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阳友权:博客文学的结构体式与创生形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8 10:5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欧阳友权:博客文学的结构体式与创生形态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作者:欧阳友权


  




摘要:我国庞大的博客网民为博客文学生产营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学博客已成为网络文化的生力军和当代文坛的重要一翼。从作品的结构体式上解读博客文学,它有着自主写作的多文体性、互动书写的接龙体式和图文并陈的多媒体性等特征;从创生形态上把握博客文学的存在方式,需要廓清其文本纪实与文学虚构、写作私密性与艺术公共性、个性表达与文学规则、博客批评与艺术正向等一系列观念悖论。
关键词:博客文学;结构体式;创生形态


“博客”(Blog)作为网络日志,在我国的发展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它正以强劲的文化力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展示个性、交友娱乐、工作学习的重要信息平台。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拥有个人博客的网民已达2.21亿人,博客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57.5%[①]。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每天更新的博客内容,为网络文学生产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博客文学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风生水起的博客创作,以及木子美事件、韩白之争、老徐的博客、博客文学联谊会……,不断刺激人们的文学感官,博客文学不仅是网络文化的生力军,也成为当今我国文坛重要的一翼。
对于什么是博客文学,2006年成立的博客文学联谊会在其《宣言》中曾对其作过这样的界定:“‘博客文学’是网络孕育出来的大众文学与平民文学。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写作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随时随地地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使写作真正成为了一项大众皆可参与的精神交流的互动领域。它的生活化特征、写实性品格、非教益性倾向、自我记录、图文音乐的参与与个人媒体的载体形式等对传统文学概念构成了巨大的冲击。”[②]这虽然不能算是一个严谨的博客文学定义,但是却很好的总结出了博客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大众化、生活化、写实性、非教益性、个人性和多媒体性。博客写作的是日志或日记性质的网络文学,是博主对自己生活、情绪、思想的记录,很自我、很生活、很随意,也很琐碎,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大众文学、平民文学和通俗文学,但它真实的反映了博主的心理感受,抒发了真情实感,表达的生命感悟清新鲜活、自然质朴,其文学的含量和审美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的博客文学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创作品,即博主即兴创作且首次发布在自己博客空间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客文学,是博客文学的主要部分。博客原创作品大多都是纪实性的心情告白、琐碎人生、思想随笔、学术评论等,这类作品良莠不齐,有不少优秀耐读的作品,也有不少粗糙文字甚至是无聊之作。二是张贴旧作。一些作者在博客兴起之后为了更新或者传播的目的,将自已以前的作品重新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上供网友浏览。应该说,传统文学作品的博客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博客
文学的艺术水准,满足了读者更高的审美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博客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革命意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博客文学主要是指原创性博客作品。


