句 1994.1(+刘明臣)
李绍林 中级汉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994.2
任 远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94.2
盛 炎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体学问题 1994.2
赵金铭 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1994.2
李 宁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种国胜、徐叶青)
王碧霞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李宁、种国胜、徐叶青)
徐叶青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李宁、种国胜)
张 斌 从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看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 1994.3
种国胜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李宁、徐叶青)
周明朗 语言社会化过程与初级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1994.3
程 棠 培养目标和科研重点浅见 1994.4
齐 沛 从学科文献角度看北京语言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994.4
一会两刊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 1995.1
胡希明 完整语言教学的探讨 1995.2
陈满华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 1995.3
马箭飞 汉语速成教学的几个问题 1995.3
王韫佳 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 1995.3
吕必松 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 1995.4
吕文华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系统 1995.4
彭瑞情 高级口语的自我表达训练 1995.4
郑懿德 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高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995.4
林国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和定量问题刍议 1996.1
林 欢 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996.1(+刘颂浩)
刘颂浩 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996.1(+林欢)
崔希亮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6.2
崔永华 略论汉语速成教学的设计 1996.2
侯 敏 报刊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1996.2
王秀清 报刊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1996.2(+侯敏)
程 棠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96.3
杨惠元 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996.3
朱志平 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 1996.3
陈 绂 谈对欧美留学生的字词教学 1996.4
齐燕荣 话语分析理论与语段听力教学 1996.4
林国立 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 1997.1
石定果 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1
王 珊 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感知结构分析 1997.1
孟子敏 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2
王世生 中级汉语课的口头成段表达训练 1997.2
赵立江 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 1997.2
周思源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1997.2
浮根成 有声作业与听力教学 1997.3
何 平 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 1997.3
史有为 会话教学的要素及其相关实践 1997.3
万艺玲 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1997.3
崔永华 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 1997.4
方晓华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 1997.4
彭志平 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7.4(+万志敏)
万志敏 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7.4(+彭志平)
王韫佳 阳平的协同发音与外国人学习阳平 1997.4
周明朗 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4
毕继万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1998.1
李芳杰 字词直通 字词同步——关于基础汉语阶段字词问题的思考 1998.1
石定果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 1998.1(+万业馨)
崔永华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方法论问题 1998.2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8—200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998.2
柯蔚南 对外古汉语教学初探——以“也”及其相关句型为例 1998.2(+俞志强)
陆庆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 1998.2
俞志强 对外古汉语教学初探——以“也”及其相关句型为例 1998.2(+柯蔚南)
张宝林 语段教学回顾与展望 1998.2
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 1998.3
孟 国 口误与对外汉语实况教学 1998.3
石定栩 香港语文教学与标准汉语 1998.3
蒋以亮 语流教学初探 1998.4
孙 晖 规范和发展对外汉语学历教育的三点构想 1998.4(+张筱平)
吴世雄 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 1998.4
张筱平 规范和发展对外汉语学历教育的三点构想 1998.4(+孙晖)
周思源 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对外汉语教学观 1998.4
姜丽萍 扩展式教学法初探 1999.1
刘 珣 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 1999.1
孙德金 对外汉语专业教育中语言知识课的定位问题 1999.1
李大忠 偏误成因的思维分析 1999.2
刘颂浩 对9名日本学生误读现象的分析 1999.2
钱旭菁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 1999.2
杨惠元 论速成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 1999.2

向上           

二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来思平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赵淑华、邵佩珍、刘山)
李培元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赵淑华、邵佩珍、来思平、刘山)
刘 山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邵佩珍、来思平、赵淑华)
邵佩珍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刘山、来思平、赵淑华)
苏张之炳 中国语言教材编纂工作上的需要 1980.4
赵淑华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邵佩珍、来思平、刘山)
卢晓逸 外国人短期汉语进修教材介绍 1981.2(+张亚军)
张亚军 外国人短期汉语进修教材介绍 1981.2(+卢晓逸)
袁李来 《现代汉语文选》选材浅谈 1981.3
邓恩明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刘王旬、刘社会)
刘社会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刘王旬、邓恩明)
刘 珣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邓恩明、刘社会)
邓恩明 语言教材要有趣 1983.2
程相文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谭敬训、刘希明、王碧霞)
李更新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程相文、谭敬训、刘希明、王碧霞)
刘希明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谭敬训、王碧霞)
谭敬训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刘希明、王碧霞)
王碧霞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刘希明、谭敬训)
张占一 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1984.3
何子铨 以“个别教学”原则编写汉语教材的一次尝试——菲力浦·康多《汉语》漫评 1985.1
任 远 基础汉语教材纵横谈 1985.2
张宁志 口语教材的语域风格问题 1985.3
吕必松 基础汉语教学课型设计和教材编定的新尝试 1985.4
杜厚文 关于外国留学生科技汉语教学体制和教材问题 1986.4
任 远 评基础汉语“系列教材” 1987.1
吕文华 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 1987.3
马欣华 关于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问题 1987.4
李忆民 试论中级汉语教学——兼析《中级汉语教程》 1988.2
吴叔平 小小说进课堂的启示——谈中、高级阶段汉语教材的编写 1988.2
张志公 编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要重视汉语的特点——《交际汉语一百课》代序 1988.3
于树华 谈语言对比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1989.4
温 洁 《标准汉语》教材设计的交际性原则和单元教学法 1990.3
吴晓露 阅读技能训练——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一种模式 1991.1
戚雨村 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 1991.3(+俞约法)
俞约法 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 1991.3(+戚雨村)
褚福章 大学理科教材语言现象探析 1991.4
胡希明 教授成人学习中文的教材与教学法 1991.4
马静恒 声像汉语句型及练习——视听说合一的新型教材 1993.1
吴晓露 论语言文化教材中的文化体现问题 1993.4
胡 翔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赵淑华、刘社会)
刘社会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赵淑华、胡翔)
任 远 新一代基础汉语教材编写理论与编写实践 1995.2
赵淑华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刘社会、胡翔)
张德鑫 电视汉语教学片的原理和设计——兼说《你好,北京》 1995.3
王文虎 教材编写的一种蓝图——关于以巴蜀文化为内容的中高级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1995.4
杨庆华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初步设想——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推荐教材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1995.4
黄政澄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李泉、赵燕琬、马燕华) 1996.2
李 泉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黄政澄、赵燕琬、马燕华) 1996.2
马燕华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李泉、黄政澄、赵燕琬) 1996.2
赵燕琬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李泉、黄政澄、马燕华)
程相文 论《汉语普通话教程》的总体设计 1996.3
程相文 《汉语普通话教程》简介 1997.3
杨德峰 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 1997.3
杨惠元 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 1997.3
张静贤 关于编写对外汉字教材的思考 1998.2
赵金铭 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 1998.3
胡明扬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 1999.1

向上           

三 国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常宝儒 美国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概况 1979.1
常宝儒 日本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一瞥 1980.2
黄伯飞 四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所用的汉语汉文教材 1980.4
理查德·T·汤姆逊 美国汉语教学综述 1980.4
王及耳 美国汉语研究的意图及目标 1980.4
苏张之炳 汉语教学在美国推行之近况及其它 1981.2
刘 山 日本《中国语》杂志介绍 1981.4
赵永新 西德的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 1981.4
Lu·Sh 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学 1982.1
邓崇谟 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 1982.2(+阎德早)
阎德早 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 1982.2(+邓崇谟)
Yang.Wang 汉语教学在开罗 1982.2
张德鑫 比利时汉语教学琐记 1982.3
胡书经 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1982.4
刘 山 日本NHK电视、广播“中国语讲座”介绍 1983.1
朱一之 墨西哥学院的汉语教学 1983.1
胡书经 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历史(简述) 1983.2
李戚继兰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近况 1984.1
柯彼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现代汉语教学 1984.3
鲁健骥 美国《中国语文教师学会学报》 1983年目录(译) 1984.3
熊文华 伦敦现代语言学院的中文专业 1984.3
刘青然 日本1980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篇目(辑译) 1984.4
程 棠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三次汉语教学讨论会简况 1985.1
刘青然 日本1981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目录(辑译) 1985.1
杨石泉 美国汉语教学印象 1985.1
李忆民 哈玛托娃副教授谈苏联的汉语研究和教学 1986.2(+刘道尊)
张志毅 一本英文版的古汉语著作——《古汉语语法四论》 1986.3
武柏索 欧洲第一个汉语研究中心——古老而年轻的那不勒斯东方大学 1988.4
何宝章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1988年年会简况 1989.1
王顺洪 日本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989.4
陈国亭 汉俄语中某些判断句的逻辑意义和交际形式的比较 1990.1
侯精一 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 1991.1
王顺洪 近十几年来日本的汉语教科书 1991.3
董树人 捷克斯洛伐克的汉语教学 1992.2
厉振仪 中文文献阅读课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1992.3
刘 珣 美国基础汉语教学评介 1993.1
胡明扬 重视海外学者的汉语研究 1994.2

向上           

四 外语教学与研究
何 鸣 法语动词虚拟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79.1(+周明)
周 明 法语动词虚拟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79.1(+何鸣)
方 立 浅谈科技生英语短训班的句型教学 1979.2(+许才德)
许才德 浅谈科技生英语短训班的句型教学 1979.2(+方立)
王武军 日本把日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1980.1
张世鉴 科技法语教学点滴 1980.1
金 堤 对等词观念害人不浅 1980.3
方 立 浅谈科技英语语体 1981.1(+许才德)
汪宗虎 法语翻译中的选词问题 1981.1
许才德 浅谈科技英语语体 1981.1(+方立)
陆增璞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浅谈 1981.2
外 英 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谈教材设计 1981.2
鲁健骥 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语技能分级标准(译) 1982.2(+盛炎)
盛 炎 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语技能分级标准(译) 1982.2(+鲁健骥)
吕炳洪 英语语调的修辞作用 1982.3
李爽秋 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教学改革探索 1982.4
刘道尊 苏联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1983.1(+王德佩)
王德佩 苏联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1983.1(+刘道尊)
王 静 外语快速阅读教学在非语言专业高校中的重要性(译) 1983.2
陈 清 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心理原则(译) 1983.3(+肖增智)
孙慧双 高年级法语翻译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983.3
肖增智 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心理原则(译) 1983.3(+陈清)
付 克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谈一位美国专家的来信 1983.4
李忆民 法语的推广和对外教学 1983.4
胡怀年 文学教材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译) 1984.1(+桑德拉·莫凯)
桑德拉·莫凯 文学教材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1984.1(+胡怀年译)
张祖圻 听力教学札记 1984.2
韦 会 简析《ALD》第三版所做的修改 1984.3
黎天睦 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985.1
李汉英 浅谈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1985.1
闵嗣华 苏联语言国情教学概述 1986.2
陆增璞 在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形成的澳大利亚英语 1986.4
常宝儒 关于俄语词汇的计量研究 1987.1
赵贤州 外语教学与心理学 1987.1
付 克 苏联的对外俄语教学 1987.3
黄英佛 英法语对比分析与法语教学 1988.1
邹贵新 对过去英语教学的思考 1988.1
许勤秋 英语强化教学听力训练的几个问题 1988.2
高奇梅 在俄语强化教学中贯彻交际法原则 1990.1
李 艾 关于柬埔寨语的语系归属问题 1990.1
胡明扬 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1990.4
沈明德 短期外语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原则——以对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外语培训为例 1991.2
陆文虎 钱钟书论翻译 1992.1
张全森 谈谈中国人学习意大利语时由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 1992.2
陆增璞 毕业考试评估与课程设置论证——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八七级教学情况分析 1992.4
俞约法 苏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评介 1993.3
李新建 强化外语教学的测试特点 1994.2
李亚宾 借鉴国外“学术目的英语”(EAP)教学经验提高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的语言适应能力994.2
林汝昌 文化冲突在外语课堂中的反映——谈建立教学的全球性观念 1994.3
卢湘鸿 论我国高等学校文史哲外语类计算机应用课的设置 1994.1
屠 蓓 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 1994.4
屠 蓓 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续) 1995.1
尹桂芹 让科技外语走进外语专业教学的课堂 1995.3
瞿 杰 目标管理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996.1
王培光 西方语法教学的新趋向 1996.3
吕炳洪 达·交际翻译·读者 1996.4
戴庆厦 关于汉藏语分类的思考 1997.4
江 新 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意义 1998.3
戴庆夏 景颇语的结构助词“的” 1998.4
周淑清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问题 1999.1
余心乐 成人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感与听力理解成绩的关系 1999.2

向上           

五 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研究
王 力 论古代汉语教学 1980.4
邢公畹 怎样学好汉语 1981.2
伍铁平 二十世纪国外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展简介 1983.1
方 立 佐伊基教授谈当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1984.1
李家树 有关现代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4.3
肖增智 关于强化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1988.2
蒋绍愚 汉语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989.2
徐通锵 语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1989.2
胡明扬 当前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向 1989.3
李铭建 中国文化介绍的取向 1990.2
刘和平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译) 1990.3
Past M.Lightbown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普遍原理 1991.3(陶炼译)
陶 炼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普遍原理(译) 1991.3(+Past M.Lightbown)
伍铁平 三论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1991.3
温晓虹 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 1992.3
张清常 北京话化入普通话的轨迹——老舍作品语言研究的新途径之一 1992.4
刘润清 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 1993.1
张清常 古籍今译与“信、达、雅” 1993.4
张德鑫 汉译取字用词漫品 1994.2
冯胜利 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 1994.3
谢 谋 日本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概况 1994.4
姚小平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1995.1
朱文俊 译事杂谈:理解与对应 1996.3
徐 超 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 1998.2

向上           

六 语言测试研究
刘 珣 试谈汉语水平测试 1983.4
陶宗侃 外国留学生二年级文选课测试之一二 1984.3
傅建仁 两次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中的数值处理 1989.1(+卢湘鸿)
刘英林 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基本模式 1989.1
卢湘鸿 两次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中的数值处理 1989.1(+傅建仁)
程 棠 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读后 1989.3
刘英林 HSK分数体系的由来与演变(执笔) 1990.1
吕文华 对《语法等级大纲》(试行)的几点意见 1992.3
陈满华 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 1993.2
柯传仁 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考试——OPI 1993.2(+柳明)
柳 明 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测试——OPI 1993.2(+柯传仁)
陈卫东 IELTS考试的客观性及存在问题初探 1993.3
朱一之 汉语水平考试汉字大纲所收2905个汉字分析结果 1993.3
李 明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刘镰力、宋绍周)
刘镰力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李明、宋绍周)
宋绍周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刘镰力、李明)
王清源 关于报考硕士生的中文考试 1994.1
孙瑞珍 中高级汉语教学语法等级大纲的研制与思考 1995.2
江锡群 口语能力测试的另一种途径——汉语模拟面试之研制及其修改 1995.3
陈 灼 制订《中级汉语课程词汇大纲》的原则及理论思考 1995.4
张宝钧 语言测试研究的进展、问题与思考 1996.2
高 翔 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1996.4(+杨寅)
杨 寅 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1996.4(+高翔)
刘镰力 BHK的设计原则与题型 1997.1
陈 宏 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如何建立结构效度 1997.2
李 明 《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 1997.4(+刘英林)
刘英林 《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 1997.4(+李明)
杨 翼 B级证书获得者作文中的杂糅现象分析 1998.1
张宝钧 对语言测试反作用于教学的再认识 1998.2
柴万里 BFT:理论与实践 1998.3(+方立)
方 立 BFT:理论与实践 1998.3(+柴万里)
张 凯 关于结构效度 1998.4
李 航 关于HSK(初中等)长度适当性的研究 1999.1(+谢小庆)
李清华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 1999.1
谢小庆 关于HSK(初中等)长度适当性的研究 1999.1(+李航)

