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气,才有生机
茅卫东
曾多次对朋友和同行说,我的教育随笔大多是生气之作,每每看到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我就忍不住想骂人;每每听到一些同行苍白无力却又振振有词的辩解,我就忍不住生气。这从我的文章标题就大致能看出来,比如我写过《爱,不是教育出来的》、《警惕校长一怒校规出》、《至少可以不拖堂》、《中国没有好学校》、《树旗不是教育》、《不要被自己感动》、《依然不靠谱的2013》……,每篇教育随笔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都是情绪爆发的产物。比较自得的是,我虽然对同行批评得比较多,似乎有点“失礼”,可基本做到了“发乎情,言于理”。
经常有朋友说,你不要总是批评,批评多简单,谁不会啊,建设更重要啊,你有这精力,为什么不多给同行一些可操作性的东西呢?昨天晚上想得比较多,好容易睡着一大早又醒来,于是起来又写了几句。写完,看到有朋友在和我打招呼,问我怎么起这么早。我随手把刚写的小文发过去,说,生气呢。朋友劝我,不要生气,要生机。哈哈一笑,对朋友说,生气,除了发怒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生机啊。
突然又想到,发怒本身不也是一种有活力有生机的表现吗?发怒,源于失望和不满。能发怒,说明有期待有追求,也有力量,固步自封知足常乐的人不会发怒,胆小怕事心存畏惧的人不敢发怒,对未来彻底失去信心的人更不再生气发怒。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年轻的龙应台曾质问同胞: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把野火,烧遍台湾,对20世纪80年代对台湾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地太大,湿气太重,许多的丑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过,也让许多年轻学子心有戚戚。
如今的基础教育界,争鸣交锋罕见,生气之作难寻。所谓商榷,多如太极推手,动作轻柔连贯流畅颇有几分观赏性,却难见双方发力,最后还是一团和气。只要是名师,再差劲的课有人也能找出几个亮点,再无聊的书有人也能评出个高山流水。在“写出一个名师”的鼓励下,中小学界涌现出一大批热爱写作的教师。他们写的文字或是温暖感人,比如:学生如何喜欢自己,用零花钱给老师买一朵花;自己如何苦口婆心感动学生,让学生迷途知返;班级很乱,自己如何运用心理学管理学让“小猴子们”不再爬树玩耍乖乖坐在教室里学习……或是操作性极强,比如: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学生“早恋”如何处理?教室里发生偷窃事件如何应对,诸如此类。
从这些文章里,我真的很难感受到同行们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和思考,更难看到同行们对教育的反思和批评。我看到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利用和控制,以及对掌握和运用雕虫小技的得意和满足。现在许多教育刊物和出版界喜欢这些操作性强的文章书籍,真不知面对如此沉疴不起的中国教育,这些无心直面不敢批判的所谓操作性文字,除了让作者挣点银子,让出版商挣点银子,还能有多少建设性作用?所谓“用出版推动教育”,这是意淫,还是真心追求,抑或纯粹就是商家广告?
老师们,我们的作息时间完全由学校决定,只要领导一个通知,哪怕是周六周日,哪怕是晚上,我们都必须出现在学校里,毫无商量的余地,难道我们是奴隶不受“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保护吗?你为什么不生气?
老师们,我们也有孩子在学校,你就是不心疼学生,难道甘心让自己的孩子被同行们布置的作业折磨到深夜还不得安眠,让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彻底剥夺孩子对自己生活的安排?你为什么不生气?
老师们,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读什么书、写不写博客,难道不是属于我们权利范围的事情,凭什么学校可以在规定的教师培训课程之外另行要求我们必须读什么书必须写多少字的笔记甚至在哪个地方开博客?你为什么不生气?
老师们,都说网络是个自由的平台,可是,学校的局域网是自由接入互联网的吗?你利用学校电脑做的每件事,你说的每句话都可能被人监控。在学校你不敢批评校长,怕有人打小报告。在网上你就可以自由批评吗?你为什么不生气?
老师们,月考、周考、公布排名,按分数分班……这是多么落后的教学管理手段。它们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我们自己的压力,难道就没有真的更好的办法了吗?你为什么不生气?
老师们,有人阻碍“管、办、评”分离,整天不琢磨如何搞好教育只想着怎么管住教师,正事不干,三天两头这个检查那个评比,用折腾老师的办法来表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为自己的政绩加分,我们为什么还在认真地应付?你为什么不生气?
……
不要再假惺惺说什么“批评容易建设难”这样的屁话,不要再傻乎乎地以为教育教学就是做好题管好班这点事,不要再乐滋滋沉迷于写点小感动小反思的教育文章了,更不要沮丧无奈说什么“我能有什么办法”。
我想对同行说一句话:身为教师,如果我们不生气,中国教育就没戏!
生气,说明我们还在做教育;
生气,说明我们还在乎学生;
生气,说明我们还心存希望;
生气,说明我们还能够行动。
如果有人说: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生活非常好,已经享受到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请允许我恶毒地说一句话:
尊敬的同行,你错了,你已经不是一名教师了,你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位入殓师,你正虔诚地为中国教育入殓!
|
|