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外华文教育浅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 11: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外华文教育浅见

作者 丘进
  1999年初秋,有幸参加在羊城召开的海外华文教育交流会,聆听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教育专家发言,并读到涉及广泛、内容博大的论文数十份。短短3日之间,获取此方面的信息量远超过本人以前的总和,自以为学有所得,趁印象新鲜之时,不揣谫陋,将此次受教之心解、浅见,略为小结,以求方家指正。

  当前海外华文教育之势态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学习华文的热潮。纵观之,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两端:1.华文在当地之地位得到提升;2.学习华文者日增,不仅华侨华人莘莘学子,而且包括了大量的非华裔、华族人士。兹将概况简述于后。

  (一)北美地区

  (1)美国

  随着在美国居住华侨、华人数量之增加、知识层次之提高及汉语使用之广泛,美国已经逐渐明确了华文的正式地位,具有代表性的一项举措是,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决定自1994年起将华文华语(Chinese Subject with Listening)纳入其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的学术水平考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从而使中文教学之测试标准化,这对鼓励华族及其它各族学子修习汉语、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具有积极影响。

  (2)加拿大

  据统计,在加拿大华人已成为该国第二大少数民族,汉语跃升为使用人数最多的非官方语言。在开展多元文化之国策支持下,经过华外各界的不懈努力,去年温哥华76所华小始获政府资助,BC省拟将华文列为必修之课程。安大略及其它省份亦有类似进展,整个加拿大开展华文教育之氛围已经形成。

  (二)欧洲

  (1)荷兰

  20世纪80年代初,华人社团纷纷创办中文学校,现已达30余所。荷兰政府正视这一现实,已允诺拨出专门经费,以开发适应该国的中文教材。同时,在有关方面的倡导之下,中文母语教育亦有获荷兰政府正式认准作为外语科目之可能。

  (2)英国

  中文教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过一番盛况,不同形式的中文学校约达120所。1984年,内伦敦教育局(ILEA)双语教学处,支持开展此种母语教学,除了在主流学校中增设中文课目外,还设立中文公开考试,影响较为积极。但由于政府政策的转变,上述机构被解散,中文教育随之转而日下,甚至受到某种限制,目前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调整。

  (3)法国和德国

  法国各地华人社团开办了许多华文学校或学习班,而东方语言学院则是全法国的中文最高学府。

  德国的初、中级中文学校虽不多,但中文在其高等教育中却占有一定比例,至少有20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

  此外,应该看到,法、德的汉学研究在海外是有悠久历史并享有盛名的,过去和现在的一批成就卓著、造诣精深的汉学家们,对于指导和帮助当地的华文教育必将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

  (三)大洋洲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个多元化的国家,政府也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各个民族继承并发扬原有的文化传统。近若干年,在澳华人数量与日俱增,如今已成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加之澳大利亚政府实行"面向亚洲"之国策,中澳友好关系得到加强,经济上的互补性愈见增多,迫切需要大批熟悉中国情况、通晓中文的人才。政府为此成立了汉语研究会,制定了《国家汉语研究战略》。按此计划,从1995年以后,所有的大学及中学毕业生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经济、政治、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都要有所了解。甚至在主流教育的小学课程中也要增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据悉,中国近代史即将被编入中小学课本之中。

  在这一形势下,中文教育得到极大重视。大多数国立大学都开设了中文系。华文科目不仅被正式编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而且中文课由选修课提升为主修课。这对于稍有中文基础而又希望以后升入一流大学的华裔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澳大利亚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似乎也比其它西方国家高一个“档次”,那里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完整的、覆盖面广泛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系列教材,同时更加需要一大批精通澳中两地教育制度和文化、获得专业教师资格的人才。