     
    向上           

七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陆锦林 汉英主谓被动关系句比较 1979.1
万惠洲 汉英后加法构词比较 1979.1
张开信 汉英成语、谚语的翻译与比较 1979.1
吕炳洪 英汉名词修饰作用的比较 1979.2
熊文华 汉英名词对译 1979.2
邱质朴 汉语与英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词短语比较 1980.1
赵永新 谈汉语的“都”和英语的all 1980.1
金绍志 法汉语被动句比较 1980.2
熊文华 汉英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1980.2(+朱文俊)
赵世开 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 1980.2
朱文俊 汉英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1980.2(+熊文华)
毛意忠 汉语人称代词活用的法译问题——兼与《鲁迅短篇小说选》的译者商榷 1980.3
朱 川 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 1981.2, 1981.4
程 棠 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汉法比较 1982.1(+于淑华)
胡壮麟 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 1982.1
于淑华 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汉法比较 1982.1(+程棠)
胡壮麟 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二) 1982.2
陈安民 谈谈英汉对比在语法教学上的运用 1982.3
程 棠 谈谈汉语和法语表示时间的方法 1982.4
赵永新 汉语的“和”与英语的“and” 1983:1
郑懿德 汉日名量词琐谈 1983.1(+高桥由纪子)
马河清 汉法对译时常见的主语转换现象 1983.2
苑锡群 英汉定语、状语的位置和翻译 1983.2
方梦之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1983.4
金绍志 法汉句子成分强调法对比 1983.4
林书武 英语一种特殊条件句与汉语“越…越…”句 1983.4
王 还 “A11”与都 1983.4
熊文华 汉英被动句式的比较 1983.4
朱一之 汉语和西班牙语的疑问句 1983.4
水野义道 汉语“更”和日语“もつと” 1984.1(+章纪孝)
章纪孝 汉语“更”和日语“もつと” 1984.1(+水野义道)
王 还 汉语的状语与“得”的补语和英语的状语 1984.4
王钟华 汉法疑问句对比 1984.4
张孝忠 “不”和“没(有)”用法举例——兼与英语“not”和“no”的对比 1984.4
赵永新 汉英句子成分省略比较 1984.4
毛意忠 汉法主语、谓语、宾语省略的对比研究 1985.1
沈家煊 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 1985.1
万惠洲 汉英构词法的比较与教学 1985.2
皮尔兹 汉德语中“已经”和“了”的比较与教学 1985.2(+张亚军)
于淑华 动词、动词结构、主谓结构作定语与法语的相应表达形式 1985.2
张亚军 汉德语中“已经”和“了”的比较与教学 1985.2(+皮尔兹)
康玉华 汉日被动句式的异同 1985.3
王 还 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 1986.1
王钟华 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 1986.1
余云霞 汉俄构词后缀比较 1986.1
赵永新 谈谈英语和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 1986.1
靳卫卫 汉日语中比较句的异同 1986.2
周时挺 and和而 1986.2
纪猗馨 英语情态助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的比较 1986.3
金定元 “洋腔洋调”探源——汉英音位系统对比研究 1986.4
廖荣容 中美学生汉语塞音时值对比分析 1986.4(+石锋)
石 锋 中美学生汉语塞音时值对比分析 1986.4(+廖荣容)
伍铁平 就比较级和系统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给王还教授的一封信 1987.1
荀春生 日中汉字的异同及简化问题(译述) 1987.1(+芝田稔)
芝田稔 日中汉字的异同及简化问题 1987.1(+荀春生译述)
武树元 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状语的表达方式 1987.3
能势良子 浅谈日语被动句的汉译 1988.1
马河清 定语(le complement determinatif)——汉法对比 1988.1
王金柱 汉语称数法教学一得——兼谈汉英称数法比较 1988.2
熊文华 汉语和英语单复数表达手段的比较 1988.2
廖雅章 从汉英句型对比看自然语言的普遍性 1988.3
赵永新 汉英祈使句的比较 1988.3
熊文华 翻译中的歧义问题 1989.4
余云霞 汉语和俄语前缀构词对比 1990.1
金立鑫 英汉时地状语语序的一致性 1990.2
赵秀英 汉语的补语概念在意大利语中的表现 1991.4
翁仲福 外向型汉外词典的编纂 1992.3
汪 宏 谈谈英汉习语对译过程中的适度性 1993.1
胡明扬 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 1995.1
沈叙伦 试谈文化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1995.1
余 维 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 1995.4
张培成 英语(N→)V第五类与汉语摹状动词比较 1995.2
曹先擢 中日常用汉字笔顺的小考察 1996.2
潘文国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1996.2
熊文华 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 1996.2
潘文国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1996.3
向上           

八 汉语言文字研究
1.汉语语音研究
徐世荣 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线 1979.1
陈建民 汉语里的节奏问题 1979.2
卢甲文 关于三个上声连读变调问题的商榷 1979.2
李 明 “儿化”浅谈 1980.1
高玉振 北京话的轻声问题 1980.2
石佩雯 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 1980.2
陈之昌 汉语拼音表 1980.3
黄典诚 反切异文在音韵发展研究中的作用 1981.1
黄佩文 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王志武)
王志武 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黄佩文)
石佩雯 语调和语义 1981.3
京诺拉 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 1981.4(+温洁译)
温 洁 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译) 1981.4(+京诺拉)
徐世荣 双音词的音量分析 1982.2
何 新 “么洞拐”原来是“107” 1982.4
金田一春彦 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 1983.2(+林璋译)
李 明 关于轻声语素前的上声变调问题 1983.2
林 璋 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译) 1983.2(+金田一春彦)
高桥洋 汉语普通话的语法重音 1984.1
子 月 也谈三个上声连读变调的问题 1984.4
哈平安 现代汉语[i][i]的音位问题 1985.1
胡炳忠 三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5.1
陆致极 也谈上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6.1
钟 梫 从Syllabic consonant谈起 1986.1
施光亨 现代汉语语音琐谈──声韵组合的命名、规范和频率 1986.3
徐世荣 汉语口语中叹词的熔合现象 1989.2
冯 蒸 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1989.3
李如龙 声调对声韵母的影响 1990.1
林茂灿 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颜景助)
颜景助 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林茂灿)
陈亚川 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问题 1991.1
周有光 战后国际拉丁化的新浪潮 1991.1
孙德金 北京话部分儿化韵读音调查 1991.4
杜秦还 谈谈现代汉语声调教学 1992.1
贺 阳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劲松)
劲 松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贺阳)
徐世荣 北京话人称代词鼻韵尾的来历 1993.3
韩祝祥 试谈实验语音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的关系 1994.4
柯传仁 汉语语音递增输出实验 1995.2
李 明 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读音考察 1996.1
罗福腾 “尖团音”概念订误 1996.1
刘 娟 轻声的本质特征 1997.1
刘太杰 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张玉来)
张玉来 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刘太杰)

向上           

2.汉语词汇研究
葛信益 汉语构词的特点和方法 1979.2
常敬宇 谈“就” 1980.2(+马欣华)
傅忆芳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刘士勤、陈荣德)
刘士勤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陈荣德、傅忆芳)
佟慧君 近义词辨析选登:重复、反复 1980.3
徐志民 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 1980.3
蔡日英 说“似的” 1981.1
刘淑娥 近义词辨析选登:平常 普通 一般 1981.1
梅立崇 近义词辨析选登:朝、向、往 1981.3
许德楠 说单音词与语素在构形上的同一性 1981.4
余云霞 汉语成语及其特性(译述) 1982.1
杜厚文 科学术语的构成方法 1982.2
刘 钢 某些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1982.2
佟慧君 如何辨析同素反序词 1982.2
谢文庆 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类型 1982.2
王 还 建国以来汉语词汇的变化及其原因 1982.3
宫兆平 古汉语词汇教学初探 1982.4
姜林森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潘玉江)
李振杰 《暴风骤雨》中俗语的运用 1982.4
潘玉江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姜林森)
施宝义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姜林森、潘玉江)
常敬宇 现代汉语词的语义域 1983.2
董树人 晋中话“嵌l词”与北京话对应词的比较 1983.2
杨靖轩 汉语医学词构词法 1983.2
曹 静 词义的义素分析 1983.3(+王振昆)
王振昆 词义的义素分析 1983.3(+曹静)
王书贵 数词紧缩语 1983.4
傅 力 同音异形异义词的区别 1984.1
徐宗才 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应俊玲)
应俊玲 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徐宗才)
耿二岭 拟声词的形象色彩 1984.2
鲍延毅 关于“她”字的商榷 1984.3(+刘又辛)
刘又辛 关于“她”字的商榷 1984.3(+鲍延毅)
马挺生 词语释义管见 1984.3
张清常 胡同与水井 1984.4
常宝儒 现代汉语词汇统计问题的初步研究 1985.1
敖镜浩 论系词“是”的产生 1985.2
常敬宇 同素词简论 1985.2
刘钧杰 颜色词的构成 1985.2
谢文庆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特点 1985.2
王绍新 谈专名泛化 1985.3
郭良夫 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 1985.4
张清常 释胡同 1985.4
陈亚川 异形词的规范可与多音字的精简相结合 1986.1
张德鑫 谈汉语的“正反词” 1986.1
鲍延毅 一个正在复苏的词儿“先生” 1986.2
傅惟慈 浅谈禁忌词语与委婉词语 1986.2(+沈叙伦)
郭德荫 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 1986.2
李新梯 “细前日”和“外后日” 1986.2
沈叙伦 浅谈禁忌词语和委婉词语 1986.2(+傅惟慈)
伍铁平 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 1986.2
孟 琮 口语里的“得”和“得了” 1986.3
傅 力 偏正式合成词的一个小类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区别 1986.4
倪宝元 从结构上看成语的扩展用法 1987.1
李振杰 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 1987.2
汪树福 “从新”与“重新” 1987.2
谢文庆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关系 1987.2
刘淑娥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赵静贞)
王绍新 谈汉语复合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1987.3
张清常 关于汉语双音节同形异义词语的问题 1987.4
梅立崇 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 1988.2
张志毅 通过工具书掌握汉语词性 1988.2
傅希孟 《红楼梦》中含双项数词的四字语 1988.3
张旺熹 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 1988.3
张维耿 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 1988.4
洪笃仁 试论大型语文词典的义项详备原则 1989.1
倪宝元 成语的套用 1989.1
伍铁平 不同语言的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语言类型学研究 1989.1
常玉钟 口语习用语略析 1989.2
李绍林 “房子”和“屋子”的区别 1989.3
凌远征 “她”字的创造历史 1989.4
李振杰 台湾新词语管窥 1990.1
刘又辛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 1990.3
张巨龄 汉语同形词语音轻重及词义、词性的变迁 1990.3
张志毅 词的理据 1990.3
王海芬木 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 1990.4
石毓智 说“喳儿”和“茬儿” 1991.1
俞 敏 “打”雅 1991.1
张清常 汉语的颜色词 1991.3
刘爱兰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杨靖轩)
张清常 一种误解被借的词原义的现象——兼论“胡同”与蒙古水井的关系 1991.4
杨靖轩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刘爱兰)
常敬宇 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 1992.4
李 薇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肖正芳)
语用所 1992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2.4
肖正芳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李薇)
刘叔新 论词语的意味 1993.1
姚德怀 也谈“扎啤” 1993.2
张清常 再说惯用语 1993.2
杜厚文 定义的表达法 1993.3
伍铁平 表示“明天”和“昨天”的词的类型学研究 1993.4
周 荐 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 1993.4
朱庆之 汉语外来词二例 1994.1
董树人 谈谈新词词典编写中有关收词的几个问题 1994.3
语用所 1993年出现的汉语新词语 1994.3
姚汉铭 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 1995.1
凌 云 汉语义素运动造词 1995.4
语用所 1994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5.4
刘桂芳 义素分析之我见 1996.1
刘叔新 轻声“里”属什么单位的问题 1996.1
张宝林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赵淑华)
赵淑华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葛西劝 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 1996.2(+葛素表)
陈光磊 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变动 1997.2
王 宁 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 1997.4
万艺玲 三部词书的动词释义粗析 1998.1
谢米纳斯 汉语词汇学教学初探 1998.1
周 荐 惯用语新论 1998.1
林杏光 我国的辞典编纂事业述略 1998.2
金欣欣 谈《新华字典》中的复音词 1998.3
陈月明 词义的综合形态和分析形态 1999.1
凌 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1999.2
殷志平 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 1999.2

