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渔洋谈写作[四篇]
用 事
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往董御史玉虬文骥外迁陇右道,留别予辈诗云:“逐臣西北去,河水东南流。”初谓常语。后读《北史》,魏孝武帝西奔宇文泰,循河西行,流涕谓梁御日:“此水东流,而朕西上。”乃悟董语本此,深叹其用古之妙。 (八十八字)
■作品中用典故或古语,应当切合此时此地的情景,使与整个作品浑然一体,让读者不觉得是在搬运古典,才算得上高明。
从前董文骥从京城下放甘肃,作诗和我们告别,有这样两句:
一个被放逐的人往西北踽踽而行,喧闹的河水却背着他向东南流去。当时觉得这不过是平常的句子。后来读《北史》,看到魏孝武帝被迫出奔投靠宇文泰,沿河西上,流着泪对随从人说:“河水不停地往东流,我却不停地往西走。”我才明白董文骥的诗句是从这里变化出来的,不禁深深叹服他会用古典。
意 尽
祖咏试终南山雪诗云云,主者少之。咏对曰,“意尽”。王士源谓孟浩然每有制作,伫兴而就,宁复罢阁,不为浅易。山谷亦云:“吟诗不须务多,但意尽可也。”古人或四句,或两句便成一首,正此意。 (七十二字)
唐朝考试科目之一是作诗。祖咏应试时,诗题为“终南望馀雪”,按规定要押六次韵做一十二句,他却写四句便交卷。主考问他为什么这么少,答复是:“想写的都写了。”
王士源说孟浩然做诗,兴致来了才做,没意思了便停;宁可不做,也不捡拾人人都写得出来的词句。黄庭坚也说:“诗不必太长,把心中要写的写出来便可以了。”祖咏的诗只四句,《大风歌》只三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只一句,都是好例。
祖咏的四句诗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两句便成一首”的好诗,一时竟想不出可举的例子。钱大王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有诗意,却不是诗。
王右丞诗
世谓王右丞画雪里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一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 (七十三字)
■王维画雪,雪里出现了展开绿色大叶的芭蕉,人们都说他画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我读他的文学作品,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形,如:
九江地方的枫树青了又青
扬州月光将五湖烟水照明
接下去是兰陵、富春、石头城一连串地名,各地都相距甚远,与写到的事物也未必有多少关系。当作旅游诗或咏史诗读,都会觉得不真实。但文学艺术创作原是心智的活动,作者出于情感冲动,追求的只是本人心目中的意境,又怎么能要求他刻板式地“复印”所谓的真实呢?
口王维诗:“……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是七言古诗《同崔傅答贤弟》中的六句。
论坡谷
许彦周诗话云:“东坡诗不可轻议。词源如长江大河,飘沙卷沫,枯槎束薪,兰舟绣鷁,皆随流矣;珍泉幽涧,澄泽灵沼,无一点尘滓,只是体不似江河耳。”杜文轩论苏黄云:“譬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去,若女子便有许多妆裹,此坡谷之别也。” (九十一字)
■许彦周谈诗时说:“苏东坡有的词句,也会使人觉得不十分妥贴,却不可轻易非议它。正好比一条大河浩荡奔流,总会带着泥沙卷起泡沫;在河上既有豪华游艇航行,也会有枯枝朽木一类东西顺流而下。若是一眼井泉,一条小涧,一处山塘,水质可能很清,不含什么杂物,却无论如何不会有大河那样的气魄。”杜文轩说到苏东坡和黄山谷时也说:“男子汉去会见朋友,大方潇洒地迈步便走;如果是位姑娘,便少不得要整整衣裳化化妆--这便是苏黄两家的不同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