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改革新思维清理过时的教育词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09: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以改革新思维清理过时的教育词汇作者:熊丙奇
“教育战线”、“教师队伍”、 “人才梯队”、 “领军人物”……这些词汇频频出现在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讲话和有关教育文件中,大家已习以为常。殊不知,这些沿用数十年的教育词汇,代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发展思维,有的已与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不吻合。我国要推进教育与人才管理改革,有必要清理这些词汇,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笔者列举的这些词汇,是把学校、教师、人才作为一个“战队”、一名“战士”的。战线、队伍、梯队、领军都源于作战概念,这与新中国教育起步之初,有不少部队领导到学校办学有关,这在当时发挥了整治教育管理秩序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的发展,还继续采取这些概念和思维来发展教育,就无法建立现代学校,培养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学校发展的灵魂是独立、自主办学,前任总理温家宝就曾谈到,学校离开自主办学,将失魂落魄。我国大中小学的共同问题是缺乏办学自主权,千校一面,不是教育家独立自主办学,而是行政统一办学。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推进管评办分离,政府只负责教育投入和依法监管,而不能再对办学发号施令——换言之,不能把学校作为下属部队(机构)、教师作为队员命令他们做什么。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到要推进管评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2010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以此分析,“战线”、 “队伍”这样的概念就该转变。
   
同样,人才梯队、领军人才这类概念,也折射出人才管理和发展的计划思维。甚至可以说,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难道建立人才梯队、培育领军人才有错吗?问题在于,谁进入哪个梯队谁说了算?领军人才是否享有高人一等的待遇和特权?从人才梯队和领军人才概念出发,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科研机构,推出了诸多人才计划、人才项目,形成了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人才、跨世纪人才、万人计划人才等人才梯队、层次,可结果如何呢?各类人才计划在行政主导下严重功利化,而且这种把人才分层次、分等级的做法,本质上就不利于学者平等竞争,也诱导大家只关注进入哪一梯队,却不关心真实的学术能力,而梯队、计划则成为行政部门管理学者的手段。
   
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科研制度,有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这要求所有学者、教师在学术面前是平等的。没有人拥有学术特权,哪怕一个年轻的学生也可和著名教授平等对话,甚至质疑其学术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当前缺乏的正是这种学术氛围,各类人才计划制造出“学霸”,普通学者没有学术话语权,生活在学术最低层,等着慢慢熬出头。这就是人才梯队建设的负效应。
  
进一步说,这些概念的存在,是没有按教育、学术本身的要求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而是把其他领域的管理方式简单移植到教育,包括军队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唯独没有基于教育和学术本位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教育味、学术味淡而官场氛围浓、商业味道浓,自由、平等意识不够,而等级意识、权威意识、服从意识强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不是说取消了这些概念、词汇,学校、科研机构就建立了现代话语体系,要让学校和科研机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按三中全会的决定推进管评办分离、取消行政级别、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的改革。在推进这些改革时,要有改革新思维,不能受到传统思维体系的束缚,分析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做法的不适合改革之处。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4:56:52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值得推敲的教育口号
杨林柯
    “口号”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常供口头呼喊的、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在口号治国的特色社会,标语口号往往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彰显主流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及价值走向,对政治宣传、社会鼓动或安定团结是有作用的,甚至在信息封闭的环境中还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只要在社会上行走,我们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口号,作为中国人,我们从生命未开始就遭遇口号刺激,比如“计划生育,从我做起”“控制人口数量,关爱地球母亲”之类,甚至有很颟顸的口号,像“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该流不流,扒房牵牛”之类也在农村或山区也能看到。尤其是上个世纪中叶,从农村到城市,从工厂到学校,从部队到监狱……大街小巷,到处是口号的海洋。比如“痛打落水狗”“战天斗地,人定胜天”“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等。红色革命口号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意志、浪漫的风格、统一的意志在给人视觉震撼的同时,也给人以巨大的政治影响。
好玩的是,作为口号政治的一部分,中国的教育也难以摆脱口号的影响,不管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校园里,都能看到标语口号的踪影。下面我就列举一些常见的教育口号,推敲一下,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1.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这句话中的“一切”让我想到文革中“打倒一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切行动听指挥!”之类宣传标语中的“一切”。“一切”是个思维极端化的词语,缺少温和的理性,导致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我们是一个喜欢玩修辞的国度,这和汉语的文化特性有关,因为它是文学语言,是求善的,不像西语的科学语言,是求真的。汉语很多情况下只是说说而已,万不可当真。
如果我们当真,那么不妨推断一下,如果真是“一切为了学生”,那学校就不会大搞行政化,为上级和利益服务,打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招牌,实则为“学校的可持续捞钱”遮羞,优质的服务会让社会和家长感恩戴德,哪会出现这么多意见,更不可能出现学生的自杀;如果真可以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那么学校就具有无限的能力和权限,那自然也应该有无限的责任,学校能承担得了吗?有些隐私范围的事情你学校管得着吗?如果能够做到“为了一切学生”,那么就不要到处搞什么招生宣传策略之类的把戏,也不要再说“生源”之类的词,恐怕也不会出现失学少年,社会也就不会出现为了上学而到教育局领导门口下跪的事情。
2.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教育先行没错,在一个教育不怎么自由的国家里,教育更应该是谁的责任?看看我们教育投入增加的比例和政府税收增加的比例就会知道,喊在嘴上没有用,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对百姓喊有什么用,老百姓又办不了教育,就是办了教育也免不了控制。再说,全民都有责的事情往往全民都无责,因为没有具体的责任人,只能导致责任的飘移不定。
3.欢迎上级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这样的标语不仅在中小学门口出现,甚至也会出现在大学门口。“莅临”是个敬辞,但把这样的标语公开张挂在学校门口,我不知道对学生是一种什么教育?因为每每领导来的时候,总有学校要求师生穿上校服,学校会和往常的卫生程度不一样。我们总说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可我们的学校在摒弃这种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能够独善其身吗?无尊严的教育只能教出无尊严的人,带出一个无尊严的爬行社会,最后主导这个社会的只能是跋扈的权力,鲁迅先生说的“人国”永无建成之希望。
4.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管理出来的吗?管理本就是基于权力逻辑,这是看重精神自治和自由的人不能接受的,因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从来都是人们内心的歌声,是丰厚的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深度觉醒,而不是外界高高举起的鞭子。任何共同体都需要一种征得大家同意的合乎人性人情的规范,但管、卡、压可能就走向教育管理的反面。管理可能在形式上成就了一种表面上的和谐秩序,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产生对体制威权的恐惧服从,更可怕的是,让人丧失自由与尊严,出让精神与人格,变成一个可怜的人。
5.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如果这口号来自民间,那只能表现出对教育的焦虑和希望加强教育投资的呼唤。如果这口号来自官府,那就不啻一种无耻的精神犯罪。当一座座豪华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当一桌桌动辄数千乃至上万元的财政经费被权贵们挥霍掉,当一台台豪车警笛长鸣威风而去,当一个个无助的失学少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黯然离去,我们还喊得出这样的口号吗?