  (2)新西兰

新西兰也是个多民族并推行多元文化的国家。彼地华文教育之情况颇似澳大利亚。由于新中贸易日渐密切,政府对开展华文教育持鼓励态度。前几年各大学纷纷开设中文系,并将中文列为计算学分的课程。今年起,新西兰还将中文作为全国中小学的选修课。这一新措施对于当地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东亚地区

  (1)日本

  除了中国之外,学习汉语人数最众者当属日本。汉字乃日文之基础姑且不论,现代汉语在日本之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日本基本上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也无提倡多元文化之国策,汉语大多作为一种外语针对成人进行教学,远未进入主流的国民教学体系。目前,日本中小学的华文教育只集中于几所华侨学校,即所谓外国人办的“各种学校”。这些学校正在根据华教面临的新情况,审时度势调整姿态,使单纯针对华侨后代的侨民教育渐渐与宏观的、社会的华文教育接轨、融合,以图更大拓展。

  (2)韩国

  中韩建交后,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汉语受到普遍重视,以至最近兴起“复活汉字”运动,各类学校纷纷开办汉语班,80%的小学增设汉语课。各大企业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国内和中国办汉语人才培训班。

  (五)东南亚地区

  (1)新加坡

  1979年以后,新加坡开展推广华文运动,汉语学习升温,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旨在提高学生掌握华文之能力,例如,小学自二、三年级即始学汉语拼音,中学则办高级华文课程(将汉语作为教学第一语言),并规定统一使用标准现代汉语和简化字。华文在新加坡的定势要之有三:1、弘扬华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2、发扬华语的商用价值;3、提高母语的教育水准。

  (2)马来西亚

  在海外,华语之使用及华文教育之推展,马来西亚所取得之成就堪称一大奇迹。虽然那里的华文教育也经历过极其严重的危机,出现过几近消亡的低潮,但经一批志士贤达之卓绝领导,历几代华侨华族之艰苦努力,终于大面积地保存基本的中华文化传统及完整的中小学华文教育体系。在华校董教总领导下,目前有受政府资助的华小1289所,学生约70万人,政府不予资助的独立中学60所,学生约6万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些华小、独中里,现代汉语是主要的教学媒介语,即为第一语言而非第二语言,简化字也得到普及性推广。笔者接触过一些来华的独中学生(含毕业生),与之交谈,竟丝毫感觉不出他们是在海外生长的外国人,他们的中文水平不亚于中国同等学历的学生,他们的普通话说得甚至比中国许多方言地区的学生好得多。目前,马来西亚华教界正在力争使华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主流之中,同时,亦求尽快举办华文高等教育。相信这一目标终可达到,因为当地华族所期望的不仅是建立民族母语教育体系,更要使华文成为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

  (3)泰国

  20世纪90年代初,泰国解除了实行多年的对华文的禁令,华教界更提出“振兴华文教育”之口号,明确华文教育乃泰国教育之一部分,是为泰国经济建设服务的。随后,各类教授华文的补习、函授、进修班相继开办,许多著名的大学亦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华人社团支持举办的华文中小学迅速发展,而且几乎立即将相应的高等教育提上日程。著名华人领袖郑午楼博士登高一呼,倡办大学,立即得到朝野热烈支持,并蒙泰皇御赐“华侨崇圣大学”之命名,华界殷商富贾、仁人名流踊跃捐资,短短两年之间,集资几近10亿铢之巨(计划建校资金50亿铢,合2亿美元),第一阶段建设已初具规模并于1999年3月24日举行盛大揭幕典礼,华侨崇圣大学之建立,代表了泰国华人对皇权和国家效忠之同时,也迫切希望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为泰国之建设做出贡献。在另一意义上,它大大提高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声誉和影响,使其适时地走上体系发展的康健道路。

  (4)菲律宾

在经过一段时期衰微之后,菲律宾华人要求振兴华文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近来提出华文教育改革,调整目标,改善教材,提高师资,改进教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力使华校的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主流之中。