从文学文体的结构体式上解读博客文学,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它自主写作的多文体性。博客是博主自发的随性写作,体裁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纪实性杂感等,呈现出多文体并存与交织的特点。博客文学的多文体性和博客本身的表征方式和表现内容有着内在的关联。博客主要是个人生活记录及情感的表达,它的写作是主动的、自由的、随意的。如一位名叫“烟雨秦楼”的博主所说:“网络博客是现代精神的驿站,博客就像自己的心情日记,写的是自己的心绪、经历、对世界的观感”[③]。博客作者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表征客观世界,他们的创作不再是为了发表,为了稿费,或为了其他的种种,而只为展示自我和抒发心情,因而无需考虑传统文体的种种规范,大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擅长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文体,这是博客文学多文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博客文学的多文体性也与媒介载体有很大关系。传统文学作品是物质性(如纸介)传播载体,印刷传媒的发表平台往往是分门别类的开设板块,每一个板块在文章数量和篇幅上都有所限制,严格的文稿审查机制和发表的高门槛限定了特定文学文体的所有规范,创作者只能在规定的文体“槽模”中按部就班地写作以适应某种文体的惯例,于是就有了古代文体的“二分法”,现代文体的“四分法”,以及西方文学史上自黑格尔、别林斯基以来惯用的“三分法”等。博客所使用的数字媒介载体是一个“无穷大”的虚拟空间,其自主写作是即兴创作、实时发表,选择什么文体全凭自己的嗜好和习惯。博主是诗人,他可能把这里当作诗歌园地;如果是小说家开博,他的写作大多会选择小说文体,而普通博主或许会选择心情告白、纪实叙事性散文等。博客空间是一个没有“围栏”的开放性舞台,也是承载多文体的文学百花园,我们从这里感受到的是文体的开放和结构体式的多样。博主的文学修养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都会对他们选择文体产生影响。时下的博客写手大抵可分为三类:一是文学功底比较好的文人型博主。这类写手在传统文学中有一定的地位,艺术修养较高,有的本身就是专业作家或小有成就的业余创作者,他们的博客写作多采用传统体式。另一类是爱好文学的表演型博主,这类博主往往有灵气、有活力、有表现欲,他们向往随心所欲的写作,写自己爱写的、感兴趣的东西,网络博客的“零门槛”发表让他们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博客文学中许多散文、格律诗等大部分来自于这个创作群体。表演型博主在语言表述上多采用网络语言或时尚流行语,在他们手中诞生了口语、英语、方言、网络用语相杂揉的特殊的网络文体。还有一类是爱好冲浪的参与型博主,他们以年轻人居多,以参与写作为乐,喜爱活跃在博客网站中“游泳”、“拍砖”,乃至起哄、制造话题和热点。他们会把自己的作品在人际圈中广为推荐,所看中的是参与,是自由评说和快意的发言,因而在文体选择上往往是无拘无束,不时在不同文体之间随意转换。不同类型的博主写出的博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博客文学的多文体性由此而生。还有所谓日记型博客、新闻杂志型博客、专业知识型博客、主题博客、事件博客、专家博客、明星博客、草根博客等等,它们当中的许多博文不乏文学含量,而文体更是五花八门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写作背景,博客书写创新了文学的另一结构体式——互动书写的接龙体。美国的未来学家保罗·萨福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同他人发生联系。”他称“网络比任何其他媒介都更好的调节人的相互作用”[④]。博客为我们创造的互动空间,虚拟地实现了人与人的互动与交流,博主不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的创作,同时也可以跟所有到访博客的网友实现互动。这种以跟贴、点评、续写为表现形态的文本是博客写作的间性文本,构成了博客文学的一部分,其创生的文体便是接龙体。我们知道,传统的创作过程是对自我的内视和省察,是单向度的自我表达,其交流的实现是在作品完成并经读者欣赏和评析之后。相比之下,博客写作是一种为了寻找对话与共鸣的倾诉,博主在写作时就已经把屏前幕后的所有“潜在读者”当成了诉说对象,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性支持使互动写作变得方便而快捷,多数的博客空间都设有评论和留言的功能,提供作者和读者的双向话语模块,而博主也期待更多的网友对自己博文的评论和留言。于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博客中的文本通常都是开放的、可以随时编辑的文本,读者在阅读博客时可以随时对文本进行评论,并能得到作者和其他阅读者的回应。这种零距离“随写随评,随评随改”的互动式频繁交流,会影响博主的创作方式,从而影响到文本和文体的形态,使得博客文学的创作呈现出智慧共享,集思广益的“间性”模式,作者原本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在互动写作的过程中被改变。互动写作的共鸣和快意,不仅超越了传统文体的所有类型,而且成为博主撰写博文的内在动力,正所谓“你们的厚爱和真知灼见是我眷恋这里的理由”(作家安顿的博客语),而原有的文体概念早已被淡化、被遗忘了,博客文学的接龙体式就是这样形成的。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作品原有文体可能因作者与他人的交流碰撞而改变原貌,于是就产生了各式各样新奇独特的博文作品。网友间的博客交流可能三言两语,即兴点评,或接龙赓续,在表述上也可能文白夹杂、土洋结合、古今并用,写作不拘一格。徐静蕾在“老徐的博客”中把这种状况称之为“闭门流水”是很形象的。
