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及其教学都要指向生命常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6: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及其教学都要指向生命常态




钟世华













    我一直主张,不要把学生作文当成习作。不只是学生,每个成人的作文都一直处于一种不断学习的动态中,任何人的作文都有一个在生活积累、生命感悟、读书思考中不断学习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自然的作文过程,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练习、训练。一个学生,只要他能提笔写字,它就可以开始作文,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和成人作文比起来,除了程度上有差异外,其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完全用训练的思路,以训练的路数,为训练而作文,会把正常如吃饭睡觉一样的作文搞得不伦不类。



    和读书一样,作文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学生作文应该回归它的生活常态、生命常态。有个学生写了一篇这样的作文:





天窗


五(二)班   肖娟


    这几天我总是会让爸爸生气。


    爸爸一生气,脸部表情就很严肃,还用两只大眼睛瞪我。而爸爸一打我,我就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哭。这一天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躲在房间里哭。


    妈妈为了我,和爸爸吵了一架。我从门缝里看见了,妈妈把碗丢在地上。我马上就走到床上去了,躺在被子上,看着窗子外面的竹林,让我想起了四年级的一篇课文《天窗》。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天窗。


    想着想着,妈妈和爸爸的吵闹声渐渐停了下来。我又想妈妈今天一定不会和爸爸睡觉,一定会和我睡大床。谁知道真被我猜对了,妈妈果然不和爸爸睡,和我睡。在床上妈妈说:“以后别让你爸爸生气,我不会再管的了。”


    过了几天,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在房间里看着窗子。这是我的天窗。看着它,我的心情慢慢好了。





    你看,学生的作文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篇作文,而是已经成为学生排遣忧伤的一种渠道,一个可以打通拥堵与敞阔的心灵天窗,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生命存在状态,而不是为作文课,为老师,为考试而作文。当作文回到这种生活常态、生命常态,才叫做达到了作文的正常状态,也才叫达到了作文的最高境界。作文的最高境界,不是我要写作文,而是作文要我写。作文应当由内而外,在生活、读书、思考的生态环境下,由内部生发到自然表达,而不是由外而内,为一个训练计划、一个话题,一个题目,为应酬而作文,这种应急状态下的作文,不仅会增加作文的难度和可恶度,不仅写不出作者的真实水平、最好水平,甚至可以把人憋坏、憋疯,而胡言乱语、胡编乱造。作文只有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回到这种生活与生命常态,学生才能真正写好作文,甚至爱上作文——至少是不排斥作文。





    说学生作文要回归生活常态、生命常态,不是说学生作文就不要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而是作文教学本身也必须指向作文常态。从常态上看,学生作文的学习,至少有三种状态:向作文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















    现实的作文教学当中,我们只是重视了向教师学习,而且教师的作文教学又主要落在一些扣题技巧、写作方法、行文范式、思路拓展、主题提升的“理性”指导。这样的学习,对于一个已经有了一些作文经验的成人作者,效果可能还是有的,但对于一个作文刚刚启蒙的学生来说,就很微效,甚至很可能无效,有时还会产生负面效果。


    实际上即使是一些看起来“指导思想”与“指导效果”都很不错的作文指导,也常常脱离作文常态,变成为教学而教学。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指向一种作文常态,让学生更好地写出一篇生活常态下的好作文,而是为了让学生为教学、为作文课写出一种“教学体”作文。


    可以用个例子来说明这里面究竟有什么不同。


    一般说来,我们会在作文教学当中指导学生怎样仔细观察。但作文里的仔细观察,不同于显微镜下的仔细观察,不同于解剖学意义上的仔细观察,而是一种敏锐的生活观察,主要是对生活的一种细腻感受。


    面对一棵树,让学生先观察叶子,再观察花、果。观察叶子,先观察叶子的形状,再观察它的颜色,最后再用手摸摸,感受它的质感,然后写出这样的观察笔记:××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墨绿墨绿的,上面的叶脉像一根根细细的筋。用手一摸,毛茸茸的……我总认为,这样的观察笔记只能让学生越写越愚钝。


    就是把最细心的诗人算在内,现实生活中好像谁也不是这样子去留意一棵树的吧。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好像也不是要培养这样的能力与习惯。


    这里面反映了作文教学里的陈规积弊:连一棵树,到了作文教学里,都要被看得如此严谨而呆滞。而同样是面对一棵树,巴金先生却是这样仔细观察的: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文字一旦脱离生命,作文不是凭着对周围世界的敏感,不能细腻的去感受、感悟生活,这样刻意仔细观察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做作的、苍白的、干巴的、概念化的。就像学生写对风的感受,最好的句子,都是“微风抚摸着我的脸”,再无别的更独特、更真实、更细腻的感受。