向上           

3.汉语语法研究
陈贤纯 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 1979.1
田万湘 虚词释例选登:给 1979.1
王砚农 从带“了”的病句谈起 1979.1
许德楠 “一”的变调规律同语法作用的关系 1979.1
赵淑华 关于“是…的”句 1979.1
洪成玉 古代汉语中的系数结构 1979.2
黄文彦 虚词释例选登:在 1979.2
李 珠 谈谈主谓谓语句 1979.2
刘月华 从“天天”和“每天”所想到的 1979.2
王 还 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 1979.2
伍铁平 评高名凯语言论中的“位”“素”理论 1979.2
郭志良 可能补语“了”的使用范围 1980.1
潘文娱 谈谈“正”“在”和“正在” 1980.1
宋玉柱 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 1980.1
王国璋 “许多”“不少”“多少”词义、语法特点的分析和比较 1980.1
杨丽珠 “然”字小议 1980.1
张志公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分歧问题 1980.1
胡百华 汉语体词的内涵 1980.2
陆俭明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 1980.2
吕必松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一) 1980.2
马欣华 谈“就” 1980.2(+常敬宇)
杨惠元 浅谈重复 1980.2
董 浩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许德楠)
金 风 介绍《汉语口语语法》 1980.3
李培元 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陆世光)
刘月华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 1980.3
陆世光 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李培元)
吕必松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二) 1980.3
宋王珂 古汉语“孰”“与”组成的选择比较问句——兼论一些译法 1980.3
王 还 再说说“在” 1980.3
许德楠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董浩)
钟式嵘 功能、意念、语言形式 1980.3
李临定 我国三十年来的语法研究 1980.4
李 珠 现代汉语中副词用法的三性问题 1980.4
傅雨贤 “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 1981.1
赖汉纲 虚词释例选登:极 1981.1
李裕德 词组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 1981.1
吕必松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三) 1981.1
杨淑璋 代词“等”和“等等”的一些用法 1981.1
马 真 修饰数量词的副词 1981.1
赵淑华 关于“还”的对话 1981.1
朱德熙 “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1981.1
常敬宇 谈动词的叠用 1981.2
关立勋 虚词释例选登:绝 1981.2
王海芬 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 1981.2
张拱贵 两种类型多重复句的分析 1981.2
弗朗西斯·C·李 我们怎样处理“把”字 1981.3(+王德佩节译)
洪成玉 关于“有以”、“无以”的用法 1981.3
金 路 鲁迅小说《药》里的动词 1981.3
杉村博文 纽带在哪里 1981.3
王德佩 我们怎样处理“把”字(节译) 1981.3(+弗朗西斯)
谢晓安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语法体系概述 1981.3
张 静 有关“句子成分”的几个问题——《新编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简介 1981.3
房玉清 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 1981.4
侯学超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吴竞存)
黄国营 伪定语和准定语 1981.4
邵敬敏 拟声词初探 1981.4
吴竞存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侯学超)
许维翰 谈“非…不…” 1981.4
张志公 谈汉语的语素——并略介绍哈尔滨语法教学讨论会 1981.4
赵静贞 “谁”的用法浅析 1981.4
贾梅露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译) 1982.1(+李英哲)
李文治 关于“又”和“再” 1982.1
李英哲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 1982.1(+贾梅露译)
刘月华 状语与补语的比较 1982.1
史存直 从汉语语序看分布理论 1982.1
宋王珂 “进行”的语法作用 1982.1
张维耿 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 1982.1
周生亚 谈谈汉语多重修饰语的词序问题 1982.1
陈信春 关于后分句主语承前宾语而出现及省略问题 1982.2
程美珍 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 1982.2
楚永安 古代汉语中的“有…者”句 1982.2
孟 凯 虚词释例选登:大 1982.2
董树人 关于AABB式重叠的问题 1982.3
赖汉纲 “很”用法初探 1982.3
李临定 言简意赅——汉语结构特点漫谈 1982.3
李子云 主谓谓语句 1982.3
吕文华 谈结果补语的意义 1982.3
邵敬敏 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 1982.3
宋孝才 不定量词“点儿”与“些”比较 1982.3
宋玉柱 定心谓语存在句 1982.3
徐复岭 也说“似的” 1982.3
胡裕树 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 1982.4
吕必松 关于“是……的”结构的几个问题 1982.4
王砚农 汉语数词的习惯用法和感情色彩 1982.4
张志公 汉语的词组(短语) 1982.4
宋王珂 古汉语“有”的代词用法 1983.1
王惟贤 复句和关联词句 1983.1
徐静茜 说“来、去” 1983.1
张拱贵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上) 1983.1
钱学烈 寒山诗语法初探(上) 1983.2
张拱贵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下) 1983.2
李清华 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 1983.3
李一平 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功能 1983.3
钱学烈 寒山诗语法初探(下) 1983.3
孙良明 汉语句法分析问题——兼述句结构成分分析法 1983.3
杨学军 “所…者”和“所…的” 1983.4
杉村博文 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 1983.4
杨必胜 是“省略—复句”,还是“共戴—单句”——兼谈单复句的区分标准 1983.4
黄祥年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 1984.1
林玉山 汉语语法学发展的语言因素 1984.1
刘瑞明 “有以”、“无以”是多义的同形异构体——与洪成玉同志商榷 1984.1
史锡尧 鲁迅对副词的选用 1984.1
宋玉柱 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 1984.1
邢福义 “要不是p就q”句式及其修辞作用 1984.1
奚博先 试谈“A的A,B的B”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 1984.1
杨惠芬 动态助词“了”的用法 1984.1
赵桂玲 准量词“人”的探讨——从唐人小说的用例谈起 1984.1
汪仁寿 复指词组与复指成分 1984.2
王国璋 动词带宾语语法特点两例 1984.2
吴洁敏 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 1984.2
吴振邦 语气词的妙用 1984.2
俞鸣蒙 也论“要不是”和“要不” 1984.2
赵金铭 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 1984.2
朱声琦 上古无指代词“有” 1984.2
李临定 动词的宾语和结构的宾语 1984.3
解惠全 指代性副词“相”的用法 1984.3
邢公畹 说汉语的连锁复句——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 1984.3
崔永华 “连…也/都…”句式试析 1984.4
武柏索 浅释“一…一…”结构 1984.4
赵静贞 “A就A”格式试探 1984.4
胡树鲜 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 1985.1
贾 颖 关于时量补语的另外两种格式 1985.1
竟 成 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 1985.1
刘丹青 试谈两类“同位语”的区别 1985.1
邢公畹 就汉语的“连锁复句”问题答史存直先生 1985.1
赵建华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名量词 1985.1
吕文华 “由”字句——兼及“被”字句 1985.2
傅希孟 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1985.2
毛修敬 汉语里的对立格式 1985.2
饶春红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邵敬敏)
邵敬敏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饶春红)
丁恒顺 语气词的连用 1985.3
黄岳洲 现代汉语的一些同义语法形式 1985.3
李临定 介词短语使用漫谈 1985.3
林祥楣 简缩与搭配 1985.3
吕文华 “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 1985.3
马 真 “稍微”和“多少” 1985.3
杨淑璋 副词“还”和“再”的区别 1985.3
杨亦鸣 关于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问题 1985.3
赵振才 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 1985.3
蔡镜浩 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 1985.4
邓守信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1985.4
李绍林 试谈“象”字的词性 1985.4
刘月华 “怎么”与“为什么” 1985.4
陆俭明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 1985.4
邢福义 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 1985.4
郁 李 “象”是介词、形容词吗 1985.4
任宣知 方位词组与含有方位语素名词的划界问题 1986.1
申小龙 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 1986.1
宋王珂 现代汉语动词表示长时间的几种形式 1986.1
张晓铃 试论“过”与“了”的关系 1986.1
黄振英 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 1986.2
马 真 “很不—”补说 1986.2
范 晓 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 1986.3
胡正微 意义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场的立体模式 1986.3
马挺生 试谈词语搭配的形式和条件 1986.3
冯志纯 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 1986.4
史有为 包装义动词及其有关句型 1986.4
毛修敬 谈“只见~”的“只” 1987:1
史锡尧 《骆驼祥子》多样化的句式及其表达效果 1987.1
薛凤生 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 1987.1
陈月明 “又”的一种语法意义新解 1987.2
程美珍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 1987.2
崔建新 隐现句的谓语动词 1987.2
郭志良 有关“AABB”重叠式的几个问题 1987.2
鲁 川 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 1987.2
沈开木 “了2”的探索 1987.2
吴学先 试论多指性动词 1987.2
董树人 关于量词“棵”的出现时间 1987.3
方经民 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观和客观——兼与游顺钊先生讨论 1987.3
李延瑞 关于修饰性临时量词 1987.3
马庆株 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应用 1987.3
赵静贞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刘淑娥)
陆俭明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 1987.4
任海波 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 1987.4
邢福义 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 1987.4
陈光磊 胡裕树谈怎样看待汉语语法的特点 1988.1
廖秋忠 篇章中的论证结构 1988.1
陆丙甫 “已经”同“曾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1988.1
倪宝元 状语的移动 1988.1
申小龙 论汉语句子的心理视点 1988.1
王积德 文言中的“之谓”和“谓之” 1988.1
王维成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 1988.1
吴洁敏 “来”和“以来” 1988.1
薛 红 连动式和递系式重合 1988.1(+叶研)
张寿康 谈汉语常用词的搭配 1988.1
兰宾汉 副词“都”的语义及其对后面动词的限制作用 1988.2
刘士勤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王学作)
刘月华 语调是非问句 1988.2
陆俭明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1988.2
史有为 相对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接受 1988.2
王 还 再谈谈“都” 1988.2
吴延枚 关于复杂谓语的几个问题 1988.2
王学作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刘士勤)
许德楠 双宾同指与双宾异指 1988.2
杜厚文 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 1988.3
胡盛仑 代词理解和称代类型 1988.3
刘学敏 关于“个”的特殊用法 1988.3
王艾录 语义谓语 1988.3
杨从洁 不定量词“点”以及“一点”“有点”的用法 1988.3
蔡振生 “不A不B”结构浅析 1988.4
林玉山 试论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1988.4
陶 炼 “C不C”结构的造句功能 1988.4
王 还 读《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一文所想到的 1988.4
周时挺 也说“很不—” 1988.4
古川裕 “的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 1989.1
邵敬敏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赵秀凤)
俞 敏 北京口语里有“动名词” 1989.1
张清常 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 1989.1
赵秀凤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邵敬敏)
胡炳忠 有关“呢”的两个问题 1989.2
李临定 如何分析汉语句子 1989.2
陆俭明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研究管见 1989.2
王绍新 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1989.2
陆俭明 说量度形容词 1989.3
王 还 “只有…才…”和“只要…就…” 1989.3
邢福义 词类判别四要点 1989.3
郭春贵 “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 1989.4
胡明扬 流水句初探 1989.4(+劲松)
劲 松 流水句初探 1989.4(+胡明扬)
陆俭明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 1990.1
彭可君 谓词性宾语补议 1990.1
孙良明 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兼谈否定介词结构的合理性 1990.1
王 还 “差(一)点儿”和“差不多” 1990.1
王希杰 论潜量词的显量词化 1990.1
吴继光 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 1990.1
赵淑华 连动式中动态助词“了”的位置 1990.1
郑良伟 词汇扩散理论在语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式变化 1990.1
范开泰 省略、隐含、暗示 1990.2
冯志纯 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 1990.2
金椿姬 谈“弄” 1990.2
娄炳坤 略谈X杠句法学 1990.2
吴振国 前项隐含的“又”字句 1990.2
周国光 关系集合名词及其判断句 1990.2
崔永华 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1990.3
肖奚强 “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张亚军)
张亚军 “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肖奚强)
史锡尧 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 1990.4
文 炼 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 1990.4
张清常 汉语的15个数词 1990.4
崔应贤 说专有名词前面的“一个” 1991.1
黄振英 词义在句子中的衍射作用 1991.1
陆俭明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 1991.1
邵敬敏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1991.1
戴耀晶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1991.2
李成才 “跟…一样”用法浅谈 1991.2
李晓琪 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 1991.2
胡明亮 浅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 1991.3
华 萍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1991.3
嘉 谟 “的”字的分化 1991.3(+凌远征)
凌远征 “的”字的分化 1991.3(+嘉谟)
徐通锵 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 1991.3
张旺熹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 1991.3
廖秋忠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 1991.4
施建基 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王邱丕君)
王邱丕君 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施建基)
徐 枢 回顾与展望——试谈80和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91.4
赵淑华 谈80年代和90年代的句型研究 1991.4
李英哲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 1992.1
鲁健骥 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 1992.1
饶长溶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徐枢)
王 还 漫谈汉语一些副词 1992.1
王建勤 介词“对于”的话语功能 1992.1
肖秀妹 “动+来+名”和“动+名+来”两种句式的比较 1992.1
徐 枢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饶长溶)
赵 宏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译) 1992.1
方 立 句法学与形态学的关系——接口语法纲要探索 1992.2
吕叔湘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1992.2
屈承熹 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1992.2
史锡尧 事物单位词的由来及使用 1992.2
李 瑛 “不”的否定意义 1992.3
相原茂 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 1992.3
阎德早 “老”字的称谓化作用 1992.3
沈开木 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1992.4
施建基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王邱丕君)
王邱丕君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施建基)
方 立 接口语法:过去和现状 1993.1
李晋荃 话题连贯和述题连贯 1993.1
彭可君 说“怎么” 1993.1
范 晓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胡裕树)
胡裕树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范晓)
项开喜 “一M比一MA”格式试探 1993.2
范开泰 语法分析三个平面 1993.3
范 晓 复动“V得”句 1993.4
王希杰 语法研究中的静态和动态 1993.3
邢福义 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 1993.4
吴为章 关于句子的功能分类 1994.1
崔希亮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透视——《语言教学与研究》15年语法研究论文评述 1994.2
梅立崇 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 1994.2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 1994.2
孙良明 再论按结构层次关系分析,取消单复句划分 1994.2
张伯江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1994.2
渡边丽玲 “差一点”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 1994.3
韩荔华 论重复 1994.3
胡裕树 深化汉语的词法研究 1994.3
赵 新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1994.3
储成志 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 1994.4
贺 阳 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1994.4
林杏光 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 1994.4
吴雅慧 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 1994.4
周小兵 “常常”和“通常” 1994.4
杜厚文 模糊语义定量分析 1995.1
周换琴 “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 1995.1
李向农 现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特指时段” 1995.2
牛岛德次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 1995.2(+周生亚译)
王启龙 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 1995.2
周生亚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译) 1995.2(+牛岛德次著)
金立鑫 “Posi.有N”和“Posi.是N” 1995.3
史有为 “没完”和“不停” 1995.3
朱景松 关于语序的几个问题——第五次语法学修辞学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5.3
朱晓亚 答句的语义类型 1995.3
周小兵 谈汉语时间词 1995.3
孙德金 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 1995.4
张国宪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 1995.4
刘社会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沈 阳 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1996.1
王希杰 论显句和潜句 1996.1
徐赳赳 叙述文中直接引语分析 1996.1
王 静 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 1996.2
徐燕青 “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1996.2
张爱民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与作其它成分的比较 1996.2
何元健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卫志强、黄月圆)
胡明扬 《牵手》歌词中的语法等三题 1996.3
黄月圆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卫志强、何元健)
李 敏 “大主语隐含介词的主谓谓语句”再分析 1996.3
李宇明 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 1996.3
王宏宇 “仅…,就…”格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1996.3
卫志强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黄月圆、何元健)
范 晓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张豫峰)
金立鑫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1996.4
王绍新 超单句偏误引发的几点思考 1996.4
张济卿 也谈“Posi.有N”和“Posi.是N” 1996.4
张谊生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 1996.4
张豫峰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范晓)
周小兵 析“不A不B” 1996.4
李立成 不表可能的“动de形”结构及de的性质 1997.1
李 泉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1997.1
谭景春 “动+结果宾语”及其相关句式 1997.1
张谊生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 1997.1
曹秀玲 V前受事结构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1997.2
胡 翔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刘社会)
刘社会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胡翔)
沈 阳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 1997.2
张 赪 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 1997.2
赵淑华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刘社会、胡翔)
陈昌来 汉语处所价语的初步考察 1997.3
孙德金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考察 1997.3
吴继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1997.3
赵永新 析ABAC式四字语 1997.3
郑定欧 语法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1997.3
胡孝斌 说“还是” 1997.4
马庆株 词组的研究 1997.4
易洪川 汉语口语里的一种施事宾语句 1997.4
周小兵 动宾组合带时量词语的句式 1997.4
金立鑫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 1998.1
刘丹青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徐烈炯)
徐烈炯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刘丹青)
杨惠芬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 1998.1
郭风岚 论副词“在”和“正”的语义特征1998.2
施春宏 语义叠架原因论析 1998.2
王小莘 “时间”与“时候” 1998.2(+张舸)
张 舸 “时间”与“时候” 1998.2(+王小莘)
张谊生 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1998.2
李宇明 “一量VP”的语法、语义特点 1998.3
梅立崇 关联副词“却”试析 1998.3
徐 峰 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 1998.3
胡晓萍 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史金生)
李 敏 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考察 1998.4
史金生 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胡晓萍)
范 晓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朱晓亚)
刘 伟 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相反” 1999.1
刘元满 “太+形/动”与“了” 1999.1
施茂枝 述宾复合词的语法特点 1999.1
朱晓亚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范晓)
刘富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徐建华)
陆俭明 “这是……”和“这个是……” 1999.2
徐建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刘富华)
赵日新 说“个”1999.2
郑贵友 “X归X,Y归Y”格式浅议 1999.2

向上           

4.汉语修辞研究
孙钧政 老舍语言学习笔记 1979.1
姜德梧 谈《子夜》的语言 1980.1
王德春 论语体 1980.1
朱 星 汉语的简说法 1980.2
高进贤 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古远清)
古远清 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高进贤)
杜厚文 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 1981.2
章锡良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朱星)
朱 星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章锡良)
葛信益 《孔乙己》的语言分析 1983.1
冒寿福 炼词及其他——谈《骆驼祥子》的语言 1983.3
姚宝元 关于同音现象运用的问题 1983.3
张 弓 修辞教学漫谈 1983.3
张寿康 篇章修辞方式刍议 1983.4
杨俊萱 口语和书面语 1984.1
孙 云 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王桂华)
王桂华 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孙云)
滕吉海 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文斌)
文 斌 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滕吉海)
乌坤明 修辞、逻辑与重音 1985.1
郑子瑜 论《史记》修辞之偶疏 1985.1
王志芳 试谈《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1985.2
吴士文 从科学和学科体系上看修辞语法的分合 1985.3
史荣光 “对顶”修辞方法刍议 1985.4
詹开第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 1985.4
张炼强 王力先生的修辞理论及其运用 1988.4
杨昌江 论“冰心体”语言 1986.3
谭学纯 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朱玲)
杨庆蕙 从表达上看谐音 1986.4
朱 玲 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谭学纯)
陈 华 “一语双叙”应纳入汉语修辞格 1987.1
邵敬敏 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 1987.3
孙钧政 老舍文学语言理论阐述 1988.1
王建华 《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 1988.2
宗廷虎 我国古代戏曲修辞论的奇葩——金圣叹的评点修辞 1988.3
王希杰 论修辞学的对象 1988.4
田懋勤 关于“无标点文字”和它的修辞作用 1989.1
宗廷虎 试论台湾修辞学的发展 1989.4
孙钧政 语言指纹与作家风格 1990.1
张寿康 关于修辞理论问题 1990.3
李郁章 类比格初探 1991.1
孙钧政 度·隔·情——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1991.2
王化鹏 谈谈四字语的修辞作用 1993.4
王 锳 试论“通感生义”——从“闻”字说起 1997.4
刘静敏 与拈连格有关的词语超常搭配 1998.3
陈本源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1998.4(+黄岳洲)
黄岳洲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1998.4(+陈本源)
周远富 《马氏文通》的修辞学意义 1998.4

向上           

5.汉语方言研究
陈亚川 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 1987.4
姚佑春 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 1988.4
鲁国尧 “方言”的涵义 1992.1
李如龙 语文教学和方言调查研究 1997.2
曹志耘 汉语方言里表示动作次序的后置词 1998.4
李如龙 论汉语方音异读 1999.1

向上           

6.汉字研究
周有光 当前文字改革的几个问题 1980.4
雨 兹 汉字究竟有多少 1981.1
顾 越 汉字形音义关系种种 1981.2
陈亚川 六书说、简体字与汉字教学 1982.1
张清常 音义关系在汉语汉字中的特殊组合 1989.4
陈亚川 繁简汉字文本转换初探 1994.3
施正宇 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 1994.4
张希峰 分化字的类型研究 1995.1
陈亚川 文字处理与语文规范 1995.2
李世之 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 1995.2

向上           

九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陈荣德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刘士勤、傅忆芳)
李龙植 文体学与语言实践 1981.2
卫志强 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1983.3
陈重喻 华语(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 1985.4
陈建民 受话人的言语反应 1986.2
凌远征 标点符号推行小史 1986.3
陈 平 话语分析说略 1987.3
王玉鼎 模糊语言琐谈 1988.1
张振兴 台湾社会语言学史五十年述评 1988.2
何 平 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1988.3(+殷焕先)
殷焕先 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1988.3(+何平)
周有光 汉语的国际地位 1989.2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 1990.3
西槇光正 语境与语言教学 1990.4
O.郭特立波 试论现代汉语行为方式的几个问题 1991.1
董 明 重视语言的得体性——中国古人的言语准则之一 1991.1
崔希亮 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 1992.2
刘松江 反问句的交际作用 1993.2
邹韶华 语用频率效应刍议 1993.2
施种谋 华人社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调查 1994.1
田惠刚 谈双语—多语现象 1994.1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 1994.3
俞约法 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 1994.3
王建勤 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关关系 1994.4
尹世超 报道性标题与称名性标题 1995.2
刘颂浩 预设与阅读理解 1995.3
尤爱莉 语境与语言运用 1995.4
吴建玲 对百名华裔学生语言文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6.4
张 黎 言语交际中的歧解现象 1996.4
张 凯 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 1997.1
戴曼纯 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 1997.2
邓晓华 多元文化社会中语言规划理论的研究 1997.3
林伦伦 港澳回归对广东推普工作的影响 1997.3
陈前瑞 儿童问句理解的群案与个案的比较研究 1997.4(+李宇明)
陈前瑞 儿童问句理解的群案与个案的比较研究 1997.4(+李宇明)
王希杰 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 1998.1
李 岗 角色语言常量分析 1998.3
董树人 《现代汉语词典》若干词条释义商兑 1998.4
于根元 二十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1998.4
张 普 关于语感与流通度的思考 1999.2

