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慈矿:传递汉字魅力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5 14:2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丁慈矿:传递汉字魅力的人2010-03-17
   来源:《上海教育》    作者:赵锋 乐瑛 薛婷彦



“对课”——这一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的教学方式,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的改进和发展,重新回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且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他也因此引起了国内语文教学界的关注。如今,除了继续完善对课教材外,丁慈矿又开始着手搜集和研究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而他更大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代学生亲近汉字,了解并真正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传承传统中华文化。

丁慈矿:同学们,今天中午我们是不是吃了红烧肉了?现在以“红烧肉”为上联,大家觉得下联是什么?
学生:是白斩鸡!
丁慈矿:真棒!同样是三个字的对子,如果上联是“水帘洞”呢?
学生:花果山。
丁慈矿:不错,还可以对什么?
学生:火焰山。
丁慈矿:这个比“花果山”更好。
学生:我对“石库门”。
丁慈矿:妙!太妙了!同学们,答案不是唯一的,你们对的都很好!
……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给二年级学生上的一堂普通“对课”的生动再现。在丁慈矿的“对课”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显得特别“来劲”,他们的眼睛炯炯有神,思维活跃,每一次的回答都会让他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过去几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对子”这一浅显、有趣、优雅的古老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
“对”出汉字情结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类似这样的对联诗句,丁慈矿信手拈来可以讲出很多。“对联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对联本身就是古诗词,是了解文言文的通道,同时研究对联也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而且越是深入研究,越是会被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丁慈矿说。
创立“对课”完全是由于兴趣使然。1998年,从上海市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丁慈矿进入上南二村小学任教。当时,他发觉用传统授课方法教规定的课文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只是被动地听和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试着给学生们讲一些历史上比较经典的有关对联的趣闻。例如,乾隆出了一个上联“客上天然居”,纪晓岚不假思索巧对“居然天上客”;乾隆又出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纪晓岚以“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赢得了满堂彩。丁慈矿发现,在给学生们讲这些对联故事的时候特别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他就萌发了开设“对课”的想法。
在民国年间,私塾老师总是会在放学前给学生出几则上联对子,让学生对出下联,可能这就是历史上距离现在时间最近的“对课”形式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学校,“对课”教学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几乎没有人想到要系统地为中小学生编写一本学习对联的教材。
做了开设“对课”这个决定之后,丁慈矿便开始着手于对于对联知识的收集工作。他从2000年开始收集资料,泡书店、逛书摊、实地抄录等,先后收集了150余种对联书籍、200多篇有关对联的论文,亲手摘抄的各种对联更是不计其数。花了两年的时间,将古代的对联故事重新进行现代化的改写,做到顺口、押韵、浅显而有趣,经过精心设计,他终于编写完成了《小学对课》这本针对小学生的对联教学用书。除此之外,他还参与编著了《对联故事100则》,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对课”教学的文章,受到多家教育媒体的关注。
有了这些成绩,丁慈矿并没有止步不前。如今的他正潜心收集研究民国时期的教材,并对其进行整理。与此同时,他对汉字本身蕴藏的无穷魅力也有着极大的兴趣,最近在课堂上,除了讲对联,他还跟孩子们分享一些甲骨文相关的知识。他期望未来5年的时间里能再出两本书,一本是《当汉字年纪还小的时候》,另一本是《老语文读本》。他说,现在他已经收集了甲骨文相关书籍30本,到了50本左右的数量时,他就可以开始这两本书的编写。
情趣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
当被问起目前做出这么多的成绩,最大的满足和收获是什么时,丁慈矿仍旧把话题引到了孩子身上。他说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他的学生。
对于语文教学,丁慈矿一直强调的是两个字——情趣。他主张学生一定要从骨子里热爱汉语,对一切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并且学会生活,学会感动。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情趣”二字的内涵,丁慈矿的课堂教学总是显得丰富多彩。他可以成为“土豆大哥”,亲自带学生们去学校小花园里种花、种土豆,也会带学生们参加室外踏青,获得写作灵感。一次,丁慈矿把小鸡装在饭盒中带到了语文课上,让同学们通过最真实生动的观察,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很多学生非常喜欢丁老师的课,因为他这种注重学生情趣培养的教学方法始终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的距离也就拉近了。有一回他在布置完一道作文题后,还发出邀请,自费请五位写得最好的同学去吃冰淇淋。结果当他欣喜地发现,还有一名学生的作文也很不错,特别是结尾那一句“一只蜻蜓款款地飞来,停在了它久盼的夏天上……”更是让他眼前一亮。为了鼓励他,丁慈矿毫不犹豫地把名额增加到了六人。多年之后,这个名叫方凯成的“第六人”,成了2009年上海市中学生演讲比赛11年来的第一个有评委给满分的一等奖。