博客文学在结构体式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图文并陈的多媒体性,这一文体也成为博客最具魅力的要素之一。博客写作与其他网络写作一样,在技术原理上是“比特”的“数码叙事”,而博客不同于一般网络写作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更为方便地实现表意方式上的多媒体并用,达到图文并陈、声画合一、随缘演化的奇效,即博主不仅用文字书写,还可以采用声音、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与文字的多媒体组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博客中国、网易等都在博客页面设置了很多新鲜有趣的多媒体方式,如“相册”、“图片”、“视频”、“动画”“音乐”、“表情”、“收藏”、“博友”等。现在随便进入一个博客链接,都可以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看到能显示出博客多媒体的表现方式。作者在博客中贴上自己的生活照,会使人感到更为亲切和真实;要是在博文欣赏时配有动听的音乐,将大大增加阅读的美感。这些多媒体文本形成了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全方位开放,便于网友感受博主营造出的立体化的信息魅力,这和传统文学的纯文字书写和阅读,无疑更具视听直观的吸引力和文本的感染力,尽管“图像对文字的挤压”会削减文学品味时的诗性体验,解构文字审美“彼岸性”的想象空间,但多媒体文本的对单媒体的超越总归是一种进步,一种媒介表征的丰富和改良,因为它大大增加了博客对不同媒介的选择方式。对于博客文学来说,博主在自己的博客中别出心裁地运用个性化多媒体组合,巧妙地把读者从传统阅读的有限感知和间接体验中解放出来,让读者在访问博客时增加视、听等感官的新鲜体验,能给读者的“期待视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博客文学的创生形态是这种文学之成为“文学”的新型存在方式,在实际生成过程中,博客文学的存在方式呈现为一系列观念上的悖论。
这首先表现为文本纪实与文学虚构的内容表征悖论。博客文学是网络文学的一种,但它比之文学网站等其他网络公共空间的文学作品更具纪实性品格。如:“下午回到家,为了晚上的清闲,整理完了万余字的采访。”“颈椎病有点发作,小说看的,坐着看也晕,躺着看也晕。好久不看小说,更加明白为什么不再爱看。”“腿疼得要命,两天了还没恢复,饭也没吃,浑身乏力。不想自己吃,也不想找别人吃,不想叫外卖,也不想蒸馒头,不想看电影,也不想看书。”(见徐静蕾的博客)[⑤]类似这样的博文在博客空间里可谓比比皆是,因而说博客是“心情留言板”、“生活流水录”一点也不过分。博客本身就是电子世界的生活日志,它的由来就是真实记录博主生活的心情和特定心情折射的生活。如果把网络比做一个舞台,博主就是一个自由的舞者,他(她)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真实的一面不加掩饰地展示在自我书写的镜像世界里。这个自由的空间让作者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让自己的心境浸润在宽松、自主、个性的环境氛围之中。博客写作就是一种轻松而惬意的“真人秀”,无需施加任何艺术的想象和语言表达的精雕细刻。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里有没有文学?”“博客文学是不是文学?”类似质疑的声音绝非空穴来风。葛红兵就曾说,“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相比,博客文学在传播模式和写作上具有明显的自我性。……大多数博客并不追求表达上的‘文学性’,如我们一般所看重的文学性特征,概括性、虚构性、典型性、教益性等等,博客文学并不在意这些,他们在文字表现上更加随意自我。”[⑥]
我们知道,文学的艺术审美要素包含了现实乃至纪实的成分,纪实文学(如报告文学)一直都是文学的一翼。文学创作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和提炼文学元素,用艺术的精神去把握变动中的时代脉博,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审视,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张力。然而,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不管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远还是近,艺术虚构始终是文学要素中一个学理原点的传统约定。文学作品源自作家对于生活的独特发现,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文学创作方法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的过程,再经过对文字的反复推敲和细腻润色,才产生了被冠之以“文学”的作品,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经形象思维进行艺术虚构的过程。博客文学写作与之不同,其生活叙事不时以“纪实”对抗“虚构”,抑或在虚构中参杂纪实的元素、在纪实里渗入想象的成分,让纪实文学和生活纪实成为文学与准文学、文学与非文学认同模糊、真假莫辨的注脚,这正是博客文学在资质认定和文学归属上难以解开的纽结。文学如果仅仅流于记录生存或宣泄情感,是很难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彼岸想象性的理想境界的。许多博客文学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在把“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变成生活”,呈现出“审美泛化”趋势。因而,处于成长期的博客文学要成为真正的“文学”,成为文学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历史节点,那么它就必须把握好文本纪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审美性张力,或者强化纪实文学的“文学性”质素,使自身不仅成为原生生活的日志留言,还能成为数字传媒时代的个性化文学书写。