向上           

十 语言与文化研究
郑懿德 中国古人的名和字 1980.1
金定元 身动学刍议 1982.4
遆永顺 称呼语及其使用 1985.2
金定元 意义、信息和文化背景 1985.2
陈章太 叫卖语言初探 1985.3
遆永顺 浅谈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合称问题 1986.2
赵金铭 谐音与文化 1987.1
曹志耘 北京话j组声母的前化现象 1987.3
黄南松 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 1988.4
赵贤州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 1989.1
朱文俊 语言与文化 1990.2、 1990.3
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1990.3
张德鑫 从“十三点”说起——数字吉凶象征的中外不同文化审美因素窥探 1991.4
赵贤州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 1992.3
张占一 交际文化琐谈 1992.4
杨国章 交往与文化及其它 1993.2
张清常 胡同借自蒙古语水井答疑 1994.3
于根元等 语言的人文性——“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一 1997.1
张清常 北京街巷名称问题零拾 1997.1
李燕姝 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1997.2
曹志耘 谈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1997.3
胡士云 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 1997.3
曲彦斌 略论语言与民俗的双向研究 1997.3
张公瑾 浑沌学与语言研究 1997.3
周庆生 亲属称谓等级称与封建领主等级制 1997.3
陈建民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1997.4
毕继万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1998.4
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 1998.4
张清常(遗作) 汉语诗歌要求押韵 1998.4
陈松岑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 1999.1

向上           

十一 书评
李 陆 《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上) 1979.1
李 陆 《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下) 1979.2
朱德熙 《中国语法丛书》序 1982.4
盛 炎 《标准汉语》评介 1983.4(+张占一)
张占一 《标准汉语》评介 1983.4(+盛炎)
鲁健骥 一本有特色的古汉语教材《文言入门》读后 1984.1
徐志民 评《实用汉语课本》 1984.3
安 岗 《中国报刊新词语》序言 1984.4
黎锦熙 所谓“黎派”语法诸书的评介 1984.4
黎天睦 《简明汉英词典》简评 1984.4
王振礼 《现代汉语语法》简介 1984.4
任学良 读林著《汉语语法学史》 1985.1
廖序东 重印《新著国语文法》序 1985.3(+张拱贵)
张拱贵 重印《新著国语文法》序 1985.3(+廖序东)
张寿康 《多音多义字小字典》序 1986.2
钟 梫 评介《ZQ拼音法》──兼评《巴拉吉氏华语拼音法》 1987.2
吴士文 一门新的学科在中国兴起——喜读刘焕辉《言语交际学》 1987.2
方 人 一部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词汇的工具书——《实用解字组词词典》 1987.4
张清常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读后 1988.2
朱德熙 读王还《门外偶得集》书后 1988.2
徐世荣 一字多音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多音字汇览》序 1988.3
俞约法 苏联普通语言学教材建设沿革——兼评柯杜霍夫的《普通语言学》 1988.4
李忆民 词汇动态研究和教学词典编纂——《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特色 1989.3
胡裕树 《汉语语法学史稿》序 1990.2
周祖谟 《汉语谚语词典》序 1990.2
宋 炎 北京土语的全貌展示——评介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 1990.3
于根元 街巷胡同名儿里有大学问——读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 1990.4
石 锋 北京话韵律特征的多角度研究——读《语音探索集稿》 1991.2
邢公畹 论同义词的研究——《同义词语的研究》序 1991.2
邵敬敏 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 1991.4
李 泉 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1992.3(+石锋)
石 锋 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1992.3(+李泉)
吕炳洪 文化视角——《文本·文化·接受》简介 1993.1
杨 木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瞻望——读《中国敦煌学史》 1993.2
杨石泉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一块基石——评《华语教学讲习》 1993.2
于根元 读《汉语新词新义词典》 1993.2
眸 子 中国的理论语言学——评《中国理论语言学史》 1993.3
徐思益 喜读《语境研究论文集》 1993.3
黄祖英 《现代汉语进修教程(听力篇)》的特色 1994.3
张旺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认识的深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读后 1994.3
眸 子 立足汉语事实,着力理论探讨——《邢福义自选集》读后 1994.4
邵敬敏 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 1995.1
邢 欣 动词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1995.2
张清常 文学名著的赏析与语言研究——《红楼梦的语言》序 1995.2
邢公畹 对外汉语[er]两音位的教学及[er]音史问题——评李思敬《汉语“儿”[er]音史研究》 1995.3
张旺熹 从描写、解释走向应用研究——读龚千炎《语言文字探究》 1995.4
吴世雄 评《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1996.1
岳方遂 评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 1996.1
李向农 儿童语言研究的新进展——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评介 1996.2
黄岳洲 喜读《语文学习新论》 1996.3
任志萍 借鉴与创新——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1996.3(+邵敬敏)
邵敬敏 借鉴与创新——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1996.3(+任志萍)
王本华 探索·研究·深化——张志公与《汉语辞章学论集》 1996.4
张清常 《〈红楼梦〉四字格词典》序 1996.4
邢福义 《汉语层次分析录》序 1997.2
杨庆华 《语言与文化论丛》序 1997.2
杨庆华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专业及其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序 1998.1
邵敬敏 更上一层楼——评《汉语集稿》(二) 1998.3
李 杨 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1998.2
卢卓群 “望文生义”的语言心理和汉语音译外来词 1998.4
何九盈 举杯劝斜阳,望崦嵫而勿迫——序绍新《课余丛稿》 1999.2

向上           

十二 语言学家评介
陈亚川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罗常培 1979.1
施光亨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王力 1979.2
吕必松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吕叔湘 1980.1
赵金铭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黎锦熙 1980.2
董树人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望道 1980.3
王绍新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唐兰 1981.1
刘月华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高名凯 1981.2
李 明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陆志韦 1981.3
郑懿德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胡愈之 1981.4
施光亨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姜亮夫 1982.1
刘月华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傅懋责力 1982.2
陈亚川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严学宭 1982.3
王绍新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梦家 1982.4
李 明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汪怡 1983.1
赖汉纲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容庚 1983.2
赵元任 我的语言自传 1983.4
张清常 赵元任先生所指引的 1993.1
施光亨 他的功业在书上也在人们心中——纪念朱德熙先生逝世一周年 1993.3
王绍新 深切怀念周祖谟老师 1996.1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逝世 1998.1
刘 坚 忆吕叔湘先生指导我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段往事 1998.2
赵金铭 深切怀念张清常先生 1998.2
朱一之 深切怀念吕叔湘先生 1998.2

向上           

十三 讲话和纪念文章
吕必松 为加快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年轻学科的发展而奋斗——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1983.3
陈章太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葛信益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胡明扬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李 荣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林 焘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吕必松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吕叔湘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王 力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984.3
伍铁平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俞 敏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张寿康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张志公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周有光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朱一之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吕叔湘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1985.4
王 力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1985.4
任学良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而作 1986.1
何东昌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1987.4
吕必松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87.4
吕叔湘 在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87.4
周谷城 在国家教委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1987.4
陈亚川 《语言教学与研究》10年 1989.3
贺 巍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胡明扬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林 焘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陆俭明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吕必松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王 还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伍铁平 三点希望——祝《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1989.3
许嘉璐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詹伯慧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祝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1989.3
张清常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张寿康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朱德熙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周有光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周祖谟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吕必松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1990.4
滕 藤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0.4
杨庆华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90.4
朱德熙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1990.4
李更新 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在北京语言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会上的报告 1993.1
陈亚川 努力使刊物更具特色、更有分量——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5周年 1994.4
吕必松 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1993.4
韦 钰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为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1993.4
杨庆华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93.4
朱开轩 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3.4
吕必松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5.1
杨庆华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5.1
吕叔湘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重发) 1998.2
曹志耘 光荣与梦想 1999.2

向上           

十四 其他
发刊词 1979.1
吕叔湘 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 1980.1
短期汉语学习班要抓紧语音教学 1981.2
陈亚川 中国语言(语文)学会、研究会简介 1981.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章程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名单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语言学院正式成立 1983.3
李 杨 著名作家丁玲来我院作报告 1984.2
谈《汉英逆引词典》的特点和用途 1984.2
陈可淼 北京语言学院举行第三届科学报告会 1985.1
永远怀念杰出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 1986.3
对外科技汉语教学研讨会纪要 1986.4
李忆民 学府文苑 良师益友 1986.4
零起点一年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总体设计 1986.4
张孝忠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古都西安举行 1986.4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 1987.2
林宝煊 参加国际俄协大会有感 1987.3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大会纪要 1987.4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章程 1987.4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988.3
1988-199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988.3
史有为 中国气派·北京气派·青年气派 1991.2
陈贤纯 北京语言学院第二届青年科研报告会述评 1991.3
陈亚川 语法研究座谈会纪要(+执笔) 1991.3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纪要 1992.4
张旺熹 中国语言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记要 1994.1
邢公畹 我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和博士生培养上的困难 1994.3
陈满华 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记要(执笔) 1995.1
李清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7年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调查统计 1996.3(+杨建国)
李清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 1996.3(+杨建国)
杨建国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7年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调查统计 1996.3(+李清华)
杨建国《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 1996.3(+李清华)
龙 岩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理论方法研讨会侧记 1997.1
孙德金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纪要 1997.1
龙 岩 第30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侧记 1997.3
徐 娟 语言学国际会议消息 1998.3
北语研究生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设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 1998.4


   
    贰 作者索引

A
安 岗 《中国报刊新词语》序言 1984.4
敖镜浩 论系词“是”的产生 1985.2

B
鲍延毅 关于“她”字的商榷 1984.3(刘又辛)
——— 一个正在复苏的词儿“先生” 1986.2
毕继万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1.4(+张占一)
———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1998.1

C
查理斯 中外师生谈汉语教学 1986.3(+李景蕙)
蔡镜浩 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 1985.4
蔡日英 说“似的” 1981.1
蔡振生 “不A不B”结构浅析 1988.4
曹 静 词义的义素分析 1983.3(+王振昆)
曹先擢 中日常用汉字笔顺的小考察 1996.2
曹秀玲 V前受事结构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1997.2
曹志耘 北京话j组声母的前化现象 1987.3
——— 谈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1997.3
——— 汉语方言里表示动作次序的后置词 1998.4
——— 光荣与梦想 1999.2
柴万里 BFT:理论与实践 1998.3(+方立)
常宝儒 美国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概况 1979.1
——— 日本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一瞥 1980.2
———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81.3
——— 现代汉语词汇统计问题的初步研究 1985.1
——— 关于俄语词汇的计量研究 1987.1
——— 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 1989.2
常敬宇 谈“就” 1980.2(+马欣华)
——— 谈动词的叠用 1981.2
——— 现代汉语词的语义域 1983.2
——— 同素词简论 1985.2
——— 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 1986.2
——— 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 1992.4
常玉钟 口语习用语略析 1989.2
陈安民 谈谈英汉对比在语法教学上的运用 1982.3
陈 绂 谈对欧美留学生的字词教学 1996.4
陈本源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1998.4(+黄岳洲)
陈昌来 汉语处所价语的初步考察 1997.3
陈光磊 胡裕树谈怎样看待汉语语法的特点 1988.1
———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992.3
——— 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变动 1997.2
陈国亭 汉俄语中某些判断句的逻辑意义和交际形式的比较 1990.1
陈 华 “一语双叙”应纳入汉语修辞格 1987.1
陈 宏 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如何建立结构效度 1997.2
陈建民 汉语里的节奏问题 1979.2
——— 受话人的言语反应 1986.2
———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1997.4
陈可淼 北京语言学院举行第三届科学报告会 1985.1
陈满华 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 1993.2
——— 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记要(执笔) 1995.1
———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 1995.3
陈 平 话语分析说略 1987.3
陈前瑞 儿童问句理解的群案与个案的比较研究 1997.4(+李宇明)
陈 清 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心理原则(译) 1983.3(+肖增智)
陈荣德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刘士勤、傅忆芳)
陈松岑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 1999.1
陈卫东 IELTS考试的客观性及存在问题初探 1993.3
陈贤纯 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 1979.1
——— 学习汉语也并不难 1986.1
——— 北京语言学院第二届青年科研报告会述评 1991.3
——— 聊天与交际 1993.3
陈信春 关于后分句主语承前宾语而出现及省略问题 1982.2
陈亚川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罗常培 1979.1
——— 中国语言(语文)学会、研究会简介 1981.3
——— 六书说、简体字与汉字教学 1982.1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严学宭 1982.3
——— 送气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地位及其识记问题 1983.3
——— 留学生汉语教学语法二题——兼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作者商榷 1984.4(+郑懿德)
——— 异形词的规范可与多音字的精简相结合 1986.1
——— 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 1987.4
——— 《语言教学与研究》10年 1989.3
———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 1990.4
——— 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问题 1991.1
——— 语法研究座谈会纪要(执笔) 1991.3
——— 繁简汉字文本转换初探 1994.3
——— 努力使刊物更具特色、更有分量——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5周年 1994.4
——— 文字处理与语文规范 1995.2
陈月明 “又”的一种语法意义新解 1987.2
——— 词义的综合形态与分析形态 1999.1
陈章太 叫卖语言初探 1985.3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陈之昌 汉语拼音表 1980.3
陈重喻 华语(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 1985.4
陈 灼 谈“交流” 1981.4
———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刘镰力、宋绍周、张淑梅)
——— 制订《中级汉语课程词汇大纲》的原则及理论思考 1995.4
程美珍 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李景蕙、刘英林)
——— 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 1982.2
———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 1987.2
程 棠 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汉法比较 1982.1(+于淑华)
——— 谈谈汉语和法语表示时间的方法 1982.4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三次汉语教学讨论会简况 1985.1
——— 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读后 1989.3
——— 关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92.3
——— 培养目标和科研重点浅见 1994.4
———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96.3
程相文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谭敬训、刘希明、王碧霞)
——— 论《汉语普通话教程》的总体设计 1996.3
——— 《汉语普通话教程》简介 1997.3
储成志 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 1994.4
褚福章 大学理科教材语言现象探析 1991.4
楚永安 古代汉语中的“有…者”句 1982.2
崔建新 隐现句的谓语动词 1987.2
崔希亮 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 1992.2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透视——《语言教学与研究》15年语法研究论文评述 1994.2
———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6.2
崔应贤 说专有名词前面的“一个” 1991.1
崔永华 “连…也/都…”句式试析 1984.4
——— 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1990.3
——— 课堂教学技巧略说 1991.2(+杨寄洲)
——— 略论汉语速成教学的设计 1996.2
——— 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 1997.4
———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方法论问题 1998.2

D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 1990.3
戴曼纯 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 1997.2
戴庆厦 关于汉藏语分类的思考 1997.4
——— 景颇语的结构助词“的” 1998.4
戴耀晶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1991.2
邓恩明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刘王旬 刘社会)
——— 语言教材要有趣 1983.2
邓守信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1985.4
邓崇谟 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 1982.2(+阎德早)
——— 通过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1983.2(+阎德早)
邓晓华 多元文化社会中语言规划理论的研究 1997.3
狄运昌 谈谈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1981.1
丁恒顺 语气词的连用 1985.3
董 浩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许德楠)
董 明 重视语言的得体性——中国古人的言语准则之一 1991.1
董树人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望道 1980.3
——— 关于AABB式重叠的问题 1982.3
——— 晋中话“嵌l词”与北京话对应词的比较 1983.2
——— 关于量词“棵”的出现时间 1987.3
——— 捷克斯洛伐克的汉语教学 1992.2
——— 谈谈新词词典编写中有关收词的几个问题 1994.3
——— 《现代汉语词典》若干词条释义商兑 1998.4
渡边丽玲 “差一点”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 1994.3
杜厚文 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 1981.2
——— 科学术语的构成方法 1982.2
——— 关于外国留学生科技汉语教学体制和教材问题 1986.4
——— 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 1988.3
——— 定义的表达法 1993.3
——— 模糊语义定量分析 1995.1
杜秦还 谈谈现代汉语声调教学 1992.1
杜同惠 如何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是”字句教学 1983.3

F
范开泰 省略、隐含、暗示 1990.2
——— 语法分析三个平面 1993.3
范 晓 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 1986.3
———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胡裕树)
——— 复动“V得”句 1993.4
———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张豫峰)
———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朱晓亚)
方经民 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观和客观——兼与游顺钊先生讨论 1987.3
方 立 浅谈科技生英语短训班的句型教学 1979.2(+许才德)
——— 浅谈科技英语语体 1981.1(+许才德)
——— 佐伊基教授谈当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1984.1
——— 句法学与形态学的关系——接口语法纲要探索 1992.2
——— 接口语法:过去和现状 1993.1
——— BFT:理论与实践 1998.3(+柴万里)
方梦之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1983.4
方 人 一部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词汇的工具书——《实用解字组词词典》 1987.4
方晓华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 1997.4
房玉清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 1980.3
——— 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 1981.4
冯胜利 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 1994.3
冯 蒸 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1989.3
冯志纯 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 1986.4
——— 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 1990.2
浮根成 有声作业与听力教学 1997.3
弗朗西斯·C·李 我们怎样处理“把”字 1981.3(+王德佩)
付 克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谈一位美国专家的来信 1983.4
——— 苏联的对外俄语教学 1987.3
傅建仁 两次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中的数值处理 1989.1(+卢湘鸿)
傅 力 同音异形异义词的区别 1984.1
——— 偏正式合成词的一个小类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区别 1986.4
傅惟慈 浅谈禁忌词语与委婉词语 1986.2(+沈叙伦)
傅希孟 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1985.2
——— 《红楼梦》中含双项数词的四字语 1988.3
傅忆芳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刘士勤、陈荣德)
傅雨贤 “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 1981.1

