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3 09:4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
文:薛法根
有些问题本来很正常,但关心的人多了,就显得不正常了;关注的人越多,想得就越复杂,解决起来就越难;一旦所有的人都在盯着了,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复杂得让人看不到希望了。德育问题是这样,课堂问题也是这样,陷入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仅凭一己之力,恐难作深度的解剖,只能作些简单的有限思考。
窃以为,“有效课堂”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而是一个事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自然成为中心中的中心,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然而实际的情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所用的时间却相当可怜。根据学校工作的常态看,教师一天以8节课的工作量计算,上课仅占3节左右,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在备课、批改作业、看管学生、填写表册、参加各类活动,至于参加课堂教学研究,那是要挤出时间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真正忙碌的不是课堂教学及研究这项“中心工作”,而是其他事务。由于教育的行政化趋势一时难以改观,切实减少教师的非教学类负担就很遥远,教师常常“带着镣铐跳舞”,难怪他们至今还在怀念“非典”时期那段没有干扰的教育时光。教育,需要纯净一些!当我们将时间于精力都集中在课堂教学及研究上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效课堂”的诸多问题有可能就不成为问题了。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学校正聚焦在“有效课堂”,教师都在作积极的实践研究。的确,如今的各类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然大多数研究目的都为着“提高教学质量”,实质是“提高考试分数”。在“分数”面前,我们教师常常显得气短。事关教师的各类考评,最重要、最显性的,还是分数。“不管白猫黑猫”,能提高考试分数就是“好猫”。如果本着这样的价值取向来研究课堂,就会漠视课堂教学赋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意义,那么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仅仅指向考试分数的所谓“有效课堂”,必然造成教学的某种畸形与变异,如层层叠加“新举措”,造成新的“题海战术”。这就好似用催红素让西红柿变红一样,好看了,却有毒了。为学生的“智能”而教,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教,才是“有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给教师以安全感和自由度,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中各显身手,百家争鸣,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课堂风景。
对校长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恰似一个“个体户”,常态的课堂教学你往往看不到,看到的几乎是教师精心准备过了的,于是变成了“暗箱”;对教师而言,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恰似一个“暗箱”,你常常看不见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过程。破解这两个“暗箱”,就找到了“有效课堂”的密码。破解“暗箱”,要么打开它,要么透视它。而透视课堂,从课堂教学的诸多现象中发现本质的规律,从学生的各种表现中捕捉思维的特征,将不可测的变得可测,将不可控的变得可控,这就是解决“有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
我们目前的“有效课堂”研究,大多采取观摩名特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试图让老师们从中学到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法,并获得思想的启迪。然而老师们常常听得激动,回来却动也不动,课堂依然是那个课堂。即使有些想模仿、想变革的,也往往变了形、走了样;甚至听得多了,觉得这个特级教师的好,感到那个特级的也不错,最终“邯郸学步”,连自己该怎么上课都糊涂了。答案很简单,名特优教师的优质课、精品课,往往是精心打磨过的,甚至是艺术化了的课堂,所呈现的是精彩的、成功的篇章,省略的是曾经失败的、受挫的过程。他们原生态的课堂,我们很难看到,于是就无法把握精彩背后的打磨过程,也就无法掌握打磨过程中的种种方法与经验。如果没有深度的观课议课,老师们常常看不到真正有规律的东西。
对老师来说,名师的课需要观摩和学习,然最要紧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课堂,基于“问题课堂”的专家诊疗,应该更为教师所需要。教师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暴露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通过集体讨论、专家诊断,找到问题的症结。此时再“对症下药”,教师就能在对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窍门了。这样的研究针对的是教师的具体问题,教师的感受就深刻,获益就真切,就能真正从内心产生变革的需要与动力。在“问题课堂”的诊疗中,我们常常就会发现,面对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我们缺少的不是思想和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方法。一位生净根牙的老师肿痛难忍,那个蹩脚的医生只知道让他吃药、挂水,三天都没见好。第四天,另一个医生只在牙龈处用刀划了一道小口子,立马见效。何故?技术也!经验也!好的教师是用50个办法解决一个问题,蹩脚的教师是用1个办法试图解决50个不同的问题。而什么样的方法用在什么样的课堂,则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问题课堂”的诊疗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问题课堂”能得以诊疗了,那么“有效课堂”就必然会产生了。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课堂”?有没有一个可以评判是否“有效”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又如何去判定一堂课是否达到了这些标准?要知道,一堂课所实现的成效,并非都是可测的,有些是隐藏着的,是延后显现的。据我所知,我们目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仍然是老套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条分缕析,面面俱到;也有的提出从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有效训练的效度等视角,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但至今尚未见比较成熟的、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尤其是未见从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而非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学定教”,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才是衡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苏州职业大学的张翔教授,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听课时,他按照班级学生座位,为每个学生定一个坐标,课堂上用点数表示学生的发言次数,用线条表示学生的情绪状态,以此勾勒学生在什么时候情绪兴奋,什么时候趋于平静;进而判断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状况,发现一堂课的关键节点,寻找调控学生学习情绪的对策,制定改进课堂教学进程的方法。这样的课堂评价,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调控,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心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技术,具有科学性,远胜于我们寻常的听课。“有效课堂”还需要“科学评价”来体现其价值,需要“科学评价”来保障其推进。带着“老花镜”,是看不到“新课堂”的!
“有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因而需要我们作无限的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38 , Processed in 0.0672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