写作私密性与艺术公共性是博客文学构成自身存在的又一个观念悖论形态,它构成了博客文学功能性存在方式。我们知道,Blog(博客)是Weblog的简称,由web(网络)和log(航海日志)组合而成,本义即网络日志,就是在网络上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感受,具有明显的私密性质。博客文学的写作也是这样,作者把生活记录转变为文学创作并没有改变博客“个人写作”、“私人空间”的私密性特征。于是,博客就成了个人的“电子门厅”,许多博主不仅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到这里来“晒”,还把过去“压箱底”的旧作拿到这里“显摆”,甚至把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照”设置成各种播放模式摆放到博客相册中,并在一张张照片旁边配上几句或幽默、或调侃、或浪漫的小诗……不过这个虚拟空间的“私密”属性只是理论上的,在技术上它却留有一个敞开的“豁口”――几乎所有的博主都有交流和分享的愿望,不仅博主姓名和博客地址无一例外会进入万维网(www)供人搜索查询,开博者还会把自己“开博”的喜讯告知亲朋好友,诚邀众人到他的电子客厅“小坐”。这时候,文学博客的私密写作便进入艺术公共性视域,成为私人空间的公共作品,或公共平台的私人“小厨”,众网友都能在这里品尝到博主的“文学小吃”,文学博客就是在这样的创生形态中以悖论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存在方式的。由于开博的“零门槛”和“零成本”,在这个话语权公平分配的平台上,每个博客空间都可以是文学聚集中心,大家在这里阅读、叫好、灌水或嬉戏,既是作者,又可以是受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这个公共平台上写下个性十足的文字,个人的私密性日志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隐蔽性,却又在艺术的公共性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随着博客的迅猛普及,开设博客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作家、明星、政客也都纷纷加入了博客行列,成为开博一族。中国博客的发展史上有不少引起社会关注的文学事件,如木子美事件、韩白之争、梨花体、名人关博等等,透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感觉到博客的私人写作与艺术的共同欣赏、网民自由介入之间存在的背反与摩擦,博客私密性与艺术公共性的创生形态,正成为网络文学表征自身的重要方式,作家博客、诗人博客的眼球效应成了新媒体文学的一道风景,提升了博客和博客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拿“梨花体”事件为例,我们似乎无需再讨论赵丽华的诗歌创作水平有多高,也不必再去关心“梨花体”到底能不能算真正的诗歌,我们完全可以把“梨花体”事件看成数字媒介冲击下文学转型路上新旧力量的博弈,也可以看做是博客文化中个人写作与公共艺术的矛盾体现。网络作为一种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其互交性,也正因此,它具有了充分的民主性,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赵丽华和“梨花体”被恶搞的关键,就是网友用传统的诗歌艺术理论来评判赵丽华写在私人博客中的日记——那些把一大段话分段而列的“口水诗”或“废话诗”,是她作为一个博客作者的创作自由。然而,当她把个人作品放进“网络日志”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对所有公众开启了这些作品阅读权,于是就有了这次“私密”与“公共”的矛盾碰撞,结果是“梨花体”被恶搞,赵丽华很受伤。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在曾经关闭自己博客的时候说:“博客像是一个没有篱笆的院子,大家‘高度自由’的乱窜,反倒让身为写作者的作者自己失去了‘自由’。”“你不回(复),有人不高兴、有人哭、有人骂,像个疯人院……”[⑦]可见,博客的写作已经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艺术公共性已经和自由写作的私密性相互结盟,并让这种结盟创生出了博客文学的功能范式。
个性表达与文学规则之间的潜在矛盾也是文学博客创生自身存在方式的观念悖论。博客的草根性生产模式追求自然书写和个性表达,它摈弃传统的文学观念,让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博客文学的写作过程就像在构建一个立体的电子模型,可以随意舒展思绪,任意编排组合,句子可以文白夹杂,字体可以随意变换,让书写成为一个拥有无限多的方程排列组合的超媒体书写。由于自由无羁和个性十足,博客文学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妙趣横生、率性直陈是它的普遍特色;同时,使用大量自造词汇、心情符号,并对传统语言结构与技巧进行大胆的翻新改造,也成为了博客传达个性体验的常见方式。只要博主愿意,所有所见所想所闻所感都可以写出来放进自己的博客,供所有的访客阅读。用评论家李敬泽的话说:博客绕开文学的CEO——传播学中的“守门人”,文学传播开始了从大教堂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不过,当博客写作在实施自由表达、个性张扬的同时,也容易忽略文学创作之与传统文学规范之间的应有限定,让人文性的价值行为演变成无厘头的技术游戏,把文学之为文学的基本规范,如思想的蕴含、意义的赋予、审美的功能,以及形象的塑造、文字的锤炼、结构的巧置等统统抛到了脑后,结果便出现自我书写代替了价值呈现、自由表达遮蔽了文学规范、技术的含量超越了艺术的资质等“非文学化”或“准文学化”的现象。应该承认,博客的特性拆除了传播堡垒,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经典文学的生产模式,带来文学观念的新变,这不是没有意义的。但博客文学在追求草根性,倡导个性书写的同时,不应该漠视文学传统积淀起来的创作规则,多媒体带来的技术活力应该增强文学的文学性而不是相反。任何媒介和技术都不会自动给文学带来审美诗性增值,个性写作是博客文学一个赖以生存的重要特性,但是如果博客的个性化写作完全沦陷为毫无意义、毫无美感、毫无规则的个人狂欢,那么必定会损害博客文学的“文学”品质。博客创作正确的价值选择需要的则是在个性表达和文学规则的张力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平衡。