G
高进贤 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古远清)
高奇梅 在俄语强化教学中贯彻交际法原则 1990.1
高桥弥守彦 是用“上”还是用“里” 1992.2
高桥洋 汉语普通话的语法重音 1984.1
高 翔 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1996.4(+杨寅)
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 1998.3
高玉振 北京话的轻声问题 1980.2
葛西劝 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 1996.2(+葛素表)
葛信益 汉语构词的特点和方法 1979.2
——— 《孔乙己》的语言分析 1983.1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耿二岭 拟声词的形象色彩 1984.2
龚 桐 关于年、月、日、星期 1982.2
——— 参观物、访问人 1983.1
宫兆平 古汉语词汇教学初探 1982.4
[艹勾]锡泉 关于教美国学生翻译课的几个问题 1980.4
古川裕 “的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 1989.1
古远清 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高进贤)
顾 越 汉字形音义关系种种 1981.2
关立勋 虚词释例选登:绝 1981.2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 1994.3
郭春贵 “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 1989.4
郭德荫 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 1986.2
郭风岚 论副词“在”和“正”的语义特征1998.2
郭金鼓 对科技汉语听力课教学的认识 1984.4
——— 语言能力相关悬殊的双方实现交际的可能性 1993.1
郭良夫 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 1985.4
郭志良 可能补语“了”的使用范围 1980.1
——— 有关“AABB”重叠式的几个问题 1987.2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8—200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998.2

H
哈平安 现代汉语[i][i]的音位问题 1985.1
韩 红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刘新丽、周翠琳)
韩荔华 论重复 1994.3
韩淑芳 写作课教学中的语法问题及其他 1986.1
韩孝平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评估 1986.4
韩祝祥 试谈实验语音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的关系 1994.4
何宝章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1988年年会简况 1989.1
何东昌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1987.4
何九盈 举杯劝斜阳,崦嵫而勿迫——序绍新《课余丛稿》 1999.2
何 鸣 法语动词虚拟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79.1(+周明)
何 平 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1988.3(+殷焕先)
——— 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 1997.3
何伟渔 教日本人学汉语 1984.3(+胡裕树)
何 新 “么洞拐”原来是“107” 1982.4
何元健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
何子铨 怎样教好“新闻听读”课 1984.1
——— 以“个别教学”原则编写汉语教材的一次尝试——菲力浦·康多《汉语》漫评 1985.1
贺 巍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 1991.1
贺 阳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劲松)
——— 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1994.4
洪材章 在基础汉语阶段进行语段训练好 1983.1
——— 谈汉语课程与科技课程的同步结合 1985.3
洪成玉 古代汉语中的系数结构 1979.2
——— 关于“有以”、“无以”的用法 1981.3
洪笃仁 试论大型语文词典的义项详备原则 1989.1
侯精一 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 1991.1
侯 敏 报刊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1996.2
侯学超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吴竞存)
胡百华 汉语体词的内涵 1980.2
胡炳忠 四声连读与“辨调代表字”——教学笔记 1979.1
——— 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韵问题 1983.3
——— 三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5.1
——— 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1987.4
——— 有关“呢”的两个问题 1989.2
———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汉语的结构模式 1994.1
胡怀年 文学教材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译) 1984.1(+桑德拉·莫凯)
胡明亮 浅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 1991.3
胡明扬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当前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向 1989.3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流水句初探 1989.4(+劲松)
——— 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1990.4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3.4
——— 重视海外学者的汉语研究 1994.2
——— 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 1995.1
——— 《牵手》歌词中的语法等三题 1996.3
———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 1999.1
胡盛仑 代词理解和称代类型 1988.3
胡士云 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 1997.3
胡书经 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1982.4
——— 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历史(简述) 1983.2
胡树鲜 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 1985.1
胡希明 教授成人学习中文的教材与教学法 1991.4
——— 完整语言教学的探讨 1995.2
胡 翔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赵淑华、刘社会)
———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 刘社会)
胡晓萍 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史金生)
胡孝斌 说“还是” 1997.4
胡裕树 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 1982.4
——— 教日本人学汉语 1984.3(+何伟渔)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为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而作1989.2(+郑国雄)
——— 《汉语语法学史稿》序 1990.2
———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范晓)
——— 深化汉语的词法研究 1994.3
胡正微 意义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场的立体模式 1986.3
胡壮麟 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 1982.1
——— 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二) 1982.2
华 超 谈谈语音教学 1987.2(+林春)
华 萍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1991.3
黄伯飞 四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所用的汉语汉文教材 1980.4
黄典诚 反切异文在音韵发展研究中的作用 1981.1
黄国营 伪定语和准定语 1981.4
黄南松 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 1988.4
黄佩文 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
黄文彦 虚词释例选登:在 1979.2
黄祥年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 1984.1
黄英佛 英法语对比分析与法语教学 1988.1
黄月圆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
黄岳洲 现代汉语的一些同义语法形式 1985.3
——— 喜读《语文学习新论》 1996.3
———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1998.4(+陈本源)
黄政澄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李泉、赵燕琬、马燕华)
黄振英 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 1986.2
——— 词义在句子中的衍射作用 1991.1
黄祖英 《现代汉语进修教程(听力篇)》的特色 1994.3

J
纪猗馨 英语情态助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的比较 1986.3
嘉 谟 “的”字的分化 1991.3(+凌远征)
贾梅露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译) 1982.1(+李英哲著)
贾 颖 关于时量补语的另外两种格式 1985.1
江锡群 口语能力测试的另一种途径——汉语模拟面试之研制及其修改 1995.3
江 新 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意义 1998.3
姜德梧 谈《子夜》的语言 1980.1
———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的修辞分析问题 1987.1
姜丽萍 扩展式教学法初探 1999.1
姜林森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潘玉江)
蒋绍愚 汉语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989.2
——— 欧美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文应注意的问题 1993.4
蒋以亮 语流教学初探 1998.4
金椿姬 谈“弄” 1990.2
金德厚 关于外国人《文言阅读课》的教学 1981.3
金 堤 对等词观念害人不浅 1980.3
金定元 身动学刍议 1982.4
——— 意义、信息和文化背景 1985.2
——— “洋腔洋调”探源——汉英音位系统对比研究 1986.4
金 风 介绍《汉语口语语法》 1980.3
金立鑫 英汉时地状语语序的一致性 1990.2
——— “Posi.有N”和“Posi.是N” 1995.3
———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1996.4
———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 1998.1
金 路 鲁迅小说《药》里的动词 1981.3
金绍志 法汉语被动句比较 1980.2
——— 法汉句子成分强调法对比 1983.4
金田一春彦 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 1983.2(+林璋)
金欣欣 谈《新华字典》中的复音词 1998.3
靳洪刚 从汉语“把”字句看语言分类规律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1993.2
靳卫卫 汉日语中比较句的异同 1986.2
京诺拉 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 1981.4(+温洁)
竟 成 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 1985.1
劲 松 流水句初探 1989.4(+胡明扬)
———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贺阳)

K
康玉华 汉日被动句式的异同 1985.3
柯彼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现代汉语教学 1984.3
柯传仁 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考试——OPI 1993.2(+柳明)
柯传仁 汉语语音递增输出实验 1995.2
柯 苗 丰富的课外活动 良好的学习形式 1981.3
柯蔚南 对外古汉语教学初探——以“也”及其相关句型为例 1998.2(+俞志强)

L
来思平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赵淑华、邵佩珍、刘山)
——— 灵活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1987.3
赖汉纲 虚词释例选登:极 1981.1
——— “很”用法初探 1982.3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容庚 1983.2
兰宾汉 副词“都”的语义及其对后面动词的限制作用 1988.2
黎锦熙 所谓“黎派”语法诸书的评介 1984.4
黎天睦 美国的语言教学法——兼谈汉语教学 1980.4
——— 《简明汉英词典》简评 1984.4
——— 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985.1
李 艾 关于柬埔寨语的语系归属问题 1990.1
李成才 “跟…一样”用法浅谈 1991.2
李大忠 偏误成因的思维分析 1999.2
李德津 基础汉语教学和“数”——关于听力训练 1982.3
李芳杰 说“话头” 1992.1
——— 字词直通 字词同步——关于基础汉语阶段字词问题的思考 1998.1
李 岗 角色语言常量分析 1998.3
李更新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程相文、谭敬训、刘希明、王碧霞)
——— 文科进修班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1984.4
——— 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在北京语言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会上的报告 1993.1
李汉英 浅谈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1985.1
李 航 关于HSK(初中等)长度适当性的研究 1999.1(+谢小庆)
李家树 有关现代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4.3
李晋荃 话题连贯和述题连贯 1993.1
李景蕙 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程美珍、刘英林)
——— 中外师生谈汉语教学 1986.3(+查理斯)
李立成 不表可能的“动de形”结构及de的性质 1997.1
——— 《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 1997.4(+刘英林)
李临定 我国三十年来的语法研究 1980.4
——— 言简意赅——汉语结构特点漫谈 1982.3
——— 动词的宾语和结构的宾语 1984.3
——— 介词短语使用漫谈 1985.3
——— 如何分析汉语句子 1989.2
李龙植 文体学与语言实践 1981.2
李 陆 《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上) 1979.1
——— 《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下) 1979.2
李 明 “儿化”浅谈 1980.1
——— 汉语教员所应具备的语音基本功 1981.1(+赵金铭)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陆志韦 1981.3
——— 音位学在语音教学中的作用 1982.2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汪怡 1983.1
——— 关于轻声语素前的上声变调问题 1983.2
———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刘镰力、宋绍周)
——— 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读音考察 1996.1
李铭建 中国文化介绍的取向 1990.2
李 敏 “大主语隐含介词的主谓谓语句”再分析 1996.3
——— 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考察 1998.4
李 宁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种国胜、徐叶青)
李培元 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陆世光)
———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赵淑华、邵佩珍、来思平、刘山)
李戚继兰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近况 1984.1
李清华 外国留学生在方位词使用上的几个问题 1980.1
——— 汉字教学体会点滴 1982.2
——— 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 1983.3
——— 外国留学生中级阶段的写作课教学 1986.1
——— 谈科技汉语的听力理解 1987.2
———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7年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调查统计 1996.3(+杨建国)
———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 1996.3(+杨建国)
———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 1999.1
李 泉 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1992.3(+石锋)
———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黄政澄、赵燕琬、马燕华)
———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1997.1
李 荣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李如龙 声调对声韵母的影响 1990.1
——— 语文教学和方言调查研究 1997.2
——— 论汉语方音异读 1999.1
李绍林 试谈“象”字的词性 1985.4
——— “房子”和“屋子”的区别 1989.3
——— 中级汉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994.2
李世之 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 1995.2
李爽秋 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教学改革探索 1982.4
李 薇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肖正芳)
李文生 从实践中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向 1993.2
李文治 关于“又”和“再” 1982.1
——— 字素拼合法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岳维善、张永亮)
李向农 现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特指时段” 1995.2
——— 儿童语言研究的新进展——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评介 1996.2
李晓光 基础汉语还是分技能设课好——记留学生三系一次座谈会 1987.1(+詹怡)
李晓琪 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 1991.2
李新建 强化外语教学的测试特点 1994.2
李新梯 “细前日”和“外后日” 1986.2
李行健 词汇规范和对外汉语教学 1987.4
——— 日本人可以很快学会汉语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1990.3(+折敷濑兴)
李亚宾 借鉴国外“学术目的英语”(EAP)教学经验提高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的语言适应能力 1994.2
李延瑞 关于修饰性临时量词 1987.3
李燕姝 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1997.2
李 杨 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1998.2
——— 一次课外教学活动 1981.2
——— 老舍语言分析课的教学重点与方法 1982.3
——— 著名作家丁玲来我院作报告 1984.2
——— 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 1992.4
李一平 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功能 1983.3
李忆民 教学小札 1979.2
——— 试谈《文选》课的交际训练 1982.2
——— 法语的推广和对外教学 1983.4
——— 哈玛托娃副教授谈苏联的汉语研究和教学 1986.2(+刘道尊)
——— 学府文苑 良师益友 1986.4
——— 试论中级汉语教学——兼析《中级汉语教程》 1988.2
——— 词汇动态研究和教学词典编纂——《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特色 1989.3
——— 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试论中级汉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交际化 1993.3
李 瑛 “不”的否定意义 1992.3
李英哲 语言学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980.4
———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 1982.1(+贾梅露译)
———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 1992.1(+赵宏译)
李又安 对外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 1980.4
李宇明 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 1996.3
——— 儿童问句理解的群案与个案的比较研究 1997.4(+孙前瑞)
——— “一量VP”的语法、语义特点 1998.3
李玉敬 文选课的词语教学 1980.2(+孙瑞珍)
——— 谈谈高年级文选课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980.4
——— 《红旗谱》的比喻、摹拟和俗语——教学札记 1983.3
李郁章 类比格初探 1991.1
李裕德 词组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 1981.1
李振杰 《暴风骤雨》中俗语的运用 1982.4
——— 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 1987.2
——— 台湾新词语管窥 1990.1
李 珠 谈谈主谓谓语句 1979.2
——— 现代汉语中副词用法的三性问题 1980.4
——— 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 1987.2(+王建勤)
李子云 主谓谓语句 1982.3
厉振仪 中文文献阅读课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1992.3
理查德·T·汤姆逊 美国汉语教学综述 1980.4
廖秋忠 篇章中的论证结构 1988.1
———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 1991.4
廖序东 重印《新著国语文法》序 1985.3(+张拱贵)
廖雅章 从汉英句型对比看自然语言的普遍性 1988.3
林宝煊 参加国际俄协大会有感 1987.3
林 春 谈谈语音教学 1987.2(+华超)
林国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和定量问题刍议 1996.1
——— 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 1997.1
林 欢 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996.1(+刘颂浩)
林伦伦 港澳回归对广东推普工作的影响 1997.3
林茂灿 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颜景助)
林汝昌 文化冲突在外语课堂中的反映——谈建立教学的全球性观念 1994.3
林书武 英语一种特殊条件句与汉语“越…越…”句 1983.4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林 焘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林祥楣 简缩与搭配 1985.3
林杏光 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 1994.4
——— 我国的辞典编纂事业述略 1998.2
林玉山 汉语语法学发展的语言因素 1984.1
——— 试论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1988.4
林 璋 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译) 1983.2(+金田一春彦)
凌远征 标点符号推行小史 1986.3
——— “她”字的创造历史 1989.4
——— “的”字的分化 1991.3(+嘉谟)
凌 云 汉语义素运动造词 1995.4
———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1999.2
刘爱兰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杨靖轩)
刘丹青 试谈两类“同位语”的区别 1985.1
———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徐烈炯)
刘道尊 苏联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1983.1(+王德佩)
刘富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徐建华)
刘 钢 某些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1982.2
刘桂芳 义素分析之我见 1996.1
刘和平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译) 1990.3
——— 忆吕叔湘先生指导我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段往事 1998.2
刘 坚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语法错误举例 1991.2
刘静敏 与拈连格有关的词语超常搭配 1998.3
刘 娟 轻声的本质特征 1997.1
刘钧杰 颜色词的构成 1985.2
刘镰力 在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实践性 1980.3
———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孙灼、宋绍周、张淑梅)
——— 谈谈为外国留学生改写中国文学名著的问题 1984.3
———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李明、宋绍周)
——— BHK的设计原则与题型 1997.1
刘明臣 试论运用功能法教“把”字句 1994.1(+张宁)
刘青然 日本1980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篇目(辑译) 1984.4
——— 日本1981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目录 1985.1
刘瑞明 “有以”、“无以”是多义的同形异构体——与洪成玉同志商榷 1984.1
刘润清 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 1993.1
刘 山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邵佩珍、来思平、赵淑华)
——— 日本《中国语》杂志介绍 1981.4
——— 日本NHK电视、广播“中国语讲座”介绍 1983.1
刘社会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刘王旬、邓恩明)
——— 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 1990.2
———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赵淑华、胡翔)
———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胡翔)
刘士勤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陈荣德、傅忆芳)
———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王学作)
刘叔新 论词语的意味 1993.1
刘叔新 轻声“里”属什么单位的问题 1996.1
刘淑娥 近义词辨析选登:常 普通 一般 1981.1
———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赵静贞)
刘松江 反问句的交际作用 1993.2
刘颂浩 预设与阅读理解 1995.3
——— 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996.1(+林欢)
——— 对9名日本学生误读现象的分析 1999.2
刘太杰 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张玉来)
刘 伟 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相反” 1999.1
刘希明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谭敬训、王碧霞)
刘新丽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周翠琳)
刘学敏 关于“个”的特殊用法 1988.3
刘 珣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邓恩明、刘社会)
——— 试谈汉语水平测试 1983.4
——— 美国基础汉语教学评介 1993.1
——— 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 1999.1
刘英林 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李景蕙、程美珍)
——— 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基本模式 1989.1
——— HSK分数体系的由来与演变(执笔) 1990.1
——— 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1991.2
——— 《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 1997.4(+李明)
刘又辛 关于“她”字的商榷 1984.3(鲍延毅)
———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 1990.3
——— 谈谈汉字教学 1993.3
刘元满 “太+形/动”与“了” 1999.1
刘月华 从“天天”和“每天”所想到的 1979.2
———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 1980.3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高名凯 1981.2
——— 状语与补语的比较 1982.1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傅懋责力 1982.2
——— “怎么”与“为什么” 1985.4
——— 语调是非问句 1988.2
柳 明 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测试——OPI 1993.2(+柯传仁)
龙 岩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理论方法研讨会侧记 1997.1
——— 第30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侧记 1997.3
娄炳坤 略谈X杠句法学 1990.2
卢甲文 关于三个上声连读变调问题的商榷 1979.2
卢湘鸿 两次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中的数值处理 1989.1(+傅建仁)
——— 论我国高等学校文史哲外语类计算机应用课的设置 1994.1
卢晓逸 外国人短期汉语进修教材介绍 1981.2(+张亚军)
——— 浅谈短期汉语教学 1983.2(+张亚军)
卢卓群 “望文生义”的语言心理和汉语音译外来词 1998.4
鲁 川 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 1987.2
鲁国尧 “方言”的涵义 1992.1
鲁健骥 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语技能分级标准(译) 1982.2(+盛炎)
——— 一本有特色的古汉语教材《文言入门》读后 1984.1
———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1984.3
——— 美国《中国语文教师学会学报》1983年目录(译) 1984.3
———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1987.4
———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1990.1
——— 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 1992.1
——— 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1993.2
———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1994.1
陆丙甫 “已经”同“曾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1988.1
陆俭明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 1980.2
———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 1980.4
———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 1985.4
———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 1987.4
———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1988.2
———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研究管见 1989.2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说量度形容词 1989.3
———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 1990.1
———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 1991.1
——— “这是……”和“这个是……” 1999.2
陆锦林 汉英主谓被动关系句比较 1979.1
陆庆和 〖WB〗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 1998.2
陆世光 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李培元)
Lu·Sh 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学 1982.1
陆文虎 钱钟书论翻译 1992.1
陆增璞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浅谈 1981.2
——— 在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形成的澳大利亚英语 1986.4
——— 毕业考试评估与课程设置论证——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八七级教学情况分析 1992.4
陆致极 也谈上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6.1
罗福腾 “尖团音”概念订误 1996.1
吕必松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吕叔湘 1980.1
———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一) 1980.2
———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二) 1980.3
———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三) 1981.1
——— “听说法”评介 1981.4
——— 关于“是……的”结构的几个问题 1982.4
———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983.2
——— 为加快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年轻学科的发展而奋斗——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1983.3
——— 漫谈语言教学法的研究 1984.3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基础汉语教学课型设计和教材编定的新尝试 1985.4
———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986.4
———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87.4
——— 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1988.4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989.4
——— 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 1990.2
———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1990.4
——— 再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991.2
——— 关于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93.1
——— 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1993.4
———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5.1
——— 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 1995.4
吕炳洪 英汉名词修饰作用的比较 1979.2
——— 英语语调的修辞作用 1982.3
——— 文化视角——《文本·文化·接受》简介 1993.1
——— 达·交际翻译·读者 1996.4
吕叔湘 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 1980.1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1985.4
——— 在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87.4
———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1992.2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重发) 1998.2
吕文华 谈结果补语的意义 1982.3
——— “由”字句——兼及“被”字句 1985.2
——— “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 1985.3
——— 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 1987.3
——— 对《语法等级大纲》(试行)的几点意见 1992.3
———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系统 1995.4