  (5)柬埔寨

  过去的若干年,这个国家经历了命运多舛的时期,华文教育也颇有一番沧桑。然而,在尚未完全恢复和平的柬埔寨,华文教育却首先受到王国领导人和政府的重视,老的华校得以复苏,新的华校大量涌现,急剧而至的求学热潮,引来的问题已经类似于华校教育稳定发展的国家的情况,我们高兴地看到,金边柬华理事会文教组和广大从事、支持华教的各界人士,正在积极努力,使当地华文教育展现出光明前景。

  (6)印度尼西亚

  当今,印尼是限制华文最为严厉的国家。但最近政府也做出某种松动的姿态,允许在旅游业及相关的公共场所中适度使用汉语。据悉,近年已有不少城市竞相举办华文学习、补习班,为旅游界、工商界培养双语人才。

  海外华文教育长足发展之原因

  有关此种原因,已有大量卓识、高论见诸报端及其它文献,兹不赘述,仅从以下几方面略抒管见。

  1.中国与其它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共同利益愈趋明显。这一点,只需引用马来西亚副首相安华之语,便足说明:“随着中国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成长后,华文在这一区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亚太地区,经济成长迅速,主导了世界的经济。因此,掌握好华文,将对我们无往而不利。”

  2.中华文化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同。作为人类四大主要古代文明之一的载体,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深邃洗炼、包罗万象、自成一体而孤傲于世。以前之所以未进入外部世界普通民众之视野,主要是因为地理、语文和科技方面有过多的阻障。而今社会开放,信息畅通,技术发达,交往便利,愈来愈多的外国民族开始接触、了解并渐渐熟悉这种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的结晶,他们发现,中华文化有一种潜在的、难以抗拒的魅力,同时,在内涵上它融合中西文化之精华,在教育上它可弥补西方道德教育中的某些缺失。优秀的文化本来就应属于全人类,中华文化的这种归属姗姗来迟,但是樊篱毕竟开始打破了。

  3.海外的华文教育,不单是民族的,更是社会的。事实证明,华人华族发展本族母系文化,更易于他们落地生根,因为他们可以以己之长服务于当地社会,这种民族本体文化并不排斥文化的社会性或世界性,同样,世界文化也不排斥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当地社会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其它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即都或多或少地与其它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其特性越独特,它对世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就越大。此外,外来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豪感也有利于当地文化的多元化嫁接,有利于刺激本土文化摆脱单一发展的模式和惯性,从而使当地社会对外界社会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

  4.汉语的科学性愈见显示。近年来,电脑汉字输入技术发展极快,成为国际电子科技的主攻方向之一。海内外专家指出,清晰可辨、具有独立音节、简捷明了的汉字及其语音,最适合于书写输入技术和声控电脑之开发与应用。前不久,泰国华文教师公会永远名誉主席丁家骏以《全球掀起了华文热》为题撰文,纵论汉语对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及经济发展之作用,并与西方专家一起预言:汉语将成为21世纪世界第一语言。英国科技报主编麦克·普鲁斯也说:“我坚信,总有一天,全世界人民必修汉语。”

  也许,汉语在经济、文化、民族、科技上的巨大潜能和强大生命力,正是当今世界华文热的主要原因。

  华文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若干建议

  1.关于华文教材之编写缺乏材料,尤其是缺乏适合当地实情的教材,这是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十余年来,国务院侨办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教育家编写过一系列有关教材,曾被几十个国家的华校采用,受到好评以后又对其中一些进行修订或增补,继续向海外提供。但是,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具有长期的和广泛的适用性,对情况极其复杂的世界各国华文教育来说更加如此。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已经有华校或华人社团组织编写适应本地区的教材,取得可喜效果。

  何子铨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海外地区的华文学校,使用北京编写的通用型教材,与使用自己编写的、充满当地实际社会生活内容的、以本地语言进行汉语对照教学的教材相比,后者比前者的教学收效可以提高20%。

  加拿大缅尼托巴省中文学院在这方面先行一步,郑成信、蔡衍泰等从缅省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英语和法语为国语,华校为周末学校等)出发,自编《初级汉语读本》数册,在北京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协助编辑、校改和印刷,出书后运返加拿大使用。马来西亚董教总也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达成协议,合作编写高水准的全套中学教材。这些办法都是切实、有效的,堪供参考。

  2.海外华校是单纯语言学校,还是兼有中华文化教育之功能?