6.三载备尝酸甜苦辣,一朝喜迎金榜其名
    这是某校的初三励志标语。一看就是给毕业班学生写的。这个口号透漏出这样两方面的信息:一、学习是苦的,有学上才是乐的。二、暴露出他们接受的教育有多么糟糕,有多么功利和狭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如果学习是苦的,那么有学上也是苦的,不管是上重点中学还是重点大学,因为接下来还是学习,而在学习中只能体验到“苦”而没有体验到“乐”的孩子,注定是学不好的,没有谁天然喜欢吃苦,求乐的人生观才是自然的人生观。这个标语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科举教育的翻版,和新课程理念大相径庭。
    再说,吃苦并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不能把吃苦泛道德化,进而审美化,吃苦并不一定导致成功。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讲过,人性在苦难中往往呈现为三种状态:麻木、沦落、升华。我们只看到不幸和苦难对人格精神的升华作用,而忽视了苦难对生命的精神伤害。动辄用“失败乃成功之母”忽悠孩子,请问:哪个失败的妈养育出了成功的孩子?
7.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危害非常大的一句口号,在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当下,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教育竞争普遍前移,连幼儿园教育和胎教也在争夺教育市场,大学反而如释重负。最后的结果是:中小学大都成了升学应试训练集中营,孩子丧失童年,家长普遍焦虑,而上了大学后,许多学生却追求玩乐,猛补童年,和欧美等国的教育恰好相反。人就这么不断被毁掉,“成功”的废物越来越多。教育本来就不是竞争和赛跑,它是为了让人摆脱奴役,走向精神的自治,成为一个自由和谐的人,有健全的人格,有完整的幸福,
8.“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这是一句忽悠人的标语,鼓励苦学和死学,不过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但1%的天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9.安徽某中学班级标语:“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面对这个标语,我只能说:太恐怖了!让我想起另外一句不讲理的教育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如果教育没有对生命的温情眷顾,只看重功利,那已经不是什么教育,而是一种疯狂和野蛮的毁灭!
10.学校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这种标语在社会上也很多,诸如“古城是我家,维护靠大家”等等,第一句的比喻表达的愿望挺好,但对一个共同体的认同除了地域认同和利益认同之外,最关键的是价值认同,没有价值的认同,人不会产生“家园感”。第二句表现出的冠冕堂皇的语言在中国已经司空见惯,而靠大家的事一般都靠不住,必须靠优良制度,因为人是制度的产物,文明的表层是器物,而其深层则是制度和文化。
     先列这么十条吧,其实标语口号本就是在大一统的语言环境中为宣传和统一思想的需要,它在一个文化精神严重分裂的国度可以通过“说”来达到“做”不能达到的效果,可以倡导某种理念,弘扬某种精神,或者在无法采取行动的时候给人带来心理安慰,让人有某种预期,带来安全感。但标语口号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宣传某种价值,但也带来对人精神的强迫与压制,让人心理趋同,从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一些野蛮的标语口号容易带来公共空间的野蛮,这对学生是一种负教育,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的管理者千万要引起警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3:18 , Processed in 0.0735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