方凯成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丁慈矿,在他看来是丁老师把他领进了汉语言文学的殿堂,为他奠定了语言方面的基础。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外知识方面,丁慈矿在保证常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是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同学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很受欢迎。他让每一个学生都重视日常语言文字的积累,准备一本本子摘抄下好词好句,并且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地背诵古诗文。他要求学生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名字,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所以他说他的学生看起来总比人家多了份古人摇头晃脑、文绉绉的韵味。一次,他看到《文汇报》上选登的《中华世纪坛赋》,很快就被“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这样的优美词句所深深打动,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们一起分享这份优美。第二天,他就满怀激情地跟学生们朗诵了起来,顿时每个人都陶醉在了洋洋洒洒、气韵悠扬的诗词歌赋中。令丁慈矿更激动的是,有一名学生把朗诵《中华世纪坛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爸爸。
说到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丁慈矿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现在教材的文言文之所以学生学得累,是因为和学生的距离太远,在篇目选择上存在“深入深出,浅入浅出,只入不出”的问题,同时也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文学的关注。他说:“我觉得现在教材在选文的时候,不一定是要选最经典的文章,教育界普遍存在复古的思潮,但是经典的不一定是适合学生的。”他在编写《小学对课》的时候,把情趣和语言美放在了第一位。比如说到平仄知识的时候,丁慈矿巧妙地和学生的名字结合起来。“平平仄仄的名字是最好听的,班上谁的名字最好听?谁的名字最难听?”结果有同学甚至要改名,因为他的名字是“仄仄仄”的发音。在丁慈矿的“对课”上,他总是力求把“最好玩”的知识讲给学生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做个有梦想的追求者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是比较琐碎甚至说是枯燥的,除了教好书,我觉得我还要有一点梦想。”说到“梦想”这两个字,丁慈矿的眼睛里面闪着光,或许就是这两个字让他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每夜深人静,我独坐书斋,时而高声诵读,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敲击键盘……”这是多年来丁慈矿回到家后的真实写照。如今,他每周要上14节课,7节主课加7节副课,大部分创作和研究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为了能够收集到民国时期的教材,有半年的时间晚上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孔夫子旧书网。只要网上一有这方面旧书拍卖的信息出现,他就抓住时机拍下这些珍贵的资料。他笑着说,这个月校长又给他加了奖金,但是他全都贡献给了孔夫子旧书网。
在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丁慈矿也碰过不少壁,吃了不少苦。他曾经22次向媒体投稿,但都石沉大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终于在他第23次投稿的时候,《小学语文》刊登了他的一篇《小论文:撩开你的“神秘面纱”》一文,让他信心大增。也有些周围的人不理解丁慈矿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痴迷,也不认可他的“对课”教学,对于这些纷纷扰扰的说法,丁慈矿用了“尽其在我”这四个字去面对。他觉得只要自己坚持是对的事情,不要太去在意外界说什么,他的观念是“不为职责而做,为快乐而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让他觉得能够沉浸其中,有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把这份宝藏传承下去。他说,现在的孩子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太少了,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更多地影响孩子,为中华文明多做一些事情。
在学校,他的这种追求也在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作为校长,蒋群用了“专注”和“自觉”两个词来形容丁慈矿。在他看来,能具备这两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提供给“丁慈矿们”适合成长的土壤。蒋群认为,小学的中高年级是丁慈矿教学最能够如鱼得水的年龄段,学校充分考虑到他的特长,所以没有安排他班主任的工作,而是让他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一起,在校本语文拓展型阅读体系构建方面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样安排既有利于丁慈矿有时间做研究,又能够使他身上的这种品质感染到更多的人。
现在教师教学有很强的个体性,学校要能够容得下不同的人才,更要鼓励和培养更多像丁慈矿一样有自己特色和想法的创新型教师。当说到学校的文化理念,蒋校长用“思源致远”四个字做了精确的概括。他说,在师德建设上,要做到“三不”:不弄虚作假,不斤斤计较,不心浮气躁。他也同样用古诗来描述丁慈矿在做人和做事方面的特征,分别是:做人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气度,做事要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心态,还要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精神状态。
教师,不应只是个教书匠,不能因为工作的繁琐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失去追求。丁慈矿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想着“做一些事情”,并能努力坚持。丁慈矿常说,他是快乐的,因为他在做一件孩子喜欢、自己也有兴趣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38 , Processed in 0.0642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