谈到博客文学就不能不涉及博客批评,博客文学之于文学发展和文学建设最具活力的部分就体现在它的批评元素中,因而,“博客批评与艺术正向”的矛盾调适就成为博客文学另一重要的创生形态。常见的博客文学批评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博客中进行的传统文学评论,即传统文学批评文本在博客上的电子化显现;第二是博主发表博客之后,其他网友在该博客作品后跟帖进行的相关评论。前者凸显于当代文坛的是理论建树和博客争鸣,后者则表现为博文跟贴和网友点评。
先说前者。中文博客在我国的大规模兴起是在2004年,随之,一大批作家、批评家如余华、余秋雨、叶永烈、周国平、郑渊洁、刘震云、王朔、冯骥才、池莉、郭敬明、韩寒、陈村、陈染、徐坤、刘醒龙、陆天明、池莉等都相继在互联网开通了博客,作家博客和名人博客成为网络上的一道文化风景和新的文学现象。许多作家的博客都有过“遭遇批评”的经历,或成为引发文学批评的“触发器”和“着火点”。2006年初春发生在博客里的“韩白之争”就成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事件之一,也是博客批评影响文坛生态的标志性事件。时至今日,“韩白之争”的硝烟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意味深长的。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它不仅是两代作家所代表的新锐写作与文学传统观念在博客媒体上一针见血的较量,也展现了博客批评犀利的锋芒和由这种“短、平、快”的锋芒所带来的博客批评的“蝴蝶效应”―― 一件并不起眼的文学争鸣,在网上却像雪崩一样急遽扩大,很多过客或者与文学毫不相干的人都被吸引过来,跑到韩寒或者白烨的博客中一吐为快,好奇的、助战的、隔岸观火的、落井下石的,好不热闹,它典型地体现了博客批评的“草根情结”和非理性“多数暴政”现象,在类似的博客争鸣现象的背后,所需要的正是人文价值观念的理性坚守,亦即文学批评道义的艺术正向。
博文跟贴和网友点评式批评是最为普遍也最为直观和便捷的博客文学批评。作家余华开博的头两个月,点击率就超过了13万,其中一篇《一个作家的力量》一周内的读者跟贴就有80多篇,他感慨道:“我没想到网友留言会这么热烈,……在生活中,我只和一些熟悉的人打交道;在博客上,我开始学会和陌生人交往。”[⑧]作家陆天明说:“我每写一篇文章,都有大量网友跟帖,夸我的骂我的都有,这个太重要了,我觉得我与读者离得很近,他们的许多意见给我启发很大。”[⑨]这当然都是说的博客批评积极的一面,比如批评方式的直截了当,不留情面,不矫揉造作,批评话语的轻松幽默,质朴率真,文字表达的短小精悍,机智灵动等。但毋庸讳言,许多博文点评跟贴都是未经缜密思考和理性积淀的即兴言说,或者是缺乏文学质素和审美判断的“灌水”或“拍砖”,作家韩东、陆天明、评论家解玺璋、李敬泽、吴亮以及导演陆川、歌手高晓松等人的博客都曾遭遇口水之战,有的甚至是秽语狂欢,以至于有的人(如白烨、池莉等)不得不关掉自己的博客。由于博客批评的自由性和“把关人”的缺位,使博客批评中存在着一些误导性批评文本,有的甚至在传播偏见,导致博客文学批评的浅表化和低俗化,产生了博客批评与艺术正向的深刻矛盾。博客文学还是一个正在成长中文学幼苗,迫切需要悉心的培育和正确的引导,如何正确化解博客批评与艺术正向的观念落差,让“博客写作”走向“博客文学”,并让博客文学真正成为具有艺术创生价值的新媒体文学文类,当是博客文学健康发展需要正视的课题。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博客中国:http://www.blogchina.com/,2010年2月1日查询。
[③]烟雨秦楼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yanyu,2007-8-24。
[④]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第283页。
[⑤] http://blog.sina.com.cn/xujinglei,2007-8-24。
[⑥]转引自罗四鸰:《“博客文学”成出版新热点》,http://wang3hui3.bokee.com/3020084.html,2005-09-05。
[⑦]池莉:《博客世界就像个疯人院》,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245810.html
[⑧]余华: 《互动—silvertiger》,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322701000050.html,2005-10-10。
[⑨]名人博客,几家乐几家愁: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6/01/29/006460156.shtml,2006-01-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41 , Processed in 0.0687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