    所以说,如果作文教师要教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话,说到底,就是要教学生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敏锐的感觉,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哪怕一片瓦、一块砖头——的自知自觉,这里面更多的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体验、感受。事实上,如果仅仅是用眼来观察世间万物,那么除了盲人,任何人都是会的,都是不需要教的。


    路边上一顶破帽子摆在那里,很可能许多人不经意都能看到它。要教的不是要看到它,怎样看它,是先看帽檐还是先看帽舌,而是看到它之后,要对它有感觉。一片落叶,在一般人眼里,只是落叶;在清扫它的清洁工眼里,只是垃圾;在诗人那里,却是诗句;在敏感的林黛玉那里,那更是隐喻、象征、寄托。


    一个能够用心去感受的学生,哪怕我们不向他传授“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独特表述”,他也能凭借自己的真实感受,使文章细腻、生动、独特起来。因为常态,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细腻,所以独特。看看下面这两段文字:





    今天,是中秋节。


    忽然我想起了一件事。每年的中秋节都有爸爸、妈妈、我和弟弟一起过,现在只有和自己过中秋节,真难过。


    还是去散散心吧!天亮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好像一个大月饼。天上是多美呀!月亮就像妈妈,而星星就像我和弟弟,在妈妈的怀抱里。


    好想爸爸妈妈和弟弟呀!天和地好亮呀!我听见了水在流淌的声音。


    今天可真开心呀!中秋节真开心,只能把伤心放在心里。


——五(二)班   杨小鹏《中秋月》





    那是一个炎热的秋天,那天我走在那条狭窄的黄土小路上,打着赤脚的我感觉到脚下有一股暖暖的气在往上飘浮着。刚好一朵丝瓜花掉在了我的头上,那时,我高兴地叫了一声“啊”。


    我在那条黄土小路上不时地笑了几声。从这开始,我的心里马上就开始膨胀了起来。我的心里就是忍不住一直想笑。我猜这条狭窄的黄土小路上就有我的好心情。我以后一定会经常来这里找我的好心情的。


——五(二)班   尹丽萍《寻找好心情》





    家人不在身边的日子,“现在只有和自己过中秋节”,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那句“对影成三人”;一个人独行在月光下,得到的感觉竟然是“天和地好亮呀”,月亮“好像一个大月饼”,“我听见了水在流淌的声音”,“中秋节真开心,只能把伤心放在心里”;打着赤脚的“我”,“感觉到脚下有一股暖暖的气在往上飘浮着”;“一朵丝瓜花掉在了我的头上”,“我”也会惊讶,“高兴地叫了一声‘啊’”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会触碰到,这是一颗颗多么细腻、敏感的心。正是这份细腻、敏感、对生活的惊讶,让学生们心底里流淌的,是诗人一般的感受;笔底下倾泻的,是诗句一般的文字。


    在平常的生活中觉出不平凡,觉出惊讶、喜悦、诗意乃至敬畏来。这种自觉的生存状态,虽然等级很高,但摆出的依然是一种生活常态、生命常态。语文教学,有责任教人进入这一等级。















    即便语文教师做不到,书本也有力量教人进入这一状态。


    我们常常能够从一些文学作品里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感悟能力,这实际上也是在向作者,向书本学习对生活的留心与敏感。同时,我们也从作者对同一种生活的独特感受,对同一种感受的不同表述中,学习他的表达技巧。


    一篇在表达上不像样子的文章,是很难得到读者的喜欢的。我们在读一篇喜欢的好文章,内容自不消说,常常下意识地就已在默默感受、欣赏、惊讶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达。你会在读故事、读观点、读思想、读情感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被作者的个性表达、语言魅力所感动,让你明白,原来这个词还可以这样运用,这个意思还可以这样表达,这几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取舍、铺排。你就在这样一种并不经意的自然学习状态中,忽然体悟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个中精妙。这种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是任何刻意的作文指导都无法口传手授的,靠讲授词汇、语法、修辞、逻辑也都不行,只能凭阅读,凭体验,凭感受,更凭悟性。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大家都很懂,再说下去,很可能就是套话。而且,对于学生作文,读书好像还不是第一位的。














