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邱磊:泡沫破裂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6 23: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邱磊:泡沫破裂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近两日,“衡水中学”成了一个高频词,在公众视野及街头巷尾的杂论中,备受瞩目。日前,该“超级高考工厂”的作息表也在网上公布,从清晨5点半闻鸡起舞,到晚上逾10点鸣金收兵,学生的时间被精确地以“分”计算;不唯如此,从学习、生活,到社交、文化,学校都一手包办,而谈到其中要诀,一位“过来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从精神上控制你,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妨,让我们将时间倒回到近一个世纪前的1918年,看看那时的情形。章太炎在一次谈话中说:“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因为近人“不习历史,胸襟浅陋”,所以其得势就如“无源之水,得盛雨为潢潦”。而远在西方的杜威,于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无不讽刺地说:“成千上万的儿童在某一个小时,就说十一点吧,都在上地理课……教育局长照例对陆续前来的参观者重复这种得意的吹嘘。”

时间已然走过了几代人,但我们今天的“暴起一时”和“得意”,竟恰如百年前夸躁世风下的某种投射。在此种意义上,我们现在所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是否从一开始就走在了逆行的道路上?回答这个问题,比集体无意识式的追捧,或削尖了脑袋地踏破名校门槛,可能更加迫切和深刻。

如今,“教育航母”、“超级中学”之流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了,如果说校长不认识教师、学生排队吃饭超过一个小时等怪现状尚可以忍受的话,那么漫山遍野的“造神运动”就必须要引起警惕了。近些年来,因高考指挥棒持续的单维指向,众多应试“名”校纷纷崛起,且各占山头,互出奇招,一时派系林立,蔚为壮观。他们所打出的旗号,多是运动式的,善举“素质”之名,苟行“应试”之实,甚至颇有“心得”者,或者出道早些的,都已开始卖门票、收门徒了。

在这一场“浮世绘”中,教育的生态正一步步地逼近于同质化的演进导向。早有哲人指出,荒漠的可怕,并不在于它的荒凉和空寂,而是单一、停滞和排外的生态结构。吊诡的是,教育的荒漠化正以一种表面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来呈现,它就如一个在阳光下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正肆无忌惮膨胀自己,却不知(或假装不知)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它看起来张力十足,圆润通融,晶莹透亮,实际上却没有太多的办法去自我松绑和自我还原,哪怕连一次掏心掏肺的自我申辩也不可得——罗素谓叹其一生都在寻找人是“理性动物”的证据,那教育是否又有足够的理性呢?

冷静地看,今天的超级中学,无论从其价值论,还是方法论和目的论上,都不太具有理性的哲学观瞻。它的唯一合法性,或者说立身之本,就是显赫的“战功”,即“追求,永无止境”的分数。但“高考”这一“主战场”,上不能纵贯人生百年,下难以捭阖世伦万情,它只是一种“开始”,而不是一考定终身式的“结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而言,高考起的作用实际上是被大大夸大了。我们一路汲汲而营的目标,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不可或缺。

所以,正如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2012年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考‘状元’有137位,至今无一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国际大师。”这一事实,震撼了不少教育界人士以及他们身后千千万万的家长们,罗厅长的肺腑之言让大家试图重新回到民族和国家的立场上,反思自己疯狂追逐和拼命攫取的东西,到底是造福了千秋万代,还是斫伤民根,中断文脉,贻害子孙?想想,确实不寒而栗。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站在个人和家庭的立场上来说,哪一个人愿意将孩子“教育”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语)呢?这时的教育,不正走到了它自己的反面吗?假如有一天,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转向,“唯分数论”在一夜之间垮塌,则今天的“教育航母”和“超级中学”们究竟还能做什么?

在世风清朗、民智逐开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弗里德曼宣称全球化进入“3.0时代”的今天,即使“分数”的余威还在,但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和实现路径,连“高考”本身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那我们不禁要问:一旦泡沫破碎,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0:55 , Processed in 1.0349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