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美好 我在其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0 11:4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物美好  我在其中
文/郭学萍

我喜欢初冬,阳光干净。偶有微风贴面而至,娓娓如泉。
我的生活半径很小,不过是家到单位的距离,骑车10分钟。然而,因为内心的那一份敏锐和细腻,让我习惯在很近的生活中去体味那些小事中存贮的美。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看来再寻常不过的城市烟火生活,却能在我的笔下摇曳生姿。
一直喜欢诗歌,喜欢那些天真如孩童的文字,想象着自己和那位久远的童话诗人一样,“在粗糙的石壁上,/画上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在精神上,我习惯把自己永远当作孩子,渴望得到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的照拂。
1
    从乌鲁木齐回来后,《当代教育家》主编李振村问我:“我让你准备的稿子怎么样了?”我心里一惊,虽然这件事情我并没有忘记,但一想到这是“中国第一本高端教育人物”杂志,便有些底气不足,以至于没勇气下笔。
    李主编第二次向我提起这件事,让我觉得他是认真的,并为自己的胆怯心生自责。于是,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课程理念,并努力用最合适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抒写自己的教育心情。
    第一次交上去的稿子是《长辫子老师和她的诗意之旅》,李主编不满意,他让我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你的文章,不了解你的读者能否读得下去;第二,作为同行,读者从你的文章中能够获得哪些启迪和有意的信息;第三,尽量简短。大家都很忙,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不用两句话——虽然诗意需要渲染,但不可处处渲染,简洁清爽是最要紧的。”
    认认真真地思索了这几句话之后,我决定重写,题目定为《郭学萍:和诗歌一起回家》。当然,这里所强调的诗歌、诗意,绝不仅仅是狭义上的诗词歌赋,而是一种基于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追求,它的核心是游戏精神,强调在儿童文化精神的观照下,以童谣、童诗、童话为载体,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唤醒潜伏在儿童心灵深处的自由、幻想和创造。
    第二次稿子交上去,李主编回复我:“这个稿子味道出来了,我读的不再像昨天那样的中学生作文一样的诗意文字,人站起来了,鲜活了,笑嘻嘻地走来了。”他接着说,“要通过篇文章,让读者心中有你,记住你的诗情与实践,思考与观念,而真正的诗情不是仅仅凭借诗意的语言本身就能做到的,一定要把人物内在的情感和思考生动地呈现出来,诗情才出来——前提是这个人得有诗情!”
    在讨论修稿的过程中,他不仅是在指导我写文章,还像一位高明的师者在引导我对语文教育进行追问,他说:“你的这篇文章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语文如此重要,是母语,是精神家园,已经在高考中占到了180分,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你的语文为什么孩子会喜欢?语文的本质应该是诗意盎然的,为什么现在语文成了风干的丝瓜?语文如何才能对接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灵?在诗意的语文与工具的语文之间,我们怎样寻找一个平衡点——毕竟语文在学校里是课程,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语文能力本身的培养问题……”
    在他的步步追问中,我的文章渐渐逼近真实。而所有的这些思考、追问的过程,都发生在他从上海到北京的高铁上。
    时时是思考之时,处处是思考之地。这就是一位杂志主编,一位校长的最朴素形态。他对理想教育的执著以及对一位不曾谋面的作者的真诚帮助,就这样深刻地打动着我。
    这是这次改稿经历之于我的真正意义。
2
    江苏省首届学科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毕业已经一年半,如果不是同学雪飞的用心召集,我们五十个同学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
    雪飞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总算在十一月六日和七日,把其中的三十个同学召集在了她的新学校——江宁实验小学。当初我们的班主任,卜玉平以及翟方曙等都来了。见到老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心中温润润的。
    活动以学术的方式展开,其中的收获自不必说。又见到亲爱的同学,有一种深深的亲切。首先看到燕子、秀萍、伯春,接着是卫红、华英、红明,然后是高高、老白、建军、昌升、薛辉、大树,再后来,看到了志娟、周周、二唐,包括晚上赶来的薛大师,以及第二天才出现的老房和跃红……我们热情地拥抱,热烈地握手。
    一年半以前开过的玩笑,又重新被捡拾起来,在同学们面前,大家都是孩子,没有芥蒂,毫不设防。
    作为承办单位的江宁实小,以老师上课和校长汇报的形式展示了“让学”课堂的探索与建构。我们这些老同学聚在一起,主要畅谈毕业一年多来各自在学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大树汇报了“学习单导学案”实践与思考,燕子介绍了“教海探航”屡屡夺魁的秘诀,红梅句句不离“友善用脑”,高高说的是“用课文方式教课文”,我谈的是自己的读书经历。
    如果说毕业以后,我和同学之间文字上接触比较多的话,就算大树和高高了。他们为我写过好几次课堂实录评析,我也帮大树写过几次课评。我曾经开玩笑地说,香港有三个重量级导演:杜琪峰、林岭东、徐克组成的“铁三角”,他们在一起拍电影,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第一个人拍完,第二个人看了以后继续拍,第三个人看完第二个人的以后再继续拍,这样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很新鲜。我们也可以组成小语“铁三角”,用最新鲜的方式讲述我们的语文故事。
    这当然是一个美丽的愿景。然而,没有梦,怎么会有明天?
3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迟早会遇到自己的师傅。当累世的因缘成熟,师徒相遇的时候,弟子的内心总是有莫名的触动,或悲怆、或欣喜、或释然、或感伤……难以言表。大多时候是师傅找弟子,有时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门来,但师傅心中自然明了。当师傅一眼认出了弟子时,而你却全然不知。”
    这是《师徒相遇是累世的缘分》开篇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写下这段文字,是因为有个从乌鲁木齐来的弟子果真找上门来。说是弟子,完全是他自谦,他在市里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我听过他的课,颇有想法和思考,属于大气磅礴的那一种,这和他的名字颇为呼应——姜锋。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担起“师傅”这个重名,就像当年黄侃一定要拜刘师培为师一样,刘师培在小学、文辞等方面的造诣都未必强过黄侃。但是姜锋和我确实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这让我相信师徒相遇果真是累世的缘分。我们最初的相见,是我先听他的课,然后他听我的课,地点在乌鲁木齐,市教研员谭莹告诉我,他叫姜锋,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第二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去北屯的火车上,谭莹跟我说起姜锋的奇闻轶事,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关于“捡石头”、“锯树根”的故事,这让我一下子对姜锋这个名字亲近起来,因为我的最大嗜好也是“捡石头”,为此还写过一篇文章《捡石记》,回忆自己曾经为了捡一块石头,掉进小区水塘里的事。
    第三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从乌鲁木齐来到南京。见到他的时候,我的手腕上正戴着一串桃核雕刻的莲花。他见了,从口袋里拿出一串菩提串成的珠子。我们都笑了,果然气息相投。
    他开始叫我师傅,我乐呵呵地答应。他是一个聪慧之人,自然知道没有哪个徒弟真的是师傅“教”出来,所有道法的明白和内化需要靠自己去“悟”。而所谓拜师,不过是一种心灵的仪式,为的是让自己找到一个精神的坐标。虽然我知道自己并无过人之处,但是,我希望自己个性中的明亮、温暖、向上,可以给予他积极的影响。也只有等身上粗重的习气磨掉后,我们才会建立内心对彼此完全的“信”“任”。
    就这样,心存感激地生活着,体会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我,如一枚透明的水果糖,被阳光包裹,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悄悄融化。
    岁月如流,一转身,即是年底。
                                                     2013年11月13日夜于石景山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22:12 , Processed in 0.1257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