    那就赶紧说说向生活学习。


    莫言自称是个讲故事的人。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了45分钟的演讲。45分钟里他讲了25个故事。莫言的故事源于生活,源于美丽的大自然。莫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读书少,五年级就辍学了。我在放羊的时候每天面对的是蓝天白云,高山小溪,狐狸小花……大自然给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所以我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美丽的生活,神奇的想象,让莫言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初学作文的儿童,生活是他最美丽的老师。


    生活不只给人神奇的想象。


    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最美好的作文素材:生活有多美好,作文就可能有多美好。抒写生活让作文变得如同回味生活一般轻松、自由。而轻松、自由,让作文变得格外美好:学生在抒写生活中基本上感受不到来自作文的森严、恐怖、陌生、无所适从。


    生活还给学生作文提供了最好的范本:生活织成真实而具体的场景;生活的发展是有条理的;生活是有缜密的逻辑的,抒写生活不用担心留下譬如编造作文时不可避免的硬伤;生活还是个自动取景框、记忆帅选器:越是有意思、有意义的生活,越是容易被捕捉,留下的记忆越是清晰、具体、深刻。


    生活总是胜过作文套路。作文套路再多,总是十分有限,弄过来弄过去总是那么几套。但生活,总是丰富多彩,连每天看到的一轮太阳,感觉总是不一样。抒写生活,以生活为师,以自然、天地造化为师,哪怕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日常琐事,几笔流水账,几行口水话,也会多出几分自然、清新、灵秀之气,不落窠臼,生机勃勃。


    ……


    这是生活的力量。每一个学习作文的人,需要这种力量。


    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学生在自由抒写生活时,往往能在选材、成文、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超乎我们意外地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敏感,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自如。


    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谁都会说,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学生写作要不要高于生活?这个复杂的东西,在一个刚刚拿起笔写作的小学生面前,我想还是暂时不提、不做要求与干预的好。就让学生作文与生活一样,轻松点,自由点,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达到什么高度罢。相信生活,并用手中的笔,抒写生活——这个十分美丽而且神奇的东西!


    是的,相信生活,抒写生活。生活只是一位不爱着急的导师,它会让学生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的,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作文的轻松、自由、真实、真诚。不管怎样,“编造”作文——无论是作文的胡编,还是艺术的创造,总是太难。生活总是与学生最亲。学生作文,未必不可以从抒写生活开始。


    如果不是靠抒写生活,我简直不敢相信,下面这个极其普通的二年级小学生,会把一件持续发生在几天之中的事情——鬼节时的“接老客”,连续用三个短篇的形式,用这么多的文字,完整而不繁琐、细致而不失生动地抒写出来,而且是在没有人要求他写这件事,没有人指导他写这件事的自然条件下——我仅仅是建议他,如果真要写,可以用接老客(1)、接老客(2)、接老客(3)三个小文章,将接老客、待老客、送老客的情景写出来。


    当我读完学生给我的这篇历时几天,分几次写就的“连续作文”时,我笑了:生活,真的是最美丽的老师。





接老客


二(2)班 邓杰





1


    昨天,下午爸爸买了东西。我问:“可以吃吗?”爸爸说:“晚上才可以吃。”我弄不懂,为什么要晚上吃?姐姐说:“你就知道吃。晚上接老客。”我说:“接老客?”我惊呆了。


    到了晚上,爸爸在堂屋摆好桌子、椅子,桌子上摆好茶、糖和水果。我看见爸爸出去了。姐姐要我进房间。我去看看不行吗?妈妈说:“爸爸和爷爷去接老客了,不能去看。”


    过了一下,爸爸回来了,说:“可以了。”妈妈要我去桌子上拿一个梨子吃。我从椅子那儿拿。爸爸说:“你这样拿糖吃是不对的。你这样是不尊敬祖先。要从椅子的角里进去。”





2


    今天,早上爸爸在炒菜。我说:“可以吃饭了?”爸爸说:“想都别想。”


    爸爸把菜放在桌子上。我闻了一下,好香啊!我都想吃了。可是不能吃,要先吃的是我们尊敬的祖先。


    过了一下,爸爸说:“可以吃饭了。”爸爸又说:“要从椅子的角里进去。”





3


    第二天傍晚,我的爷爷在屋门前摆钱纸包。钱纸叠在火盆上,很像一座城堡。我说:“干什么呢?”爷爷说:“不要说话。”


    我看见有一捆我以为是真的纸钱,低下来一看,是一捆假的。爷爷开始烧包。白白的烟像天上的云下来了。爸爸用棍子把钱纸撬过来撬过去,好让它们烧得快些。


    包烧完了。爷爷说:“各位老人,大家一路平安,走好。”我跑去吃空饼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44 , Processed in 0.1695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