    M
马河清 汉法对译时常见的主语转换现象 1983.2
——— 定语(le complement determinatif)——汉法对比 1988.1
马箭飞 汉语速成教学的几个问题 1995.3
马静恒 录相带在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功用及应用 1988.2
——— 声像汉语句型及练习——视听说合一的新型教材 1993.1
马庆株 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应用 1987.3
——— 词组的研究 1997.4
马挺生 词语释义管见 1984.3
——— 试谈词语搭配的形式和条件 1986.3
马欣华 谈“就” 1980.2(+常敬宇)
——— 关于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问题 1987.4
马学良 谈谈现代汉语的语音教学 1986.3
马燕华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李泉、黄政澄、赵燕琬)
马 真 修饰数量词的副词 1981.1
——— “稍微”和“多少” 1985.3
——— “很不—”补说 1986.2
毛修敬 留学生词汇教学举例 1983.1
——— 汉语里的对立格式 1985.2
——— 谈“只见~”的“只” 1987.1
毛意忠 汉语人称代词活用的法译问题——兼与《鲁迅短篇小说选》的译者商榷 1980.3
——— 汉法主语、谓语、宾语省略的对比研究 1985.1
冒寿福 炼词及其他——谈《骆驼祥子》的语言 1983.3
梅立崇 近义词辨析选登:朝、向、往 1981.3
———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田士琪、韩红、刘新丽、周翠琳)
——— 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设疑问题 1987.2(+杨俊萱)
——— 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 1988.2
——— 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 1994.2
——— 关联副词“却”试析 1998.3
孟 琮 口语里的“得”和“得了” 1986.3
孟 国 口误与对外汉语实况教学 1998.3
孟 凯 虚词释例选登:大 1982.2
孟子敏 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2.1
——— 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2
米凯乐 一万和更大的数字——怎样教授汉语大数字 1990.2
米 青 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 1986.2
闵嗣华 苏联语言国情教学概述 1986.2
眸 子 中国的理论语言学——评《中国理论语言学史》 1993.3
——— 立足汉语事实,着力理论探讨——《邢福义自选集》读后 1994.4

N
能势良子 浅谈日语被动句的汉译 1988.1
倪宝元 从结构上看成语的扩展用法 1987.1
——— 状语的移动 1988.1
——— 成语的套用 1989.1
倪明亮 高级阶段汉语教学散论 1991.2(+王晓澎)
牛岛德次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 1995.2(+周生亚译)

O
O.郭特立波 试论现代汉语行为方式的几个问题 1991.1

P
潘文国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1996.2
———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1996.3
潘文娱 谈谈“正”“在”和“正在” 1980.1
潘玉江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姜林森)
Past M.Lightbown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普遍原理 1991.3(陶炼译)
皮尔兹 汉德语中“已经”和“了”的比较与教学 1985.2(+张亚军)
彭可君 谓词性宾语补议 1990.1
——— 说“怎么” 1993.1
彭瑞情 高级口语的自我表达训练 1995.4
彭志平 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7.4(+万志敏)

Q
戚雨村 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 1991.3(+俞约法)
齐 沛 从学科文献角度看北京语言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994.4
齐燕荣 话语分析理论与语段听力教学 1996.4
钱旭菁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 1999.2
钱学烈 寒山诗语法初探(上) 1983.2
——— 寒山诗语法初探(下) 1983.3
邱质朴 汉语与英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词短语比较 1980.1
——— 试论语言资源的开发——兼论汉语面向世界问题 1981.3
屈承熹 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1992.2
瞿 杰 目标管理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996.1
曲彦斌 略论语言与民俗的双向研究 1997.3

R
饶长溶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徐枢)
饶春红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邵敬敏)
任海波 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 1987.4
任宣知 方位词组与含有方位语素名词的划界问题 1986.1
———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而作 1986.1
任 远 对罗马尼亚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琐谈 1984.2
——— 基础汉语教材纵横谈 1985.2
——— 评基础汉语“系列教材” 1987.1
———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94.2
——— 新一代基础汉语教材编写理论与编写实践 1995.2
任志萍 借鉴与创新——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1996.3(+邵敬敏)

S
桑德拉·莫凯 文学教材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1984.1(+胡怀年译)
杉村博文 纽带在哪里 1981.3
——— 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 1983.4
邵敬敏 拟声词初探 1981.4
——— 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 1982.3
———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饶春红)
——— 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 1987.3
———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赵秀凤)
——— 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 1991.4
———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1991.1
——— 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 1994.2
——— 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 1995.1
——— 借鉴与创新——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1996.3(+任志萍)
——— 更上一层楼——评《汉语集稿》(二) 1998.3
邵佩珍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赵淑华、来思平、刘山)
申小龙 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 1986.1
——— 论汉语句子的心理视点 1988.1
沈家煊 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 1985.1
沈开木 “了2”的探索 1987.2
——— 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1992.4
沈明德 短期外语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原则──以对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外语培训为例 1991.2
沈叙伦 浅谈禁忌词语和委婉词语 1986.2(+傅惟慈)
——— 试谈文化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1995.1
沈 阳 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1996.1
———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 1997.2
盛 炎 程序教学简介 1981.3
——— 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语技能分级标准(译) 1982.2(+鲁健骥)
——— 《标准汉语》评介 1983.4(+张占一)
——— 赵元任先生对汉语教学的贡献 1987.3
——— 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发展趋势与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1989.1
——— 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兼评常宝儒的《汉语语言心理学》 1991.1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体学问题 1994.2
施宝义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姜林森、潘玉江)
施春宏 语义叠架原因论析 1998.2
施光亨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王力 1979.2
——— 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汉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0.2
——— 关于基础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操练 1981.4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姜亮夫 1982.1
——— 外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983.2
——— 现代汉语语音琐谈——声韵组合的命名、规范和频率 1986.3
——— 中高级汉语教学呼唤“航标” 1990.4
——— 他的功业在书上也在人们心中——纪念朱德熙先生逝世一周年 1993.3
施建基 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王邱丕君)
———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王邱丕君)
施茂枝 述宾复合词的语法特点 1999.1
施正宇 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 1994.4
施种谋 华人社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调查 1994.1
石定果 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1
———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 1998.1(+万业馨)
石定栩 香港语文教学与标准汉语 1998.3
石 锋 中美学生汉语塞音时值对比分析 1986.4(+廖荣容)
——— 北京话韵律特征的多角度研究——读《语音探索集稿》 1991.2
——— 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1992.3(+李泉)
石佩雯 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 1980.2
——— 语调和语义 1981.3
——— 谈如何增强口语教学的真实感 1983.1
石毓智 说“喳儿”和“茬儿” 1991.1
史存直 从对外汉语教学观点看所谓汉语的“连锁复句” 1985.1
——— 从汉语语序看分布理论 1982.1
史金生 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胡晓萍)
史荣光 “对顶”修辞方法刍议 1985.4
史世庆 关于预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1985.2(+吴勇毅)
史锡尧 鲁迅对副词的选用 1984.1
——— 《骆驼祥子》多样化的句式及其表达效果 1987.1
——— 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 1990.4
——— 事物单位词的由来及使用 1992.2
史有为 包装义动词及其有关句型 1986.4
——— 相对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接受 1988.2
——— 语音学习机制和语音教学原则 1989.2
——— 中国气派·北京气派·青年气派 1991.2
——— “没完”和“不停” 1995.3
——— 会话教学的要素及其相关实践 1997.3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纪要 1992.4
水野义道 汉语“更”和日语“もつと” 1984.1(+章纪孝)
宋绍周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刘镰力、张淑梅、陈灼)
———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刘镰力、李明)
宋希仲 词组的结构与语法教学 1982.3(+杨石泉)
宋孝才 不定量词“点儿”与“些”比较 1982.3
宋王珂 古汉语“孰”“与”组成的选择比较问句——兼论一些译法 1980.3
——— “进行”的语法作用 1982.1
——— 古汉语“有”的代词用法 1983.1
——— 现代汉语动词表示长时间的几种形式 1986.1
宋 炎 北京土语的全貌展示——评介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 1990.3
宋玉柱 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 1980.1
——— 定心谓语存在句 1982.3
——— 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 1984.1
苏启祯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 1992.4(+谢世涯)
苏张之炳 中国语言教材编纂工作上的需要 1980.4
———— 汉语教学在美国推行之近况及其它 1981.2
孙德金 北京话部分儿化韵读音调查 1991.4
——— 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 1995.4
———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考察 1997.3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纪要 1997.1
——— 对外汉语专业教育中语言知识课的定位问题 1999.1
孙德坤 错误分析、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译) 1990.1、 1990.2
——— 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 1993.2
孙 晖 规范和发展对外汉语学历教育的三点构思 1998.4(+张筱平)
孙慧双 高年级法语翻译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983.3
——— 对外汉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 1990.3
孙钧政 老舍语言学习笔记 1979.1
——— 老舍文学语言理论阐述 1988.1
——— 思维习惯的嬗变——寻找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时的思考 1988.4
——— 吕叔湘的第二语言教学原理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989.4
——— 语言指纹与作家风格 1990.1
——— 度·隔·情——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1991.2
孙良明 汉语句法分析问题——兼述句结构成分分析法 1983.3
——— 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兼谈否定介词结构的合理性 1990.1
——— 再论按结构层次关系分析,取消单复句划分 1994.2
孙秋秋 短训班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程序”教学设想 1988.3
孙瑞珍 文选课的词语教学 1980.2(+李玉敬)
——— 试谈高年级文选课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980.4(+李玉敬)
———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1983.2(+吴叔平)
——— 中高级汉语教学语法等级大纲的研制与思考 1995.2
孙 云 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王桂华)

T
谭景春 “动+结果宾语”及其相关句式 1997.1
谭敬训 看了学生的“虽然”句以后 1984.2
———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刘希明、王碧霞)谭学纯 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朱玲)
陶 炼 “C不C”结构的造句功能 1988.4
———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普遍原理(译) 1991.3(+Past M.Lightbown)
陶宗侃 外国留学生二年级文选课测试之一二 1984.3
滕吉海 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文斌)
滕 藤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0.4
遆永顺 称呼语及其使用 1985.2
——— 浅谈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合称问题 1986.2
田惠刚 谈双语—多语现象 1994.1
田懋勤 关于“无标点文字”和它的修辞作用 1989.1
田士琪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韩红、刘新丽、周翠琳)
田万湘 虚词释例选登:给 1979.1
——— 虚词研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982.4
佟慧君 近义词辨析选登:重复、反复 1980.3
——— 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 1982.1(+周换琴)
——— 如何辨析同素反序词 1982.2
———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王颖、温洁)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1986.2(+阎德早)
屠 蓓 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 1994.4
——— 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续) 1995.1