  这个争议,关键在于各地情况差异很大。较为实际的做法是,对多数地区而言,尤其是华文普及程度不高、基础薄弱、条件较差的地区,华校应以语言教学为主,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注:第二语言也可以是本民族的语言,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所在国家的官方语言,但并不等于外语)来进行教学,可以突出日常生活、礼仪交际、经贸旅游等实用性强的内容。而在华文环境好、华教水平高、条件较优的地区和学校,则可使华校兼有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与传播之功能,适时地进行族裔文化的熏陶,还可以适当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民俗、文艺等。

  3.如何对待使用普通话(国语)与粤语及其它方言、繁体字与简体字、汉语拼音与注音字母的矛盾?

  这是几个存在多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现代汉语和普通话不仅是联合国法定的通用语言之一,也是海峡两岸共同使用的标准语言,为海内外绝大多数中国人和华族所普遍接受。在华文教育中采用这种具科学性和普遍性的语言,其实际意义是显见的,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太多的分歧。实际上,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多数并不反对子女学习和掌握普通话,因为方言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家庭和族群的生活氛围。依笔者陋见,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多源于教师,换言之,由于许多华校教师未能掌握普通话(他们也难有机会获得此方面的培训),于是只能在教学中使用自己熟悉的某种方言,如此形成的习惯似乎才是产生上述矛盾的重要症结。如果海外华文教育应该逐步走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道路的话,那末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教学语言的统一,而统一教学语言之关键实在于观念之改变的教师之培训。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太复杂、太困难,只是需要各界真正予以重视。

  根据各地华校教育专家的经验,简体字易于学生识、读、记、写,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是“教简识繁”。梁培炽先生的意见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在华文学校教授简体字,其实无碍于学生对繁体字的认识与掌握。在实际应用上,简体字也得到愈来愈多的国家的认同。例如,加拿大BC省教育部规定中文教育应使用简体字,澳大利亚政府也认定规范的汉字为简体字,荷兰政府1992年关于中文教材编写的规定指出,在该国编写的中文教材必须同时关注普通话和简体字。当前,学习中文的(非华族)外国人几乎一律选修简体字。目前这方面的主要障碍来自台湾政界对繁体字的坚持,但这种支持已开始显现出脆弱,简体字(台方谓之“俗体字”)在台湾民间的使用率日见提高(这并不足怪,因为稍有文字学基础的人都清楚,大多数简体字的发明者乃古人而非今人)。此外,当今世界电脑市场上的中文软件几乎全是繁简兼备的。前不久,台湾推出一套供各界处理文字资料的智能中文系统,也为繁简两兼。

  对青少年,学习汉语拼音比学习老式的注音字母要容易得多。有的教育专家作过比较,那些熟悉西方语言的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甚至比中国学生初学汉语拼音还要快。

  平心而论,只要不将这类问题导入政治化,而只是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加以对待,就不难获得解决。

  4.关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出现的文化差异。

  现在,不少地方同时采用来自大陆和台湾的教材或其它文字材料,其中发现一些文化差异,如北京/北平,京剧/平剧,水平/水准,素质/质素,导弹/飞弹,激光/莱塞,宇航员/太空人,渠道/管道,以及外文专有名词翻译上的差别等等。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看,这不失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尽管这种差异目前尚不至造成大的文化分歧,但我们仍需注意其中的联系和发展趋向。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从,相信教师们在见仁见智中自有明睿的判决。