W
外 英 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谈教材设计 1981.2
万惠洲 汉英后加法构词比较 1979.1
——— 汉英构词法的比较与教学 1985.2
万艺玲 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1997.3
——— 三部词书的动词释义粗析 1998.1
万业馨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 1998.1
万志敏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温洁、王颖、佟慧君)
——— 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7.4(+彭志平)
汪 宏 谈谈英汉习语对译过程中的适度性 1993.1
汪仁寿 复指词组与复指成分 1984.2
汪树福 “从新”与“重新” 1987.2
汪宗虎 法语翻译中的选词问题 1981.1
——— 词语教学中的病句分析和批改 1985.3
王艾录 语义谓语 1988.3
王本华 探索·研究·深化——张志公与《汉语辞章学论集》 1996.4
王碧霞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刘希明、谭敬训)
———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李宁、种国胜、徐叶青)
王德春 论语体 1980.1
王德佩 我们怎样处理“把”字(节译) 1981.3(+弗朗西斯)
——— 谈句型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 1987.2
——— 苏联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1983.1(+刘道尊)
——— 基础汉语精读课教学方法略述 1989.3
王桂华 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孙云)
王国璋 “许多”“不少”“多少”词义、语法特点的分析和比较 1980.1
——— 动词带宾语语法特点两例 1984.2
王海芬 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 1981.2
王海棻 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 1990.4
王宏宇 “仅…,就…”格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1996.3
王华明 有关速读的几个问题 1988.4
王化鹏 谈谈四字语的修辞作用 1993.4
王 还 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 1979.2
——— 再说说“在” 1980.3
——— 建国以来汉语词汇的变化及其原因 1982.3
——— “ALL”与都 1983.4
——— 汉语的状语与“得”的补语和英语的状语 1984.4
——— 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 1986.1
——— 再谈谈“都” 1988.2
——— 读《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一文所想到的 1988.4
——— “只有…才…”和“只要…就…” 1989.3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差(一)点儿”和“差不多” 1990.1
——— 漫谈汉语一些副词 1992.1
王积德 文言中的“之谓”和“谓之” 1988.1
王及耳 美国汉语研究的意图及目标 1980.4
王继志 外国进修生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79.1(+徐缦华)
王建慈 “算”的语义和语法特点 1988.2
王建华 《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 1988.2
王建勤 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 1987.2(+李珠)
——— 介词“对于”的话语功能 1992.1
——— 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关关系 1994.4
王金柱 汉语称数法教学一得——兼谈汉英称数法比较 1988.2
王 静 外语快速阅读教学在非语言专业高校中的重要性(译) 1983.2
——— 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 1996.2
王靖宇 文学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1980.4
王魁京 对外国人用汉语表达时出现的几个问题的探究 1992.2
王 力 论古代汉语教学 1980.4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984.3
———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1985.4
王 宁 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 1997.4
王培光 西方语法教学的新趋向 1996.3
王启龙 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 1995.2
王清源 会诵法和对话教学 1991.4
——— 关于报考硕士生的中文考试 1994.1
王邱丕君 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施建基)
————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施建基)
王 珊 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感知结构分析 1997.1
王绍新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唐兰 1981.1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梦家 1982.4
——— 谈专名泛化 1985.3
——— 谈汉语复合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1987.3
——— 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1989.2
——— 超单句偏误引发的几点思考 1996.4
——— 深切怀念周祖谟老师 1996.1
王世生 中级汉语课的口头成段表达训练 1997.2
王书贵 数词紧缩语 1983.4
王顺洪 日本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989.4
——— 近十几年来日本的汉语教科书 1991.3
王维成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 1988.1
王惟贤 复句和关联词句 1983.1
王文虎 教材编写的一种蓝图——关于以巴蜀文化为内容的中高级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1995.4
王武军 日本把日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1980.1
王希杰 论修辞学的对象 1988.4
——— 论潜量词的显量词化 1990.1
——— 语法研究中的静态和动态 1993.3
——— 论显句和潜句 1996.1
——— 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 1998.1
王小莘 “时间”与“时候” 1998.2(+张舸)
王晓钧 从留学生的语病看汉语助动词的特点和用法 1983.1
——— EFL与CFL 1985.3
王晓澎 高级阶段汉语教学散论 1991.2(+倪明亮)
王秀清 报刊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1996.2(+侯敏)
王秀云 初级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990.2
王学作 汉字图表教学法浅谈 1980.1
——— 析字教学法 1980.4
———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刘士勤)
王砚农 从带“了”的病句谈起 1979.1
——— 汉语数词的习惯用法和感情色彩 1982.4
王 锳 试论“通感生义”——从“闻”字说起 1997.4
王 颖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温洁、佟慧君)
王玉鼎 模糊语言琐谈 1988.1
王韫佳 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 1995.3
——— 阳平的协同发音与外国人学习阳平 1997.4
王振昆 词义的义素分析 1983.3(+曹静)
王振礼 《现代汉语语法》简介 1984.4
王志芳 试谈《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1985.2
王志武 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
王钟华 汉法疑问句对比 1984.4
——— 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 1986.1
韦 会 简析《ALD》第三版所做的修改 1984.3
韦 钰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为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1993.4
卫志强 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1983.3
———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黄月圆、何元健)
温 洁 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译) 1981.4(+京诺拉)
———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王颖、佟慧君)
——— 《标准汉语》教材设计的交际性原则和单元教学法 1990.3
温晓虹 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 1992.3
文 斌 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滕吉海)
文 炼 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 1990.4
翁仲福 外向型汉外词典的编纂 1992.3
乌坤明 修辞、逻辑与重音 1985.1
吴欢章 对外国进修生进行中国文学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0.4
吴继光 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 1990.1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1997.3
吴建玲 对百名华裔学生语言文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6.4
吴洁敏 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 1984.2
——— “来”和“以来” 1988.1
吴竞存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侯学超)
吴士文 从科学和学科体系上看修辞语法的分合 1985.3
——— 一门新的学科在中国兴起——喜读刘焕辉《言语交际学》 1987.2
吴世雄 评《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1996.1
——— 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 1998.4
吴叔平 《文选》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1981.3
———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1983.2(+孙瑞珍)
——— 小小说进课堂的启示——谈中、高级阶段汉语教材的编写 1988.2
吴为章 关于句子的功能分类 1994.1
吴晓露 阅读技能训练——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一种模式 1991.1
——— 论语言文化教材中的文化体现问题 1993.4
吴学先 试论多指性动词 1987.2
吴雅慧 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 1994.4
吴延枚 关于复杂谓语的几个问题 1988.2
吴英成 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 1988.3
——— 学生华文作文的偏误与其学习策略关系的初探性研究 1990.2
吴勇毅 关于预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1985.2(+史世庆)
吴振邦 语气词的妙用 1984.2
吴振国 前项隐含的“又”字句 1990.2
伍铁平 评高名凯语言论中的“位”“素”理论 1979.2
——— 二十世纪国外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展简介 1983.1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 1986.2
——— 就比较级和系统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给王还教授的一封信 1987.1
——— 不同语言的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语言类型学研究 1989.1
——— 三点希望——祝《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1989.3
——— 三论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1991.3
——— 表示“明天”和“昨天”的词的类型学研究 1993.4
武柏索 浅释“一…一…”结构 1984.4
——— 欧洲第一个汉语研究中心——古老而年轻的那不勒斯东方大学 1988.4
武树元 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状语的表达方式 1987.3

X
奚博先 试谈“A的A,B的B”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 1984.1
西槇光正 语境与语言教学 1990.4
项开喜 “一M比一MA”格式试探 1993.2
相原茂 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 1992.3
肖奚强 “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张亚军)
肖秀妹 “动+来+名”和“动+名+来”两种句式的比较 1992.1
肖增智 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心理原则(译) 1983.3(+陈清)
——— 关于强化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1988.2
肖正芳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李薇)
解惠全 指代性副词“相”的用法 1984.3
谢 谋 日本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概况 1994.4
谢米纳斯 汉语词汇学教学初探 1998.1
谢文庆 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类型 1982.2
———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特点 1985.2
———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关系 1987.2
谢晓安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语法体系概述 1981.3
谢小庆 关于HSK(初中等)长度适当性的研究 1999.1(+李航)
谢世涯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 1992.4(+苏启祯)
邢福义 “要不是p就q”句式及其修辞作用 1984.1
——— 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 1985.4
——— 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 1987.4
——— 词类判别四要点 1989.3
——— 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 1993.4
——— 《汉语层次分析录》序 1997.2
邢公畹 怎样学好汉语 1981.2
——— 说汉语的连锁复句——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 1984.3
——— 就汉语的“连锁复句”问题答史存直先生 1985.1
——— 论同义词的研究——《同义词语的研究》序 1991.2
——— 我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和博士生培养上的困难 1994.3
——— 对外汉语[er]两音位的教学及[er]音史问题——评李思敬《汉语“儿”[er]音史研究》 1995.3
邢 欣 动词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1995.2
熊文华 汉英名词对译 1979.2
——— 汉英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1980.2(+朱文俊)
——— 汉英被动句式的比较 1983.4
——— 伦敦现代语言学院的中文专业 1984.3
——— 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986.1
——— 汉语和英语单复数表达手段的比较 1988.2
——— 翻译中的歧义问题 1989.4
——— 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 1996.2
徐 超 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 1998.2
徐 峰 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 1998.3
徐复岭 也说“似的” 1982.3
徐家桢 “热”和“暖和”“冷”和“凉快”——教学笔记之一 1985.1
——— 语义学上的一次小探索 1987.3
徐建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刘富华)
徐静茜 说“来、去” 1983.1
徐赳赳 叙述文中直接引语分析 1996.1
徐 娟 语言学国际会议消息 1998.3
徐烈炯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刘丹青)
徐鲁民 试析“洋腔洋调”问题 1981.3(+张朋朋)
徐缦华 外国进修生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79.1(+王继志)
——— 成年人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问题 1980.4
——— 外国人短期汉语教学浅谈 1981.2
徐世荣 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线 1979.1
——— 双音词的音量分析 1982.2
——— 一字多音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多音字汇览》序 1988.3
——— 汉语口语中叹词的熔合现象 1989.2
——— 北京话人称代词鼻韵尾的来历 1993.3
徐 枢 回顾与展望——试谈80和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91.4
———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饶长溶)
徐思益 喜读《语境研究论文集》 1993.3
徐通锵 语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1989.2
——— 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 1991.3
徐燕青 “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1996.2
徐 扬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1982.4
徐叶青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李宁、种国胜)
徐志民 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 1980.3
——— 评《实用汉语课本》 1984.3
徐宗才 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应俊玲)
许才德 浅谈科技生英语短训班的句型教学 1979.2(+方立)
——— 浅谈科技英语语体 1981.1(+方立)
许德楠 “一”的变调规律同语法作用的关系 1979.1
———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董浩)
——— 说单音词与语素在构形上的同一性 1981.4
——— 虚词研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982.4(+田万湘)
——— 双宾同指与双宾异指 1988.2
许嘉璐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许勤秋 英语强化教学听力训练的几个问题 1988.2
许维翰 谈“非…不…” 1981.4
薛凤生 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 1987.1
薛 红 连动式和递系式重合 1988.1(+叶研)
——— 一万和更大的数字——怎样教授汉语大数字(译) 1990.2(+米凯乐)
荀春生 对日本留学生的翻译课教学 1979.2
——— 日中汉字的异同及简化问题(译述) 1987.1(+芝田稔)

Y
雅·沃哈拉 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 1986.3
阎德早 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 1982.2(+邓崇谟)
——— 通过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1983.2(+邓崇谟)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1986.2(+佟慧君)
——— “老”字的称谓化作用 1992.3
颜景助 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林茂灿)
杨必胜 是“省略—复句”,还是“共戴—单句”——兼谈单复句的区分标准 1983.4
杨昌江 论“冰心体”语言 1986.3
杨从洁 不定量词“点”以及“一点”“有点”的用法 1988.3
杨德峰 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 1997.3
杨国章 交往与文化及其它 1993.2
杨惠芬 动态助词“了”的用法 1984.1
———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 1998.1杨惠元 浅谈重复 1980.2
——— 听力教学初探 1982.4
——— 从对外汉语教学谈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 1984.1
——— 论听和说 1991.1
——— 听力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关于备课与上课 1993.2
——— 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996.3
——— 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 1997.3
——— 论速成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 1999.2
杨寄洲 课堂教学技巧略说 1991.2
杨建昌 浅谈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的写作课教学 1982.3
杨建国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7年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调查统计 1996.3(+李清华)
———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 1996.3(+李清华)
杨靖轩 汉语医学词构词法 1983.2
———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刘爱兰)
杨俊萱 课堂教学的“死”与“活” 1979.2
——— 关于短期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1.2(+赵金铭)
——— 口语和书面语 1984.1
——— 阅读教学浅谈 1984.4(+张树昌)
——— 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设疑问题 1987.2(+梅立崇)
——— 幽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88.3
杨丽珠 “然”字小议 1980.1
杨 木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瞻望——读《中国敦煌学史》 1993.2
杨庆华 把语言教学研究引向深入 1990.3
———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90.4
———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93.4
———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5.1
———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初步设想——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推荐教材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1995.4
——— 《语言与文化论丛》序 1997.2
———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专业及其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序 1998.1
杨庆蕙 从表达上看谐音 1986.4
杨石泉 词组的结构与语法教学 1982.3(+宋希仲)
——— 话语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1984.3
——— 美国汉语教学印象 1985.1
———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一块基石——评《华语教学讲习》 1993.2
杨淑璋 代词“等”和“等等”的一些用法 1981.1
——— 副词“还”和“再”的区别 1985.3
Yang.Wang 汉语教学在开罗 1982.2
杨学军 “所…者”和“所…的” 1983.4
杨亦鸣 关于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问题 1985.3
杨 翼 B级证书获得者作文中的杂糅现象分析 1998.1
杨 寅 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1996.4(+高翔)
姚宝元 关于同音现象运用的问题 1983.3
姚德怀 也谈“扎啤” 1993.2
姚汉铭 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 1995.1
姚小平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1995.1
姚佑春 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 1988.4
一会两刊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 1995.1
易洪川 汉语口语里的一种施事宾语句 1997.4
叶楚强 用声类和韵类汉字教学汉字字音 1985.2
殷焕先 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1988.3(+何平)
殷志平 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 1999.2
尹桂芹 让科技外语走进外语专业教学的课堂 1995.3
尹世超 报道性标题与称名性标题 1995.2
应俊玲 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徐宗才)
尤爱莉 语境与语言运用 1995.4
于丛扬 文化与报刊语言教学 1987.4
于根元 街巷胡同名儿里有大学问——读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 1990.4
——— 读《汉语新词新义词典》 1993.2
——— 语言的人文性——“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一 1997.1
——— 二十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1998.4
于淑华 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汉法比较 1982.1(+程棠)
——— 动词、动词结构、主谓结构作定语与法语的相应表达形式 1985.2
于树华 谈语言对比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1989.4
余 维 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 1995.4
余心乐 成人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感与听力理解成绩的关系 1999.2
余云霞 汉语成语及其特性(译述) 1982.1
——— 汉俄构词后缀比较 1986.1
——— 汉语和俄语前缀构词对比 1990.1
俞鸣蒙 也论“要不是”和“要不” 1984.2
俞 敏 我听着别扭(bieniu) 1979.1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北京口语里有“动名词” 1989.1
——— “打”雅 1991.1
俞约法 苏联普通语言学教材建设沿革——兼评柯杜霍夫的《普通语言学》 1988.4
——— 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 1991.3(+戚雨村)
——— 苏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评介 1993.3
——— 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 1994.3
俞志强 对外古汉语教学初探——以“也”及其相关句型为例 1998.2(+柯蔚南)
雨 兹 汉字究竟有多少 1981.1
《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记者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 1990.4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逝世 1998.1
语用所 1992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2.4
——— 1993年出现的汉语新词语 1994.3
——— 1994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5.4
郁 李 “象”是介词、形容词吗 1985.4
袁李来 《现代汉语文选》选材浅谈 1981.3
苑锡群 英汉定语、状语的位置和翻译 1983.2
岳方遂 评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 1996.1
岳维善 字素拼合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李文治、张永亮)

Z
詹伯慧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祝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1989.3
詹开第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 1985.4
詹 怡 基础汉语还是分技能设课好——记留学生三系一次座谈会 1987.1(+李晓光)
张爱民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与作其它成分的比较 1996.2张宝钧 语言测试研究的进展、问题与思考 1996.2
——— 对语言测试反作用于教学的再认识 1998.2
张宝林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赵淑华)
——— 语段教学回顾与展望 1998.2
张伯江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1994.2
张 斌 从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看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 1994.3
张 赪 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 1997.2
张道一 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教学概况 1980.4
——— 新中国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三十二年 1982.3
张德鑫 比利时汉语教学琐记 1982.3
——— 谈汉语的“正反词” 1986.1
——— 从“十三点”说起——数字吉凶象征的中外不同文化审美因素窥探 1991.4
———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举要 1992.2
——— 汉译取字用词漫品 1994.2
——— 电视汉语教学片的原理和设计——兼说《你好,北京》 1995.3
张 舸 “时间”与“时候” 1998.2
张 弓 修辞教学漫谈 1983.3
张公瑾 浑沌学与语言研究 1997.3
张拱贵 两种类型多重复句的分析 1981.2
———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上) 1983.1
———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下) 1983.2
——— 重印《新著国语文法》序 1985.3(+廖序东)
——— 异读和异读教学 1989.4
张国辉 说话课的地位及其训练方法 1992.1
张国宪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 1995.4
张济卿 也谈“Posi.有N”和“Posi.是N” 1996.4
张 静 有关“句子成分”的几个问题——《新编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简介 1981.3
张静贤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课 1986.1
——— 关于编写对外汉字教材的思考 1998.2
张巨龄 汉语同形词语音轻重及词义、词性的变迁 1990.3
张开信 汉英成语、谚语的翻译与比较 1979.1
张 凯 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 1997.1
——— 关于结构效度 1998.4
张 犁 预测原理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994.1
张 黎 言语交际中的歧解现象 1996.4
张炼强 王力先生的修辞理论及其运用 1988.4
张 宁 试论运用功能法教“把”字句 1994.1(+刘明臣)
张宁志 口语教材的语域风格问题 1985.3
张培成 英语(N→)V第五类与汉语摹状动词比较 1995.2
张朋朋 试析“洋腔洋调”问题 1981.3(+徐鲁民)
———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一书在法国获得成功的启示 1992.1
张 普 论汉语信息处理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1.1
——— 关于语感与流通度的思考 1999.2
张清常 胡同与水井 1984.4
——— 释胡同 1985.4
——— 关于汉语双音节同形异义词语的问题 1987.4
———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读后 1988.2
——— 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 1989.1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音义关系在汉语汉字中的特殊组合 1989.4
——— 汉语的15个数词 1990.4
——— 汉语的颜色词 1991.3
——— 一种误解被借的词原义的现象——兼论“胡同”与蒙古水井的关系 1991.4
——— 北京话化入普通话的轨迹——老舍作品语言研究的新途径之一 1992.4
——— 赵元任先生所指引的 1993.1
——— 再说惯用语 1993.2
——— 古籍今译与“信、达、雅” 1993.4
——— 胡同借自蒙古语水井答疑 1994.3
——— 文学名著的赏析与语言研究——《红楼梦的语言》序 1995.2
——— 《〈红楼梦〉四字格词典》序 1996.4
——— 北京街巷名称问题零拾 1997.1
———(遗作) 汉语诗歌要求押韵 1998.4
张全森 谈谈中国人学习意大利语时由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 1992.2
张 锐 “读、看、听、说、写”教法初探 1981.2
张世鉴 科技法语教学点滴 1980.1
张寿康 篇章修辞方式刍议 1983.4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多音多义字小字典》序 1986.2
——— 谈汉语常用词的搭配 1988.1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关于修辞理论问题 1990.3
张树昌 阅读教学浅谈 1984.4(+杨俊萱)
张旺熹 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 1988.3
———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 1991.3
——— 中国语言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记要 1994.1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认识的深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读后 1994.3
——— 从描写、解释走向应用研究——读龚千炎《语言文字探究》 1995.4
张 维 汉语词汇教学琐谈 1979.1
张希峰 分化字的类型研究 1995.1
张晓铃 试论“过”与“了”的关系 1986.1
张筱平 规范和发展对外汉语学历教育的三点构思 1998.4(+孙晖)
张维耿 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 1982.1
——— 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 1988.4
张孝忠 赵树理的语言与泛读教学 1981.3
——— “不”和“没(有)”用法举例——兼与英语“not”和“no”的对比 1984.4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古都西安举行 1986.4
张亚军 外国人短期汉语进修教材介绍 1981.2(+卢晓逸)
——— 浅谈短期汉语教学 1983.2(+卢晓逸)
——— 汉德语中“已经”和“了”的比较与教学 1985.2(+皮尔兹)
——— 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1989.3
——— “N1+V+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肖奚强)
张谊生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 1996.4
———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 1997.1
——— 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1998.2
张英宇 汉外语音对比与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有关论文述评 1992.1
张玉来 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刘太杰)
张豫峰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范晓)
张永亮 字素拼合法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李文治、岳维善)
张月池 如何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是”字句教学 1983.3(+杜同惠)
张占一 《标准汉语》评介 1983.4(+盛炎)
——— 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1984.3
———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1990.3
———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1.4(+毕继万)
——— 交际文化琐谈 1992.4
张振兴 台湾社会语言学史五十年述评 1988.2
张志公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分歧问题 1980.1
——— 谈汉语的语素——并略介绍哈尔滨语法教学讨论会 1981.4
——— 汉语的词组(短语) 1982.4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编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要重视汉语的特点——《交际汉语一百课》代序 1988.3
张志毅 一本英文版的古汉语著作——《古汉语语法四论》 1986.3
——— 通过工具书掌握汉语词性 1988.2
——— 词的理据 1990.3
张祖圻 听力教学札记 1984.2
章纪孝 汉语“更”和日语“もつと” 1984.1(+水野义道)
——— 文言作为外语教学刍议 1987.1
章锡良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朱星)
赵桂玲 准量词“人”的探讨——从唐人小说的用例谈起 1984.1
赵 宏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译) 1992.1(+李英哲著)
赵建华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名量词 1985.1
赵金铭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黎锦熙 1980.2
——— 汉语教员所应具备的语音基本功 1981.1(+李明)
——— 关于短期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1.2(+杨俊萱)
——— 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 1984.2
——— 简化对外汉语音系教学的可能和依据 1985.3
———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1985.4
——— 谐音与文化 1987.1
———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1987.4
———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1989.1
———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 1993.4
——— 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1994.2
——— 深切怀念张清常先生 1998.2
——— 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 1998.3
赵静贞 “谁”的用法浅析 1981.4
——— “A就A”格式试探 1984.4
———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刘淑娥)
赵立江 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 1997.2
赵日新 说“个” 1999.2
赵世开 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 1980.2
赵淑华 关于“是…的”句 1979.1
———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邵佩珍、来思平、刘山)
——— 关于“还”的对话 1981.1
——— 连动式中动态助词“了”的位置 1990.1
——— 谈80年代和90年代的句型研究 1991.4
———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刘社会、胡翔)
———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刘社会、胡翔)
赵 新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1994.3
赵秀凤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邵敬敏)
赵秀英 汉语的补语概念在意大利语中的表现 1991.4
赵燕琬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李泉、黄政澄、马燕华)
赵永新 谈汉语的“都”和英语的all 1980.1
——— 西德的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 1981.4
——— 汉语的“和”与英语的“and” 1983.1
——— 汉英句子成分省略比较 1984.4
——— 谈谈英语和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 1986.1
——— 汉英祈使句的比较 1988.3
——— 析ABAC式四字语 1997.3
赵元任 我的语言自传 1983.4
赵贤州 外语教学与心理学 1987.1
———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 1989.1
———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 1992.3
赵振才 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 1985.3
折敷濑兴 日本人可以很快学会汉语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1990.3(+李行健)
郑定欧 语法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1997.3
郑国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1989.2(+胡裕树)
郑贵友 “X归X,Y归Y”格式浅议 1999.2
郑良伟 词汇扩散理论在语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式变化 1990.1
郑懿德 中国古人的名和字 1980.1
———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胡愈之 1981.4
——— 汉日名量词琐谈 1983.1(+高桥由纪子)
——— 留学生汉语教学语法二题——兼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作者商榷 1984.4(+陈亚川)
——— 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高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995.4
郑子瑜 论《史记》修辞之偶疏 1985.1
芝田稔 日中汉字的异同及简化问题 1987.1(+荀春生译述)
种国胜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李宁、徐叶青)
钟 梫 从Syllabic consonant谈起 1986.1
——— 评介《ZQ拼音法》——兼评《巴拉吉氏华语拼音法》 1987.2
钟式嵘 功能、意念、语言形式 1980.3
周翠琳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刘新丽)
周谷城 在国家教委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1987.4
周国光 关系集合名词及其判断句 1990.2
周换琴 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 1982.1(+佟慧君)
——— “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 1995.1
周继圣 高级汉语口语课的新尝试 1988.4
周 荐 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 1993.4
——— 惯用语新论 1998.1
周 明 法语动词虚拟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79.1(+何鸣)
周明朗 语言社会化过程与初级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1994.3
——— 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4
周庆生 亲属称谓等级称与封建领主等级制 1997.3
周生亚 谈谈汉语多重修饰语的词序问题 1982.1
———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译) 1995.2(+牛岛德次)
周时挺 and和而 1986.2
——— 也说“很不—” 1988.4
周淑清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问题 1999.1
周思源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 1992.3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1997.2
——— 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对外汉语教学观 1998.4
周小兵 “常常”和“通常” 1994.4
——— 谈汉语时间词 1995.3
——— 析“不A不B” 1996.4
——— 动宾组合带时量词语的句式 1997.4
周有光 当前文字改革的几个问题 1980.4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汉语的国际地位 1989.2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战后国际拉丁化的新浪潮 1991.1
周远富 《马氏文通》的修辞学意义 1998.4
周祖谟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汉语谚语词典》序 1990.2
朱 川 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 1981.2, 1981.4
朱道明 怎样进行短期汉语班的教学 1986.3
朱德熙 “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1981.1
——— 《中国语法丛书》序 1982.4
——— 读王还《门外偶得集》书后 1988.2
———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1990.4
朱景松 关于语序的几个问题——第五次语法学修辞学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5.3
朱开轩 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3.4
朱 荔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86.2
朱 玲 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谭学纯)
朱庆祥 试谈“留学生翻译课”教学 1982.3
朱庆之 汉语外来词二例 1994.1
朱声琦 上古无指代词“有” 1984.2
朱文俊 汉英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1980.2(+熊文华)
——— 语言与文化 1990.2、 1990.3
——— 译事杂谈:理解与对应 1996.3
朱晓亚 答句的语义类型 1995.3
———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范晓)
朱 星 汉语的简说法 1980.2
———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章锡良)
朱一之 通过对比帮助说西班牙语的学生掌握汉语语序 1980.3
——— 墨西哥学院的汉语教学 1983.1
——— 汉语和西班牙语的疑问句 1983.4
———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 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从《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工作中看到和想到的 1985.4
——— 汉语水平考试汉字大纲所收2905个汉字分析结果 1993.3
——— 深切怀念吕叔湘先生 1998.2
朱志平 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 1996.3
朱子仪 短期汉语班开设报刊语言课的尝试 1987.3
祝秉耀 浅谈写作课教学 1984.1
子 月 也谈三个上声连读变调的问题 1984.4
宗廷虎 我国古代戏曲修辞论的奇葩——金圣叹的评点修辞 1988.3
——— 试论台湾修辞学的发展 1989.4
邹贵新 对过去英语教学的思考 1988.1
邹韶华 语用频率效应刍议 1993.2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988.3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大会纪要 1987.4
短期汉语学习班要抓紧语音教学 1981.2
对外科技汉语教学研讨会纪要 1986.4
发刊词 1979.1
零起点一年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总体设计 1986.4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章程 1987.4
谈《汉英逆引词典》的特点和用途 1984.2
1988-199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988.3
永远怀念杰出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 1986.3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 1987.2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章程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名单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语言学院正式成立 1983.3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9:53:40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11-4 23:25:09 | 只看该作者
首份《中日韩常用汉字表》完成 三国通用808个汉字

2013年11月04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任敏


只要熟记808个汉字,即使不会汉语、日语和韩语,在三个国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记者昨天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历时三年,由该校原校长纪宝成牵头编制的《中日韩共同常用八百汉字表》已经完成。借助该字表,三国青年不仅可以“笔谈”,方便旅游,增进交流,还能为三国青年互相学习彼此语言提供方便。

日本韩国汉字史已逾千年

古老的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日本和韩国使用汉字的历史也已超过千年,汉字被视为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

1897年,孙中山流亡日本,他结识日本人宫崎滔天。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竟能毫无障碍的“笔谈”,借助的就是彼此相熟的汉字。通过“笔谈”,宫崎滔天了解了中国的革命,孙中山也与其探讨中国革命的战略。两人的“笔谈”书信被收录在《宫崎滔天家藏》一书中,于2011年在中国出版。

不仅如此,上世纪80年代,很多日本游客来到中国旅行,虽然不会说汉语,但却能通过写纸条在中国的商店里顺利购物,到日本、韩国旅行的中国人,同样能够看懂当地招牌上的简单汉字,这都得益于三国对汉字的熟悉。

2010年,时任人大校长的纪宝成在参加东北亚名人会时,提出编制一份《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建议,在他看来,汉字是三国共同的财富,他希望梳理三国共用的汉字,增进三个国家的交流与沟通。

过半汉字三国写法相同

人大文学院和外语学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字表研制。据纪宝成介绍,相关研究表明,掌握了现代汉语中频率最高的前950个汉字,就可读懂一般文章的90%。课题组比较了我国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日本的《常用汉字表》和韩国的《教育用基础汉字》,最终制作成三国共用字表。

字表原本的草案是800个汉字,最终调整成为808个字,增加了“飲”、“ 韓”、“氏”等字。人大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赵彤解释,日语中,“飲”字仍保留古汉语的用意,有“喝”的意思,使用频率非常高。通晓韩语和日语的人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申淑子介绍,因为供中日韩三国的学习者使用,在提及国名时,“韓国”一词使用频率会比较高,因此添加了“韓”字。在日本正式的场合或者填写表格时经常用到“氏名”这个词,相当于中国的“姓名”,因此增加了“氏”字。

最终字表中的808个汉字,在中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中出现的有801个字,7个字属于次常用字;属于日本“教育汉字”的有710个字,其余98个字均见于日本《常用汉字表》;属于韩国初中汉字的有801个字,属于高中汉字的有7个字。

字表分为总表和对照表,总表以繁体汉字形式列出。对照表中,包括无繁简之分的汉字,大约有550多个,其中三国写法相同的汉字占大多数,有540个字左右;还包括有繁简差异的文字,达200多个汉字。

申淑子分析,虽然这些汉字在三国的读音并不相同,但字形和意义大多相似,因为它们都来源于中国的古汉语。她期待着,字表作为跨语际交流的平台,带动更多的三国青年用汉字“笔谈”。

将为汉语学习和旅游提供方便

赵彤解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在特定的场合,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借助汉字实现简单的交流。据保守估计,掌握共用字表中的文字后,路上80%的汉字招牌、简单汉字说明都能看懂,拿着一本汉字表,观光旅游者在三国之间往来将更加便利。

初学日语的中国人小林也很期待看到汉字表,她说,虽然自学日语,但语法和发音还掌握的不牢靠,听说方面也有障碍,有了共用字表,到日本旅游、学习时,就不担心语言不通了,写汉字也能与日本人交流。

韩国的韩文只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此以前,韩国历史主要用汉字书写。有韩国专家担忧,如果韩国年轻人不学习汉字,那以后能熟练阅读古籍史料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希望通过推广这份汉字表,带动更多人了解并学习汉字,同时为韩国青年出行至中国或日本提供便利。一些韩国的跨国企业甚至在考虑将该汉字表的掌握程度列入晋升考核的标准。

目前,汉字表总表已制作完成,分类表正在补充完善,明年有望正式发布。

相关链接

三国部分形同义异字

太:现代汉语主要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则有“粗、胖”之义,在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 祭:现代汉语主要是“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或者指“供奉鬼神、祖先”;但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比如“樱花祭”就是樱花节、“映畫祭”就是电影节。

走:现代汉语主要是指“行,移动”,在日语中有“跑”的意思,在韩语中也指“跑、逃跑”的字意。本报记者 任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4:26:41 | 只看该作者
赵启光:汉语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  
   赵启光生于北京。1981年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美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工作,1982年赴美国留学,1987年获美国马塞诸萨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任教,开创并主持该校中国语言文学部, 历任美国卡尔顿大学助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系主任,正教授,讲座教授 (Burton and Lily Levin Professor)。兼任南开大学、西藏大学、天津外语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国际艾美奖评委等。经常带领美国学生来华学习。著作有英文《龙的研究》,中文《康拉德小说选》、《异乡异客》、《客舟听雨》、《世路心程》等,文章遍及中、美、英、日、荷兰等国杂志。
    中国外文局主办的“06’跨文化论坛”8月31日在北京举行。应邀参加此次论坛的12位嘉宾都是跨国、跨学科、跨领域的知名人士,中国网记者有幸对赵启光先生进行了独家采访。

    赵启光生于北京。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美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工作,1982年赴美国留学,1987年获美国马塞诸萨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任教,开创并主持该校中国语言文学部, 历任美国卡尔顿大学助教,副教授,终身教授,系主任,正教授,讲座教授 (Burton and Lily Levin Professor)。兼任南开大学、西藏大学、天津外语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国际艾美奖评委等。

    赵启光先生睿智、亲切、热情而自信,他的开朗和健谈消除了记者的拘谨,整个访谈轻松而富有成果。

    中国网:这几年国际上汉语汉学渐渐热起来,世界各地也兴办了不少“孔子学院”,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赵启光:这个问题很好,“孔子学院”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孔子学院”的目标是100所,现在已经成立了80多所,这是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

    现在,汉语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美国,汉语已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这说明他们想了解中国,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了,这个现象非常好。

    中国网:您在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已经几十年,这几十年中,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样?美国学生对中国的兴趣点在哪里?

    赵启光:这几十年中,美国学生包括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的了解更深了。以前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只是大熊猫,或者偶尔从哪里看到的长城的照片。我当初在中国语言文学系招生时也是这种情况,好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胡里胡涂的进了这个系。现在开学报名的时候,学生就很多了,有时太多了,我们都需要进行面试。

    对美国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中国的文化和就业。美国学生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孔子、瓷器、旗袍等等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对现在中国的情况也很感兴趣,尤其是就业等情况。他们很多人都希望毕业之后到中国工作,所以他们很希望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真实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中国网:当前,中国很重视跨文化交流和软实力建设,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您认为用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赵启光:我在美国卡尔顿大学有一个教育方式,就是每年带一批学生到中国来游学,到现在已经有十几批了。每年我都会带着他们先到北京,然后到内蒙古、天津、南京、云南等地,这样从北到南,一路下来,他们所看到的活生生的中国社会,比他们在那边学习一年还要有用。他们看到了中国很多美好的东西,他们也因此爱上中国。我每年都给他们印制一批文化衫(赵教授展示给大家看的白色文化衫,中间是一个龙的图案,两边分别写着“四海求真知,五湖交朋友”),他们穿着这样的衣服走在中国的大街上,一定会交到很多好朋友。如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把在中国看到的学到的带回国,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方式,而且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3 15:20 , Processed in 0.2023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