  5.关于在华文教育中使用计算机的建议。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华文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大多是以局部地区甚至学校为基本单位独立进行,加之经费和技术诸方面的限制,基本上未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便使华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旧式教育的局限之内,老师靠粉笔、黑板,学生用铅笔、课本。这种状况与当今信息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不相称,主要弊端有三:其一,难以在较大范围和较短时间内组织最好的专家编写或修订教材;其二,难以确保教材编印的质量;其三,无法适时而有效地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尤其是汉字输入技术,而后者恰是汉字藉以发挥特有优势之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呼吁,应该尽快在华文教材编写中使用计算机,并着手建立适合海内外华文教学和研究使用的中文软件系统,研究、开发多媒体光盘电子教材(这方面暨南大学理工学院作了有益的尝试),以便更快地交流研究信息,提高教学效益,降低教材成本,缩短编印周期。更为重要的是,使华文教育跟上电子技术的时代步伐,让学生在学习华语和中华文化之同时,也掌握到最新的汉字电脑技术,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6.关于将海外华文教育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问题。

  今次海外华文教育交流会上,加拿大、荷兰、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它许多国家的代表介绍了使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纳入本地政府教育体系的做法与经验。这对于海外华文教育能否生存并进一步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这个问题值得引起特别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华文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往往需要建立一定的组织保证,因为实践证明,大凡华文教育搞得好的地方,不是得到当地国家政府的积极支持,就是在华族社团的帮助下建立广泛的,有权威性的华教组织;另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也需要尽快将本地华教与政府主流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华文教育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园林中放出绚丽光彩。

  7.关于华文教材编写的参考指标。

  由于华文教育分布于世界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建立统一的教育指标体系似乎为时过早。但既是正规的教育,就必须要走向科学化、标准化、正规化的道路,而教材编写则是最为基本的一步。1992年,国家汉办正式公布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也为编写和修订华文教材提供了弥足参考的测量标准。与此相适应。国家汉办还在国内外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制度,这一考试已经具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威性,HSK的相应级别和成绩是境外人士修习汉语所达水平的重要证明,也逐步成为各类机构录用汉语人才的可靠依据。各地的华校教师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在编写华文教材、实施汉语教学时,均可以此为参照指标,这对于华文教育的经世致用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8.关于华文教育研究的特点。

  首先应当承认,目前专门从事华文教育研究的学者人数还不多,学术水准也不高,但华文教育毕竟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更不等同于海外的汉学研究和汉学教育。华文教育实际上是一项社会事业,是关系到中华文化在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中承传的事业,是关系到定居在海外的不同国家地区华族人民基本权益的大事业。所以,华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法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微观学术问题,而是个宏观的、涉及文化、历史、地理、宗教、社会、民族、政治甚至国际关系的、情况极其复杂的大课题。这是华文教育别于其它教育的一大特点。

  由此观之,华文教育之研究,在当前阶段,与其强调其学术性研究,不如将极其宝贵的资源用于介绍成功经验、提出新的思路、解决急迫的问题。海外华文教育与当地社会实际之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以至今天于此端见诸文字的经验、思路、办法,明日便可能于彼端发生直接的效益。这与通常的、超凡脱俗的学术研究是迥然不同的。

  我们看到,在海外从事华文教育,条件艰苦,困难重重,各种问题、矛盾芜杂交织。一代又一代的华校教师们,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默默地奉献着。他们发出朴素而豪壮的心声:对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矛盾,我们华人必须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宽宏精神互相谅解、包涵,携手并肩,培养、提高年轻一代的接班人,教育他们积极学习多种语言,为世界的文明与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华文教育,笔者只在近年略有接触。首次参加华文教育交流会,会期不长,给我的教育却极为深刻。囿于篇幅,记载下的感获不过十之一二。如能以文会友,得到更多的启迪与帮助,从而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尽绵薄之力,便是自己最大心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9:42 , Processed in 0.14805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